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538|回复: 3

[物理] 2010年云南省中学物理教师招聘教材教法与教案命题热点聚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3 21: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10年云南省中学物理教师招聘教材教法教案
命题热点聚焦
从历年考题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原则、方法、手段等的理解应用。要求考生着重掌握物理概念、定理、定律、规律等的教学要求及方法。
名师讲堂
第一讲  物理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物理教学的目标
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学生的“学”则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只有作用于学生的“学”,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教”也足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内化,才能实现其“教”的价值。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媒体、客体,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民主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教学活动包含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虽然“学”离不开“教”,但“教”也离不开“学”。师生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也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师者人父”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当成“人”,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视学生为同仁,把学生当朋友,要勇于走下讲坛,善于倾听、征询、接受学生意见,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善于修正错误,向学生学习,做“教师的学生”,要由过去在课堂上的“独奏者”转变为与学生同台的“伴奏者”,由“主演”转变为“导演”,由“讲师”转变为“导师”,由“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要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尽情说;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充分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做;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充分思考;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自由活动;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空支配自己。学生一旦感受、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必将焕发出自主学习的高度热情、强烈的获知欲望,迸发出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
(三)活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要以活动为载体,没有活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就要努力使课堂“活动”起来,没有学生的“动”就没有课堂的“活”,就没有学生思维的“活”,就没有学生创造性的发现。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力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局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参与。要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达,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向同学提问、小组间竞问竞答。可以让学生当小先生,自己给自己讲,给同学讲,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动手做,教师当指导,学生边做边讲,并多找些学生去做去讲,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小组实验,以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参与度。有些课堂可根据学习内容以“小品”的形式呈现,会使课堂平添几分生动,使学生寓学于乐,乐此不疲。
(四)激励性原则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人都有上进的意愿,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激励、鼓励可使人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可使人从失败走向成功。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实施主体性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着力培养。教学中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要给予鼓励,哪怕是回答得不正确也应对其精神给予肯定,切忌向学生泼冷水。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要加以鼓励,对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要运用智能多元理论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途径的科学评价,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和被承认的价值,发现自己进步成长的增长点,从而增强进取向上的信心。
(五)启发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的身心都正处于发展之中,要使其智能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作用,即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明确了在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后,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就应力争做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引路人,做学生智能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怎样“教学”,而在于怎样“教学生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精于激疑、勤于导疑,努力给学生造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只有在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做学生思维的航标。传统的教学是“去问题”教学,课堂上常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又被教师一个个地消灭,使学生最后没有问题,这是学生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才有价值。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假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精神要求,现代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同学们进行表达交流,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回答,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把着力点放在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习能力上,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目标性原则
目标既是人们活动的心理指向,又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有兴趣目标和意义目标。目标明确,活动就有动力保障。教学中不仅有知识目标,也应有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是主体性教学所应竭力体现的。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需要,进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可将目标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一个内容的学习也可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目标,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努力使目标得以实现,并为实现新目标再接再厉,形成良性发展的势头。
第二讲  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口述式教学法
口述式教学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来传递交流信息,使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
(2)逻辑性
讲解必须有条理,顺序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安排要合乎逻辑。
①将教材内容整体上与学科系统加以衡量比较,了解其共性、个性使其符合逻辑性。
②注意从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③启发性。教师语言要生动,考虑学生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要设疑、布疑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求突出重点、简明生动、讲解适当并和其他各种基本方法有机配合。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语言对话或问答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巩固知识。
1.做法
(1)课前教师把要讲述的教材编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纲)。
(2)上课时,审慎地选择谈话方式逐一地把这些问题向学生提出,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推理,独立得出概念和规律。
2.要求
(1)所提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
(2)谈话的问题应从教材内容、重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问题要有层次,要编写详细的谈话提纲。
(3)问题要面向全班提出,等全班思考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或教师自答。
(4)谈话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
(5)谈话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
(三)讨论法
讨论法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材中一定的针对性问题共同进行讨论的方法。
1.特点
以针对性问题进行讨论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
(1)要选择好讨论题目,确定思考提纲和讨论的具体要求。
(2)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并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的习惯。
(3)要做好讨论小结。
二、实验法
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发掘问题、获得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的方法。
三、自学法
自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或材料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1.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改变重教轻学的倾向。
2.要把自学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3.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阅读时间。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并已有了一定理解的知识,来解释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从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能力的方法。
五、网络教学法
广义上讲,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
狭义上讲,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网络教学的方式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对网络教学的研究是现今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这也必然引起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越来越成熟。
附:经典教案
力的概念   三个性质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
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
3.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力的概念及分类
(一)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和“受力”两个物体,二者缺一不可。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4.力的图示(课件演示)。
(二)力的分类
1.按性质分
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按现代物理学理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用分四类:长程相互作用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短程相互作用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宏观物体间只存在前两种相互作用。)
2.按效果分
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3.按产生条件分
场力(非接触力)、接触力。
二、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一)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三)重心
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的分布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弹力
(一)弹力的产生条件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力的方向
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2.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
3.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如果轻直杆只有两个端点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轻杆两端对物体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
【例1】如图所示,光滑但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小球的球心在0点,重心在P点,静止在竖直墙和桌边之间。试画出小球所受弹力。
【解析】由于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在A点,弹力F1应该垂直于球面,所以沿半径方向指向球心0;在B点弹力F2垂直于墙面,因此也沿半径指向球心0。

