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27|回复: 0

[资料]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各学科面试真题(精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8 1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
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在劝谏齐王之前,写了妻、妾和客那一部分?【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是妻、妾和大臣那一部分。“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变过的真理,如果开门见山地进谏,邹忌很可能不会达成自己进谏的目的反而招来灾祸。他是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最后用“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2.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很有风趣地描写了邹忌与妻、妾、客不同的三问三答,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反映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每每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叙述邹忌分析各人称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初中数学《二次根式的乘法》

初中化学《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参考答案】
化学反应方程式应该以“……与……发生反应,生成……”的形式读出来,而不能用“……加……等于……”的形式,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加号应该读作“……与……发生反应”。刚才我在试讲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忽略了这个问题,以后一定时刻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性,为学生作准确的示范。
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教学设计类】
【参考答案】
重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因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中学化学学习比较重要的一个规律,与后面要学习的置换反应直接相关,是将要学习的金属性、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等知识的基础。
难点: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因为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涉及到的元素较多记忆负担较大,而置换反应则是学生接触到的一个新概念,没有知识基础。


初中物理《温度计的使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物理《温度计的使用》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三杯温差不大的水,让学生猜测哪杯水更热?
教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呢?交流办法。
学生交流办法:用眼睛看,用手摸。
教师:找几名学生来用感官来判断哪杯水热。引导讨论出“用感官得出的结果不准确”。
教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温度的高低?
学生:感冒会有体温计来量体温。
教师:对,很好,为了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大小,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温度就是物体的冷热程度。那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准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环节二:新课探究
(一)温度计与摄氏温度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温度计,请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提示:温度计为玻璃制造,要轻拿轻放)
教师总结:温度计由玻璃管,液柱,刻度,液泡四个部分组成。
教师总结:
摄氏温度的中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并把它平均分成100份。
(二)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第1步:教师布置任务,类比刻度尺的测量,每个小组进行测三组不同温度(冷、热、温)的水温,并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教师巡视注意安全问题:防止热水烫伤及摔坏温度计)
第2步:学生汇报各组的测量结果。
第3步:教师总结学生的实验过程,及说明正确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做示范。
(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
(2)测量和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
(3)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4)待温度计内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环节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正确的温度计使用方法,重新进行不同温度水温的测量,体会正确的操作步骤。
2.视频展示多种温度计的相关知识,比如体温计,数字式温度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温度、温度计、摄氏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课下去搜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并回去行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参考答案】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使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或煤油等。
2.总结一下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1)估量程——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
(2)在水中——测量和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被包围在被测物质中。
(3)莫碰壁——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4)要平视——待温度计内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初中信息技术《电子邮件》
二、考题解析
初中信息技术《电子邮件》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请同学回答申请的方法。如何发送邮件?
2.新课教授
任务一、观察结构
教师演示登录163邮箱并向同事发送电子邮件,请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1)电子邮箱的界面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发送邮件的步骤是什么?
教师操作完成,学生进行回答。
任务二、发送邮件
教师布置任务:同桌之间发送邮件。并提问“如何给多人发送同一邮件信息?”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并尝试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任务三、收取并回复邮件
教师提出以下几问题,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1)我们收到的邮件在哪里可以看到?
(2)除了能够发送文字信息外,还可以发送哪些信息?
(3)回复邮件与写邮件有什么不同之处?
(4)新邮件与未读邮件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之间相互发送并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可以总结答案。
任务四、保存邮箱地址
(1)认识电子邮箱地址
和平时一样,在寄信时都必须填写地址(通常我们把它叫做E-mail的地址),E-mail的地址是由符号“@”及其分开的两部分组成,“@”前面是用户名(即邮箱名),“@”后面是与邮件服务器相关的名字。例如:xianhua2001@sina.com中,“xianhua2001”是用户名,“sina.com”是邮件服务器名。
(2)保存邮箱地址
3.看一看:巩固本节知识
学生给老师的邮箱发一个邮件,公布教师邮箱地址“******@163.com”。
4.师问生答: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请同学下课后,搜集常见电子邮箱的分类?
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东南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东南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著名新马泰旅游路线包括哪些国家吗?他们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通过学生回答从而引入新课《东南亚》。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国家
活动:教师出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东南亚地形图”和“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找出:
①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中国、印度,说出他们位于东南亚的方位?
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有哪些国家?
③东南亚有哪些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岛国?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①太平洋位于东部;大洋洲位于南部;印度洋位于西部,中国位于北部,印度位于西北部。
②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半岛的国家有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马来群岛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菲律宾。
③临海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内陆国:老挝;岛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与我国相邻的是越南、老挝、缅甸。
2.东方的“十字路口”
【过渡】东南亚位置特殊,被称为“十字路口”。为什么说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它的海上作用又体现在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活动:教师出示以下地图,学生4人为以小组,阅读地图并讨论:
【学生探究】
①为什么说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位置?
②十字路口的咽喉在哪里?
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
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正好处于十字路口的交界处,是十字路口的咽喉所在,它沟通了东亚、东南亚、欧洲和非洲,是欧洲、非洲航行到东亚、东南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联系东西方的要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加重要。我国与东南亚的合作也会更加紧密,据悉,中国与泰国将合作开发克拉地峡运河,对于克拉地峡运河,它的位置在哪?其开通后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我下次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学会地理思维;
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2.请简述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参考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4 21:40 , Processed in 0.08609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