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33|回复: 0

一位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自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2 21: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英伦Harsh 于 2010-6-12 21:24 编辑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以整个地球为对象,主要研究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涉及的时间悠久,地域广阔,加上地质记录残缺不全,较难学习掌握,内容复杂(包括地质学十几个分科)且以描述为主,令人感觉烦杂,枯燥乏味。从理科招收进来的学生,地学知识相当缺乏。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让同学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地质基础,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准备必要的地质知识和教学才能,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我边学、边教、边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大纲”的要求:已掌握有关矿物、岩石、矿床、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肉眼鉴定中学要求和教材安排的120多种矿物、岩石;学会了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具备了一定的野外地质观察能力;学习了常用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大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书面的表达能力。我的教学经验1985年在全国地质教学研讨会上介绍,获全国同行高度评价,并一致推举我改编《地质学基础》教材,此教材199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通用教材正式出版发行。

  一、认清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决定教学的效果。从两者关系看,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师的“教”,归根结蒂为了学生的“学”;“教”的好坏要通过“学”的好坏来衡量。这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其原意学、容易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老师不仅要管“教”,更要管“学”。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得好?“名师出高徒”,当然首先要发挥老师主导作用,把书教好,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决定学习好坏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又告诉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管教、管学,而且要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既管业务又管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除主观努力外,必须取得学生的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自己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并和实验老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备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堂课。做到:重点课、课前征求意见,讲后听取反映;每节课前搞试讲,课后有总结。通过试讲,熟悉教案,精益求精,发现问题,改进教法;课后总结,写下“后记”:自己感受,同学反映,改进意见。一般上课提前10—20分钟到教室,作好有关方面准备和板书设计,以使自己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忙而不乱。特别注重讲好绪论课,打响第一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论课讲解什么叫地质学。为什以要学、怎样学等问题,是一门课的总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为日后课程铺道路的奠基课。因此,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这堂课。期间,我浏览了中学地理课本,听取了其他老师,特别是来自各大学的新毕业的老师,学习地质学的感受和建议。请人画了近十幅中国名胜彩色挂签。讲稿修改了十来遍,试讲了三次,牢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大家已曾相识的五颜六色的矿石、与人类生存悠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之源泉,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大地构造图,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地形和构造的格局如此相似,为什么中国气候东南湿润,西南高寒,西北干旱,“春风不渡玉门关”、祖国的名山奇峰,为什么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质学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在整个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神奇感和求知欲;又从转引一位中学地理老师的自述,因不懂地质、天文而难以胜任新编地理教材,渴望求师学习而不能的苦恼与急切心情,反映社会对地理教师的渴求,点燃起他们为争当合格的地理教师而努力学习的火种。在此基础上跟大家交底:我讲授地质学将坚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培养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大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实物教学、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针,指明学习的重点,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野外的实习次数和内容等等,并阐明教与学的关系,望大家以主人翁的态度为搞好地质教学工作而共同努力。

  这堂课确实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少人前来了解地质生活、询问学习方法,也提教学建议,并有不少人表示了将来考地质研究生的志向。这使我感到:要讲好课,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吃透教材备好课;另一头是了解学生备好人;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科学知识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更重要的要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人翁态度。这首先要求老师把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尊重他们、依靠他们。于是以后,我就更自觉地凡重大的事情(如教学计划的调整,实习地点的确定,考核的方式方法,甚至大体内容等)都先征求大家意见,后经班干部讨论研究共同商定。为便于教、学的联系和研究,找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同学(一名原为中学教师)组成地质教学联系和研究小组,随时反映教学情况、沟通师生思想,使教师及时而直接地获取信息反馈。重点课先在该组内通气、讨论;学习讨论会由该组分题重点准备、“填空”发言等;上课前后协助老师备教具、整标本等。这五人小组在地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骨干作用、参谋作用和助手作用。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但要调动和保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某些组织措施是不够的。前几周,学习地质都兴致勃勃、劲头十足,但到学矿物、岩石分论时,有的就说,地质学好懂不好记,上课明白课后糊涂,尤其对期中考试阶段,有人反映进度太快、内容太多,提出可否改慢进度,降低要求。后了解到,因岩、矿分论要求辨认记忆东西多,但一时难以掌握,加上大家围着考试课程转,对地质既不复习也不预习,问题越积越多,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使我认识到:要提高教学效果,光抓课堂,不抓课外不行;积累的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仅会影响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被点燃的求知火焰会被熄灭,学习地质的兴趣和积极性会受挫伤。

