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数学] 2012版中学数学说课稿优秀模板汇总(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3: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学二年级几何课中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中学三年制《几何》第二册。
  下面,我分五个部分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中学几何第二册“相似形”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全面研究。它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研究相似多边形的基础,这些性质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及其证明方法,能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类比学习,树立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先实验后归纳再推理强化学生“实践出真知”的求知意识。
   3、教学重、难点
  因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解决与相似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因此,本课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由于初二学生推理归纳的能力较低,所以本课的难点是:性质定理1的证明。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和高效,教学中从实验入手,利用相似比为1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类比发现并归纳相似比不为1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于始终。
  采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电教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学法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节课采用自制学具、动手实验,自已发现结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1、 揭示课题 指明方向
  在由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具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后,开门见山指出本节课要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其它性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避免盲目性。
  2、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
  2.1 复习导课
  在学生已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相似比等概念的基础上,提问:
  ①什么叫相似比?
  ②当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时,这两个三角形有何特殊关系?
  ③全等三角形除了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外,三条主要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有何关系?
  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与联系,也自然而然地引出:那么相似比不为1的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又有哪些性质呢?
  2.2 实验 猜想证明
  首先,引导学生依次完成以下的实验步骤:分别作出两对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用刻度尺量出所作出的对应高的长,并计算它们的比值,用所得的比值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比较,发现有什么特殊关系?并将所得的结论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出来。
  然后,让学生依次作出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并且完成与以上相同的实验步骤,最终让学生猜想归纳出三个命题:
  命题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命题2: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命题3: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接着,引导学生回答命题1的题设、结论,教师把命题1的图示画在黑板上,得到以下的数学表达式。
  已知:如图,△ABC∽△A/B/C/、△ABC与△A/B/C/的相似比是K,AD、A/D/是对应高。
  求证:AD/A/D/=K
  首先让学生回忆,证明线段成比例学过哪些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要证AD/A/D/=K,根据图形学生能找到含对应高和对应边的两对三角形,
  即△ADB和△A/D/B/、△ADC和△A/D/C/。若要证AD/A/D/=K,则应有△ADB∽△A/D/B/,由条件可知∠ADB=∠A/D/B/=90°,∠B=∠B/,于是可得△ADB∽△A/D/B/,得到AD/A/D/=K。随后,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规范的证明过程。接着问学生还有哪些证明方法?同理可证得其他两边上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所以命题1具有一般性。而对于命题2、命题3的数学表达式和证明方法与命题1类似,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用投影依次将命题2、命题3的已知、求证和题图显示出来,并指导学生课堂练习证明这两个命题。
  至此,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已经出来了,教师指出上述三个命题归纳在一起作为相似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定理。同时指出以上的性质定理也内含着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成比例这一结论。
  3、巩固反馈练习
  为了反馈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一组题:
  1、(口答填空):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对对应中线长分别是2cm和5cm,那么它们的相似比是 ;对应高的比是 ;如果一对对应角平分线中,较短的为3cm,则较长的为 。
  2、已知:一块三角形地块的一边长为120m,在地图上量得和它对应的边及这边上的高分别是0.03m和0.02m,求这块地的实际面积。
  3、教科书P242练习3。
  4、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①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1的推导及定理中内含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性质定理1的推导中所用到的数学思维方法。(包括:启发、诱导、观察、类比、实验、猜想、分析和归纳等)
  ③证明线段成比例通常所采用的方法。
  5、师生答疑:
  回答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发现的未能解决的问题及创新性问题,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6、作业布置: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教学过程的延伸性,我布置了两部分的作业:
  (1)书面作业:P247 T2 T3 。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想通过练习,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2) 预习下节课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评价分析
  这节课,我主要在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了些尝试,具体地说,表现在:
  (1)针对中学数学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2)在教法上,没有象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定理,而是运用类比的方法,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地引入到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研究上来。
  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从中领悟
  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注意发挥练习题的作用,加强对解题方法和过程的指导,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3: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相似三角形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中学几何第二册的5•3相似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与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斩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几何中理性思维的思想。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约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约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约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看我国国旗,国旗上约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相似三角形,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
  1.关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定义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我准备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具有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然后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么关系?各边有什么关系?再格中位线所在约直线上下平移进行观察,想一想怎么回答。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最后指明具有这两个特性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这一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将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记为△ABC,原三角形记为△A'B'C'。因此,如果有:
  ∠A=∠A',∠B=∠B',∠C=∠C',
  那么△ABC与△A'B'C'是相似的.。以此来加强两个三角形相似定义的认识。
  2.关于用相似符号“∽”来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考虑与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号“≌”表示相类比引入。全等符号“≌”可看成由形状相同的符号“∽”和大小相等的符号“=”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状相同,所以只用符号“∽”表示,这样的讲法是格数学符号形象化了。学生会比较容易记住,是否可以,请同行们提意见。必须注意:用相似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其顶点D与A对应,E与B对应,F和C对应,就应写成△ABC∽△DEF,而不能任意写成△ABC∽△FDE。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解题中常常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据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可知: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如△ABC∽△DEF,则AB、BC、AC就分别与DE、EF、DF相对应,∠A、∠B、∠C就分别与∠D、∠E、∠F相对应。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一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BC∽△DEF,那么是△ABC与△DEF的相似比,而是指△DEF与△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l时约特殊情况。
