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58|回复: 0

[数学] 小学数学设计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12: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
教学过程
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二个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厘米”之后,老师组织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师(拿起数学书):看看数学书的封面,要量它的长度或宽度,你觉得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要量它的厚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如果学生回答“厘米”,则组织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发现:数学书厚不足1厘米。如果学生回答说“毫米”,则追问:为什么你要用毫米做单位呢?
结合学生回答,老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mm。
板书课题:毫米(mm)
二、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建构学习平台
(一)认识毫米。
1.指认。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说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老师则让学生都拿出各自的直尺,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1小格”,长1毫米。
学生可能说“1厘米=10毫米”。老师则让学生拿出各自的直尺,找一找、指一指直尺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学生用“手”指“不清楚”时,老师指导:用铅笔的笔尖指。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着直尺,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或“验证”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未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发现”;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验证”)。先数0~1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再数1~2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笔尖才行呢?(因
为1毫米很短)
2.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老师指导: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很薄)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二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二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同步操作。老师再指导: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学生完成操作后,接着,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组织操作: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纸,观察:这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吗?(没有)2张呢?(没有)3张呢?(没有)继续“添纸”,并用二只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你觉得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老师指出: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例举。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老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4.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小朋友动手量一量。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在直尺上指认(板书:指),  用手比划(板书:比),在生活中找、举例(板书:找)。
(二)认识分米。
1. 引入。
师:我们通过指、比、找,认识了“毫米”。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呢?(米、毫米、厘米)如果让它们在楼梯上排排队,“毫米”站在最下面,第二层应该站谁呢?(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厘米=10毫米)
先出示如下楼梯图,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楼梯图上板书:毫米、厘米。
师:“米”应该站在哪个台阶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米”站第3层,也可能会说“米”站第4层。追问:为什么让“米”站第4层?
学生回答第3层应站“分米”之后,老师先在楼梯图上板书“米”、“分米”,再指出:大家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完成课题板书:分米(dm)
2.认识。
师:你怎么知道“1米=10分米”的?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刚才我们在认识毫米的时候,是先在直尺上指出了1毫米的长度,现在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找到的同学就利用手中的直尺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学生操作,交流: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
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所画的线段是否是1分米。指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长的线段——先是用二只手指在各自画的1分米长的线段上比划,然后将二只手指离开纸面,观察二只手指之间的距离。二只手指并拢,再张开至1分米,并放置于直尺上检验二手指张开距离是否是1分米。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纸条,凭对1分米的印象,折出1分米长。拿出直尺,检验所折的纸条长度,并进行调整。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结合学生的交流,老师出示一次性饮水杯、磁带:饮水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磁带的长度是1分米。
3.练习。
辨一辨,填一填。
三、在总结提升中建立前后联系
1.交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我们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言时,老师让学生再次用手势逐个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老师指着“楼梯图”指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邻二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 挑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9()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先是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本课教学,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者基于以下的思考:从生活应用的角度看,当度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或度量结果要求比较精确时,用毫米做单位。而在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表述物体的长度,相对较少。分米的产生,更多的是构建一个有规律的长度单位的结构,即:将“米”一分为十,得到“分米”;将“分米”一分为十,得到“厘米”;将“厘米”一分为十,得到“毫米”。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先教学“毫米”,再让学生由“十进制”的知识基础生成“分米”的教学,也就更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认识分米,老师设计了指、画、量、比、折、找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24 03:22 , Processed in 0.11912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