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07|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笔记(思路版)③,非常实用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9 18: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育学模块】


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六)教学组织形式

(七)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是社会经验在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任务(简答)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理想目标)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本质而言)

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和传授型(有领导的认识)   

D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

E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

教学过程的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


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力)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三)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教学原则概念: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各类教学原则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荀况:闻之、见之;夸美纽斯:去看看…)              

直观手段:实物、言语、模象直观

4.启发性原则(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   

5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6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之母)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或发展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发展掌握一定的难度和速度)


2、常用教学原则运用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④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因材施教原则: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注入式和启发式)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f、学生年龄特征。

2.常见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类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常用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②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③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

④要组织学生听讲;

⑤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

①要做好计划,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②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

④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讨论法:

①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②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练习法:

①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②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

③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④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⑤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发现法:

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要求:①做好三项工作:1钻研教材(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有关参考资料),做到“胸中有书

②写好三项计划:1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  2课题(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


2了解学生,做到目中有人

3设计教法,做到“手中有法


2、 上课(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补充:上好一节课的标准: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②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 到课程中来;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作业的布置和检查

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度适合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9、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

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检查的方式


平时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

考试(期中,期末,毕业时进行)


(六)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提出阶段论(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基本定型——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带到现场)


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


4、分组教学(按年龄、能力或成绩编班)


5、道尔顿:由柏克赫斯特创建,教师不讲授,由学生自觉,独立完成作业,向教师汇报,接受考查。要求较高


6、劳伊德@特朗普:分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①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即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和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②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开放与生成 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9、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内涵: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能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评价作用或功能:

1导向功能   

2鉴定功能  

3改进功能(主要功能)   

4激励功能

5管理功能

6研究功能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方法:

1.客观测验法(最常用)            

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     

3评价量表评价法(主要用于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终结性评价)

4.轶事记录评价法

5.档案袋评价法


教育评价的类型

1. 根据评价的功能划分:诊断性评价(事先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

2 .根据评价的标准划分:相对评价(评价对象内选一个或多个为基准)和绝对评价(集合外确定一个为标准)、个体差异评价(个体今昔比较)

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目的:促进发展)和激励性评价。

(2)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④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A、   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

B、   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为基础,突显教育性。

C、   毕业或升学考试方面:以综合型(全面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


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德育及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五)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六)德育的途径

(七)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

(八)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一)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概念: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构成:广义德育: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社区德育等形式。


狭义德育:学校德育


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地基础和保障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划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小学德育目标 :

(1)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的主要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身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的影响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品德认识是基础。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关键。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6、品德形成的基础:活动和交往


(四)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知行统一原则:要求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时间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基本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对学生的贫家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基本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8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结合起来

基本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   

2坚持摆事实,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3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集体公约,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9.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

2教育则会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


(五)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德育方法的概念: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立德育基地        

4创办业余党校


(六)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课外校外活动;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工作为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它有效保障了班级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展开。


(3)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4)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学校班级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


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马卡连柯)、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德鲁克)


满足学生的发展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①分析书面材料法(了解过去和现在)

②调查法(深入了解)

③观察法(基本方法)

④谈话法(积极、主动了解)


2)有效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①确定班级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4)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内容:道德品行、学习、身心健康)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特点:突发性、紧迫性、冲击性、多样性)



11、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

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活动有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5课外活动是美育的重要阵地,还可强身健体。


课外活动的任务:

1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3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 (主体部分)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  

(四)学校的课外活动,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1.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课外活动带有普及性质,可以吸收大批学生参加,有一定声势,适合青少年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活动的开展。群众性活动包括:

(1)报告和讲座。 

(2)各种集会。  

(3)各种比赛。

(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5)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

(1)学科小组。  (3)艺术小组。

(2)技术小组。  (4)体育小组。

3.个别活动

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课余的独立作业的活动。例如,阅读各种书籍,独立观察实验或制作教具模型,进行艺术创造等。


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2)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3)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4)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因地、因校制宜


课外活动的组织:

1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活动

2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3校外教育机构组织与领导的教育活动

4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7 03:33 , Processed in 0.12118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