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楼主: 高放

[数学] 2011年最新版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100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网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进行反馈,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接着,我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对好朋友发生了争论了茌它们都说是自己的面积要大,你们认为谁的面积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呢?
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样,采取了数方格的方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格子图,你们来数一数它们的面积是多少?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ɉ。这时我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刚才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书本P82第1题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2、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ʕ。
第三层:扩展练习:
1、下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图在课件中)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把平行四边形模型拉近,它们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通过这个过程的操作,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越拉近它的面积就越小。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全课总结时,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三角形的面积》。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三角形的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任务。“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对应的知识为基础,使“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操作—推导—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加深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为后面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作好铺垫。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况且,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因此不难想出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拼摆等实际操作,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过,让学生切实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却不是很容易。如:公式中为什么要用“底×高”除以2?这个“底×高”求出来的是什么?要想让学生完全领悟,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全域发展,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会用转化法探索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
重点为:用转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 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 
首先,我以灵溪的标志性建筑引入,以中心广场为基本线索(课件),通过让学生计算行政大楼前那块平行四边形空地的面积,过渡到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方法,结合学生的回忆和述说,我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然后抛出问题:园林工人准备将这块空地分成两半,分别种上菊花和太阳花,你知道它们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吗?这样自然引出计算三角形花坛面积的问题,从而揭示课题。
通过这样一个鲜活的现实生活背景材料,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更觉亲切;而平行四边形空地的面积计算,则自然勾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回忆,让转化法浮现在学生的脑海;接着抛出计算三角形花坛面积的问题,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中,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 组织动手实践,多维尝试探究
依据学生对上述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让学生参与园林设计”为主线,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解决花坛的面积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要想知道菊花和太阳花的种植面积,其实就是要计算三角形花坛的面积。接下来,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观察一组课件演示:底不变,高变小,面积会怎样;高不变,底变小,面积会怎样。(课件)这样,学生会明显地感觉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可能会猜到底乘高。结合学生回答,我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有猜想就要有验证,于是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并根据操作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学生的拼图可能会有几种情况,我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组贴在黑板上,并展开观察与讨论:拼成的新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一组实践操作,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到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为下一步推导三角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感受到: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三角形面积是所拼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但是,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以图1为例,组织学生深入推导。想一想:你们先前猜的三角形的“底×高”求出的是什么?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它的计算公式你能推导出来吗?结合学生回答,我补充板书: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这样就顺势梳理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是,能不能单凭这一个拼图就说明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底×高÷2呢?很显然需要进一步验证。于是我再针对第二、三组拼图引导学生深入验证。
公式的顺利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停住,仍然借助“参与园林设计”的情境,给出三角形花坛的具体数据(课件),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解决菊花和太阳花的种植面积问题。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 、解决问题,学习例2: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红领巾是学生常见的三角形之一,通过计算它的面积,一方面巩固刚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2 、实践运用,做一做:课本第85页计算三角尺的面积。
三角尺也是学生常见的三角形,其中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它的一组对应的底和高,通过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是对应的底和高的积除以2,使学生对求三角形面积的条件加深理解。
3 、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1)课本第86页第1题。利用计算交通警示牌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同时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
(2)课本第86页第4题改编(见课件)。利用计算草坪的价格,在突出数学应用性的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题目的呈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同时,练习的材料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激发兴趣、又发展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总结评价。
最后是全课小结,交流评价。课堂总结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此,我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力求体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新课伊始,激趣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通过全员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深化和应用。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梯形的面积》,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平形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部分知识奠定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合作意识、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新课标》及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三)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四)教具:课件 梯形 学具:梯形  小刀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
本课用一课时完成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自学讨论法。教师做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法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教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要求,设计以下教学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学过的平形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你觉得今天研究的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接着回顾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提出对于设计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步骤一:小组合作,用拼摆的方法把2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鼓励学生操作找转化后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填好实验报告使学生在拼摆中实现转化。
步骤二: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点拨深化,整理出计算方法。
步骤三:发散验证
设疑:如果只有一个梯形,有什么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呢?
在小组里讨论:汇报,展示不同的推导方法,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之后课件演示总结,再次强化梯形面积公司,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计算公司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设计了以下练习: 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有层次,有坡度,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回想这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收获谈体会,及时评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年级
《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新知引入的过程,教学新课时,先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说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使学生加深认识到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接着,出示一根绑着珠子的绳子,甩动,问“珠子甩动,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与刚才复习的几个直线图形的不同之处。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小结:“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入新课。
(二)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有五个知识点,即: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和圆的画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些重点和解决这些难点,我将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
1.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对圆了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开始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时常见到一些圆形物体,让每个学生用一个圆形物体在纸张上画出一个圆,一方面加深对圆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
2.圆心的认识
将画好的圆剪下来后,要求学生进行折叠,张开后,互相进行比较,折痕相交与一点,让学生通过操作引出圆心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
3.直径和半径的认识
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的概念之后,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圆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则引导学生量一量刚才的折痕。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直径的概念,接下来学生还会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两半,由此认识“半径”。并且进一步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对刚才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时,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在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后,我安排了书58页第一题进行练习。
4.圆的画法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提问“用刚才同学们带来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学生就很为难了,那要画指定大小的圆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引出画圆的工具,“圆规”,画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就让学生自学书中57页,“圆的画法”,自学完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让学生画一个圆其实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白“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则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自由画圆后我又让学生用圆规画三个圆:(1)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大一点的圆。(2)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小一点的圆。(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接着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的圆大小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画圆时,圆规固定不动的脚尖其实就是什么?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与画成的圆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运用评价的语言鼓励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对于圆的画法不是让学生刻意去总结和死记画圆的几个步骤,而是通过自学,让其渗透在练习之中。
(三) 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设计了两组练习。
第一组练习是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各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出示一图)
2.判断题。
①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②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③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
④两个圆的半径一定相等。
3.按要求画圆。
①半径是2厘米的圆   ②直径是3.4厘米的圆
该组练习运用多媒体出示,主要是为了加强练习的密度,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二组练习可通过一些拔高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1、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2、ࡎ师傅要在一张长方形铁皮上剪下圆,圆的半径是5厘米,圆心离长方形铁皮的长为3厘米,宽为4厘米,你能帮李师傅先确定圆的位置并剪下这个圆?
