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725|回复: 3

[真题] 2012江西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5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12江西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综合真题



6、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  )

A、学习能力       B、应用能力      C、操作能力       D、创造能力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  )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8、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要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教学      C、班级活动      D、郊游活动

9、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卬学制”    D、"壬寅学制"

10、教学心理学的任务是用(  )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

A、问卷调查法     B、实证研究法   C、文献研究法      D、理论分析法



16、斯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是(   )教学。

A、结构      B、程序       C、认知        D、情境

17、根据测验目的、项目难度一般确定在(   )。

A、0.1-0.3之间     B、0.3-0.7之间       C、0.7-0.9之间       D、0.9以上

18、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解决策略主要包括尝试策略和(   )策略。

A、启发      B、经验      C、实践        D、分析

19、中小学读者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   )教育。

A、爱国主义     B、道德品格     C、心理健康      D、法制

20、提出观察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皮亚杰     B、赞科夫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26、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   )结合。

A、职前玉职后结合  B、课内与课后  C、热情与兴趣   D、工作与休闲

27 师德建设最根本之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表现出(   )。

A、专业性  B、道德性  C、师范性   D、创造性

28、(   )是调整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A、宪法  B、教师法   C、教育政策  D、教育法

29、在本性质已实施有效的教育法规,属于(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行政章程

30、遵守教育法包含两个方面 的的含义,一是守法的主体,二是守法的(   )。

A、形式   B、组织    C、文本     D、内容



36、我国(   )是根据因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

A、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B、教师道德行为规范   C、教师角色   D、教师素养

37、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最初原于(   )。

A、泰勒的目标模式  B、塔巴模式  C、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D、泰勒的过程模式

38、课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   C、课程权利的分配和分配    D、课程管理制度

39、现代三大课程流派是(  )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A、学科中心      B、活动中心       C、实践中心     D、管理中心

40、(  )的出版标志着教学论的初步形成。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画》   D、《民主主义与教育》



46、1934年颁布的(  )中规定,每班级主任教员一人,一班学生在四十人以上者,得增设助教员一人,“主任教员”即我们现在通称的“班主任”。

A、《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             B、《小学暂行教程》

C、《中学暂行教程》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

47、(  )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琐的部分。

A、常规事务性    B、指导性    C、决策性    D、协调性

48、(  )下列谈话中,主要用于自我防卫心理强的学生。

A、商讨性    B、点拨性       C、突击式      D、批评式

49、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以(  )的出现为标志。

A、无线电     B、电话教育     C、摄影仪     D、多媒体

50、教科书被称为(  )媒体。

A、传统教学       B、现代教学       C、传统与现代结合     D、结合



56、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温家宝祝福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

A、7.3%         B、7.4%         C、7.5%         D、7.6%

57、2011年9月19日和11月1日,我国自行研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   )飞船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准确入轨。

A、神州八号        B、二宫三号       C、神州七号      D、神州九号

58、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大会上,(   )做了题为《提高质量是高教改革发展核心任务》重要讲话,讲话给全国的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

A、袁贵仁      B、习近平        C、胡锦涛        D、温家宝

59、2011年6月22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从(   )。

A、韩国撤军计划   B、利比里亚撤军计划   C、伊拉克撤军计划  D、阿富汗撤军计划

60、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是(   )。

A、曾荫权       B、唐英年     C、何俊仁      D、梁振英

二、简答题(共15分)

1、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7分);

2、  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8分)。


案例二: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板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课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的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所以德语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板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些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时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板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会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在听说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请结合案例中的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8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3: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A  4.B  5.C  6.D  7.B  8.B  9.C  10.B  11.A  12.B  13.A  14.D  15.C  16.B  17.B  18.A  19.B  20.C  21.B  22.D  23.D  24.C  25.A  26.A  27.C  28.D   29.C  30.D  31.C  32.A  33.A  34.C  35.B  36.A  37.A  38.C  39.A  40.B  41.B  42.B  43.A  44.B  45.B  46.D  47.A  48.C  49.B  50.A  51.C  52.C  53.C  54.D  55.A  56.C  57.A  58.C  59.D  60.D

二、简答题

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7分)

【参考答案】:实用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教育学领域的一大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其主要观点有: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生长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4)学校即社会

(5)从做中学

(6)学校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7) 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2、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8分)

【参考答案】: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主要是因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在最近发展区内不断进步;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参考答案】问题解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社会、自然、物质和心理等因素。在我们的日常教学领域,最应注重的是学生心理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客观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即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对于结构清晰的问题,我们解决起来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规律性,自然比较容易。同时,我们对问题的表征方式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这主要表现在我们是如何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通常在表征上与需求的特征相同时,比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主观因素

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先前知识与经验的储备。知识经验越多且质量越高,就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新手更强。

2、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新情境中,原有经验起着“先行组织者”的桥梁作用。良好认知结构的迁移效应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使我们习惯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刻板化。功能固着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如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适当在生活中获得一定的启发,能加快问题的解决。如鲁班因看到锯齿草而发明锯。同时。在面对一定的问题进行长期思考后,短暂的停顿能够使个体豁然开朗。

5、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进程。

6、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烦躁、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考试时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若发现监考老师站在自己旁边则会感到紧张而难以思考任何问题,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怯场是情绪影响问题解决的典型事例。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23: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位青年教师讲余光中的《乡愁》,先高声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话音未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哪能容得下那么多人呢?”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某某同学,你总喜欢这样转牛角尖,学习成绩怎么好的了呀?”学生脸涨的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如果你认为不妥当,请为他设计车里办法和策略。(7分)

【参考答案】

(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首先,案例中的学生有疑问,有自己的想法,但教师的回答却不尊重学生,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这体现了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思想,而忽略了学生主体。

其次,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往和互动,而是对学生的疑问一味进行打压。

最后,这位教师的作法也没有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循循善诱。

这位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批评和打压,而应该将学生的疑问作为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首先,教师可以对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得到问题精神。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这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引导,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可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这枚小小的邮票,容下了哪些人?”“为什么一枚小小的邮票,能容下这么多人呢?”“邮票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这样写体现了什么样的心情?”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案例二: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百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课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的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所以德语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 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些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时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会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在听说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请结合案例中的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8分)

【参考答案】

结合案例中的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本案例所体现的德育方面的内容包括: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

体现的德育原则有:因材施教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是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最初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出发转变到组织活动来达到实施德育的效果,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老师先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之后再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得课外生活实践与课堂道德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切切实实的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体现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学校周围的实际环境,采用了“要水果比赛”这种活动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德育,体现了德育的灵活施教原则。

2、德育方法

所谓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以成良好的品德。

3、德育规律:

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如下德育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最初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式,但效果不明显,也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匹配,最后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了,体现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在“要水果比赛”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活动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发表于 2012-9-30 0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谢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4 08:44 , Processed in 0.10403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