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07|回复: 0

[经验] 高中新课改的几点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9 01: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中新课改理念很好,但困惑也有一些:
  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我们当地属农村地区,财力有限,财政能够做到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一般没有多余财力支持学校的发展了。如此的财政现状,再拨经费保证新课改工作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仅靠学校本身的财力也不现实,因为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充其量只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可是,新课改工作的展开确实又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持,比如教师培训、必要的教育教学软硬件添置等,无一不需要经费,这部分钱从何而来呢?在实验设备方面,城市的学校还可以借助大学的设备进行统筹,农村中学在这方面的难度更大,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倾斜政策给予扶持。
  师资力量短缺
        “小班化”教学 (每班50人以内)是课改体现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农村多数班级都在五十人以上,而新开的课程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比如新增的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目前各校几乎没有专业的,而本省高校中也缺乏相关的师范类生源。有的学校可能还要外聘一些老师来上选修课。同时,课改加强学生实验课程,各校均缺少实验设备和教师。 
        课程资源缺乏
        实施新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提供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是课改的重要保障,也是课改得以推行的物质基础。造成课程资源严重缺乏除上述两个原因外还有就是:第一,电化教仪站配置的课程资源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大;第二,教师没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动力和意识。
  教师培训与“实”相违  
  推进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知识存量不容乐观,缺少同化新课程的必要的“知识链”。新课程培训基本模式为:教育理论专家宣讲新课程理论,教学专家示范课引领,广大教师通过“校本培训”来解读新课程,并进行实际操作。这样的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可是对于农村高中来讲,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教育理论专家宣讲的新课程理论他们愿意懂吗?教学专家的示范课特别是长期执教于城市学校的教学专家的示范课,对农村高中的老师究竟有多大的示范价值呢?普通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而在组织教师培训时,能否搜集一些课堂实况,对一线的中学老师进行指导,缩短他们对新课改教学的适应过程。同时,安排一定量的高中老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到已实行课改多年的中学听课“取经”。许多农村中学在课改起步阶段摸不着方向,面临许多困难。如果我们不思考这些问题,不了解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实际,不采取有效的方式,农村地区的新课改就很难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某教师打了个比方:我们老师就好像是一群篮球教练,带领学生打篮球,这时候有个篮球专家过来说:你们一定要瞄准了投!不说还好,一说反而糊涂了,到底什么才是瞄准了投?我们过去没有瞄准投吗?“瞄准了投”意味着方向应该怎么掌握?对于新课改,很多一线老师感到最困惑的是,新课改的理念了解还不少,但太虚,而老师做的是具体而细微的工作,要研究一个个章节具体怎么上,要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个别老师特别是老教师真的非常茫然,甚至感慨不懂得教了.
