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67|回复: 0

[资料] 教育综合知识梳理-记忆、教学评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8 15: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记忆
一、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效率)
持久性(记忆的保持)
准确性(记忆的正确和精确)
准备性(记忆的提取和应用)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记忆的生理机制:巴甫洛夫用暂时神经联系来解释记忆。

三、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1、分类:
(1)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记忆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及其规律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环节。
规律:
(1)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
1)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延长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
2)记忆恢复: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2)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1)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较好的保持,使记忆内容简洁、概括和合理。
2)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
2、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1)遗忘的种类:
1)按遗忘的时间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主动性遗忘和被动性遗忘
弗洛伊德提出的“压抑性遗忘”、巴特莱特提出的“创见性遗忘”均属于主动遗忘
被动遗忘是指人们因为消退、干扰、腐蚀衰减等原因引起的遗忘。
3)按遗忘的内容分为部分遗忘与整体遗忘
(2)(德国)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提出“遗忘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如种类、长度、难度及意义性)
2)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
开头部份记忆效果好——首因效应
末尾部份记忆效果好——近因效应
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进部分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好。
4)记忆任务的长久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得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三)再认或回忆
1、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学生回答考试中的选择题,是记忆中的再认环节。
再认的条件:
1)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
2)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相似的程度。
2、回忆及其规律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1)种类:
1)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2)根据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3)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4)回忆的条件(影响追忆的因素)
1)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
回忆以联想形式出现如下规律:
接近律:笔-墨-纸-砚
相似律;革命-风暴,bed-bid-bud-bad
对比律:黑-白,难-易、多-少
因果律:寒冷-结冰、天暖-解冻、雷击-闪电
2)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在情绪放松、冷静的状态下,追忆效果较好。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学校在排课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排在一起;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教师应控制每天烫的信息投入量。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有意记忆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识记种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间隔复习;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复习内容数量不宜过多;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即达到150%的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四、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从无意记忆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一个特点。到小学二年级表现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相当,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取代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
2、小学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到了三、四年级,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主导地位发展。
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的第三个特点。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词的抽象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二)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
2、同一年龄的学生,受所记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3、中学生短时记忆的广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大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5、中学生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6、抽象记忆在中学阶段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雄本环节,从整体上调节、控制莳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荇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圾终达到该目标。具体说來,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诊断教学问题
(二)提供反馈信息
(三)调控教学方向
(四)检验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2)主要功能
①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②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③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2)主要功能
①改进学生的学习;②为学生的学习定步;③强化学生的学习;④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2)主要功能
①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②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④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⑤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优缺点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2、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优缺点
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优缺点: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适当减轻了被评价对象的压力。但是,由于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不易给评价对象提供明确目标,难以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

(三)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内部评价:就是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这种评价易于开展,可以经常进行。
(2)优缺点
评价对象对自己的情况最了解,如果态度端正,会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为外部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便于评价工作的进行。此外,自我评价还能增强被评价者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但是,自我评价不便进行横向比较,主观性大,容易出现评价偏高或偏低的趋向。
2.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2)优缺点
与自我评价相比,他人评价更为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但是,他人评价的要求比较严格,组织工作也比较难,花费的人力财力也比较多。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五、现代教育评价
(一)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現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觅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发展性评价关注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为评价对象确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发挥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收集评价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信息,通过协商和交流达成共识,分析、判断评价对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目的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评价功能
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发展性评价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评价观念
发展性评价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性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个体发展的
独特性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5.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方转为多方,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评价过程
关注评价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6 14:26 , Processed in 0.09530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