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57|回复: 0

[政治] 中学政治教材教法:让教学生"动"起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1 11: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且是教学生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具备让学生"动"起来的思想情感和素质能力。教师最主要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动"起来。

一、培养学习政治的兴趣,这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内在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并且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兴趣的培养需要环境,这时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感情环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上课并不总是有趣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插入一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有趣且体现政治原理的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接近。例如讲授"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这框时问:"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来帮我解决,今天我到市场上买了30斤大米,回到家后发现乡下的亲戚来我家作客,又送了我30斤大米。两个30斤,一个是花钱买的,一个是不花钱的,它们有什么不同?"问题同样是那个问题,可由于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情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多了。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来源。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时事政治知识竞赛,开设时事政治知识小专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进行学法指导,为"动"提供外在条件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果不懂得如何学,则自主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首先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按照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教材(要注意结合小栏目的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重点、找出联系、归纳结果。其次是听课方法的指导。要点是集中精力、紧跟思路、发挥想像、回归教材。不但要听,还要积极地思考,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再次就是记忆方法的指导。记忆法有关键词法、化整为零法、谐音记忆法、联想法、形象记忆法、编顺口溜法、缩减法等,应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适合学生口味的方法。如在教学高三政治常识第二课中的"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一框时,若由学生按课本记忆,将增加很多的难度,但用缩减法、关键词法和联想法就容易多了,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的四条缩联为"三个捍卫、一个坚持";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三点缩联为"守密、配合、报告"六字;维护国家荣誉三点缩联为"三自"两字;维护国家利益缩联为"维护局面、进行斗争"八字。整框缩联为相互关联的24个字,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最后是作业方法指导。作业要及时独立完成且要讲究方法。如做非选择题,应先给学生分析选择题的类型,各个类型的特点及解题应注意的几个基本点,之后要求学生明确解题的几个基本步骤:一是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要求;二是回归教材,寻找知识结合点;三是掌握解题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纵横比较。

三、钻研教材,研究心理,联系学生,精设教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的知识内涵、外延及结构体系,才能举一反三,也才能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思考,这就要求所呈现的内容材料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得研究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转换角色,去选择和使用案例、材料,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效果。如在讲"我国的国家机构"一节时,如果照本宣科则学生兴味索然。那么可否用一个具体的实体来讲解呢?中央国家机构最全面了,它远在北京,书上到处都能找到有关它的资料,但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果干脆以学校所在的县级、乡级国家机构作为范例,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几乎每一位学生都熟悉这些机构,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使课上得更生动、真切,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画出一幅学校所在县城的简图,必须标明所在学校、各种国家机构所在的位置,我则用小黑板同样先准备好这一简图,上课时对着简图要求学生找出各个国家机构的位置,教师是进行启发诱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发言,老师只是加以点评、总结和解释课本知识的难点,讲得少但效果很好,何故?就是因为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感兴趣而又熟悉,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体。

当然知识的传授离不开适宜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比较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发现教学法、启发诱导教学法、反思教学法等。必须指出的是,教学方法不应固定不变,甚至一堂课中要适时灵活地对所用教学方法的一些细节措施进行创新,反馈调控,以达到预期目的。

四、为学生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始人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原则。他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本能以及获得经验的途径。在我国,当代主要应提倡的是教育的人本思想,为学生创设工作、做事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求学问,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创设这种环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参与创设政治教学情境:跟学生走

政治教学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感觉反应、最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是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如在讲"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知识点时设置问题情境,我向学生提问:"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玩耍,回来后向母亲报告了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为什么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兄弟俩竟会得出如此不同的观感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展和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当然,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还可创设形象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认知过程,在教学中随时有可能发生你意想不到的且非朝着你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方向而走的学生行为。例如:在设置问题情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了什么道理后,学生积极地参与了也形成了师生的共识: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②要全面地认识自己。正当你准备进入另一话题时,突然有学生问:"在什么情况下尺不如寸、寸比尺优呢?"。在这里仍然需要教师利用提问设置新的情境,寻回你的话题。所以,设置情境不是设一而足、设一而终的,而是境中有境、设而复设的过程,这里就有对老师的更高素质要求的问题。总之,设置情境应该是"跟着学生走,寻回师生的互动",重在一个"动"字,即要让学生"动"。

2、搜集整理时事政治信息:教学生走

时事政治的信息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日常生活、影视报刊,只要留心观察,到处、随时都能够搜集到时事政治信息。不少的电视节目就有着丰富的政治知识,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系列专题、《东方时空》、《海峡连线》、《高端访问》、《今日说法》等等。搜集到的时事政治信息还要经过一番整理汇编,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经过分析、归纳、归类的过程,这就使学生在日常的不经意中积累了政治知识,当发现疑难时自主地在教材上找答案,在生活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全面提高政治知识的分析能力。这时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收集整理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即教学生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动"。

3、参与制作政治教学用具:放学生走

政治课教学用具仅从具体形象直观上来说似乎不多,这是因为政治课教学似乎是专门研究现象之后的本质的抽象的东西,这其实是对政治课教学的片面看法,任何本质的理论都表现于现象,政治课的教学用具的制作,其实就是准备有助于人们分析思考的现象中的个体事物(含音像资料、器材等)罢了。在中学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活动课的安排,其中有许多还是实验课,也有许多小栏目是需要学生准备用具的活动,上好这些活动课,就是为了使学生有更深的认识,而最深的认识莫过于学生亲身动手的过程了。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内容前,可要求学生推出一名代表,准备一根二米长的细松紧绳,并将绳的另一端拴住一个五颜六色的小弹球,上课时,我让这个学生做"手抛小球"实验,然后问:"为什么小球不会飞出去?"学生答:"因为绳子和小球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引出了"联系"的观点,这一用具还可用来引导出"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又如讲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可让学生先找到"我国民族分布图"以备用。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学生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来搜集、整理、制作教学资料已成为一种时尚,搜集、制作的手段、方法可多样化、可记录、可网上下载、可口述整理,但最好是运用电脑的有关编辑软件,把有关时事信息制成可用的声像资料,在课堂上适时运用,这又要求教师要掌握较高的现代教学技术,至少要会基本课件制作,图片声像的下载、剪接、格式转换等。总之,让学生制作(含准备)用具,可以使学生在制作这一"动"中领悟更深刻的政治道理。这一过程教师导的目的是"放"学生走。

4、开展政治知识乡土实践:和学生一起走

如果不把政治教学从课堂、从教材延伸到课外,政治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开展乡土实践就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通过各具特色的乡土实践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和生活,在接触社会和人的交往、实践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如讲到"民族与宗教"一节时,可要求学生调查:本地民族有哪些?都有哪些宗教?它们在本地产生的时间大致在什么时候?它们的兴衰能否反映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讲到"消费品市场"时,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各地方的消费品品种、物价情况,各地消费品以什么类别为主?然后开总结会,通过这些乡土实践,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和学生一起调查、分析本地的各种政治文化,在一起活动中增进了认识,达到师生的共融,这就是师生在一起"动"中的一起"走"。

培养兴趣是重视教学主体的内因,学法指导是重视教学主体的外因,两者合为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内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内因,课外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外因,两者合为重视师生交流的培养;而素质的培养又是教育的内因,师生交流又是教育的外因。所以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让学生"动"起来,还学生以主体的地位是现代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教育人本主义的追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执著追求和探索。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4 17:28 , Processed in 0.10980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