  于是,我一方面针对情况改进教法,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性,以旧引新、讲新复旧。另一方面,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利用去杭州添置岩矿标本之机作了一番调查,回来后,在矿物小结复习课时,从政治与业务两个方面讲了如何加速学好矿物的问题。我讲:学好矿物是地质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掌握它需发挥“三个力”:一是提高认识,增加动力。肉眼鉴定矿物既是《地质学基础》的基础,也是作为中学地理老师的必需。二是坚定信心增强毅力。我说:出于我意料之外地了解到:浙大和杭州教育标本厂的职工,大都是高考落第的知青,连把关的技术员,也非地质科班出身,他们都能掌握自如。你们都是十里挑一的高材生,只要下定决心,哪有学不会之理?三要寻求方法,发挥智力,接着介绍了自己体会总结出来的矿物分辨法和速记法。然后将标本四人一盒分发到寝室,老师深入各寝室,对着标本分期分批辅导。60多种矿物,每人仅用四个多小时,就基本掌握了。测验结果除两人外,全达优良。

  借矿物攻关胜利的东风,在学习岩石时,进一步给大家鼓励打气,阐明只要坚定必胜信念,深钻巧学就能攻克学习难关的道理;并针对许多人被考试牵着鼻子走,抓一漏万的毛病,谈了应怎样认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正确处理考试课与其它课的关系;用亲身感受讲了坚持预习、及时复习,就可事半功倍,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道理;且深入抓了预、复习的督促和辅导工作,岩石辨认关也能较顺利地通过了。测验结果除一人外,全达优良。事实给了我很大的教育。我原想我是专业课老师,我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还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可实践告诉了我:政治与业务是辩证统一的;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障碍,书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每个老师的共同责任,从此后,较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工作和生活;班上有较大活动,哪怕备课很忙,也要挤时间以普通一员的身分参加,平时以同志式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针对有的同志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谈地质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但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地质生活;针对有些同学间不太团结影响工作学习的问题在讲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时,有意借题发挥讲团结才有力量的科学道理;也谈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同志,既要有文化又要有道德,既能忍劳又能忍怨的感受等等,渐渐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心心相通了。大部分同学有话敢跟我讲也愿跟我讲了。这为我的教学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在实践中我还体会到:在育人工作中,有正确对待考试的教育、有正确对待困难的教育,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教育,还有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等等,但最最主要的还是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这是学生内常见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它规定或影响着其它一切矛盾。同一个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就能不受外界干扰而把主要精力投之于学习;就能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就能不做分数的奴隶,而当学习的主人,科学安排时间,自觉刻苦钻研,也就会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良好学习方法。因此,我把端正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作为重点工作,针对暴露的苗头经常讲、反复讲,特别在测验,考核等关键时刻,我更不迁就放松,比如:地质期终复习考查的内容和方式,是经教研组研究通过,召集部分班干部和同学讨论一致确定的。但有几个学习态度不太端正的同学竟跑到系领导那里反映说:地质学要考三次,岩、矿平时测验过了还要试,同学都产生了恐慌心理,系领导也郑重其事地来做我的工作。我想,单纯从考查角度,岩、矿平时测验过了,可以不再进行,而且这样,我也可轻松得多,有的同学也会高兴些。但我又想考试不是目的,它是学习的手段。通过复习考试,巩固已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少数同学的这种意见,正是考试与学习的关系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的表现,要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必须要有一个坚定而正确的教学目的。作为一个老师,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些,面向大多数,着眼于未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四化”负责。于是我在调查研究,个别教育的基础上,再一次向全班阐述了此次复习考查安排的指导思想。我想:“有的同学生怕考不好,宁可不要考,实际是要放弃即将到手的学习成果。矿物岩石虽经阶段测验,已基本掌握,但并不巩固。正像烧砖瓦一样,就差几分火,再回一下炉,就可成为建设的有用之材;但若不加这把火,可能会前功尽弃。从长远考虑,怎样合称?”“有人把学校考试的分数看得很重,殊不知,真正的考试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的实际工作;实际的评分人,不是你的现在的老师,而是将来你们的学生和组织。因为一个产品的好坏,不是靠生产者的自卖自夸,而是由使用单位和用户,通过实践来检验。”“有的人对现在的学习怕艰苦、图轻松,可曾否想过将来胜任不了工作时的困难和痛苦。”“考试为了学习、学习为了未来工作,这应是教与学的共同目的。我们正是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安排这次复习考查的。”最后我说:考试目的要明确、矿物岩石部分的复习要进行。至于岩矿要不要考、怎样考,还是由大家考虑后研究决定。结果,大家都同意原来的安排,积极地投入全面的复习工作,我更进行紧张的辅导工作。通过全面系统的复习,人人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岩、矿口试全部达优良。前两次测验勉强达及格,最怕再加试的几个同学也获得好成绩,心里很高兴讲了心里话:原来成绩凭感性,生怕口试露了馅。这一段复习收获很大,很有必要,如果不回一下炉,恐不等毕业就忘光了。在育人工作中,普遍教育和因材施教结合,共性问题普遍讲,个别问题单独帮。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两位同学,首先是亲近他们、关心他们;既从方法上找原因,更从思想上找症结。后了解到:一个因胸无大目标,故学无大动力,另一个是严重自卑,精神不振。我“对症 治疗”加强帮助,有一分进步就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结果一个,由平时不及格到期末全达优良;一个岩矿部分也有很大提高,地质图分析虽不及格,但已开始醒悟,决心从今开始奋发努力。 通过这两个同学的变化,又使我感到: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去,固然有智力问题、方法问题,但首先是学习目的和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一句话是政治思想问题、精神状态问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书不育人不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培养能力上多下功夫

