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629|回复: 1

[资料] 中学教师聘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 14: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节 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
中学教育性质的问题是中学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而且也关系到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具体方面。
首先,我国的中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中学教育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基本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中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布局也逐渐趋向合理。中学的办学体制逐渐完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师范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中学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中学教育在学制改革、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次,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从而为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奠定中等科学文化的基础。就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会在课程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中学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基础性,从而为学生将来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因此,普通中学要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而不是培养专业劳动者或某种技术工人。
再次,中学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初中阶段属于国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因此,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要履行的义务。
二、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由于中学教育包括两个阶段,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而义务教育只包括小学和初中总共九年的教育,因此这里实际上指的是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初中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初中培养的大批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教育能为工农商各行各业劳动者奠定普通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然而,初中教育又是义务教育后面的一个阶段,因此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在深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初中教育具有更加突出、明显的作用,在义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初中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奠基作用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他们走向成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快,身体、智力发展迅速,他们上进心强,可塑性很大,兼具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性和成熟性的特征。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个复杂、心理冲突的阶段。特别是初中二年级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人一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初中阶段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初中教育办得好,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以及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中学教育的目的
一、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说,中学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接受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做好准备;为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为个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中学教育的全面性一方面是指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整体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中学教育的全面性是指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身体发展、思想道德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途径。
(三)中学教育的义务性
中学教育阶段中的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少年都要接受初中基础教育,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行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普通教育。义务教育是全体国民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准,中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人才的基础工程。
二、中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广义上来说,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发展的期望,即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心发展等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目的代表了教育活动的总体方向和总体要求,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评价的组织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影响。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只有先确定好教育目的,才能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教育工作到底取得了什么效果,必须跟教育目的进行对比,只有与教育目的相符的教育工作才算真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为教育者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为受教育者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为教育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依据和标准。
在如何确定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一直存在两种理论的争锋: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应该是人的本性,而不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的高低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而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目的,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等。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和充分的发展。
(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任务
1.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学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具备中等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公民。总之,中学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公民,他们应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具有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掌握中等程度的科学文化,具有良好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围,它属于比较初步的基础教育。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还不高,他们还处在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德育方面,初中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习惯;智育方面,应重点促进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系统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艺术和体育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发育期,教师要善于从正面引导,让学生打好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的基础。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和讲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发展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2.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中学教育担负着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的任务,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学教育还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具有为培养高级人才打好基础的作用。因此,中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中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新人才的基础。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2-10-2 10: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7 20:11 , Processed in 0.09646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