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56|回复: 0

[幼教]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知识要点汇总(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3 15: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幼教知识
神经系统一、概述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受神经系统的调解。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各类神经通过其末梢与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一方面它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神经系统对生理机能调节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反射。人的大脑的高度发展,使大脑皮质成为控制整个机体功能的最高级部位,并具有思维、意识等生理机能。神经系统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众多短小的分支,就是树突。树突能够接受刺激并将刺激传向细胞体。神经元有一条细长的分支,是轴突。它能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有的轴突外包有髓鞘,其保护和绝缘的作用。

(二)脊髓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干相连,下达腰椎。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从脊髓发出许多神经,通过椎间孔,分布于躯干、四肢和内脏,称为脊神经。来自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的刺激先传到脊髓,再传入脑。如果脊髓受到横断损伤,运上面以下的身体各部位将失去于脑的联系,发生感觉和运动障碍,称为截瘫。

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集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如奶头放到新生儿嘴里,他就能吮吸并吞咽乳汁;膀胱贮满尿液,新生儿就要排尿等等。无条件反射在脊髓及脑干参与下即可完成。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比如,妈妈每次给新生儿喂奶时,都抱成一定的姿势,大约到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1天左右,当妈妈把新生儿抱成为奶的“一定姿势”,奶头还没有放到新生儿的嘴里时,新生儿便做出吮吸的动作。这就是对喂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三)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脑干背侧。小脑通过神经纤维与脑干、大脑、脊髓发生联系。小脑能处理大脑发向肌肉的信号,维持肌肉的紧张度,控制人体的活动,并保持人体随意运动的平衡与协调。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本,也是人类进行思维和意识活动的器官。

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凹陷处称为“沟”(深的叫裂),隆起处称为“回”,“沟”与“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较大的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大脑表面分成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部分。

大脑半球有两个,由胼胝体把它们连合起来。在大脑半球上有三条显著的沟和裂,把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和一个脑岛。

在大脑半球背外侧面有一条从前下方走向后上方的深裂,叫做大脑外侧裂,此裂以下的部分为颞叶。由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起,斜向前下方达到大脑外侧裂附近有一条弯曲的沟,叫做中央沟,此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有一条从前下方斜方后上方的深沟,叫做顶枕裂,此裂与中央沟之间的部分,叫做顶叶。在顶枕裂以后的部分为枕叶。脑岛位于大脑外侧裂的深部,被部分额、顶、颞叶所掩盖。

大脑的表面集中了大量神经元细胞体,约2一3毫米厚,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神经元能接受刺激,整合、处理信息,并以记忆的形式贮存各种信息。大脑皮层以内是众多的神经纤维,使大脑两半球之间及大脑与脑的其他部分之间发生广泛联系。

根据大脑皮层各部位主要机能的不同,可划分为许多机能区,叫“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也叫某种活动的中枢。如额叶有记忆、思维中枢枕叶有视觉中枢颗叶有听觉中枢顶叶有躯体感觉中枢。

脑神经从脑发出,主要分布于头、面部的器官。

(四)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植物性神经通过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调节机体的营养、呼吸、循环、内分泌、排泄、生长及生殖等生理活动,并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巴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其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瞒珊,3岁时己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

大脑皮层发育极为迅速。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巴基本接近成人。

脑的发育是否完善,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一为遗传基础,即发展的潜力其二为个体生长环境中各种刺激的作用,丰富的、适度的刺激可促进脑细胞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优生,提供了脑发育的良好潜力优育,给婴幼儿丰富的生活体验,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

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等。

(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

三、幼儿神经系统的保健

(一)保证合理的营养

婴幼儿正值脑细胞发育的高峰期,如果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如优质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等,将影响神经细胞的数量及质量。

(二)保证空气新鲜

成人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4;婴幼儿脑耗氧几乎占全身耗氧量的1/2.因此,婴幼儿生活的环境应空气新鲜。新鲜空气含氧多,可以确保婴幼儿发育对氧气的需求。

(三)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可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特别是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消除疲劳,积蓄养料和能量。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多于清醒时的分泌量。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影响婴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睡眠时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总的要求是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体弱儿睡眠多一些。

