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86|回复: 2

[真题] 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机考真题三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 17: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江西教师资格认定机考《教育学》机考真题一

(小学或幼儿)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该是( )。

A.神学和哲学

B.哲学和心理学

C.哲学和伦理学

D.伦理学和心理学

2.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霍尔

C.利托尔诺

D.华生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

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

6.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倍尔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8.“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情境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A.关心学生的学习B.教书育人C.班主任工作D.教学10.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11.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12.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1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受教育者与教育者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教育者与德育方法1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学生B.班会活动C.建立学生档案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5.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 )。A.技术小组B.学科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我国社区教育主要类型是( )。A.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B.以政府为主体的社区教育C.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教育D.以社区为主体的社区教育E.以家庭为主体的社区教育2.义务教育实行的管理体制是( )。A.层级负责B.地方负责C.分级管理D.一统制3.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E.无歧视原则4.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 )。A.教育观B.人才观C.应试升学观D.教育质量观E.精英教育观5.组成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6.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B.校舍安排C.课程标准D.教科书E.教学指导书7.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 )。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有领导的认识8.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A.引起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E.检查知识9.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10.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包括( )。A.知B.情C.意D.行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部分组成。( )2.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4.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教育日趋分化。( )5.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教师地位的提高。( )6.课程计划的核心是学科设计。(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9.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和教师是最基本的要素。( )10.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1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根本区别是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12.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洛克。( )14.义务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社会应当承担的义务,因此不具有强制性。( )15.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一)(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某小学语文教师李某,一次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何某未完成作业,李老师气愤地要求何某抄写课文十遍,到第三天该生还是未完成,李老师更是大发雷霆,当众宣布让该生抄写课文一百遍作为处罚。1.李老师的做法对吗?( )[单选题]A.对B.不对2.李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妥?( )[不定项选择题]A.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B.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C.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D.违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关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做正面回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1.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改的哪些理念?( )[不定项选择题]A.探究性学习B.建构学习知识的过程C.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D.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2.新课改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不定项选择题]A.更新教育观念B.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C.探索新的教学方式D.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机考真题[小学教育学(一)]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的是赫尔巴特。他于1806年出版了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35年又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C【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狼孩的故事正是违背了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由此可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阶段性。3.C【解析】教育学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4.B【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C【解析】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6.B【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系统阐述了班级授课制。7.A【解析】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外铄论的观点。8.B【解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9.B【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10.B【解析】考查课程计划的定义。11.B【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2.D【解析】由效度的概念可知。13.C【解析】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14.D【解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5.A【解析】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二、多项选择题1.AB【解析】我国社区教育主要有:以学校为主的社区教育和以政府为主的社区教育。2.BC【解析】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3.ABCE【解析】联合国提出的基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4.ABD【解析】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教育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5.ABCDE【解析】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有:(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5)学周安排。6.ACDE【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指导书是一种辅助性教学依据。故ACDE选项均为学校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7.ABCD【解析】由教材相关内容可知,ABCD四项均为教学过程的特殊性。8.ABCDE【解析】略。9.ADE【解析】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10.ABCD【解析】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三、是非判断题1.√【解析】略。2.×【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4.√【解析】略。5.√【解析】略。6.√【解析】略。7.√【解析】略。8.×【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9.√【解析】略。10.√【解析】略。11.×【解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12.√【解析】略。13.×【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14.×【解析】义务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社会应当承担的义务,为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具有强制性。15.√【解析】略。四、情境分析题(一)1.B 2.ABCD(二)1.ABCD 2.ABCD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7: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机考《教育学》机考真题二

(小学或幼儿)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2.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

A.就是要靠班主任

B.就是要靠集体活动来教育

C.是同集体教育相辅相成的

D.主要是对较差学生的教育工作

3.“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4.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是( )。

A.课堂管理

B.良好的班风

C.良好的师生关系

D.教师

5.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6.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法国的左拉

B.英国的斯宾塞

C.中国的孟子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8.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9.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行为

10.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11.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12.平时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13.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14.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5.课的类型是由( )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的

B.教学的任务决定的

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的

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2.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表现在( )。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指向作用

D.评价作用

3.作为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主要是指( )。

A.教育学

B.心理学

C.学科教学法

D.教育心理学

E.义务教育法

4.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众性活动

B.以人为核心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5.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教育
6.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两个方面?( )

A.生理的发展

B.心理的发展

C.情商的发展

D.道德的发展

7.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 )。

A.男女性别差异

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

C.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D.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E.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8.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能力素养有( )。

A.语言表达能力

B.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C.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9.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E.自私性

10.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潜在课程

E.核心课程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

2.小学教育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 )

3.学校教育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 )

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

5.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

6.学生活动主要是课堂的学习活动。( )

7.班主任产生于个别授课制。( )

8.建立学生档案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

9.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

10.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到底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

11.教师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是教师教育权的体现。( )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优点,也体现了活动课程的优点。( )

13.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包括保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

14.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

1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3小题,第1、2小题各3分,第3小题4分,共10分)

北京有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农民子女占了全校学生的63%。一些教师认为,农民子女从小就会劳动,似乎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而学校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80%不会系鞋带;三年级不参加家务劳动的学生占总数的69%,在劳动中怕脏怕累的现象十分突出;五、六年级40%以上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劳动分工。在调查学生父母职业时,有的学生对家长职务带“长”字的就洋洋得意,家长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就不愿填写,这一调查使教师们感到震惊。请分析:

1.你认为是否有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单选题]

A.有

B.没有

2.劳动教育有何意义?( )[不定项选择题]

A.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B.劳动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得到提高

