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00|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考心理学必背考点梳理: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3 11: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它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一定的情绪状态总伴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反应称为生理唤醒。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首先,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其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再次,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
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3.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伴随着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情绪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其调节作用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激情发生时,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理解力降低,判断力减弱,易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发生危险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迅速地做出反应。应激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2.情感的分类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等。
(2)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
2.调节功能
情绪的调节功能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
3.感染功能
情绪的感染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相互影响和产生共鸣。

二、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中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很大的易感性。又因为他们自控力不强,会有冲动性、两极性的表现。一方面,他们会因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又会因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另一方面,他们常会出现莫明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由于自身成熟而产生的独立或自重的要求与对长辈的不满、反抗情绪相矛盾的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随着性意识的萌芽,中学生开始感受到来自异性的吸引,并产生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
三、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就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比如,有人用座右铭“忍”字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以防止或缓和激动的情绪;沮丧时,想一想过去愉快的情景,消极的情绪也能得到一些缓解。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不适宜情绪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情绪经验引起的。学生考试、公开发言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这是临场经验不足造成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性情景,即从不紧张到较为紧张,最后再到更高一级的紧张环境,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传授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的情绪反应超过了适度的量,这时与其“堵”,还不如“疏”,即合理宣泄法;还可以采取自我暗示法等等。

情绪调节可以采用自我防御机制中的一些方法。自我防御机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地加以论述。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等。

(1)压抑,也叫潜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2)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3)置换,又称转移、移置,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直接表现时,就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4)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为其站不住角的、不合理事情,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另一种是甜柠檬心理,即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5)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

    (6)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7)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

(8)幽默,是一种较高级的适应方法。它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它与诙谐、说笑话还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同时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不良情绪的困扰,从而找到合理宣泄的渠道,这也有助于增强其心理抗压力。
第二节 意 志
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特征
第一,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第二,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第三,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第四,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与认知、情绪过程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人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到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时,才能提出正确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和支持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人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和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
总之,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等环节。
  1.动机斗争
由于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动机。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形成了动机斗争。动机斗争可分为四类:
(1)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有的学生既想学文科也想学理科。
(2)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怕学习又怕受处分,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他必须选择其一。
(3)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例如,有些学生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
(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2.确定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动机的取舍是相随而行的。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远大,它对行动的动力作用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越大。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目标确定之后,必须考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必须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法和合适的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行动计划制定后,执行计划,采取有效的行动,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的困难。因此,执行决定,克服困难与障碍,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
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1.意志的独立性(自觉性)
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独立性不同于武断。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盲从的人不了解自己行动的意义,极易在别人的怂恿下从事不符合个人意愿或社会需要的行动。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对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问题的是非真伪。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优柔寡断的人表现为犹豫不决,疑虑重重,该断不断,其结果常常是错失良机。
  3.意志的自制性(自制力)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4.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有动摇性的人或缺乏坚定的行动目的,对既定的目的持怀疑态度,或对实现目的缺乏信心和决心。
(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一、单项选择题
1.体操运动员比赛时想选择有挑战性的动作,但又担心失败,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积极的心态像太阳,找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属
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3.“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意志()品质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4.飞机飞行出现故障,飞行员紧急准备着陆时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焦虑
5.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体验,属于(   )。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幸福感
6.当面对多个岗位选择时,我们需要有各种利弊得失考虑,如工资收入、升值空间、工作性质、生活保障等,这种目标冲突类型为(   )。
A 接近-接近型冲突          B 回避-回避型冲突
C 接近-回避型冲突          D 多接近-回避型冲突
7.下列关于情绪与情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情绪出现的早,情感出现较晚
B.情绪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有关,情感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C.情绪具有情境性,情感具有深刻性和暂时性
D.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则比较内隐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二、填空题
1.                       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2.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看,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              。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5-1 18:43 , Processed in 0.1234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