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952|回复: 1

[经验] 倾囊相授——各专业各年级 说课经典真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7 16: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说课稿总体能体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不仅注重知识目标,而且重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能够体现知识的联系,实现学科知识整合。课堂导入自然贴切,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法方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流程的设计合理、灵活,并具有开放性;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并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最后加入了说板书设计和作业,使说课更为完整。但在学法与教法的分析中,稍显单薄与不足。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说课的说理性,渗透更多的课程理念,加入更多的弹性设计,使说课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得到体现。
初中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理论的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说教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一是既考查了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节课内容的紧密联系;二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出,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予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壳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出心裁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锻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金仕名师点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节说课充分利用教材,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说课中还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预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过程的交流,使听课者体验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不足之处就是声音不够洪亮,个别字词听不太清楚,语速略显快。
小学音乐“春天的旋律”说课稿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春天的旋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第六课《嘀哩嘀哩》。《嘀哩嘀哩》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给孩子们勾画了一幅明媚的春天景象,而本课教学正是对歌曲情感的再延伸和发展。是在第一课时歌曲学习的基础上,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一堂自创音乐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用轻快明朗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和想象的能力,使他们的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从中渗透对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品质教育。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表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分组为旋律创编春天的歌词。
        本课以音乐教学为主,同时结合了语文、思想品德、美术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说教法
        音乐课程标准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所以,我为这节课拟定的题目为《春天的旋律》。它所蕴含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春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的美。针对儿童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还采用了游戏法,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三、说学法
        音乐课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采用人机交互的手段,让学生点击鼠标自由选择画面上的对象,组成春天的图画。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复习歌曲、感受春天、游戏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中“感受春天”又包括了:看春天、说春天、赞春天三个环节。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歌唱美、创造美这一系列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开课:“同学们,请看窗外,现在是什么季节呀?”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的情境里。接着我告诉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唱首春天的歌吧”。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看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歌单,拍着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唱起歌曲。我又采用听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听辨自己和老师模仿小黄鹂唱歌的不同,突出强弱关系,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使演唱更加完整悦耳。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看春天。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一特点,让学生欣赏关于春的录像,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钢琴旋律,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得到艺术的感染,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春景用语言来描述,并进行模仿。也许有的孩子会说太阳,有的学小鸟,有的用身体表现柔柔的柳条,还有的渴望在草地上放风筝。你一言,我一语,我再让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在电脑上,选出喜欢的春景,用电脑拼图的方法自由组成春天的图画,这时候,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美景。通过这一部分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把语言、律动、音乐、美术、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精神得以体现。这样的教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学生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语言,也为后面的创编歌词打下基础。
        接下去,我又让孩子们用优美的旋律去歌唱春天。在教学方法上,我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尊重个体的不同体验,让学生在键盘上敲出自己所喜欢的速度,感受同一旋律采用不同速度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欢快的音乐像小朋友在做游戏,舒缓温柔的音乐像春姑娘在翩翩起舞。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让他们在感受音乐中丰富了想象,在想象中又进行了乐感的培养。
        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为这段旋律填写春天的歌词,以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是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创作,发挥集体协作精神,我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这样的创作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孩子们在心理上都会得到满足、肯定、愉悦。
        最后,我采用情境陶冶法,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创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草地,在春天图案的背景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知道了春天到底藏在哪里?它,在温暖的阳光里,在嫩绿的枝头上,在大家的歌声里,在老师的笑脸上,在我们的心里,在美好的生活里。孩子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幸福生活。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以上设计肯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金仕名师点评】
        该说课者在说课中教态自然、和谐,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声像效果,使说课更加形象。而且还创造出优美的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音乐的美。同时说课者针对儿童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还采用了游戏法,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因为音乐课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本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该说课者的不足之处是需要加强语言的提炼,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磨炼。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0-9-5 16: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O(∩_∩)O谢谢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5 07:07 , Processed in 0.15770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