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10|回复: 0

[资料] 教育心理学必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1 16: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主观题背诵单

前运算阶段(2-7岁)
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
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③去自我中心;
④具体逻辑思维(例: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大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智力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①类型差异;②发展水平差异。③表现早晚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心理健康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运动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第一,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第二,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第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第四,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①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
②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
③评价与劝说
④生理与情绪状态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①过高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
②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要高。
③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迁移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二)学习材料的性质
(三)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四)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五)年龄特征
(六)智力水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第一,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第二,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第三,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第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五,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练习曲线
第一,开始进步快。
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现象出现。
第三,后期进步较慢。
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要防止疲劳、错误定型。

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时间管理
(二)学习环境的设置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四)学习工具的利用
(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第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第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第一,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第二,自我意识增强
第三,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第四,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第一,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二,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第一,家庭教养方式
第二,社会风气
第三,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第一,认知失调
第二,态度定势
第三,道德认知
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为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2)内容要少而精,要多以正面引导为主;(3)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1)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2)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总有学业任务;(3)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
对课堂做好监控,让学生知道教师随时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自律是学生纪律性发展最高阶段,促进学生形成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最佳策略之一。

缓解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的措施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
第二,真诚接纳他人
第三,以积极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世界
第四,有效调节情绪
第五,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第六,正视问题,寻求帮助
(二)学校的管理改革
第一,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
第二,根据教师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
第三,注意优化学校人际环境
第四,加强参与式管理
(三)社会的协同支持
第一,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
第三,通过媒体提升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引导公众改变对教师不切实际的期望,正确看待教师的工作和意义
第四,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充足的、易于获取的资源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包括:
(一)观摩学习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二)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三)专门训练
(四)反思经验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4 10:08 , Processed in 0.09603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