(四)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托幼园所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制订生活制度,安排好不同年龄班一日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生活有规律,形成良好习惯,可以更好地发挥神经系统的功能。

(五)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托幼园所保教人员要热爱、关心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和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坚持正面教育,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歧视有缺陷的幼儿更不能体罚及变相体罚幼儿,以保证孩子在托幼园所中生活愉快。

(六)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丰富的活动,特别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脑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为使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应使幼儿的动作多样化,如两手同时做手指操、攀爬及各种幼儿基本体操等。日常活动中注意让幼儿多动手,尽早用筷子进餐,学会使用剪刀,玩串珠子游戏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左右开弓”,能更好地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育。
运动系统一、概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人体健康。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可以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肌肉跨过关节,由两端的肌健与骨相连,并包围着骨骼。肌肉收到脑发出的信号而收缩,通过肌健牵拉骨骼,以关节为支点,产生相应的动作。此外,骨胳还起着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造血等功能

(一)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

骨骼,以脊柱为中心,支撑着身体。从正面看,一个人的躯干是挺直的,从侧面看脊柱有四道生理性弯曲。这些弯曲可以减轻运动时对脑的冲击力,保护脑组织能够平衡身体,并能负重。

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层薄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膜还有大量成骨细胞,可使骨长粗。骨膜内坚韧的结构就是骨质。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内,能制造血细胞。

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主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

(二)肌肉

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能接受大脑的指令而收缩、舒张,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因此又称随意肌。面部的表情肌附着于皮肤,能自如活动,也属骨骼肌。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器官,不受意识支配,又称不随意肌。心肌只存在于心脏,能自动、有节律地收缩、舒张,产生有节律地搏动。

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成年人肌肉约占体重的40;年龄越小,肌肉所占体重比例越低,肌肉中水分越多。肌肉呈红色,是因为伴随有大量血管。人称骨骼肌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就是因为肌肉收缩时能挤压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力量来源于肌肉中蛋白质、葡萄糖等储备的能量。经常锻炼,可使肌肉丰满,能源储备充足,力量增强。

(三)关节

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

1.直接连接。如颅骨,骨与骨之间有骨缝,随年龄增长,骨缝逐渐骨化。

2.半直接连接。如椎骨,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物是橡胶样的软骨,使脊柱既能支撑身体,又有弹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3.关节。这是四肢骨之间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

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二者相互嵌合,表面有软骨,可减少活动时产生的摩擦和震动。包围着关节面的纤维组织,叫关节囊,能保护关节,关节囊外有韧带,起固定关节的作用。关节囊与关节面之间的间隙,称关节腔,充满滑液,能润滑关节。

机体不同部位的关节,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活动范围及牢固程度也不同。如髓关节的关节窝很深,关节头呈球状,大部分嵌合在一起,因此牢固性很强而活动范围较小,使大腿的活动远不及上肢灵活,但能牢固支撑身体。上肢肩、肘、腕部关节因关节窝较浅,活动范围较大,能内伸外展、旋转自如,但牢固性较差,受外力作用时,容易脱白。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骨骼

1.小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胳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即骨折部位还有部分骨膜相连,称为“青枝骨折”。

3.婴幼儿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连接处仅以一层结缔组织膜相连,称卤门。前卤在颅顶中央,约在出生后12一18个月闭合。卤门闭合的时间,反映婴儿颅骨骨化的程度。

4.出生时腕骨都是软骨,以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出齐,13一16岁才完全骨化。

5.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新生儿的脊柱较平直,只有最下方的骶部有弯曲3个月左右会抬头了,逐渐形成颈前曲6个月左右能坐,形成胸后曲1岁左右开始站立行走时,形成腰前曲,以维持行走时身体的平衡。婴幼儿时期,脊椎的生理性弯曲虽己出现,但未完全固定,一般在18一25岁之间,才能完全固定。

6.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散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铬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起来,一般在18一25岁左右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

(二)肌肉

1.幼儿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元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

