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313|回复: 0

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权利与义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18: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组:

1、最早提出教师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是苏联的( A )。
A.加里宁
B.列宁
C.凯洛夫
D.赞可夫
2、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权的结构一般由( D )组成。
A.家庭教育权、学校教育权、教师教育权
B.学校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学生教育权
C.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教师教育权
D.国家教育权、家庭教育权、社会教育权
3、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 D )。
A.合格教师
B.教育教学能手
C.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D.教育家型教师
4、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者是( D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5、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
A.以业余为主
B.以国外学习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参加辅导为主
6、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受到( D )的制约。
A.教育部门
B.教育环境
C.教育方法
D.教育观念
7、当一位新手型教师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时,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他属于(B)。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的是( B )。
A.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B.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C.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D.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见
9、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 B )。
A.前提条件
B.基本保证
C.必然要求
D.必然结果
10、任何扎实、有效的课堂,都离不开教师及时、巧妙、精要的( B )和指导。
A.提问
B.讲授
C.演示
D.操作


第二组:

1、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 B )作用。
A.引导
B.主导
C.辅助
D.顾问
2、下列哪些不是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义务?( A )
A.按时获得薪水和报酬
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C.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下列不属于教师的权利有( C )。
A.教育教学权
B.评定学生权
C.体罚学生权
D.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
4、学校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教师,可以给予(B)。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分或解聘职务
C.撤销教师资格
D.追究民事法律责任
5、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A)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A.定期
B.不定期
C.每两年
D.每年
6、数学课上,老师在讲解例题的解法。小明突然举手说,他想为大家演示例题的另一种解法老师恰当的处理方式是(C)。
A.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B.稍作停顿,批评学生影响课堂秩序
C.请小明上讲台为大家演示
D.跟小明说下课谈论
7、不属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的是(D)。
A.民主平等
B.尊师爱生
C.教学相长
D.尊师重教
8、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 C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D.民族差异
9、王某担任某校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10、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B )。
A.管理学生权
B.教育教学权
C.科研活动权
D.参加进修权



第三组:

1、教师对学校或者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C )内,作出处理。
A.十日
B.二十日
C.三十日
D.四十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 C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A.传授专业知识
B.传授实验技能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3、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早就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些都说明教师具有( B )的义务。
A.保护学生权益
B.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C.尊重学生人格
D.教育教学
4、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 A )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A.初级
B.一级
C.二级
D.讲师
5、有的老师怕影响总体成绩,不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侵犯了学生的(A)
A.受教育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人身安全权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B.在不同场合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交叉的,并可以相互转化
C.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D.权利和义务是绝对的
7、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B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
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8、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 D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不低于
9、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 )的特点。
A.创造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示范性
案例分析题
10、某日,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上音乐课,音乐老师丁某弹钢琴时,坐在下面的王同学一直在说话。丁老师开始“警告”王同学:“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了,如果再讲话,就用胶带纸把嘴巴封起来”。但9岁的王同学没有听老师话,又开始自言自语。这回,丁老师火了,立刻站起来,走到王同学跟前,掏出一段封箱胶带纸贴在了他的嘴上。在场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哄堂大笑,而此刻的王同学却泪流满面,痛哭不已。丁老师没有理会,继续上课。就这样,王同学被封住嘴巴上完了音乐课,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哭到了下课。
(1)当事人侵犯了学生的哪些权利?违反了哪些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2)本案对我们有哪此启示?
【参考答案】1、(1)丁老师将学生嘴巴封住,其行为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行为,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上音乐课的自由,使学生无法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
(2)丁老师的行为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3)丁老师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2、启示: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法制教育,教师应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依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不得滥用教育权侵犯学生的权益。


第四组:

案例分析题
1、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置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
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参考答案】本材料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再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体现出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宏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人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杨老师,40岁,1999年师专毕业,在某乡中学任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以来,杨某教学能力突出,很快成为学科的骨干教师。2010年,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经杨某申请,当地教委和学校批准其到某师范大学进修。杨某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进修机会,在一年的进修期间,不仅成绩优秀,还发表了数篇论文。然而,进修结束后,他才发现学校将她进修期间的工资扣了一半,并告知:进修期间,没有在学校正常工作的,一律扣发一半工资。学校可以扣发参加进修的教师的工资吗?杨某应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1、学校不可以扣发工资,该校的规定违法。丁某有权向学校所在地的教育行政机关提起申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四条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第十六条规定:“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学习期间享有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学费、差旅费按各地有关规定支付。”
3、2006年8月13日,某市某小学学生王某(10岁)参加所在班级的课外野游活动,事前学校有倡导,班主任要求学生自愿参加。当日下午3时,班主任带领同学们来到海边进行户外活动,要求学生只能下浅水玩。王某与其他几名同学及一名男老师一起下水,由于当时风浪较大。王某游得较远,溺水下沉,被同学救上岸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试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四项的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本案例中,学校领导对野游活动有倡导,班主任在带领学生外出活动之前并未进行任何安全教育。且在活动中,教师也未尽到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责任,在风浪很大的情况下仍然放任学生下水游泳。因教师是学校内的工作人员,其带领学生外出活动的行为应视为职务行为,因此,此次事故的损害责任应完全由学校承担。
4、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投影仪直观地引导学生主动去质疑、调查、撂究“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课堂案例]为什么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画也分别画出了一大、一小的两个人物,却不能让我们产生纵深的空间感?我们来做个实验的游戏。(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第一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学生们,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下方;而后面几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上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你们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下看称为俯视,往往在这种俯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下方;而远的在上方。(板书:俯视“近下远上”)
第二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教室天花板的日光灯,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上方;而后面几排的目光灯在银幕的下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日光灯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上看称为仰视,往往在这种仰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上方;而远的在下方。(板书:仰视“近上远下”)
第三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作画的视角是俯视还是仰视?
第四步:学生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学生们表现画面的视角一般是俯视,他们往往不太关注作画视角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的直观,教师只靠讲解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利用实物投影仪上的摄像头进行演示,并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再结合自己的画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请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以上教师运用直观性教学的优势与启示?
【参考答案】(1)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2)“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直观性教学原则适合于激发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3)首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直观性教学,教具要多样,有针对地选。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年级越低表现得越明显,这就对我们在制作直观教具方面提出了一个要求:考虑到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直观教具应根据教学目标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其次,范画要注重思考的过程,包括示范的对象要能够引起学生相关体验和熟悉事物,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记忆。范画能针对性的突出直观事物局部,表现力强。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直观,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讲解而起到直观的作用,要直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5、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请问:
(1)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
(3)违法主体是谁?
(4)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11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第28条等规定。
(3)李某及个体户。
(4)《义务教育法》第15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9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第五组:

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问题:谈谈你对案例中教师行为的看法。
【参考答案】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8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3、贾老师2008年从某师范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所民办学校,担任小学英语教师。学校地处市郊,实行封闭化管理,平时不能外出且教学任务很重,不过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比公办学校的教师工资高很多,这使她很感欣慰。然而,随着寒假的到来,她才知道,学校有一个规定:寒暑假期间不上课,每人每月仅发500元的生活费。丁某很是不解,为什么公办教师可以带薪休假,而民办学校的教师就不可以呢?500元的生活费甚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该学校违法吗?丁某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该校的规定违法。丁某有权向学校所在地的教育行政机关提起申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4、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谨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问题:
(1)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
(2)案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1、案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言教身传,引导着学生向老师看齐,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2、角色定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品德上应是学生的楷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品德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必须做学生品德上的楷模。前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了“身教”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只靠知识和说教,更要靠人格与道德威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育者的人格与其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楷模即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效促进的一种具体写照。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14 19:14 , Processed in 0.33951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