  动机、方法、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教学方法实质是教学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目的才能有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要学好,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目的;教师要教好,必须先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目的。

  正确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我想,教学有双重任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正确的教学目的就应以后者为重点,要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多下功夫。所谓能力,主要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工作能力,对教师即教学(包括科研)的能力。前者是认识世界,后者是改造世界。而任何能力归根结蒂离不开唯物辨证的思维方法。

  为什么必须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呢?知识和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它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因为能力必须在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能针对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以能力是知识的最高体现。对一个教师来说,教学能力是知识渊博程度和分析、综合、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强调能力培养,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全局。另一方面,知识如海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要学得很全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很短,学得再好、再多也将很快老化,还得靠自己在工作中重新学习、不断更新。所以,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到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当代世界知识经济革命的大趋势,要求知识分子从书生型向智能型转化,培养创造型、综合型的人材,更应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有了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犹如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才可对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什么,取什么,从而对飞速发展的形势,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故按照“三个面向”的教改方向,更应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上来。

  美国流传一句俗话:“送人一条鱼,只够他吃一顿;教人去钓鱼,就够他吃一辈子,”形象地比喻了教学工作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我国文革前,在教育界也有过要学生背烧饼还是背猎枪的大讨论,也是这个意思。

  本人亲身经历也深深感到:教学一定要把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过去我对老师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的。我在哈工大学习时,有几个老师在教学中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复杂的具体问题中,巧妙地运用把复杂化作简单,由未知变作已知,将特殊归之一般的辨证思维方法,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华罗庚教授来哈工大所作的读书要从薄读到厚,又从厚读到薄的学习经验介绍,给了自己很大的教育。我整整化了一个暑假时间专门学习他们这种方法,以后就仿效老师的辨证思维方法和华教授的综合归纳方法学习和复习,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此,学习就产生了一个飞跃,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在校时学习成绩全优,而且参加工作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我的工作变动幅度和频度都较大,但就凭着这点基本功较快地适应新岗位、较好地完成新任务。可以说,学校老师教给我的知识不少忘掉了,许多过时了,但老师交给我的这把“万能钥匙”,我始终掌握在手,就凭着它走南闯北、弃旧创新,我深深认识到:并非中学时代所认为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是“学好辩证法,走遍天下都不怕”;教师的职责是很崇高而重大的:教得不好,教的东西,只能用一阵子;好老师教的东西,可用一辈子。而一个教师好差的重要标志,就看他能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把辨证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将培养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因此,我想:我要是当老师,一定要把传授学习方法放在首位,在培养实际能力上多下功夫。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方法传授、突出能力培养呢?