  4.在教学预备定理前,可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P215页例6的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对命题的引出,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作出平行于其中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命题“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即如图,若DE∥BC,则△ADE∽△ABC,然后分析命脉题的结论是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问学生:
  当没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约定理的情况下,应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相似?如获至宝果用定义来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证?然后按教材内容给出证明。强调指出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为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位置不能写错。
  因此我们可得(预备)定理: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启动学生自发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思维,以达知识目标。为了巩固本节保所学的知识,安排课本P224页练习1、2做为课堂练习,之后进行提问与调板,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最后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注意点。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和预习。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3: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相似三角形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中学几何第二册的5•3相似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与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斩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几何中理性思维的思想。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约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约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约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看我国国旗,国旗上约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相似三角形,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
  1.关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定义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我准备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具有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然后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么关系?各边有什么关系?再格中位线所在约直线上下平移进行观察,想一想怎么回答。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最后指明具有这两个特性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这一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将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记为△ABC,原三角形记为△A'B'C'。因此,如果有:
  ∠A=∠A',∠B=∠B',∠C=∠C',
  那么△ABC与△A'B'C'是相似的.。以此来加强两个三角形相似定义的认识。
  2.关于用相似符号“∽”来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考虑与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号“≌”表示相类比引入。全等符号“≌”可看成由形状相同的符号“∽”和大小相等的符号“=”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状相同,所以只用符号“∽”表示,这样的讲法是格数学符号形象化了。学生会比较容易记住,是否可以,请同行们提意见。必须注意:用相似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其顶点D与A对应,E与B对应,F和C对应,就应写成△ABC∽△DEF,而不能任意写成△ABC∽△FDE。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解题中常常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据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可知: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如△ABC∽△DEF,则AB、BC、AC就分别与DE、EF、DF相对应,∠A、∠B、∠C就分别与∠D、∠E、∠F相对应。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一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BC∽△DEF,那么是△ABC与△DEF的相似比,而是指△DEF与△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l时约特殊情况。
  4.在教学预备定理前,可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P215页例6的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对命题的引出,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作出平行于其中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命题“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即如图,若DE∥BC,则△ADE∽△ABC,然后分析命脉题的结论是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问学生:
  当没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约定理的情况下,应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相似?如获至宝果用定义来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证?然后按教材内容给出证明。强调指出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为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位置不能写错。
  因此我们可得(预备)定理: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启动学生自发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思维,以达知识目标。为了巩固本节保所学的知识,安排课本P224页练习1、2做为课堂练习,之后进行提问与调板,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最后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注意点。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和预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概率的意义
  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意义》,它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按照教学内容交叉编排、螺旋上升的方式,本章是在统计的基础上展开对概率的研究的,而本节又是从频率的角度来解释概率,其核心内容是介绍实验概率的意义,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概率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概率的正确理解和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概率,面对概率意义的描述,他们会感到困惑:概率是什么,是否就是频率?因此辩证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2)、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又一大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背景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知识技能:
  1)理解概率的含义并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确定概率。
  2)能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过程方法:
  1)经历用试验的方法获得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能力。
  2)在由“试验形成概率的定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素材和数学史上著名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结合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五个教学环节。
  活动4:变式训练 拓展提高
  活动1:复习巩固 引入新知
  活动2:创设情境 实验探究
  活动3:形成概念 深化认识
  活动5:小结归纳 课堂延伸
  下面我重点谈谈整个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下列事件中,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通过生动的实物图片和生活情境,一方面突出复习随机事件的判断,另一方面,可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遇上红灯、生个儿子、天气晴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过程中来。
  2、创设情境实验探究
  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抛掷硬币的试验既典型又方便,但如果教师简单直叙说要抛掷硬币,难免让学生觉得被老师牵着走,兴趣不大。在这里,我借助于学生具有的课外知识——对世界杯的了解,让学生先看到世界杯的冠军奖杯,自然想到今年德国世界杯足球比赛,再给一幅图,让学生猜想到这是在由抛掷硬币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然后,顺势提问:这种决定方法对比赛双方公平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直觉判断:公平。可是,为什么呢?学生暂时答不上来。怎么办?能否用试验来验证?学生颇感怀疑。
  无独有偶,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数学家都做过这样的试验,我们今天抛掷的结果会与他们一致吗?