  课程管理难以操作
  新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后,如何管理学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选课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行政班班主任失去对学生的监管,如何做好教学班与行政班的衔接,显得至关重要。绝大部分学校时下仍是以传统的行政班代替教学班,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教学班形同虚设,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设教学班。
        再者将学生成长记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照,容易从“一考定终身”陷入“百考代一考”的极端,教育主管部门若不能制订相对灵活的措施,允许存在多样性,并和高考的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就很容易出现“走过场”或应付了事的局面,反而还加重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高考对接实施茫然
   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时,社会质疑,家长担忧,学校、老师和学生惶惶不安,在不知道高考“深浅”的情况下,有的学校抱着求稳心态,一方面课改,一方面却暗暗拿老课程来补,其结果是加重师生负担;还有的学校则抱着“情况不明,就地扎营”的态度,“穿新鞋走老路”,继续按老的一套做。既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那么指挥棒该如何发挥威力,引导大家实施新课程呢?有位校长说:“我们是车,等着上面指示开往什么方向,但上面告诉我们,你们先开起来,我们再指定具体方向。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南辕北辙,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原地不动、静观其变。”这位校长所谓的方向其实就是高考。而老师的想法:新课改实施后,先进的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惯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新时代、新教育、新课程、新观念,要求教师能在较短时间里转变观念,可是,多少年来,我们有一大批的老教师,他们有一大堆的经验,不论课改的风怎么刮,他们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说实在有的老师也想改,但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新课改在实际教学中难于实施或体现得不多。对于新教材,老师们心里仍然不踏实,常不可避免补充一些旧教材的内容,而新课改又要求增加活动课、探究课、实验课、讨论课等,另外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城市孩子的似乎更差,因而大多一线老师大多反映课时严重不足,学期初还勉强贯彻新理念,到了后面为了应付模块考试,不得不草草收场,虎头蛇尾,搞得很狼狈。
  家长顾虑重重堪忧
  当前不少家长对课改都抱着一种矛盾心态,课改理念当然理想,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发展综合素质来应对未来社会竞争,但这要建立在搞课改不会影响到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其次,新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很重要,还应该有配套的习题,如果用新的教材,仍做旧的习题,肯定不行;第三,目前各省高中新课改步伐不同,会不会影响到省外一些知名高校对本省的招生计划数?这些问题都将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说穿了从家长角度看,改可以,但等我孩子先进了大学再说,或者要改大家一起改,得有个统一标准,你不改我改肯定不干。
  “探究”“讨论”做作
        新课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走了样。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律交给学生讨论,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如何还真不敢说。学生中不乏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有的课堂则由“一言堂”一下变为了“群乱言”,还美其名曰 “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这下子学生可真是有机会发展个性了:你说,他说,大家说,说的是眉飞色舞,很多是一点不着边际。此时此刻,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的课堂,难道说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就是看课堂是否热闹吗?诚然,学生确实要做课堂的主人,可是这并不等于就可以任由他们随意乱说,更不能抹杀老师的存在。因为教师的生活阅历、对教材的把握、以及知识的底蕴都要远远高于学生。所以教师该“干涉”的时候要干涉,该纠正的时候要纠正,该限制的时候要限制,该“主宰”的时候要主宰。教师独霸课堂显然不行,但教师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也没有道理。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其主导地位。难道没有探究、没有讨论就不能体现新课改?
        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很多老师难于控制自如,平常课一讨论总是很吵,而有些课特别是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就象是表演课,优秀的学生表演的时间与空间是大大增加了,至于学困生,由于学习方法更灵活了,他们更是吃不消,永远当配角。这样造成一个班级里头学生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有的老师对此非常苦恼甚至公开抱怨:如果没有该死的课改,应该不至于这样严重,这种代价实在太惨了!
        “操作”“实践”变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于是新材料相应地编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与实践的活动,诸如“动手做做××实验”、“访问××工厂”,到“图书室或网上查阅××资料”等等。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实际的做法却是化学老师在黑板上“做实验”,从口里“变颜色”;计算机老师在黑板上打电脑,神游互联网……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成了空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农村课改很多新教材活动只能是“画饼充饥” 。在一次示范课上,一位城市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当时一位农村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不用多媒体给我们上一下教学如何出新意?”是呀,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该如何讲才能出新意。据悉,由于许多课改示范课,老师都是借助多媒体进行讲课,于是给人们造成这样的误区:不用多媒体的教学好象没有新课改味道。应该说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课改的依赖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要推广,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但也要有度,不是所有的课都要用多媒体,也不是整堂课都要用多媒体。在实际应用中,有的老师只是课本搬家,计算机完全取代了黑板和粉笔,甚至实验全部都用视频,课堂容量很大,视图晃动频繁,学生看的眼花缭乱。
        总之,我感觉课改理想成分太多,专家主要是立足于城市,对农村没有进行充分的估计和调研,没有考虑到贫困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课改无法真正落实,课改不能全面的实施,高考也就不可能做到公平。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20 05:50 , Processed in 0.11881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