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328|回复: 3

[数学] 中学数学教师招考备考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 11: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
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定:定性分析→定位作图→定量计算,其中定性是定位、定量的基础,而定量是定位、定性的深化,在面面关系中,二面角是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的度量归结为平面上角的度量,一般来说,对其平面角的定位是问题解决的先决一步,可是,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其定位的基本思路而导致思维混乱,甚至错误地定其位,使问题的解决徒劳无益,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点,来谈一谈平日教学中体会。
重温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如图(1),α、β是由l出发的两个平面,O是l上任意一点,O∈α,且OC⊥l;CD∈β,且OD⊥l。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环境背景,即∠COD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从中不难得到下列特征:
⑴过棱上任意一点,其平面角是唯一的。
⑵其平面角所在平面与其两个半平面均垂直。
另外,如果在OC上任取上一点A,作AB⊥OD垂足为B,那么由特征⑵可知AB⊥β.突出L、OC、OD、AB,这便是另一特征。
⑶体现出一完整的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的环境背景。
对以上特征进行剖析:
由于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由一点和两条射线构成的,所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化归为"定点"或"定线(面)"的问题。
特征⑴表明,其平面角的定位可先在棱上取一"点",耐人寻味的是这一点可以随便取,但又总是不随便取定的,它必须与问题背景相互沟通,给计算提供方便。
例1:已知正三棱锥V-ABC侧棱长为a,高为b,求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的大小。
由于正三棱锥的顶点V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是底面的中心,所以连结CH交AB于O,且OC⊥AB,则∠VOC为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2)。正因为正三棱锥的特性,解决此问题,可以取AB的中点O为其平面角的顶点,而且使背景突出在面VOC上,给进一步定量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导使用了迭乘法。
(复习一下旧知识,为下面推导出前n项和公式作准备,并提出了类比)
师:今天我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有关问题,先看一个实例:
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一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说:"这太简单了。"吩咐手下马上去办,过了好久,手下惊慌地报告国王:"不好了!"你猜怎样?原来经计算,印度近几十年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还不够。
上述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等比数列求知,即1+2+4+......+263。我们先来讨论等比数列前n项和计算公式,即:等比数列{an},公比为q,求Sn= a1+a2+......+an。
师:如何求和呢?
(给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对问题自由思考,积极解决)
生:能不能像推导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列出一些等式,
师:这种求和方法很重要,由于设法消去了一些中间项,使带省略号的含任意有限项的式子变成仅含有几项的式子,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求和方法称为错位相减去,是研究数列求和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上三种推导方法,可以看出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多条途径、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与等差数列相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和(2),其中涉及a 1,q,n, a n和S n这五个量,而他们又通过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因此只要已知其中的任何三个量,即可能得到其余两个量为未知数的方程组,从而可以求出其余两个量。
师:下面举例说明公式(1)、(2)的一些应用。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1: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排列组合中的"分"与"取"】
在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中经常会见到"分"或"取"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求解此类问题时往往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导致出现错误,实质上这两个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就此类问题略举几例。
一、"分"的问题--分堆分配
例1:有4名新转入的高二学生准备把他们分到三个班级,由于班容量的原因,每个班至少得分一个学生,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案?
分析:首先把四名学生分为三堆作为一组,然后再去分配。而一组中堆的特点是:有两个学生是一堆,其他两个各为一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那两个学生在一起的问题。组数为(C42C21C11)÷2!(或C42)个 ,而每一组的分法为A33种。这样,总的分配方案为C42A33=36。
例2:2004年暑假有6名新毕业的师范院校学生,主管部门准备把他们分到三个不同的学校任教,由于教师编制的因素,要求每个学校至少得分到一名教师。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案?
分析:首先得把方案进行分类,然后再分配,分类如下:1+1+4=6,1+2+3=6,2+2+2=6。具体分法为:第一类C42A33种,第二类C63C32C11A33种,第三类C62C42C22种,所以总的分配方案有36+360+90=486种。
例3:有3名医生6名护士准备分到3所不同的医院,每个医院分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问有多少不同的分法?
分析:多类元素的分配问题要分类去分堆分配。具体分法如下:C31C21C11C62C42C22=540 种。总之,分的问题要合理地分类,然后去分配。
【浅谈曲线方程的求法】
解析几何在高中数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每年高考所占分值较大,综合性强,学生理解和运用时困难较大,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困难更大。因此,有必要从曲线与方程概念的理解入手,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浅议如下:
一、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直观地说"点不比解多",也可以说曲线上没有坐标不满足方程的点,称为纯粹性。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直观地说"解不比点多",即适合条件的点都在曲线上而毫无遗漏,称为完备性,只有点和解一一对应,才能说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例1:以线段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顶点C的轨迹是以AB为直径的圆。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不具有纯粹性,也就是说图形包含有不符合条件的A、B两点(为什么),所以正确答案是以AB为直径的圆且直径AB两端点A、B除外(如图所示)。
例2:一动点M到y轴的四倍与它到A(1,-3)的距离平方相等,则动点M的轨迹是:以(3,-3)为圆心,半径为的圆。
这个答案错误,因为设M(x,y),则4|x|=(x-1)2+(y+3)2。
当x≥0时,方程可化为(x-3)2+(y+3)2=8;当x<0时,方程可化为(x+1)2+(y+3)2=0。
所以动点M的轨迹 是以(3,-3)以为圆心,半径为的圆,与点(-1,-3)所组成。
注意:不能把点(-1,-3)遗漏,若遗漏则不具备完备性,解答将是错误的。
正是由于曲线与方程有两方面的含义,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最基本的联系,形成了一门学科--解析几何,从而用代数的方法去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这就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求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首要问题,有了曲线的方程,才能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求曲线的方程可以是曲线的普通方程,也可以是它的参数方程,参数方程中消去参数就得到了普通方程,选择哪种形式的方程解题,要根据具体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定。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1: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中的概率解析】
概率是某个事件能够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概率无处不在,比如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从概率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必然事件,P(必然事件)=1。再比如:小明每小时步行走80千米,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从概率上分析它是一个不可能事件,P(不可能事件)=0。现在各种彩票被炒作的沸沸扬扬,你今天花2元钱买一张体彩,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从概率上说,它属于一个不确定事件,0
一、不确定事件的概率=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总次数
现在流行女士美容,美容院为了招揽顾客,时常举办抽奖活动,将事先做好的一些无差别的纸条或写有号码的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中,比如放入800张纸条,其中一等奖50张,二等奖100张,三等奖150张,当某人抽奖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即总次数为800,而能获奖这一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为50+100+150=300。因此:
P(能获奖)== P(获一等奖)==
P(获二等奖)==P(获三等奖)==
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某个所占面积/总面积
飞镖是一种体育项目,也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一种游戏,有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简易的靶子进行练习,如图:
取一张方形的纸,在其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求镖投不进的概率,这一事件的概率,可以用面积之比来表示,设正方形边长为a,镖投不进的概率可以用阴影部分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即P(镖投不进圆)==1-
概率看似简单的问题,里边蕴含很多数学知识,事件所发生的概率有时与排列有关,有时与组合有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5 08:32 , Processed in 0.12727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