  第一步:分组试验
  将全班分十组,要求每组掷一枚硬币60次,并把试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试验结果:
  提问①:各小组正面朝上的频率一样吗?是否为0.5?
  提问②:如果把全班十组结果进行累计,正面朝上的频率会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1:引导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通过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在次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频率数值渐趋稳定。
  第二步:比较试验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圆锥的侧面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圆锥的侧面积”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第三章第八节的内容,本节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在学生已获得一定的关于扇形面积的有关计算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圆锥的侧面积及全面积的一些问题。本节内容又是圆的最后部分,我们常常运用它和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本节课通过“活动探究”、“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并且这一部分内容又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2)经历探索,发现圆锥母线、底面半径和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动手操作、概括的能力,“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应用数学和创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自主探究的认识过程:即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中,体会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情感目标:
  1、通过直觉增进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激发学生对圆锥知识的好奇心及兴趣,逐步形成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体现数学学习的快乐,体会知识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
  4.在活动中,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
  旨在让学生体会圆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享受征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品质优化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已有的圆锥侧面积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1、理解圆锥侧面积的公式、算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圆锥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烟囱帽、冰激凌蛋卷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将这些实物图形抽象成圆锥,并根据要求进行计算,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将本课难点确定为:
  1、利用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圆锥侧面积展开图(扇形)中各元素与圆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我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
  知能力水平,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本节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让学生亲自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采用探索式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
  学生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精
  神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从活动中去观察、探索、归纳知识,沿着知识发生,发展的脉络,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产生对结论的感知,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备或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圆规、带刻度的直尺、剪刀、胶带、半径为6cm的圆形纸片、腰长为4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片。
  三、说教学过程(略)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圆周角
 我说课的题目是<<圆周角(2)>>,内容选自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几何第八册第23章23.1
  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圆周角定理的三个推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辨析,答疑,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领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圆周角定理的三个推论的应用
  教学难点:三个推论的灵活应用及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足球射门问题,引入新课
  引例:足球场上,甲、乙两名队员互相配合向对方球门MN进攻,当甲带球冲到A点时,乙已跟随冲到B点,如图,此时甲是自己 直接射门好呢还是迅速将球传回给乙,让乙射门好呢?
  (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①圆周角需具备哪几个特征?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圆心角与它所对的弧之间呢?能否把圆周角与弧之间建立起联系呢?
  ②观察各图形,能发现圆周角与其所对的弧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并说明各小组是怎么发现的.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思考:推论1中的同弧能否改成同弦?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命题的逆定理是否成立呢?能否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学生由推论2可得)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是直角三角形.
  (三)巩固训练
  1. 教材51页 练习1
  2. 引入问题的分析
  (四)应用、反思及变式训练
  例1、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 求证:AB&#8226;AC=AE&#8226;AD.
  分析:证明等积式通常化成比例式,然后证相似。
  说明:推论2是圆中一个很重要的性质,为在圆中确定直角,成垂直关系创造了条件,故作辅助线常构造直径上的圆周角
  例题变式训练1,2,3。
  (五)小结
  1.圆周角定理的三个推论及其应用
  2.观察----分析----归纳的探究方法
  (六)作业
发表于 2011-9-1 1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顶起来   楼主发的帖子都是钱啊
发表于 2011-9-3 20: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小学的吗?数学?
发表于 2011-9-18 14: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楼主快乐,大家一齐讨论!
发表于 2011-10-18 13: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万分感谢!!!!!!!!!!!!!!
发表于 2011-10-22 01: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修改二级建造师考试分数/成绩QQ:97194855
上海修改二级建造师考试分数/成绩QQ:97194855
上海修改二级建造师考试分数/成绩QQ:97194855
上海修改二级建造师考试分数/成绩QQ:97194855
上海修改二级建造师考试分数/成绩QQ:97194855
发表于 2011-12-2 15: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看啊,很想看啊,
发表于 2011-12-19 11: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单元能帮助更过的朋友!
发表于 2012-1-3 11: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好东西,谢谢分享!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2-1-11 0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为什么不能完全下载呢?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2-2-6 15: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9 18:11 , Processed in 0.10128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