2.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

(三)关节特点

幼儿的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白。

(四)足弓特点

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

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教育幼儿保持正确姿势

保持正确姿势,形成良好体态,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不良体态如驼背、严重脊柱侧弯等,使胸廓畸形,可严重影响幼儿的心肺发育,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体态不良的幼儿也容易产生自卑感,影响健全性格的形成。

为防止骨酪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儿不宜过早坐下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八分之一,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

正确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

正确坐姿是:头略向前,身体坐直、背靠椅背大腿和臀部大部分落坐在座位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脚自然放在地上。有桌子时,身体与桌子距离适当两臂能自然放在桌子上,不耸肩或塌肩,坐时两肩一样高。

(二)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何楼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使幼儿全身得到充分锻炼。

(三)衣服要宽松适度

幼儿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衣服、鞋宽松应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

(四)供给充足的营养

骨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肌肉生长及 “能量”的贮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
循环系统一、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再从全身回到心脏的过程,该系统包括血液、心脏和血管。淋巴循环是指全身淋巴液进人血管、参加血液循环的过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

循环系统在机体中起着运输各种物质 (养料、氧、废物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一)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

白细胞体积较大,数目较少,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5000一10000个。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当白细胞数量少于正常值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则反映机体己有病菌感染。

血小板很小,能止血和凝血,皮肤上伤口出血时,血小板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和钙共同作用,凝成血块堵住伤口。伤口较大时,血小板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血小板10万一30万个。

2.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形状像个桃子,心底部连接着主动脉,心尖游离向左下方。

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叫心房,下面两个叫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为单向的阀门,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心脏左右两半互不相通。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测心率应在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测。

3.血管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的管道。连接左心室的是主动脉,管壁很厚、富有弹性,管径较粗大。由于心室收缩的推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主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很快。主动脉分出颈动脉、腹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再逐级分支,越分越细,管壁也越来越薄,血液流速逐渐减慢。

毛细血管由动脉逐级分支后形成。管径极小,管壁极薄。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速度极慢,使血液中的氧及养料能透出毛细血管壁输送给细胞同时,细胞代谢的废物又透过管壁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静脉。

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管道,由毛细血管静脉端逐渐汇集而成。与动脉相反,它是越来越粗,最粗大的是连接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经过物质交换后的血液由静脉进入右心房,再入肺进行气体交换。

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血压,一般指动脉压。心室收缩时产生的压力称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产生的压力称舒张压。

心脏有节律地收缩舒张时,会引起主动脉的搏动,并沿着动脉管壁传播,使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管壁也跟着搏动,称为脉搏。脉搏可反映心脏和动脉的机能状况。

4.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由于左心室收缩血液进入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进入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主动脉及各级动脉中的血液富含氧气,颜色鲜红,是动脉血静脉血颜色发暗,含较多废物和二氧化碳。

肺循环:由于右心室收缩血液进人肺动脉,到肺泡壁毛细血管 (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流回右心房。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二)淋巴系统

1.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等。八淋巴液和淋巴管

细胞代谢的废物及细胞间的水分,渗透进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毛细淋巴管分布于全身,逐渐汇合成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到两根较粗的淋巴干。淋巴干与上、下腔静脉相通,淋巴液由此进入静脉,加大血液循环。

2.淋巴结

淋巴管道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扁圆形小体,叫淋巴结。淋巴结大多成群存在,身体浅表部位的淋巴结群主要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细胞随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能过滤一定范围的淋巴液,扣留并消灭其中的异常细胞和病菌。同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所以,淋巴结的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3.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咽部后壁两侧,与机体免疫有密切关系。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

(一)血液

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约占体重的8%一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

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 (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

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二)心脏

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儿童安静时进行。

(三)淋巴器官

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保护和防御机能显著。扁桃体在4~10岁发育达到高峰,此年龄阶段儿童易患扁桃体炎。

三、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组织幼儿进行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造血机能能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增加每搏输出量。