【点评】注意弹力必须指向球心,而不一定指向重心。又由于F1、F2、G为共点力,重力的作用线必须经过0点,因此P和0,必在同一竖直线上,P点可能在0的正上方(不稳定平衡),也可能在0的正下方(稳定平衡)。
【例2】如图所示,重力不可忽略的均匀杆被细绳拉住而静止,试画出杆所受的弹力。

【解析】A端所受绳的拉力F1沿绳收缩的方向,因此沿绳向斜上方;B端所受的弹力F2垂直于水平面竖直向上。
【点评】、由于此直杆的重力不可忽略,其两端受的力可能不沿杆的方向。杆受的水平方向合力应该为零。由于杆的重力G竖直向下,因此杆的下端一定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f作用。
【例3】图中AC为竖直墙面,AB为均匀横梁,其重为G,处于水平位置。BC为支持横梁的轻杆,A、B、C三处均用铰链连接。试画出横梁B端所受弹力的方向。

【解析】轻杆BC只有两端受力,所以B端所受压力沿杆向斜下方,其反作用力,轻杆对横梁的弹力F沿轻杆延长线方向斜向上方。
【例4】 画出图中物体A所受的力(P为重心,接触面均光滑)。
【解析】判断弹力的有无,可以采用拆除法:“拆除”与研究对象(受力物体)相接触的物体(如题中的绳或接触面),如果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则不受弹力,否则将受到弹力的作用。各图受力如下图所示。

(三)弹力的大小
对有明显形变的弹簧,弹力的大小可以由胡克定律计算。对没有明显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绳子等物体,弹力大小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决定。
1.胡克定律可表示为(在弹性限度内):F=kχ,还可以表示成△F=△χ,即弹簧弹力的改变量和弹簧形变的改变量成正比。
2.“硬”弹簧,是指弹簧的k值较大。(同样的力F作用下形变量△χ较小)
3.几种典型物体模型的弹力特点如下表。

【例5】
如图所示,两物体重力分别为G1、G2,两弹簧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弹簧两端与物体和地面相连。用竖直向上的力缓慢向上拉G2,最后平衡时拉力F=G1+2G2,求该过程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

【解析】关键是搞清两个物体高度的增量△h1和△h2与初、末状态两根弹簧的形变量△χ1、△χ2、△χ3、△χ4间的关系。
无拉力F时,△χ1=(G1+G2)/k1,△χ2=G2/k2,(△χ1、△χ2为压缩量)
加拉力F时,△χ3=G2/k1,△χ4=(G1+G2)/k2,(△χ3、△χ4为伸长量)
而△h1=△χ1+△χ3,△h2=(△χ3+△χ4)+(△χ1+△χ2),
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Ep=G1.△h1+G2.△h2,
整理后可得:△Ep=(G1+2G2){(G1+G2)/k1+G2/K2}。
四、摩擦力
(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2.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uFN,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例6】如图所示,用跟水平方向成a角的推力F推重量为G的木块沿天花板向右运动,木块和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

【解析】
由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可得,FN=Fsinα-G,因此f=μ(Fsinα-G)。
(三)静摩擦力的大小
1.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uF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 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m=u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0<f≤fm。
【例7】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木块,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5N,水平面光滑。拉力F至少多大,A、B才会相对滑动?

【解析】A、B间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A、B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处于一个临界状态,即可以认为发生了相对滑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其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5N,也可以认为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因此A、B的加速度仍然相等。分别以A和B整体为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拉力至少为F=10N时才满足题意。
【点评】研究物理问题经常会遇到临界状态。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可以认为同时具有两个状态下的所有性质。
(四)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况下摩擦力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
相同(作为动力),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和物体速度方向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
向心力)。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例8】小车向右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恰好沿车后壁匀速下滑。试分析下滑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速度方向的关系。

