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217|回复: 0

[真题]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9 11: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及分析

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后,请学生谈感受

1.小兴安岭给你们什么感觉?在那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师总结:大家已经被这满眼的绿所吸引了吧。没错,小兴安岭最大的特点就是树多。接下来,我们就来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与作家一起,感受小兴安岭的魅力!

(二)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生自由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

(预想:春、夏、秋、冬四季)(教师板书:时间顺序)

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看到的风景。(教师板书:树木、雾、太阳、野花)

①同桌相互讨论并圈出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通过这些词你们感觉这些树木怎么样?(茂密)

②还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写得好呢,为什么?(封、挡、遮)

(2)指导朗读:

树木竟然把蓝天封起来?多厉害啊!谁愿意愿意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吗?

(3)在这个季节中还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吗?

(预想:“早晨,……整个森林……”)

(4)师生合作读:

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部分,其余你们来接,明白吗?

(5)师小结:夏天的小兴安岭真是枝繁叶茂,让我感觉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可是,这么大的生命力,在刚刚苏醒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去看看它的春天吧!

(三)学生自学春、秋、冬景物

小兴安岭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三个大组,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欣赏春秋冬美景。一、二组的同学来欣赏秋天的美景,三、四组的同学来欣赏冬天的美景,五、六组的同学赏析春天的美景。

(四)回顾课文

这数不清的树木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了不同的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五)课后拓展

1.这么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它,让它永远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中呢?

2.小兴安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物和特产,你们喜欢小兴安岭吗?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段,来读一读,等一下我们来个朗读比赛。

(六)作业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搜集关于小兴安岭的材料;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基于对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把握,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掌握生字词,读音正确,书写规范,并能通过文章积累更多的美词美句,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了解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资源,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最后,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知和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体会汉语的精准和韵味,让学生学习分析文章的思路和方式。

2.说说你分析文本的思路。【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本文的文学体裁虽然是散文,但行文思路清晰明确。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对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描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这种行文顺序;进而按照不同的季节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在研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先抓取作家描述的对象,接着以赏析词句为主,让学生在美词、美句中了解四季不同的小兴安岭,感受汉语的强大魅力。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矛与盾的集合》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画图激趣。

1.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教师一边在黑板上画坦克一边让学生猜。

2.认识坦克的各个部分,学习“坦、履”,理解“炮口、履带”。

3.说说坦克的作用(学生介绍查到的有关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及同桌互助解决生字词,对于重点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2.教师提问:用一句话说说这威力无比的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根据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深入研读

1.抓住“合二为一”理解:

(1)盾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优点和不足)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固然、自卫”等。

(2)矛又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等。体会用词的正确性。

2.这次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不自相矛盾了呢?发明家是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的?

3.默读课文1到4段,理清发明家的思路,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通过故事明白道理,逐渐引导学生体会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4.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空调、带橡皮头的铅笔、取长补短等)

(五)课后练习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吗?你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把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不便和解决的方法写下来,作为“我的奇思异想”,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改进,收入自己的“资料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本课你是怎么激发的?【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么让课变得有趣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语文课主要是通过文章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语文教学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语言的理解与学习。

(2)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抓住关键性的内容,突出问题实质。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节课导入是运用图画,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坦克的构造,为后边学习道理做铺垫。研读课文时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中理解道理,明白事理论述道理的好处。

2.本课识字量比较大,实际教学你打算如何处理?【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本课识字量比较大,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教师进一步指导识字时,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坦,读“tǎn”,不读“tǎng”;持,读“chí”不读“cí”;兵,读“bīng”,不读“pīng或bīn”。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盾”的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兵”的笔顺是、亻、兵,提醒学生不要写错。

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静夜思》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静夜思图片,并提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你想到了这些,那在这样的静夜之中,诗人又在思考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静夜思》吧!(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2.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

3.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7.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霜:小朋友们见过霜吗?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划出节奏。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3.哪两句诗写“思”?读出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举头、低头)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4.现在我们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试着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拓展延伸)

同学们互相说说: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你通过本篇诗歌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小诗仙们,回家后把这首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家人听吧。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如何上好一堂古诗鉴赏课?【教学实践问题】

【参考答案】

①重美读,以读激趣。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中激趣导学的主要途径。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科学的指导学生诵读,如教帅可通过示范读或者录音来纠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中的抑物顿挫,跌宕起伏,读出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喜怒哀乐。

