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83|回复: 0

[幼教] 幼儿教师招考常考知识点梳理(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2 08: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六、师幼关系
(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没有正确的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主义服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2.身心素质
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是没有异议的。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为人师表,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也是同样重要的。
3.能力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老师必备的素质。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样,“热心可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补热心。”
(二)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1.观察力
主要是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在随机观察时,观察能力的高低表现为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既可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可观察幼儿的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2.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非语言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入肢体语言交流。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言语沟通方面应注意:
1)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提问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双向的交谈;
2)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很少。
3)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4)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有理解;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幼儿的话,其实并没有理解
5)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倾听的耐心。比如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多时,常打断他们。
6)对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很少与那些认为不乖巧,调皮、不漂亮的幼儿交谈
3.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了解家长的技能
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家长的性格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待人接物习惯等,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策略。
第一类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幼儿园的工作都有正确的态度,沟通、合作都很容易;
第二类的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但对幼儿园的态度可能不大信任,甚至对教师可能较多指责,因此面对这类家长时,教师会感到压力,需要特别的冷静、理智,严于责已。只要真心诚意地从孩子出发,就能找到与家长沟通的渠道;
第三类家长一般信任教师,而常把教育的责任全托付给幼儿园。对这种家长工作的重点是让他们关心孩子的教育,帮助他们找回对孩子教育的信心,辅以有效的方法指导,变消极为积极;
第四类家长常常让教师困扰,自己不尽责任,可遇到问题就全怪罪教师。对这类家长特别需要精心地、艰苦地、反复地沟通,并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做家长的工作。
2)与家长交流的技巧
告状式:“我提醒过××好多次了,要他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要先征得小朋友同意,他就是不听,每次都抢,所以常和别人发生纠纷。”
描述式:“××年龄小,每次看到小朋友玩玩具时,就想玩得很,记不得先要说什么,拿过来就玩。小朋友不肯,就争起来了。”
4.分组能力
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
有层次,指教师分组时纵向地考虑幼儿的水平差异。
有特色,指各组各有特点。
有变化,指分组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
(三)师幼关系
1.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在欧洲古代和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认为儿童仅仅是父母的隶属,他们是带着罪恶来到人世的。在那个时代,儿童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是完全被忽视的,更谈不上有独立的人格。因此,他们可以随便被杀掉或抛弃,打骂、体罚儿童是那时教育的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大转折。著名的如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论”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一块纯真无瑕的白板,因此有巨大可塑性的存在。18世纪法国卢梭确立的“自然论”的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白板”,而是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对全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2.幼儿园活动
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
幼儿的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
1)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①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
②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③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2)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
①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
②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
③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
3.教师“教”的活动
“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间接地“教”
1)所谓直接“教”的方式,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比较适宜的:
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如给幼儿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讲科学家的发现、教幼儿念诗歌、文学作品等。
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讲解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等,这些东西不需要幼儿自己去尝试,或不适合幼儿去尝试,甚至尝试是危险的。如教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不能过马路,告诉幼儿不能喝生水、不能跟陌生人走等安全、卫生常识。
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让幼儿能高效率地获得比较系统地有条理的知识,如讲解哺乳动物的概念、生活习性,讲解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等。
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师用同种方法介绍给全体幼儿。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画画涂色的技巧等。
传递必要的信息,如告诉幼儿一些他们能理解的国家大事、新闻消息、周围环境中发生的有关事情等。
直接“教”的优点: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直接“教”的缺点:
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成为教师向幼儿单向灌输和说教。
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3)所谓间接“教,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4.幼儿“学”的活动
1)接受学习
在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时,与之相应的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
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2)发现学习
在教师间接“教”的时候,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非智力因素主要有:①主动性;②好奇心;③自信心;④坚持性。
七、幼儿园环境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2.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3.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1)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正确的观念: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5.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二)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2.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
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4.社区由居住在一定区域范围的人们所结成的文化生活共同体。在城市以街道委员会为基础,在农村以乡、村为依托。
5.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1)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教育质量也不错。
(三)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园合作的方法:
2.家长直接参与方面。家长开放日、“爸爸、妈妈老师”制度、亲子游戏、夏令营活动
2.家长间接参与方面。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
(四)幼儿园怎样与社区合作
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八、幼儿园课程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从这一课程意义上来说,课程不仅包括课表上所指定的教师有计划组织的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包括学生自动自发和有计划组织的所有课外活动,甚至包括课间10分钟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就不再是传统的“六科”学习活动,而应包括各类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各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的基本要素通常是指目标、内容、组织与评价。
(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如果幼儿园用上课来代替幼儿游戏的话,幼儿园课程就会“小学化”,幼儿园课程也就不成其为幼儿园课程了。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
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三)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例如:对小班的幼儿而言,由于他们自我照顾能力有限,情感上还很依赖成人的关怀,同时又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因此,在内容生活上就着重以常规生活和多种自选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而不应该侧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如果时机不成熟而勉强让幼儿学习,会让他们感到在学习上有挫折感导致产生消极的学习兴趣。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在为幼儿提供学习内容时要尽可能使幼儿看的见、摸的着,让他们亲身感受与体验,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小水洼的故事”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四)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1.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的内容:
