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30|回复: 0

[化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教学建议


(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


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要领会课程改革的思想,贯彻本(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使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初步体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究,发展探究能力。在制订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


要把握好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在教学中开始出现酸类物质时,不要急于给“酸”下严格的定义,只说明“像硫酸、盐酸这样的化合物属于酸”即可。原理性知识教学要与元素知识相联系,做到深入浅出,防止出现偏重思辩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注意联系实际,纠正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简单做法。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意义,避免繁琐的数学运算。化学实验技能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予以落实,防止形式主义或过高的专业化要求。


在设计教学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组织小组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观看录像“硬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


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


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在探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要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如分组完成“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讨论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等课题。在探究实践中,教师应高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的落实。


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结论。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建议”“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或互联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


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不能以此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


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微观图景跟宏观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在用计算机模拟微观图景时要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


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六)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人类社会在文明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


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学习主题,如“设计实验探究动物或植物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七)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标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要围绕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结合本地本校具体的教学实际开展研究。


教师要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课题,注意研究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关于“科学探究”可以结合以下课题进行研究:探究活动在课内与课外的组织与实施;探究活动与知识、技能教学的有效结合;探究活动时间量的调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目标和学习策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等。


通过教学研究可以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推进《标准》的实施,提高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评价建议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


例如,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有关内容时,可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以下资料:


(1)自己或同伴收集到的有关化学物质的资料,如新闻和科技动态的剪报、图片、照片、实物等。


(2)学习空气、水与溶液、金属、生活中的化合物等项内容后,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


(3)有关氧气、二氧化碳气体学习的探究活动资料(包括提出的问题与假设、设计的方案、实验记录、对实验活动的自评和他评、对实验的反思与体会、问题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等)。


(4)对当地污染状况的调查和防治污染的建议。


(5)对化学在空气污染的形成与防治中的功过的认识。


(6)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和探究活动等情况),有待改进的问题和改进的设想。


学生针对学习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结,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通过学生学习档案和自我评价资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但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作出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后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例如,在“测定一段时间内本地雨水的pH,绘制时间-pH关系图,讨论本地区出现酸雨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的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本地区可能有酸雨),取样和测定雨水的pH,记录数据,处理数据,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作出是否存在酸雨的判断);根据本地的实际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这样一个过程。考查和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实验报告的合理性、学生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等作出综合的评价。


又如,对“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性目标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编辑有关的墙报,就“金属材料的利与弊”开展的讨论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


纸笔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例如,对结晶现象的考查,不宜出“使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有___________”之类的题目,而应联系实际,如“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又如,不宜出“酸雨是空气中_________过多引起的”这样的试题,应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从多个角度去阐述,如“请结合实际对酸雨的形成、危害和治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


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核,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体现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对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应允许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作答,可结合自我报告、小组讨论、学生互评与学生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评价。


在联系实际考核学生能力时,应根据内容标准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对“能进行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目标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算另一种物质的质量。可以通过这样的试题进行测试:“通过电解水制得纯净的氢气可用于电子工业上制备高纯度硅。现电解3.6kg水,能制得多少千克氢气?”不宜出下列三种类型的计算题对学生进行评价:①反应物不纯、原料损耗并存;②对反应物之一过量作出判断;③几种反应并存。


(四)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学习评价结果的呈现可以是分数或等级,要及时反馈给学生,但不能根据分数排列名次。建议采用评语(或在写实性的记录基础上作分析性的描述)和等级结合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教材的编写应突出这一特点。既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例如,在编写有关溶液酸碱度时,可编入以下内容:


用pH试纸测定食醋、肥皂水、矿泉水、鲜牛奶、石灰水、雨水、洗发剂和护发剂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弱酸性有益于头发的健康。想一想,为什么用洗发剂洗发后还要使用护发剂?


可选取的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十分广泛,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燃烧与灭火、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污水、废气、固体垃圾等的危害和处理)、矿物的冶炼、洁净能源的开发、化肥的生产与使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引用的材料要兼顾城市和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背景,在文字表述上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教材编写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利用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既富有感召力,又不失科学性。在表述上多用启发性的语句,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少用警示性的语句,如“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为防止文字冗长、拖泥带水,在教材中可设置一些栏目,如“请你阅读”“拓宽视野”和“探究活动”等。教材要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在插图和数据表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更多信息。


对教材要作整体设计,内容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每一章的思路要清晰,内容呈现顺序应由浅入深,重难点要适当分散。启迪学生思考或由学生作答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习题中,也可以作为正文的一部分,以起到引出知识和学以致用的双重作用。


初学化学的学生已有生物、物理和地理等学科的初步知识,在教材编写时要注意所选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处理好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因此,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研究等课题。例如,讨论“谁对这条河的污染负责?”“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我将采用什么方法、重点治理什么污染?”“你了解酸雨吗?”