②善创情境,激趣导学,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导学前通过播放与诗歌有关联的歌曲、投影,展示与诗歌内容有关画面或典故引入,也可用简笔画导入,最好多种形式结合,总之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趣目的。此外,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创设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本身的诗意诗味,又能使学生了解它所适用的场合或范围,达到学以致用及活用的目的。

③引导评读,深层感悟评读,指品评感悟,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并且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精妙之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2.小学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试着举例和背诵。【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

导语: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想象皓月当空的景象,小组内交流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

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月球之迷。(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演示)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四大组轮读课文3-6段,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师梳理板书)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推测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月球之谜的谜底。

3.师小结: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4.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阅读和月球之谜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月亮相关的诗句等,我们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夜空”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提高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分析一下《月球之谜》在本单元的内容和作用。【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围绕了解月球之谜,通过自读自悟的教学过程展开,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本课学完之后,要为后面的语文学习提供理解课文的方法,如联系上文、借助资料袋、想象等方法,同时为语文园地六的想象作文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木兰诗》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木兰诗》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木兰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木兰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重点点拨: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等词语)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人物赏析

①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②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③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2.品味语言

①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如:

a.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拓展延伸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1.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2.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3.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五)小结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一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和通假字,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可以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请问你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文言文中的“言”,其实指的就是古代语言知识。所以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知识使我们的基本目标。

其次,过程和方法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分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体味任务的儿女情怀和英雄气概。其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赏析本文详略的安排,体会作者用意及表达效果。

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花木兰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称颂的女中豪杰,带领学生了解她替父从军的刚毅勇敢的性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和勤劳朴实和爱国精神,对于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初中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导语设计如下:

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引发思考,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提问: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2.作者所认为的“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样的生活?

(三)深入研读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进行品味。

1.提问: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品味本文演讲和口语特色。

明确: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③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四)拓展延伸

提问:文中作者在谈到“要乐业”这个观点的时候写到“‘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听到同学抱怨“学习好苦啊”,如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劝导他要乐学。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五)归纳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六)作业布置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怎样实现你的教学目标,方法是什么?【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设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能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掌握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为了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一是,利用马拉松选手艾瓦里克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并展示相关图片,引出本课课题。

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找出论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三是,深入地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重点讲解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加深学生对议论文写作手法的理解。

本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置情境法。

2.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和学科,谈谈如何开展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论?【教学方法问题】

【参考答案】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第一,选择合作伙伴与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合作伙伴实际上是建立起合作学习的结构和组织,为合作的进行提供组织前提。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合理搭配,建立真正能够发挥最佳合作效果的合作组织,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

第二,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灵活把握。不仅要运用已经成熟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而独特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形式与方法等。

第三,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教师要善于观察,掌握学习动态,特别要对合作不协调的小组或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使每个小组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按时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初中语文《伤仲永》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伤仲永》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

2.教师泛读,纠正读音、句读。

3.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

5.师生一同总结规律:要想把文章读懂,必须看注释。看注释之后仍然有问题,要讨论交流。要想把文章读得流畅,就要多读,反复读。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三)深入研读

通过多遍的“读”之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下面结合原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答比赛,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1)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写出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天生聪慧的人还是非常需要后天的教育的。勤奋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么聪慧,你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

(2)如果不进行后天教育,人会怎么样?

“泯然众人矣。”

人就会变得跟平常人一样,没有什么特点了。

(3)如果是一个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会怎么样?文中有提到这个问题吗?来读一读。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王安石对方仲永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哪个组来回答?

“伤”,哀伤叹气。

(5)最后一段蕴藏什么道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这段话讲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就会变得连普通人都不如。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和答问,教师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样形式的展开是建立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思维加工。

(四)拓展延伸

谈谈本文的语言表达怎么样?讲究逻辑,非常清晰。

(五)小结作业(A、B选其一)

A.如果方仲永是你的同学,在他辍学之际你会怎么做?(写一篇文章)

B.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写一篇文章)

可以参考《论语》中的语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对于当下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请你给出适当的意见?【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我在教授《伤仲永》时是这样做的:

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层的阶梯图,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渐渐明白其用意:从第一台阶上到第四台阶,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当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后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这种将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不断品尝着前进的喜悦和兴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一个学生说到“伤”表达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时,尽管不恰当,我也没有立刻否定,看似针对个体回答的追问,却巧妙地提醒其他学生如何寻找最理想的答案,同时告诉学生们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而且,尽管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揪出来专门进行理论说教,但此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我一步步仔细又有设计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信。

我不反对针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应试教学方式,但是主张在生成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节课将知识、学生、老师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请你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我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思维量,还要有适当的启发,“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地逐步启发。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的设问:“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既考虑到优秀生的思维敏捷——学生自己思考,又照顾到潜能生的思维局限——可以在文中寻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启发。

其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有什么思维障碍,关注学生是如何突破障碍的。上述教学片断中“请谈谈你的高见”——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去学习,他一定会成才吗?”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再思考,回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最后,充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虽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是一旦提出了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以重视,展示问题的研究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悟到什么和学到什么,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思维得以训练,能力得以提升,达到“终身学习”“不教”的理想境界。初中语文《故宫博物院》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故宫博物院》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从天安门往里走,沿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和“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这两句中的“笔直”和“中心”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3.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哪些宫殿去参观呢?”

学生:太和殿、御花园等。

教师:“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两个地方参观呢?”

学生: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

教师: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2.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学生: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本文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写错板书应该怎么办?【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失误应该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大胆承认,认真地正视,一丝不苟地改正。写错板书必须要在学生面前改正过来,而且要提醒正在记笔记的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丢了自己的面子,会失去威信,不好工作。这其实是种偏见,这种偏见的后果可能是:在人格上学生认为你做人耍奸诈不老实;在知识上可能是谬论流传,而使教育质量降低,这样就与教师的身份不相称了。同时可以以错设教,降低学生出现这类错误的可能,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强备课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说一下你本节课授课的不足。【教学评价】

【参考答案】

说明文的讲解最怕的是枯燥的讲解,本节课我虽然设计了小组游览的教学方法,但是要达到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还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应该分工明确而且细致,有导游还要有路线规划员、历史顾问和建筑顾问等,发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或者说是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发挥课堂的最大价值。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现在大家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诵一次。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一遍,读出词的节奏和情感。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用典。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小组讨论: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4.提问:作者问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那?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

5.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总结: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四)迁移拓展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尝试背诵,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五)作业小结

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作业:分析异同点

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作业小结部分,你设置了苏辛词的比较,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我将苏辛词的比较作为本堂课的作业小结,一是基于学生对苏辛词已有了初步了解,两位词人同属豪放词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更易于学生理解他们的词作,感受同中之异。苏词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尽显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抒情则多与典故相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此外,我选择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首先出于这两首词存在较多的共同之处,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相似点和相异之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更易于学生背诵诗词。

2.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豪放派词的主要特点,而辛词又被称作“掉书袋”,其词最主要的特色即是对典故的大量使用,读懂典故之意,可谓是理解辛词内容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体会辛词情感的重要桥梁。因此,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将理解典故,读懂词意,意会词境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典故的了解,带领学生体会词人意图传达的思想感情。高中语文《登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登高》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喜欢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二)品读诗歌,初步了解

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提问:“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又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因此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教学难点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2.请简介杜甫。【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杜甫,字子美,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

②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③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了,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其主要诗作有“三吏三别”。

④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

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并在弥留之际创作了悲怆的《登高》。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提起孟子,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接触过这位光耀千古的思想家,还记得是哪篇课文吗?(生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运用“温故知新的导入”与学生互动得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领略他的雄韬大致,感受他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二)新课教学,理解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例如:字音

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通假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头发。

2.精读课文,赏析文本

(1)自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或分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2)研习第1段

①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②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同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一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有何联系?

(3)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易于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朗读时给予指导.