1)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
2)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
3)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
4)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5)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等。
2.如何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
1)一日生活安排尽可能减少环节的转换;
2)根据动静交替的原则来安排一日生活;
3)使用相对稳定的一日生活日程表,帮助幼儿掌握每一环节的名称,使他们知道下一环节干什么;
4)每环节结束时有明确的信号,让每个幼儿意识到要转换活动了;
5)确定转换时幼儿集合的地点;
6)一旦幼儿集中后马上转入下一活动,即使还有部分幼儿未到场。
(五)教案的设计:
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目标等。
(六)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
1.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在幼儿园过多使用集体活动是不合适的。
2.教育教学的方法
①观察
重点是教幼儿学会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不是只知道观察的结果“是什么”。
②实验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
在使用实验方法时,应重视实验的过程,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或有个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
③游戏操作。
④参观。
组织参观要注意几个要点:①参观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②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取得对方的合作与配合,也需要得到家长们的支持。③参观时,要特别注意幼儿的安全。④参观后,要组织幼儿谈话和讨论,并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幼儿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如绘画、手工制作等。⑤谈话、讨论⑥讲解、讲述。
在教学中,很少单独使用讲解的方法,如果讲解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3.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
①实物
②图书。为幼儿选择图书要求画面清楚、色彩赏心悦目,而且画面要大,最好一页只有一个画面。
③挂图、图片、照片
④幻灯片、录像带
⑤自制教具
⑥多媒体
4.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
①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②日常活动与生活
③学习环境
④家园合作
(七)幼儿园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概述
1)评价的目的
第一,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需要、特点及个体差异,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
第二,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幼儿整体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价课程是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幼儿。
2)评价的作用
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2.课程评价的内容
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幼儿)、(教育活动)、(教师)这三个方面作出评价。
对幼儿的评价,不只是评价他们掌握与课程有关具体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方法、行为方式等。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重点是: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与目标相一致的学习经验,所提供的经验是否与幼儿生活经验及已有经验相联系,使幼儿可有效地进行学习。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着眼于评价教师从设计、准备直到实施每个阶段所进行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工作的技巧和态度。
3.课程评价的原则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
总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九、幼儿游戏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是幼儿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交往,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个性。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增加交往机会。
(二)在游戏中培养交往语言
游戏有助于巩固儿童的知识技能。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角色身份出现,以角色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时他即是角色,又是自己,他会发现自我语言与他人语言的区别,也能自然的学会交往语言。另一方面,游戏的魅力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使交往语言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鼓励幼儿积极交往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幼儿间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可安排一些促进幼儿交往的游戏,让幼儿认真参与,以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
幼儿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
2.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这外,别无其他目的。
3.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具有满足感、成功感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就可以说幼儿具有了愉悦的情绪体验。
4.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从而萌发做游戏的愿望。在环境的创设上,注意放一些实物和操作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玩具,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游戏中,我们常常能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也能看到一些同伴间的矛盾,冲突等。这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要鼓励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因为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学会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在游戏中获得群体意识。
(五)教学游戏: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们通常把这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
(六)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
(七)游戏的功能:
1.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因此,游戏可以使幼儿的联想、想象、创造力得到发挥。
2.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3.幼儿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4.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
(八)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
2.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
3.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九)幼儿游戏的指导
1.不干扰幼儿游戏的顺利、正常进行,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破坏幼儿自主活动的特点;
2.要能灵活地转换角色。有时,教师是观察者,有时是材料提供者,有时是监督者,有时是游戏的合作伙伴。总之,教师参与游戏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全随着游戏的发展而变化。
3.指导语言应该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引导幼儿去探索、解决问题。提问应有多种答案和选择,而非只有一个答案。
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正面评价,这样能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
十、幼小衔接
(一)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的教育特点
1)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在操作摆弄等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的指导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没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小学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固定,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学习成为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游戏时间较多,生活管理没有强制性,没有出勤的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照顾的比较多;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而紧张,作息制度严格。游戏较少,教师对孩子的照顾较少。
3)师生关系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窄。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幼儿园阶段的教师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有丰富的玩具和材料供幼儿操及摆弄,幼儿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的选择游戏及与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环境的布置相对严肃,教师的桌椅摆放固定,教师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全社会都认可。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压力小,也没有来自完成学习任务的苦恼;小学的孩子压力较大,自由少,孩子为了完成家长的期望不得不奔波在学习中。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儿童的思维发展,前一阶段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小学后就是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主。但是各个阶段的发展是连续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两类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
(二)这渡期:在儿童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
(三)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最好愉快自信的跨入小学。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幼儿的个性
2)培养独立性
3)发展人的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7 03:21 , Processed in 0.09773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