C.改善学生的生理机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

D.提高学生的劳动审美能力

3.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不定项选择题]

A.把劳动教育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使师生重视劳动教育

B.对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学校不得随意删减

C.劳动教育不应只限制于学校里,而应重视家庭的早期劳动教育

D.劳动教育应该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来实现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请分析:

1.这位教师困惑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A.学生思维奇怪

B.社会发展太快

C.教育思想观念现代化落后

D.学校制度不健全

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单选题]

A.教师素质现代化

B.教学手段现代化

C.学生观念现代化

D.教学制度现代化

3.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 )[不定项选择题]

A.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B.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C.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D.学校制度的现代化
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机考真题[小学教育学(二)]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2.C

【解析】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也包括了对先进生和后进生的教育,需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

3.B

【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4.C

【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

5.C

【解析】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6.B

【解析】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7.A

【解析】个别教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状况相适应,因而最早出现。

8.B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9.D

【解析】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0.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11.B

【解析】学科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12.A

【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式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即所谓三结合教育。

13.C

【解析】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是基于其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而提出的。

14.D

【解析】由字面意思可知都是强调复习巩固的,所以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5.B

【解析】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二、多项选择题

1.AD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故其本质区别是社会性和意识性。

2.ABD

【解析】小学教育目的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3.ABC

【解析】教育理论是基本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

4.ACD

【解析】课外活动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5.ABCDE

【解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6.A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7.ACDE

【解析】幼儿与少年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属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8.ABCDE

【解析】基本的教育能力素养有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9.ABCD

【解析】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10.ACD

【解析】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
三、是非判断题

1.√

【解析】略。

2.√

【解析】略。

3.√

【解析】略。

4.√

【解析】略。

5.√

【解析】略。

6.×

【解析】学生活动不仅有课堂的学习活动,还有课外活动。

7.×

【解析】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8.×

【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环节。

9.√

【解析】略。

10.√

【解析】略。

11.×

【解析】教师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权的体现。

12.√

【解析】略。

13.√

【解析】略。

14.√

【解析】略。

15.×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 2.ABCD 3.ABCD

(二)1.C 2.A 3.ABC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7: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机考《教育学》机考真题三

(小学或幼儿)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4.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

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先升后降趋势

D.先降后升趋势

5.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6.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8.课外活动不包括( )。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9.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10.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 )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C.文化传统

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11.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 )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A.奏定学堂

B.南洋公学

C.乡学

D.京师同文馆

12.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系统化

B.专门化

C.复杂化

D.多样化

13.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体现了( )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

14.明代以后使科举考试形成固定格式的是( )。

A.八股文

B.程朱理学

C.“四书”、“五经”

D.六艺

15.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法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

A.办学经费和设备

B.办学经费和师资

C.基础设施和师资

D.经费和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教学策略的类型有( )。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3.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的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4.小学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5.下列说法中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6.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哪三大阶段?(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7.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其内容一般包括( )。

A.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B.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C.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

D.先进教育技术的学习

E.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8.备课的内容包括( )。

A.课堂练习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9.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

B.有利于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D.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E.可以让学生有赚钱的机会

10.教育政策的特点具有( )。

A.政治性

B.可行性

C.原则性

D.权威性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的整个过程要围绕着学生转。( )

2.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

3.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

4.相对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

5.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堂,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

6.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计划的、没有系统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

7.复式教学的主要特色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

8.小学德育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小学德育的基础性,二是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

9.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 )

10.《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说明了古代学校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 )

11.开好主题班会首先要精心准备。( )

12.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

13.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结构。( )

14.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

15.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要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畅,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卫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1.你赞成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吗?( )[单选题]

A.赞成

B.不赞成

2.你认为应该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不定项选择题]

A.写给学生看

B.写给“这个人”

C.体现一定的“教育性”

D.鼓励学生

(二)(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共13分)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1.如何理解“坏孩子”“差等生”?( )[不定项选择题]

A.差等生是指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的学生

B.差等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的学生

C.差等生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D.差等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A.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B.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C.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D.差等生完全是不可救药的
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机考真题[小学教育学(三)]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D

【解析】略。

3.C

【解析】该句是教师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4.A

【解析】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师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5.C

【解析】略。

6.A

【解析】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7.B

【解析】课程标准不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8.D

【解析】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9.C

【解析】考查教育体制的含义。

10.C

【解析】略。

11.D

【解析】我国于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12.D

【解析】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3.C

【解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有差别地教学。

14.A

【解析】明代以后规定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5.B

【解析】经费影响着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师资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二者是实施义务教育最重要的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效度、信度、难度与区分度。

2.ABCD

【解析】教学策略的类型有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3.AC

【解析】文化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更新。

4.ABCD

【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BCD

【解析】略。

6.BCD

【解析】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

7.ABCD

【解析】ABCD四项均属于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容。

8.BCD

【解析】备课内容包括钻研学科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9.BCD

【解析】略。

10.BD

【解析】教育政策的特点有可行性和权威性。
三、是非判断题

1.×

【解析】这是典型的学生中心论,它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2.√

【解析】略。

3.√

【解析】略。

4.√

【解析】略。

5.√

【解析】略。

6.√

【解析】略。

7.√

【解析】略。

8.√

【解析】略。

9.√

【解析】略。

10.√

【解析】略。

11.×

【解析】开好主题班会的基础是要确定主题。

12.×

【解析】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过程相关。

13.×

【解析】人们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紧密挂钩,故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14.√

【解析】略。

15.√

【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 2.ABCD

(二)1.ABC 2.AB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16 18:46 , Processed in 0.23279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