  (一) 传授地质知识和传教学习方法紧密结合,同时并举

  我想,所谓教学方法,从某个方面通俗地讲,可以理解为传教学习的方法,即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教自己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体会。为突出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不仅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以对未来的教师(高师学生)做一些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而且把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像传授基本知识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传授;对于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即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像基本知识一样,对学生进行学习、训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方法。对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像知识内容一样,进行考核。具体做法:不同的课程选用不同的讲授方法,一堂课以一种方法为主配合多种方法;一般课按知识系统讲授,贯穿一条思路一种学习方法;有的课(如总结课)则以学习方法为主线穿连整个知识;老师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知识的“钥匙”(方法),要求学生用老师新交给的“钥匙”去打开要开的“锁”(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这样教,不仅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教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其他新知识的本事。因此教知识和传方法不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可同时并举,合二为一,而且还可收“一箭双雕”之效。  

  比如:作为地壳组成物质的矿物:岩石、矿床各章,是《地质学基础》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因为要在短短个把月的时间内学会肉眼辨认一百几十种矿物和岩石,每种矿物识别特征十多项,初学的人,看上去都大同小异,很难掌握。我自己在学习时,上课听老师一种一种地讲,也很感枯燥无味;实习时一块一块地看,也很难识记。现在各校在教法上仍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大体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强调实践,理论课只讲总论,对介绍某种矿物的分论干脆不讲,直接上实习课,介绍“鉴定表”后就叫学生自己看。学生无从下手,只凭印象记忆,缺乏理论依据。另一种,承袭过去的老办法,先理论后实践。理论课,空对空一类类、一种种介绍矿物特征,实习课时再一块块看标本,学生听课打瞌睡,理论仍然脱离实际。我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他校的正反经验,本着传知识和教方法紧密结合、以方法带知识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下做法:

  1.整体环节上,遵循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采取看—议—讲—练—用的五段教学法

  看:让学生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上课时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分小组观看本节课要讲的标本;议:分小组边看边议,寻求区分这些标本的方法;讲:一般小组派代表先讲,然后老师拿着实物标本有针对性地边问、边讲、边写(在预先画好的矿物特征表内填写);而后在评讲代表发言基础上,集思广益总结出本类矿物(或岩石)的辨认记忆法,编成记忆口诀;练:当天就安排室内实习课,按理论课总结出来的辨认记忆法,详细观看,对比辨认,理解记忆;用:矿物或岩石讲完后都有一次复习、讨论和辨认标本的测验;并进行一次野外实习,去检验、充实和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虚到实、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从中既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学到了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2.矿物特征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记忆法

  每种矿物的识别特征包括形态、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比重、电磁性等多达十几项,要一项项孤立地记很难记。如何揭示各特征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摆脱孤立死记的困境呢?我在讲第一大类矿物——自然元素类时,联系具体的矿物如自然金和铜、石墨和金刚石的鉴定特征,讲了现象反映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的道理。阐明了矿物的各种外表特征都是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外部表现,金和铜由于成分不同,石墨和金刚石因结构各异,造成诸多特征差别。因此要求大家从成分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矿物的诸多鉴定特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记本质、推特征”的理解记忆法。就不难理解,容易记忆了。

  3.同类矿物采用异同对比法,找共性,抓个性,同中求异

  利用理解记忆法,虽简化了各矿物的特征记忆,但一大类矿物有几十种,大同小异如何区分?在教学第二大类(硫化物类矿物)时,按照事物的区分主要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道理,遵循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规律,总结出矿物区分“四步曲”:分类别、描特征(分类列表描述各矿物特征);细对比、找共性(细对比各个矿物各项特征,找出该类矿物的共同特征);抓个性、究原因(抓出各矿物区别于其他矿物的个体特征,并从本质上寻求其个性根源);感、理统一记心间(把各矿物的个性,从实物和理论的统一上,加以记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矿物记忆五口诀:特征理解记、共性成批记、个性对比记、相关同时记(相互关联的特征,可举一反三,同时记)感、理统一记。这实际上是现象到本质、共性到个性、复杂到简单、感性到理性认识规律的具体运用。