组织幼儿锻炼应注意让幼儿每天有体育活动时间,但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幼儿应安排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剧烈活动以及要求憋气的活动 (如拔河比赛等)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结束时做整理活动,尤其在比较剧烈的运动后不宜立即停止。因为运动时,心脏向骨骼肌输送大量血液,如果立即停止运动,血液仍留存在肌肉中,静脉回流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可造成脑暂时缺血,引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后果。

(二)预防动脉硬化应始于儿童

预防动脉硬化应从幼年开始,使幼儿形成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儿童膳食应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量,同时,宜少盐,口味“淡”。(三)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发烧时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
呼吸系统一、概述

人体不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一)呼吸道

1.鼻

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鼻腔前部有皮肤,上有鼻毛,其余部分覆盖着粘膜,分布着丰富的血管,能温暖和湿润吸人的空气。鼻粘膜能分泌粘液,其中含有能灭菌的酶类,空气进入鼻腔被鼻毛和鼻粘膜过滤、净化。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的空腔,发音时起共鸣作用。鼻还是嗅觉器官。

2.咽

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鼻咽部后壁两侧上方,有一对咽鼓管开口,通过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

3.喉

喉既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发音器官。喉腔前上部有一块叶状的会厌软骨,吞咽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就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喉腔侧壁左右各有一条声带,两条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裂。发音时,声带拉紧,声门裂缩小,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之振动而发出声音。

4.气管、支气管

气管上与喉相接,下人胸腔分为左、右支气管。管壁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粘膜,能分泌粘液,能粘住吸人的尘粒与病菌,粘膜上密集的纤毛不断向喉口方向摆动,经咳嗽将痰排出体外。

(二)肺

肺位于胸腔内。支气管入肺后逐级分文,越分越细,最后形成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

肺泡壁很薄,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弹性纤维使肺泡富有弹性。毛细血管与肺泡紧贴在一起,有利于气体交换。

(三)呼吸运动

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包括肋骨和隔肌的运动。呼吸运动受中枢神经的调节。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测量肺活量,可判断一个人呼吸机能的强弱。

二、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

(一)呼吸器官的特点

婴幼儿鼻腔较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缺少鼻毛,容易受感染。感染时可引起鼻粘膜充血、肿胀,分泌增多,造成鼻腔堵塞。

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容易因干燥、外伤等原因出血,称为“易出血区”。

鼻泪管较短,鼻腔感染可引发泪囊炎、结膜炎等。

幼儿喉腔狭窄,粘膜柔嫩,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如果感染,可因粘膜充血、肿胀使喉腔更狭窄,致呼吸困难。

幼儿喉部的保护性反射机能尚不完善,吃食物时说笑,容易将未嚼碎食物呛人呼吸道。

幼儿声带容易疲劳,若发生肿胀充血,可造成声音嘶哑。

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狭窄,管壁柔软,缺乏弹性组织纤毛运动较差,若发生感染易造成呼吸困难。

幼儿肺泡数量少、容积较小,若被粘液阻塞,也易引起呼吸困难。

(二)呼吸运动的特点

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机体需氧量相对比成人多,只能加快呼吸频率以满足需要,所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一44次,1岁以内约30次,1一3岁约24次,4-7岁约22次。

因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婴幼儿呼吸节律常不稳定。因呼吸肌较弱,以腹式呼吸为主。

三、幼儿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充分发挥鼻腔的保护作用。若幼儿白天张口呼吸,睡眠时打鼾,是由于鼻咽后壁的增殖腺肥大所致,应去医院诊治。

2.育幼儿不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引起鼻出血。

3.教育幼儿咳嗽、打喷嚏时,不要面对他人,用手帕捂住口鼻。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4.不要让幼儿蒙头睡眠,以保证吸人新鲜空气。

(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新鲜空气含氧量充足,能满足机体需要。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三)科学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促进胸廓和肺的正常发育,增加肺活量。户外活动还能提高呼吸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四)严防呼吸道异物

