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氧脉搏: 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 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 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 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 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 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 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 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 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 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 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 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 实测的最大心率(在实验室测定的)和静止心率之差。
18、心输出量: 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运动性心脏肥大: 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
20、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音: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
22、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3、身体素质: 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
24、青春期高血压: 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
25、运动电位: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
26、运动动力定性: 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叫运动动力定性。
27、柔韧素质: 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