【解析】物体受的滑动摩擦力始终和小车的后壁平行,方向竖直向上,而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水平分速度逐渐增大),所以摩擦力方向和运动方向间的夹角可能取90°和180°间的任意值。
【点评】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无明显形变的弹力和静摩擦力都是被动力。就是说: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无法由公式直接计算得出,而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决定的。
五、物体的受力分析
(一)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二)按顺序找力
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
(三)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四)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在解同一个问题时,分析了合力就不能再分析分力;分析了分力就不能再分析合力,否则会重复分析。
【例9】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A固定在水平面上。木块B、C的质量分别为M、m,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下滑。B的上表面保持水平,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当B、C共同匀速下滑;(2)当B、C共同加速下沿时。分别求B、C所受的各力。

【解析】
(1)先分析C受的力。这时以C为研究对象,重力G1=mg,B对c的弹力竖直向上,大小N1=mg,由于C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所以B、C间无摩擦力,即f1=0
再分析B受的力,在分析B与A间的弹力N2和摩擦力f2时,以B、C整体为对象较好,A对该整体的弹力和摩擦力就是A对B的弹力N2和摩擦力f2,得到B受4个力作用:重力G2=Mg,C对B的压力竖直向下,大小N1=mg,A对B的弹力N2=(M+m)gcosθ,A对B的磨擦力f2=(M+m)gsinθ。

(2)由于B、C共同加速下滑,加速度相同,所以先以B、C整体为对象求A对B的弹力N2,摩擦力f2,并求出a;再以C为对象求B、C间的弹力、摩擦力。
  
这里,f2是滑动摩擦力N2=(M+m)gcosθ,f2=μN2=μ(M+m)gcosθ,
沿斜面方向用牛顿第二定律:(M+m)gsin-μ(M+m)gcosθ=(M+m)a,
可得a=g(sinθ-μcosθ)。B、C间的弹力N1,摩擦力f1则应以C为对象求得。
由于C所受合力沿斜面向下。而所受的3个力的方向都在水平或竖直方向。这种情况下,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以水平、竖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分解加速度a。
分别沿水平、竖直方向用牛顿第二定律:
f1=macosθ,mg-N1=masinθ,
可得:f1=mg(sinθ-μcosθ)CoSθ,N1=mg(cosθ+μsinθ)cosθ。

【点评】
由本题可以知道:①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化;②灵活选定坐标系的方法向也可以以使计算简化;③在物体的受力图的旁边标出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的方向,有助于确定摩擦力方向,也有助于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时保证使合力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同。
【例10】
小球质量为m,电荷为+q,以初速度ν向右沿水平绝缘杆滑动,匀强磁场方向如图所示,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试描述小球在杆上的运动情况。

【解析】
先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再由受力情况确定其运动情况。
小球刚沿杆滑动时,所受场力为:重力mg方向向下,洛伦兹力Ff=qνB方向向上;再分析接触力:由于弹力FN的大小、方向取决于ν和mg/qB的大小关系,所以需分三种情况讨论:
(1)ν>mg/qB,在摩擦力作用下,ν、Ff、FN、f都逐渐减小,当ν减小到等于mg/qB时 达到平衡而做匀速运动;(2)ν<mg/qB,在摩擦力作用下,ν、Ff逐渐减小,而FN、f逐渐增大,故ν将一直减小到零;(3)ν=mg/qB,Ff=G,FN、f均为零,小球保持匀速运动。

【例11】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B.探测器加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C.探测器匀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D.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
  
【解析】探测器沿直线加速运动时,所受合力F合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而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推力方向必须斜向上方,因此喷气方向斜向下方。匀速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推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喷气方向竖直向下。选C。
经典真题回顾
填空题
导人过程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常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确定目标,激发兴趣    预习    解题    介绍有关资料     课前谈话
高分同步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答案】B
【解析】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2.确定教材中的难点,最重要的考虑是(         )。
A.知识的重要程度           B.是否需要做实验
C.学生的认识和心理方面     D.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答案】C
【解析】教与学是相对应的,确定教材中的难点主要是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即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因此选C项。
二、简答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1)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这是准备阶段。(2)要灵活的、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讲解有重点,提问有启发性,练习有实效。这是实施阶段。(3)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做出分析评价,并指导他们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指导要贯穿全过程。
2.简述物理习题课的基本结构。
【答案】(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3)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4)学生练习;(5)小结;(6)布置作业。
3.演示实验在设计和表演方面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1)明确目的,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演示实验。
(2)安全可靠,确保演示成功。
①演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
②坚持科学性原则,不得弄虚作假。
③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
(3)简易方便。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由演示现象导出结论时,解说推理简单。
(4)现象清楚、明显、直观。
①明显。仪器尺寸要足够大;物理过程变化要显著,“可见度”要高;要使被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以利于学生看准目标;演示的仪器放在适当高度的方位;注意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发展过程。
②直观。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2-15 10: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资料很好很好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2-3-7 17: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希望能考好  谢谢了
发表于 2012-7-13 09: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很好的资料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9 09:54 , Processed in 0.11132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