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766|回复: 2

[资料] 2012年招教考试中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命题热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 14: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不想再卡 于 2011-10-3 14:18 编辑

命题热点
1.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中学教育的目的及任务。
考点精讲
第一节 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
中学教育性质的问题是中学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而且也关系到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具体方面。
首先,我国的中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中学教育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基本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中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布局也逐渐趋向合理。中学的办学体制逐渐完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师范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中学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中学教育在学制改革、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次,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从而为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奠定中等科学文化的基础。就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会在课程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中学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基础性,从而为学生将来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因此,普通中学要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而不是培养专业劳动者或某种技术工人。
再次,中学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初中阶段属于国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因此,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要履行的义务。
二、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由于中学教育包括两个阶段,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而义务教育只包括小学和初中总共九年的教育,因此这里实际上指的是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初中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初中培养的大批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教育能为工农商各行各业劳动者奠定普通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然而,初中教育又是义务教育后面的一个阶段,因此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在深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初中教育具有更加突出、明显的作用,在义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初中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奠基作用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他们走向成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快,身体、智力发展迅速,他们上进心强,可塑性很大,兼具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性和成熟性的特征。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个复杂、心理冲突的阶段。特别是初中二年级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人一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初中阶段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初中教育办得好,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以及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中学教育的目的
一、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说,中学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接受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做好准备;为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为个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中学教育的全面性一方面是指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整体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中学教育的全面性是指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身体发展、思想道德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途径。
(三)中学教育的义务性
中学教育阶段中的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少年都要接受初中基础教育,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行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普通教育。义务教育是全体国民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准,中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人才的基础工程。
二、中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广义上来说,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发展的期望,即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心发展等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目的代表了教育活动的总体方向和总体要求,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评价的组织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影响。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只有先确定好教育目的,才能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教育工作到底取得了什么效果,必须跟教育目的进行对比,只有与教育目的相符的教育工作才算真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为教育者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为受教育者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为教育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依据和标准。
在如何确定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一直存在两种理论的争锋: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应该是人的本性,而不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的高低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而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目的,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等。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和充分的发展。
(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任务
1.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学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具备中等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公民。总之,中学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公民,他们应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具有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掌握中等程度的科学文化,具有良好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围,它属于比较初步的基础教育。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还不高,他们还处在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德育方面,初中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习惯;智育方面,应重点促进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系统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艺术和体育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发育期,教师要善于从正面引导,让学生打好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的基础。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和讲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发展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2.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中学教育担负着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的任务,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学教育还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具有为培养高级人才打好基础的作用。因此,中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中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新人才的基础。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4: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命题热点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在现代物质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教育不仅培养了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培养了各行各业有文化、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由于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和素质,小学教育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
(二)教育要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的主要阵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通过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素养的提升和个体内在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需要基础的小学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的兴趣、习惯、志向、性格、智力特点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记忆力很强,很有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们善于模仿成人社会的生活和事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终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全面和稳定。因此,教师在儿童的这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养成认真负责、诚实和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性格;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感知力,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注意能力和专注性。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使儿童内在身心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形成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通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儿童不仅形成了对世界、对自然的初级看法和认知,而且逐步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原则的认知,能进一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就是法律所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所必须接受的,而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一般为9年)的教育。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创造条件,保证子女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小学和初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责任,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的任务就是为所有儿童升入初中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只有整个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初中教育的普及才能顺利地开展,才能顺利地达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1.普及性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此小学教育具有最高的普及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保证了我国初等义务教育和中等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初级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权利,从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基础的教育,为将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奠定基础。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具有基础性特征的初等教育,一方面为学生个体将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准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智力基础和文化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
3.强制性
小学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通过教育公立化和法制化,尤其是国家法律的强大力量予以保证实施的,因而小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应该共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既要注重数量目标的实现,更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发展小学教育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劳动教育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要具有合格的师资,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学校教育出现之后,小学教育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小学教育就已经比较发达,小学分布于国学和乡学之中。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家、法家,纷纷办私学,传授基本的读、写、算的知识。到了近代,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小学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儿童6岁开始入学。这一学制后来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小学教育进行了改革,积极普及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发展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提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二、小学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又叫“国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儿童、青少年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女童、边缘贫困山区以及少数民族的教育都应该得到保证。儿童、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基础教育为人的健康成长、人的社会化创造了机会,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儿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和服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身体素质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办好了,才能确保更高一级教育的顺利开展,才能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颁布了大量的教育文件和政策,要求“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的、逐步上升的过程,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小学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对于受教育者个体来说,小学教育是个体整个教育和学习历程的基础,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因此,要加大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就必须增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因而,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九年一贯制,在小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小学与初中教育的衔接。
三、小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其根本任务就是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地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所有儿童能够顺利升入初中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从实际来看,小学教育就是初中的基础教育和准备教育。具体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就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发展特征,既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的基本能力,学到一些自然知识和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决定了小学生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从德育角度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智育方面来看,就是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阅读、书写和计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意志力的发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美育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要形成劳动的观点和养成参加劳动的习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每一种品质的发展都影响了其他各育的发展,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2-10-2 10: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谢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7 20:28 , Processed in 0.09388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