培养幼儿安静进餐的习惯,不要边吃边说笑。教育幼儿不要边玩边吃小食品,更不可抛起来 “接食”。

不要让婴幼儿玩玻璃球、硬币、扣子、豆类等小东西。教育他们不要把这些小物件放大鼻孔。婴幼儿不要玩塑料袋,以防他们套到头上。

(五)保护幼儿声带

选择适合幼儿音域特点的歌曲或朗读材料,每句不要太长,每次练习时,发声时间最多在4-5分钟内。鼓励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高声喊叫。练习发声的地点应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冬季不要在室外练声,要避免幼儿在温度骤变的情况下练习发声。
消化系统一、概述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含有水、无机盐和多种消化酶,能分别消化分解不同的营养物质。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包括牙齿舌,还有三对唾液腺的开口。

1.牙齿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牙齿的外形包括三部分:长在牙槽骨中的叫牙根,露在口腔中的叫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叫牙颈。牙颈表面覆盖着粘膜,叫牙龈。牙齿主要由牙本质构成,在牙冠部位,牙本质外层为乳白色的牙釉质,极坚硬,但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位,牙本质外层是牙骨质。牙齿中央有空腔,称牙髓腔,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若因患龋齿使牙髓暴露,会引起疼痛。

牙齿的形态可分为切牙、尖牙、双尖牙、磨牙四种类型。成人口腔中一般有32颗牙齿,上下、左右对称,排序为:磨3、双尖2、尖1、切2.

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磨碎食物,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牙齿还能辅助发音。

2.舌

舌面上有味蕾,能辨别味道舌能帮助搅拌和吞咽食物,并帮助发音。

3.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颂腺和舌下腺,能分泌唾液迸人口腔。

唾液含水分、淀粉酶、溶菌酶等。

(二)胃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的上端与食道相通处叫责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通处叫幽门。胃壁内表面为粘膜层,可分泌胃液。胃能暂时贮存食物,并初步消化食物。

胃蛋白酶能初步分解蛋白质。胃酸是浓度很低的盐酸,能刺激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溶解食物,促进铁的吸收,并能杀菌和抑菌。胃排空时间与食物的质量有关。流质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碳水化合物排空约需2小时,蛋白质排空较慢,约需2一3小时,脂肪需4一6小时d能排空。一般混合性食物的排空需4一5小时。胃排空后不久,即出现空胃运动,产生饥饿感。

(三)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小肠与胃相接的部分叫十二指肠,这里有胰腺导管和胆总管的开口,胰液和胆汁由此进入小肠。

小肠内壁有肠腺,可分泌肠液。小肠内的消化液主要包括肠液、胃液、胰液和胆汁,含有各种消化酶。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停留3一8小时,在肠内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

(四)大肠

食物经小肠消化分解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大肠能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并能利用肠内某些物质合成维生素K.食物残渣最后形成粪便,经大肠蠕动推送到直肠、肛门排出体外。

(五)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分泌胆汁,暂时贮存于胆囊,进食含脂肪类食物时,胆汁即流人小肠,帮助消化脂肪。肝脏把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元,暂时贮存起来,机体需要时又释放出来。肝脏能清除血液中的杂质,并对药物、酒等有解毒作用。

(六)胰腺

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小肠,能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胰液中的多种消化酶,能帮助小肠内的消化顺利进行。胰腺内还有特殊的细胞群,称为 “胰岛”,是内分泌组织,能分泌胰岛素,直接进人血液循环,调节血糖浓度,保持血糖相对稳定。

二、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一)口腔

1.牙齿

牙齿的发育始于胚胎第六周,到出生时已有20个乳牙牙胚,生后6一8个月时,下中切牙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乳牙萌出过程中,恒牙己开始发育。一般于6岁左右,首先萌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

乳牙因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易生龋齿。

2.唾液腺

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唾液腺末发育成熟,分泌唾液较少,因此口腔较干燥。生后三四个月,唾液腺逐渐发育,分泌增多,唾液常流出口外,称为“生理性流涎”,随着生长可逐渐消失。

(二)胃

婴幼儿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较差,胃的容量小,且消化能力较弱。给婴幼儿提供的食物以及每餐的间隔时间,应考虑到年龄特点。

(三)肠

婴幼儿肠管相对较长小肠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较强,但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肠道功漏乱,引起腹泻或便秘。