  4.各类间,采用纵向对比,求同存异分辨方法

  随着学习的进展,矿物类别的不断增加,同学们自然发现,不仅同一类有相似的矿物,各类之间也有不少相似的;原在分类中是特殊的矿物,到各类更多矿物中又成一般的了。这就是个性和共性、特殊和一般是相对且可互相转化的哲理。我们就利用这个哲理学完全部六大类矿物以后,把各类的分表进行综合对比,把各分表中的特殊矿物抽出来综合到一个总表中,进行找共性抓个性的对比。这样一归纳,在60多种矿物600多项鉴定特征中,仅找出了十项左右与众不同的特征,将此十项特征作为矿物分辨依据,仿照化学分析法,总结出一套“矿物快速分辨法”。

  最后把六大类矿物画成一棵矿物树,列成一张矿物特征表(相当于图的说明书)六十多种矿物只要一张十六开纸的图表,就一目了然了。为了提高大家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巩固矿物知识,我还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以拟人化的手法,把一些难区分的矿物特征编成顺口溜,并号召大家各显其能都来编,如:

  方铅、方铅,立方体,钢灰、明亮,重身体。它与闪锌是密友,铅出锌随永不离。

  * * *

  硅家透闪和硅灰,形貌相似双胞胎:

  纤细身材放射状,刀枪难入色白灰。(硬度同小刀)

  一见盐酸才露馅,一个喜笑一个呆。(硅灰石滴酸微起泡)

  原是异母非姊妹,硅灰生母是石灰。

  * * *

  黄铜、黄铁似兄弟,金黄浅黄多美丽,

  条痕色黑性皆脆,金光闪闪多威仪。

  刀子面前比高低,黄铜屈服铁无异,

  风化面上显原形,黄铁变褐铜变绿。

  * * *

  正长、斜长两姊妹,一红一白真秀美,

  一个穿叶裙,一个微斜褶,

  正姊爱石英,斜妹亲石辉,

  还是角闪人缘好,常与三人共聚会。

  5.讲岩石、矿床用新旧对比法,以旧引新,讲新复旧,异中求同

  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寻求它们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

  我在掌握矿物的基础上,讲岩石和矿床,就从矿物出发,以旧引新,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和矿物之间的区别,仅是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我比喻若把分辨矿物当作解一元一次方程,则分辨岩石相当于解多元多次元程组。不同岩石的区分就是不同种类和比例的矿物组合的区分。这样教学,就把未知的岩石的新知识纳入到已知的矿物的旧知识中去,既便于学习掌握岩石又利于复习和巩固矿物。

  矿床是有用矿物的集体,可谓是特殊的岩石。两者都是同一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因此矿床的分类原则和许多基本特征都与岩石相同,所以教授矿床时,我就采取提问复习的方式叫学生把岩石的分类和各类特征在黑板上规则地列出表来,在学生代我承上复旧的基础上,老师再来启下引新,用类比法着重讲矿床与岩石的区别点:矿床的有用矿物,比普通岩石多,达到了开采要求,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道理。究其原因是因两者形成环境不同。打个比喻:岩石和矿床是双胞胎,仅由于生成环境和以后经历(成岩后地质作用不同),一个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一个成为无用之辈。

  这样,从学生已掌握的岩石出发,沿着量变到质变、物质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这座桥梁,自然地过渡到了矿床,并把两者联成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去学习矿床的成因、分类、特征等庞杂内容,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了。  