(4)学生讨论并交流。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3.品读课文,深入探讨

研习第2段

(1)民不加多

①学生齐读2段,理清思路。学生以4人小组为一单位思考、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学生思考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2)仁政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三)特点总结,拓展延伸

1.孟子写作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四)课堂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五)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你赞同孟子的观点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说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以下的几个环节:

首先,题目解说,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作用或概括主要事件、或提出中心、或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或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交代文章的线索。抓住它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教师顺势进行泛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

接下来,结构梳理,理清课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布局谋篇。

最后,语言品析,“品味语言”无非是要弄明白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句子有什么特点句子的这个特点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除了积累必要的经验之外,还要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主题去体味、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2.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积极“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创新意识,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主体性”的魅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滕王阁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同桌互助,一起疏通了文意,掌握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谁谈谈,回家后你怎么总结、消化这些需要掌握的文言词汇的。

(二)读文,品景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生找出写景两段,师生再读。

3.师生共品景(赏析二三两段)。

①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②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③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三)赏析名句,感受语言特色

①生谈为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由名句引出语言特点(一句经典建立在全文的语言美妙之上的)

生谈本文的语言特点,师引导生思考回答并总结。

骈偶

明确:使用对偶句,是骈体文的共同特点那么使用对偶句,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加以品析。

根据要求,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用例来,并体会多用对偶句的妙处

“四四”对“四四”: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六六”对“六六”: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山之浦

“六四”对“六四”: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小结:运用对偶,音律和谐,抑扬顿挫,读来富有音乐之美,再者使得语气奔放自然,又富有诗意之美。

(四)情感升华,小结作业

1.师问:历代文人写景后接着会写什么?(预设生根据以往所学会得出抒情的写作特点)

2.课下自学,研读悲何事,抒发何种情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语文教学中板书的作用是什么?【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1)帮助实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意图。

优秀的板书,高度浓缩了教学内容,可使学生见微知著,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而一则好的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把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3)强化直观教学形象,增强教学效果。

板书以形象的结构造型,简要的语言信息,多样的符号参与,不同的色彩标志和各种字体的编配,给学生感官以强烈的、多方面的刺激,强化了直观形象,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力

板书教学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的组合和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独特的吸引力,可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5)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板书用经过浓缩的简练的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反映教学主要内容,形成具有逻辑联系、简明扼要而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系统,把教材的多项内容容纳其中,有利于学生保持记忆,防止遗忘。

(6)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训练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各科教学均应重视的。利用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中多次用典,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资统考面试语文学科命中分析【第一批】

试讲及答辩

命中说明:小学语文命中5道,初中语文命中4道,高中语文命中3道。

语文学科备课纸考查规律:小学以记叙文为主;初中散文和文言文较多;高中以文言文为主,小说、综合梳理皆有考查。答辩题目以教学实施和专业知识为主。

小学语文

初中语文

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资统考面试语文学科命中分析【第二批】

试讲及答辩

命中说明:小学语文命中4道,初中语文命中3道,高中语文命中3道。

语文学科备课纸考查规律:小学以记叙文为主,诗歌、文言文皆有考查;初中散文和文言文考查较多;高中以文言文为主,小说、综合梳理皆有考查。答辩题目以教学实施和专业知识为主。

小学语文

初中语文

高中语文

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资统考面试语文学科命中分析【第三批】

命中说明:小学语文命中4道,初中语文命中3道,高中语文命中3道。

语文学科备课纸考查规律:小学以记叙文为主,诗歌、文言文皆有考查;初中散文和文言文考查较多;高中以文言文为主,小说、综合梳理皆有考查。答辩题目以教学实施和专业知识为主。

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资统考面试语文学科命中分析【第四批】

命中说明:小学语文命中4道,初中语文命中3道,高中语文命中3道。

语文学科备课纸考查规律:小学以记叙文为主;初中散文和文言文较多;高中以文言文为主,小说、综合梳理皆有考查。答辩题目以教学实施和专业知识为主。






学员回顾版试讲真题:

小学语文试讲题目:

1、《爷爷和小树》 2、《矛与盾的集合》 3、《桥》

4、《美丽的小兴安岭》  5、《一路花香》 6、《影子》

7、《雾凇》 8、《盘古开天地》 9、《杨氏之子》

初中语文试讲题目:

1、《我的老师》 魏巍 朗读2-5段,设计提问,表达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2、光未然的《黄河颂》。要求讲诗歌朗读方法,应该是重音停顿什么的,还有讲诗歌内容那方面的。 答辩:试讲叫学生朗读比赛有什么目的。

3、《论语》 4、《黄河颂》

高中语文试讲题目:

1、《窦娥冤》  2、《寡人之于国也》的比喻


备注:以上所有真题,均来自福建山香学员整理,请收藏此页面,更多真题正在收集并同步更新中!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9 13:28 , Processed in 0.26214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