(四)肝脏

婴幼儿肝脏相对较大,在肋缘下摸到肝脏下缘,一般为生理现象。

因肝脏分泌胆汁较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肝脏贮存糖元较少,容易因饥饿发生低血糖。

肝脏解毒能力较差。

(五)胰腺

婴幼儿时期胰腺对淀粉类和脂肪类的消化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小肠液的消化。随着年龄增长,胰腺功能日趋完善。

三、幼儿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保护牙齿

1.定期检查牙齿。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治

2.培养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从两岁半开始即应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指导幼儿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顺着牙缝竖刷,刷上牙自上而下,刷下牙自下而上磨牙的里外要竖刷,咬合面横刷刷牙时间不要太短,要使牙齿里外及牙缝都刷到。为幼儿选择头小、刷毛较软、较稀的儿童牙刷,每3个月左右更换一次。每次刷牙后将牙刷清洗干净、甩干,刷头向上放在干燥的地方。

3.教育幼儿不要咬坚硬的东西。

4.婴幼儿饮食中供应充足的钙。常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可以清洁牙齿。

5.纠正幼儿某些不良习惯。如托腮、咬舌、咬唇、咬指甲、吃手指等,以预防牙列不齐。若乳牙该掉不掉影响恒牙萌出,应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以保证恒牙正常萌出。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饭后擦嘴、漱口,吃完零食也应及时漱口。

2.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能减轻肠胃负担,促进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细嚼慢咽还可使食欲中枢及时得到饱的信号,避免过量饮食。

3.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不挑食。

4.不要边吃边说笑,更不要边玩耍边吃零食。

(三)饭前饭后不要组织幼儿进行剧烈运动

饭前应安排幼儿进行室内较安静的活动。饭后宜轻微活动,如散步,1~2小时后方可进行体育活动。

(四)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

让幼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憋着大便,以防形成习惯性便秘。适当运动,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多喝开水,都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泌尿系统一、概述

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部分代谢产物,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脏生成尿,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尿,膀恍还能暂时贮存尿液。

二、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

(一)肾功能较成人差

婴幼儿时期肾发育不完善,浓缩尿及排泄毒物的功能较差。

(二)膀胱贮尿机能差,排尿次数多。

(三)尿道短,易发生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三、幼儿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养成及时排尿习惯

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及时排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长时间憋尿。如果经常憋尿,不仅难以及时清除废物,还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可在活动前及睡眠之前提醒幼儿排尿,养成习惯。但不要频繁地提醒幼儿排尿,以免形成尿频,影响膀胱正常贮尿机能。6个月左右的婴儿,可在成人帮助下训练坐盆,1岁时即可主动坐盆排尿。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坐便盆,以免影响正常的排尿反射。

(二)保持会阴部卫生,预防泌尿道感染

1.让幼儿养成每晚睡前清洗外阴的习惯。要有专用毛巾、洗屁股盆,不要用洗脚水洗外阴,毛巾要经常消毒。

2.1岁以后活动自如的幼儿就可穿封档裤。教育幼儿不要坐地。

3.每天适量喝水,既可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及时排泄废物,又可通过排尿起到清洁尿道的作用。

4.教会幼儿大便后擦屁股要从前往后擦,以免粪便中的细菌污染尿道。

5.托幼园所的厕所、便盆应每天消毒。
内分泌系统一、概述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成。内分泌腺可分泌激素,激素以“渗透”的方式进入腺体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控制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生殖等生理过程。

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有: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胸腺及性腺等。对幼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和甲状腺。

二、脑垂体

脑垂体位于大脑底部,重量不足1克,受下丘脑的控制。脑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重要作用,并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和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可促进组织器官的生长,特别是骨韶的生长。儿童时期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使幼儿生长发育减慢,成人后身体矮小,性器官发育不全,但智力正常,叫垂体性株儒症。

促甲状腺素可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及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

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的发育和分泌,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及生殖细胞的成熟。

三、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喉与气管的两侧,重约20一40克,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素,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