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  ① 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② 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 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 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     2%     120%     90%     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2)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3)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
(4)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
2、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 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级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后,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首先,在新课的开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其次,在新授部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最后,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整节课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说学法。
    角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角
我在这里首先通过学生认识的字“角”为引线,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学会初步感知角,学生通常是指一个“点”告诉老师这是一个“角”,这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指“角”。同时我利用学生喜欢寻找游戏的方式,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的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即明确了学习目标,又直入课题
(二)   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折角→摸角→比角—画角,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角。
活动一:折角。
我先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然后让学生动手用一张圆形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折好以后,让学生将折出的各种类型的角拿来展示,要求学生边讲边用手指出角存在的位置。这一环节的设立是使学生在动手的操作中观察,在观察动脑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活动二:摸角。
在肯定学生的折角结果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角的内涵,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活动三:比角
学生自己展示用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玩“角变大变小”的游戏,引导学生一边玩活动角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活动四:画角
一开始,我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角的特点尝试着说怎样画角。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先画顶点,有的说先画直线,有的说比着现成的角描绘……然后我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小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画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
本环节通过儿歌的教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比一比”“唱一唱”,学生处在“好学”、“乐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创设“闯关游戏”的竞赛形式,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一关: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我用这样的情境吸引引学生,有一些小伙伴要跟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躲进了这些平面图形的身体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嘛?
第二关:拓展思维
  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两个角?(两个不同的结果,开拓学生的思维)。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
(四)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知道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所感,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我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体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级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后,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首先,在新课的开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其次,在新授部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最后,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整节课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说学法。
    角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角
我在这里首先通过学生认识的字“角”为引线,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学会初步感知角,学生通常是指一个“点”告诉老师这是一个“角”,这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指“角”。同时我利用学生喜欢寻找游戏的方式,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的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即明确了学习目标,又直入课题
(二)   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折角→摸角→比角—画角,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角。
活动一:折角。
我先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然后让学生动手用一张圆形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折好以后,让学生将折出的各种类型的角拿来展示,要求学生边讲边用手指出角存在的位置。这一环节的设立是使学生在动手的操作中观察,在观察动脑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活动二:摸角。
在肯定学生的折角结果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角的内涵,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活动三:比角
学生自己展示用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玩“角变大变小”的游戏,引导学生一边玩活动角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活动四:画角
一开始,我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角的特点尝试着说怎样画角。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先画顶点,有的说先画直线,有的说比着现成的角描绘……然后我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小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画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
本环节通过儿歌的教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比一比”“唱一唱”,学生处在“好学”、“乐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创设“闯关游戏”的竞赛形式,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一关: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我用这样的情境吸引引学生,有一些小伙伴要跟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躲进了这些平面图形的身体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嘛?
第二关:拓展思维
  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两个角?(两个不同的结果,开拓学生的思维)。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
(四)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知道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所感,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我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体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6: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级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后,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首先,在新课的开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其次,在新授部分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最后,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整节课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说学法。
    角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角
我在这里首先通过学生认识的字“角”为引线,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学会初步感知角,学生通常是指一个“点”告诉老师这是一个“角”,这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指“角”。同时我利用学生喜欢寻找游戏的方式,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的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即明确了学习目标,又直入课题
(二)   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折角→摸角→比角—画角,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角。
活动一:折角。
我先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然后让学生动手用一张圆形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折好以后,让学生将折出的各种类型的角拿来展示,要求学生边讲边用手指出角存在的位置。这一环节的设立是使学生在动手的操作中观察,在观察动脑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活动二:摸角。
在肯定学生的折角结果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角的内涵,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活动三:比角
学生自己展示用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玩“角变大变小”的游戏,引导学生一边玩活动角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活动四:画角
一开始,我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角的特点尝试着说怎样画角。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先画顶点,有的说先画直线,有的说比着现成的角描绘……然后我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小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画角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拍手一边做动作,学唱这首儿歌。
本环节通过儿歌的教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比一比”“唱一唱”,学生处在“好学”、“乐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创设“闯关游戏”的竞赛形式,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一关: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我用这样的情境吸引引学生,有一些小伙伴要跟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躲进了这些平面图形的身体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嘛?
第二关:拓展思维
  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两个角?(两个不同的结果,开拓学生的思维)。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
(四)课堂总结,引发反思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来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知道了什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所感,教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我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体现了“教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发表于 2011-8-15 16: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东西。我顶
发表于 2011-8-16 16: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发表于 2011-8-16 16: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发表于 2011-8-16 16: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发表于 2011-8-16 16: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下了了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8-16 16: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太好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8-16 16: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啊。。。。好。。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6 08:11 , Processed in 0.1184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