“调查当地常见的塑料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提出治理的合理建议”等。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四)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材编写中必须充分体现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可以运用演示实验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也可以用简单的实验体现“做科学”的思想。例如,为证明微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可在教材中安排下述实验:


“取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请预测结果___________;实际观察到的


现象是_________。请对实验的现象发表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


“请配本选种用的1.5 kg 10%的食盐水。”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经比较、判断形成有关的认识,逐步改变“记、背、练”的学习方式。


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推理获得结论的全过程是实现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教材在这方面应作精心构思,写出特色。


(五)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在化学教材中,应突出科学方法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陈述方式为主建构教材的传统做法,要有计划地在教材中介绍有关的科学方法。在初学阶段应配合内容学习观察、测量、记录、分类、比较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后逐步展示类比、假说、模型化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方法的应用。在教材中设立方法栏目,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例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可以让学生从下列实验体会“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并从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中体会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取蜡烛一支,点燃观察,并记录现象:


刚点燃时的现象___________;


点燃二分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


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


熄灭1分后的现象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现象,你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何认识?


(六)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材不仅要组织好学习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初学化学的特点,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编写教材时应设计相应的学习指导语,如“请你探究”“试一试”


“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请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记入表中的空格内”“在下列实验中某一步骤是必须做的”“请与你的同桌就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提出肯定或否定的理由”“根据以上事实,请你小结”等。教材中给出针对性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在版面设计时,可在教材的正文页面上留出一定的空白供学生写要点、提问题,记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及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七)化学概念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真实现象导入,使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在教材中引出概念不仅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学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如“催化”概念与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相关)。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应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建议在教材编写时对某些概念作弹性的处理,对义务教育阶段无法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宜用泛指、列举或比喻的手段去说明(如“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称为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也可通过对同类实验现象的分析,从经验中概括出有关的属性(如“酸和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这样的反应称之为中和反应”等);微观概念可借助宏观现象或学生的直接经验去描述,以降低学习难度(如“物质可以不断分割,小到分子、原子等微粒”)。


(八)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


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编写教材时要对已有习题进行改造,重视习题的创新。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要设计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设计方案鉴别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这样的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学生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


实践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或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获得结论或提出有关建议。例如:


“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分解的产物。”


“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方案。”


“从媒体上收集半个月来当地有关空气污染的报道或相关信息,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九)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教材编写要充分反映学生所需学习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不能将知识分解为细小的条目直接灌输给学生。教材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面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教材必须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要增加有关学生活动的内容,在化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要体现探究性、开放性的导向。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上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优秀的教材无疑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一)重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


化学实验室应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防护用具,对药品的质和量要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易耗品,以保证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应当跟上。条件较好的学校,仪器配备应做到人手一套,应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


在实验室中应展示常见的仪器、重要的装置和药品,说明用途、性能、操作要求和仪器的简单维修方法等;教学模型、挂图、幻灯片等应分类保存。


(二)编写配合新教材使用的教师手册


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应解释有关的教学目标,提出教学的重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解析疑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组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给出各章教学的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对要求学生解答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习题作出必要的提示。


(三)编制学生实验活动指南


学生实验活动指南的内容包括:(1)实验室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2)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3)有关探究性实验的说明;(4)具体实验的指导。


(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


学校图书馆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图书馆应配备足够的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收集一些与本地环境、资源、能源和化学工业相关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学生查找和咨询有关的科技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科普资料室供学生使用。


自然博物馆、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化工厂在研究资料或研究成果方面的丰富积累,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和实习等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开发社区和乡土教育资源,将化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五)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


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当地厂矿排出的酸性或碱性污水的pH,设计防治污染的方法。又如,调查当地稻草返回的方法,讨论该措施对补充农田氮、磷、钾等元素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有益的建议。在当地农技站的指导下,测定土壤的pH,讨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或土壤改良的方法。


(六)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鼓励教师、学校和研究单位制作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开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相关的网站、公共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中的教学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利用校园网建立教学案例、参考文献、音频视频、检测评价等数据库和学习讨论室,通过信息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大量的课程信息。


从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所反映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中选取一些适合学生阅读、观看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


(七)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6 21:51 , Processed in 0.34541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