甲状腺素可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调节营养物质与氧气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并调节体温能促进脑细胞的生成与成熟,促进骨酪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孕期若缺碘,可致使甲状腺机能不足,婴儿出生后易思克汀病,又称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耳聋。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二000年,基本上消除儿童碘缺乏症。”在缺碘地区,卫生部门专门为儿童、孕妇制订出补充碘的计划,规定出儿童、孕妇服用碘制剂的方法和时间,对预防缺碘造成的甲状腺机能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殖系统一、概述

生殖系统可分为外生殖器官和内生殖器官。男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茎和阴囊内生殖器官包括:辜丸、附肇、输精管、精囊、射精管和前列腺等。女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前庭及前庭大腺内生殖器官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

二、幼儿生殖系统的特点及卫生保健

(一)婴幼儿期是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3岁左右,幼儿常会提问“为什么他站着小便”之类的问题5一6岁时可出现恋父、恋母的情感,并提出“我是怎么来扩 之类的问题。婴幼儿期是形成性角色、发展性心理的关键期。教师应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的、随机的性教育,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自我认同,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性侵害。

(二)保持外生殖器官的卫生

让幼儿养成每天清洗外阴部的习惯。若幼儿出现玩弄生殖器的现象,或出现 “习惯性擦腿动作”,成人不要责骂幼儿,要以有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力。应查明幼儿出现这类行为的原因,内裤过紧、蛲虫病、卧室过暖都可能是诱因。
皮肤一、概述

皮肤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外有一层已死亡的表皮细胞,称为角质层真皮下有一层皮下脂肪组织。真皮里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毛囊,皮肤的附属物包括毛发、指甲、皮脂腺和汗腺等。

皮肤对机体起着保护作用,表皮成为阻挡微生物的天然屏障。表皮内的黑色素细胞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生成黑色素,阻挡紫外线深人人体内。真皮较厚,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与皮下脂肪一起使皮肤能抵御、缓冲外力的摩擦、挤压和冲击。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丰富,可产生触觉、温度觉等。

皮肤能够调节体温。汗液蒸发可降低体温皮下脂肪能保存体内热量,维持体温。

皮肤还有代谢作用。皮肤中有一种7-脱氢胆固醇,可吸收紫外线转化成维生素D.通过出汗,能排泄少量无机盐、废物和水。

二、幼儿皮肤的特点

(一)皮肤保护机能差,容易感染和受损伤

幼儿表皮较薄,很多部位角质层尚未形成,皮肤抵抗病菌感染能力较差,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如脓疤疮、甲沟炎等。婴幼儿皮下脂肪1岁前发育很快,以后逐渐减少3岁后明显减少,到8岁时又开始增多。因幼儿皮下脂肪较少,皮肤抗击外力作用较差,磕碰时容易受伤。幼儿皮脂分泌较少,秋冬季皮肤易发生较裂。

(二)皮肤保温作用差,散热多

幼儿皮肤里的毛细血管网密集,流经皮肤的血液量相对比成人多,因此,幼儿皮肤散热多而快。同时,幼儿汗腺发育较好,代谢旺盛,出汗多,也促进了散热。由于皮下脂肪少,皮肤保温差,幼儿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节作用不稳定,使幼儿往往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气温骤变时容易患病。

三、幼儿皮肤的卫生保健

(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皮肤清洁

应教育幼儿养成爱清洁的习惯。

给幼儿洗头时,要避免皂沫进入幼儿眼睛。幼儿以留短发为宜。给幼儿修剪指甲时,手指甲应剪成圆弧形,脚趾甲则应剪平,边缘稍修剪即可。

(二)加强锻炼

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五坚持冷水洗脸,可提高皮肤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对冷热变化的适应性。

(三)注意幼儿衣着卫生

当季节、气候变化时,应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服。平日着装不宜过多,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衣服应安全舒适,式样简单,便于穿脱。内衣以棉织品为好。

(四)不用刺激性强的洗涤、护肤品

幼儿皮肤嫩、皮脂分泌少,不宜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洗脸洗手后应使用儿童护肤品,不宜用成人用的护肤品或化妆品,幼儿不要烫发和戴首饰。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7 12:09 , Processed in 0.11099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