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06|回复: 0

[资料] 2018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完整版(最全-看后必过)|第六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7 11: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六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概念: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本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
   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四、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
   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展起来。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一 、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二、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美,迪克和科瑞)、过程模式(美,肯普)
三、 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1. 教学目标设计
2. 教学内容设计
A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B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C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3. 教学时间的设计
A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B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实践
C科学规划单元和课时   D 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实践
E 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4. 教学措施设计
A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B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C教学结构的确定
5. 教学评价设计
A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
B 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概括性;
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高效性;
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
d.认识的交往性实践性;
e.认识的交往性发展性。
 3.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
2. 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3.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又称双边性规律)
   1.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都是片面的,行不通的。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A两者统一与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于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B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C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
4.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Ps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 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或忽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课的结构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 巩固……。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减少遗忘、奠定基础。
   4. 运用……
   5. 检查……
四、 新的教学观
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A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B教学关注学科更要专注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2.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3.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68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二)基本特点
   1.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 按课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 按时授课。把每一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此为课时
(三)优缺点
   1. 优点:
   a.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b.……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d.……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e.……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A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B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世纪操作能力
      C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D不利于因材施教
      E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F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二)现场教学(又称参观法)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者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2.道尔顿制:美,柏克赫斯特,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3.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
1、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要求: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填空题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的类型:A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B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单一课,综合课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一节好课的标准: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2)使学生思维活跃;
             3)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规范;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离开这一点,所有要求失去意义)。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意义: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4.课外辅导
意义: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意义
   (1)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2)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3)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4)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
   (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第五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ps: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调节性作用。
二、教学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象……(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B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的复习是学习之母都体现这一观点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B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C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4. 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也叫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二施,朱熹“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循序渐进要求)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
      B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C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D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5. 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此规律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 .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第六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根据指导思想不同:注入式(填鸭式)和启发式。
二、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最悠久,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的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b.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法,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c.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d.要组织学生听讲
          e.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3. 讨论法是全班或者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年级运用较多
4.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5.练习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6.实验法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学生的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教学手段、环境等因素。
四、教学方法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五、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1.情境教学法: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
2.尝试教学法:江苏省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的。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习讨论、教师讲解
3.发现发:美国,布鲁纳
4.“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
第七节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2.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代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3. 认知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
A提出发展理智的教学目标
B 主张动机---结构---序列---强化的教学原则
C强调学科知识结构
D采用发现教学法
4.情感教学理论: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二、影响较大的几种教学理论
1.范例教学论:德国,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三个性”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2.最优化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
3.发展教学论:苏联赞可夫和美国布鲁纳。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两人对发展的见解有所不同:赞可夫强调一般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
                            布鲁纳的发展是指智力的发展。
4.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原则:A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B以学科内容为载体
                C 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
                D以学生良好状态为保障
有效教学策略:A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B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
第八节   教育评价
一 概念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作用(功能)
1.鉴定---选拔功能     2.导向----激励功能     3.诊断----改进功能    4.反馈----调节功能
5.管理功能    6.研究功能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 评价的标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2. 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作用划分,美国,布鲁姆提出
诊断性评价(事先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事后的评价)
3.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四、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1.客观测验法:使用最多,最经常和最便利的一种方法
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   3.评定量表评价法   4.轶事记录评价法    5.档案袋评价法
五、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
1. 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4.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9 03:46 , Processed in 0.11790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