  利用已知到未知的教学法,我不仅非常注意和本课前面已学的知识相联系作对比,且尽力利用大家已知的高中数理化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对比讲授。如:我讲岩石时发现岩浆岩的分类表和化学元素周期表很相似,也是按化学成分不同引起的化学性质不同分作七大类,每类纵向按岩石产状不同引起的结构构造不同分作三小种。于是我就参照元素周期表将岩石标本按分类表安排好,对着实物标本,采用从化学到岩石的过渡法,先问(化学)后讲(岩石),边问边讲的启发过渡教学法,大家就较快地既掌握了理论又认识了实物。

  6.物质组成部分总结,用综合对比法,融会贯通,揭示规律

  “地壳组成物质”的四大章学完后,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把它当作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来做。因总结,从学知识的角度,就是把书“由厚读成薄”的过程,即将前面各章的知识综合对比、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理清脉络、揭示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用得出;从学方法的角度,分章学时,主要用分析演绎法,而通过总结则可侧重学习个别——一般,局部——整体的综合归纳法。

  总结,在老师明确要求,方法指导下,主要由同学自己来完成。在全班讨论交流,老师讲评的基础上再修改完善,最后每人写出了一份很有水平的总结报告。

  (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环节

  实践是学习理论的重要环节。因理论只有结合于实际,才能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质学以地球为对象,属实践性科学,更应紧密联系实际,多以野外作课堂,从实践中学习理论。

  加强实践更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书本知识多是理想化、典型化的理论,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要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多搞实战性演习,在学生期间就完成从知识型到智能型的转化,使毕业后就能从事实际工作。

  为此,我们在地质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以培养合格师资为目标,多搞实战性的演习。

  1.多用实物、演示教学法把理论问题具体化

  我们不仅在物质组成部分的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标本进行教学,对构造地质部分,在学校无这方面仪器设备和实物材料情况下,仍尽力想方设法采用实物、演示教学。如:应力的概念及其与应变的关系,是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关键知识,但又是相当抽象,学生很难接受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关键性的难点,决心采取先演示实验、后讲理论的从感性——理性的教学方法。没有试验材料,我和地质教学研究小组同学,利用星期天和其他课外时间,跑到罗店采石场选新鲜岩石,到地质队找岩芯,到金华铸件厂、塑料厂购材料;无试验仪器,走访了物理系,科、校、系外有关工厂、车间。后来采取就地取村,因陋就简的办法,利用工厂千金顶代替压缩仪,经过几天多次试验,基本获得了预想的结果。不少同学看了实验后,心服口服地说:“要没有试验,我怎么也想不到,受压物件,竟会以45°方向,成“X”型破裂。”“现在我才搞明白了为什么野外看到的岩石裂缝多是交叉的了。”在同学感知基础上,再进行理论计算,大家就容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建立了牢固的概念。

  2.多用直观教学法,把平面问题立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构造地质图是地学工作者的常用武器,阅读和分析地质图,是地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是初学者的困难是难以建立空间概念,我们采取从立体模型——立体图形——现场观看——平面地质图分析的教学步骤,从易到难顺序渐进,较快地实现了从形象——抽象、从立体——平面的过渡。

  3.运用分割教学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从实践出发,我们的目标是要学会分析复杂的实际的地质图。这种图尽管有了空间概念,直接拿手来分析仍有很大困难。在教学平面地质图的分析阶段,我们采用了由虚到实,以虚带实,从简到繁,化繁为简的教练方法。即先练习分析虚构的简化的地质图,再练习分析实际的复杂的地质图。虚构地质图分析练习时,又从简到繁,先解剖各种单一内容的,再分析综合内容的。这样分析实际地质图时,我又采用构造为界,化整为零,运动为线,解零复整的分析综合法。我先教大家学会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分部解剖法:即把一张包括很多地质时代的地质图,先从时间上以不整合为界划分成几个构造层,逐层分析,对每一个构造层,又从空间上以断层为界,划分成几个构造区,逐块解剖。这样,把庞杂的地质图分割成为多块简单小图了,从而就化难为易,化不知为已知 。在分区逐层分析基础上,再以各时代地壳运动为主线,从局部到整体,解决一个各“区”、“层”、的联系问题,从而把分块小图像积木一样,拼成整图,即从局部回到了整体。

