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830|回复: 11

[科学]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汇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1 10: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一、 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 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 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 、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材料的物体名称。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摆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说板书设计:
形状:条形  蹄形    环形
磁铁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
(两个)


(本次说课于2005年3月荣获广东省科学说课比赛一等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VCD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激情导行。

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 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

“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 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的白云……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校园将不再可爱……”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接受;小诗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自己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小学科学《观察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观察水》。
                  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  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币上杯口上水表面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学生经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
                  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知识方面,了解水能产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  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已找水喝。
                  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学生  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欲望。
                  交流已有储备,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学生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  ”,让学生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尝”。通“过让学生说一些生活  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学生从已有的储备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体现给学生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  ,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学生强行记住这一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学生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水的表面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学生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吃什么》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  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  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  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  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 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 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 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  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  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 通过今天  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 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  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  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  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  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小学四年级科学《饮食与健康》说课稿
一、 说教学内容: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后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  的仪器和设备情况,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己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  馒头  向日葵种子  花生    碘酒    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  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接着问: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可以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下面各小组可以自己选择一些食物进行检验
    要求:
        (1)、边实验边观察

(2)、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
    检验各种营养物质的方法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鉴别三种营养物质的简单方法,然后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验证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三)、各种营养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1、谈话: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汇报
    3、小结: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础。现在,在儿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肥胖儿童、“豆芽菜”型儿童的数目不断增加。这不仅影响儿童少年的正常声中发育,而且还危及儿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为了改变中小学营养构成不够科学的状况,北京市在中小学生中推行由营养师设计  的营养午餐。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四)应用知识的活动(弹性活动)
  1、谈话:你喜欢去麦当劳吗?你认为麦当劳的快餐中营养搭配有什么特点?
  2、跟据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份学校  营养配餐的食谱。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  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五、板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科学《一天的食物》说课稿
尊敬的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觉得很激动,激动之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冲出校门,走向大同片上课,触动很多;激动之二,有幸能和相同学科的老师同台交流,能有幸地这么直接地面对咱们的学科专家,心潮很荡。接下来我就先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结构
记录一天的食物
一天的食物
给食物分类
回忆并记录自己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
快速认识众多食物的一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学生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当几十种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欢”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教材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孩子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设计理念

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孩子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过程

1、课前谈话。通过课前 “猜”这种游戏式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欣赏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视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兴趣基础。接着让学生谈了谈自己初步观察、收集资料之后的收获,学生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了做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首先让学生去玩两个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去进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同时让学生自选标准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备,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在汇报分类情况时,各组也只要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结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就这样通过实践、交流、实践、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食物的丰富性,还让学生学会了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情景认识,实物操练,让学生对人们常用的“荤、素”这种分类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通过学生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科学《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说课稿
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 阳婷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引导学生  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  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  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  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  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  ——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  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  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  学生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VCD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激情导行。
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 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
“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 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的白云  ……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校园将不再可爱……”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  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接受;小诗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自己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  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  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我们吃什么》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 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 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 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  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  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 通过今天  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 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  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  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  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  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我们吃什么》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 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 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 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  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  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 通过今天  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 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  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  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  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  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科学说课稿《动与静》
作者:衡阳市珠晖区泉溪村小学 何琥琥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教学分析  
  (一)设计  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  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  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  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  、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学生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  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发表于 2011-6-10 12: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了,谢谢
发表于 2012-5-27 09: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30 03:14 , Processed in 1.19879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