  由于采用了这样一种教练办法,不到两周时间,就突破了难度较大的地质图的分析关,期末考查,分析我省最复杂地区——诸暨幅地质图,除一人及格,两人中等外,全达优良。

  4.运用形象教学法,使书本知识生动化

  地质学以地球为对象,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发展历史。但我们又不可能都到各地典型现场去直观,更不能直接感知那些缓慢的地质作用过程和历史。光凭书本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既死板又脱离实际,特别是建立不起运动发展的概念。为此,在本校和金华地区缺少有关科教片情况下,我们自己想方设法,尽力联系有关的地学科教片,如:腾冲火山、钱塘涌潮、丹霞奇观、海啸与地震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放映,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且寓学于乐,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5.坚持现场教学,使理论知识实用化

  地质学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必须多设野外课堂,多搞现场教学。这不仅是掌握地质理论知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知识实用化,学到实际有用的真本事。为此,在学校经费、交通工具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本着教育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取得总务处和司机同志的支持,以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利用星期日的时间,早出晚归坚持了地壳物质和地质构造的两次野外现场教学。大家一致反映,现场教学收获很大,是地学教学的好方法,是地质教学不可缺少、应于加强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写稿反映了野外实习的收获,赞扬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有的同学说:像矿物岩石理论上搞懂了,拿了标本仍不会认,后来标本认得了,但到野外见了实际岩石,咋一开始又发懵。理论—实际、理想—现实,真是一步难一步,通过实践才知道书本—实物、室内—野外,步步深入,缺一不可。通过构造野外现场教学后,有的反映说:“许多在课堂里似懂非懂的东西,老师指着实际一讲就一目了然了。”还有的说:“原来书上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实习回来后,不学自懂,迎刃而解了。”因此,都要求多搞现场教学,有些课干脆搬到野外去讲。不少人要求老师星期日和放假时带他们到野外去。有的利用元旦节假日,自己组织一起,去野外进行地质观测。

  6.坚持每章总结讨论,培养教学能力

  逐章总结讨论,既是深入复习巩固,把知识概括,系统化的需要,更是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坚持每章一总结,每一部分一大结的做法。  




  总结方法步骤,多半是:每章结束老师出复习题并确定重点讨论题;教师作适当指导、提出要求后,叫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写出发言稿;总结讨论课时,学生在课余准备基础上再准备20-30分钟,期间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各人准备情况;准备好后,用一堂课左右时间,同学上台以讲课的形式发言,(发言人,多数是学生主动上台,有时老师指定有代表性的上台);先同学后老师对发言人逐个讲评补充,最后老师总结,并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老师的讲评总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对症下药,雪中送炭。

  这种总结讨论 ,很受同学欢迎,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好处很多:(1)是深入复习,系统掌握知识的好办法。有的同学说:为争取当老师讲课的机会,总想争取上台讲,而要上台就迫使自己深入学习消化全部内容,达到融会贯通,不仅要搞懂,而且要搞通。(2)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好途径。因为一大章,甚至一大部分四大章的内容,要求用一条主线把它全部贯穿起来,写成讲稿,并上台讲解,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教学方面的教材组织和表达能力,突出师范性,把教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开始于基础课,贯穿于大学学习全过程。 实践证明,坚持这样搞,学生的智能发展很快。通过前三章三次总结讨论,对第四章物质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时,我要求以独创精神进行总结;当作未来的中学地理学教案那样去写,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作为测验成绩。结果,交上来的总结材料出乎意料的好。一人一条思路,把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床四章内容贯穿一线,构成一体。思路清晰、纲目分明、文字精炼、图表并用。既是一份读书报告,也可作为中学教案。在修改基础上,出一次专刊。同学们的出色成绩和飞速提高,也深深教育了我,使我体会到:现代学生智能的潜力是很大的,主要在于我们老师去发掘,并不断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其锻炼和发挥,则一代开创型的人材就会茁壮成长。(3)这也是教学相长,提高教师水平的有效形式。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源于学生高于学生的总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要有敏锐的眼光、敏捷的思路、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要在30分钟时间内把全部或大部分学生的总结材料浏览一遍并在迅速浏览中,在众多大同小异的材料中,找出总结思路和内容上的不同特点,而后通过自己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迅速予以充实完善和提高,既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逐一做出讲评;最后要集思广益,做出较精炼的总结。总结时,要形式多样而不离要点难点;机动灵活而不失知识体系;思路广阔又不离唯物辩证,简明扼要又对症下药。这比事先准备好一份讲稿去讲要活得多、难得多。这迫使老师去锻炼提高自己,并在这种机动灵活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较快的锻炼提高。

  再则,通过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学生的总结思路,可大大开阔自己的思路。比如那次物质组成部分的大总结,我也曾冥思苦想过多种总结思路,没料学生想的比我广得多,有的也新颖得多,巧得多妙得多,使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和提高。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学生的很多教育,真正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认清考核和学习的关系,采取机动灵活的考核办法,侧重能力考核

  老师是引路人,考核是指挥棒。要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能力培养,既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改进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

  如何改进考核,也首先涉及到考核目的性的认识问题。我想:考核固然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更主要是全面系统复习、巩固和提高已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形式,可以说考核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最高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考核是对以往长期存在的学习和考试上的不良倾向进行“拨乱反正”的有力武器,是引导学生为未来而勤奋、扎实学习的指挥棒。简言之,考核有测学、促学、导学三大功能。

  从这样的考核目的出发,我们确定了如下考核内容、方式和时间。考核内容,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重点,确定考核的内容就是将来必须要用的内容,也即平时学习强调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尤其针对过去往往考理论多、实践少,考知识多、能力少,考记忆的多、理解少,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弊端,地质考核内容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分析。具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矿物、岩石的分类原则和未来中学老师应该掌握的100多种标本的肉眼鉴定;二是实际地质图的分析和使用(包括地质剖面图的制作和地质发展史的概述);三是对教材的分析、综合和书面表达能力;四、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侧重于考核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包括作业、上课提问、讨论发言、平时测验四个方面),以避免“平时不努力,考时搞突击,取窍获高分,考后就忘记”的不良倾向,要树立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当天消化、章章总结、事半功倍、稳步前进,以及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良好学风。考核成绩由上述四个方面综合评定,构成对学生较全面客观的评定标准,促使德、知、能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上述考核指导思想和大体内容,在开学初就于阐明;考核具体内容和方式,提前一个月当众宣布,以使同学及早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把精力引导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考试为了学习、学习为了工作的正确轨道上来。

  考试方式,机动灵活,不同内容不同方式。岩石、矿物、口试,地质图分析(诸暨幅一部分)笔试;对教材的综合归纳能力,开卷,以前四章物质组成部分的总结报告为准。

  考核时间:除笔试规定时间、统一进行,教材综合归纳能力的考核,综合复习总结提前进行外,岩矿口试时间,不同对象,时间先后不同、次数多少不一。考核复习期间,师生协力,以考核为动力,以复习为目的,以掌握“双基”为原则,进行紧张而有秩序地复习。

  复习、考核紧密结合,复习中有考核,考核后再复习,适当标准,严格要求,不达目的不罢休。复习时,老师先深入各寝室对着标本分期分批地讲授。讲前,先行提问,这样在复习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考核。对已掌握者就及早公布通过;而后老师整天蹲在实验室,谁有问题谁来问,谁先掌握谁来考;考核中,坚持标准不动摇,掌握几部分先通过几部分,欠缺部分,具体指明,并记上一笔帐,限期学好后再来补考,即使全部基本通过者,也要指明努力方向,叫他假期时再适当抽时间复习。对地质图的复习也是这样,以练为主,由简到繁;老师白天改练习,抓问题,晚上到教室讲问题,教方法,针对问题再练习,直至都基本掌握为止。

  我们就是这样,以考核为动力,以复习为目的,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已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大复习、大总结、大训练,获得了较大的丰收。考查成绩:优18、良16、中5、及格1人。

  同学们反映,这样的复习考核法,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过去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书籍,头昏眼花还强记,考后全忘记。地质这样考法,虽紧张无压力,通过复习提高大,头脑清醒心有底;学到真本事,取得真成绩。

  徐秀登 男 (1937.1~)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编著《基础地质学教程》,1990年开始作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22 09:37 , Processed in 0.21071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