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57|回复: 0

[真题] 2014年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5 1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 共60分)
  1、1879年,( A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冯特 B. 桑代克 C. 华生 D. 特曼
  【解析】威廉·冯特(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2、世界上第一位太空老师是( D )
  A. 克丽斯塔·麦考利夫 B. 王亚平
  C. 阿尔文·德鲁 D. 芭芭拉·摩根
  【解析】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太空授课的国家,中国却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1986年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就被选中参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教师在太空计划,但不幸机毁人亡,2007年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跟随“飞进号”飞入太空,肩负着航天员教师和麦考利夫的继承者三重身份,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上了25分钟的太空课,其他航天员成了她的助教,18名4至8年级学生在地面听讲,除了负责完成部分专业任务外,摩根还开设太空课堂,与地面上的学生天地连线,通过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
  A. 迁移 B. 同化 C. 顺应 D. 模仿
  同化和顺应都是迁移的类型之一。
  4、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D)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电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
  5、在对事物的知觉中,需要有以往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 A )
  A. 知觉的理解性 B. 知觉的选择 C. 知觉的恒常性 D. 知觉的整体性
  【解析】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二、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
  三、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
  6、( A )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主要根据个人好恶得出一个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A. 晕轮效应 B. 近因效应 C. 社会刻板效应 D. 首因效应
  【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社会刻板效应即 社会定型、社会印刻、社会成见。指人们对不同社会集团的人所持的固定划一的看法。它形成的前提是对人们的社会归属的划分。如按国籍来划分,可产生诸如中国 人重传统,美国人讲实用等国民刻板印象;按职业划分,又可产生诸如警察严肃,演员浪漫的印象。这种划分并无充分根据,故有时会妨碍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和评 价。
  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而是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B)
  A. 传授学生知识 B. 发展学生能力 C. 培养学生个性 D. 养成学生品德
  8、( A )也称储存。指已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能被提取。
  A. 保持 B. 编码 C. 提取 D. 记忆
  【解析】知识的保持的概念。
  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记忆是人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人们所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是我们在过去的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头脑中遗留的印迹。
  9、( D )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
  A. 陈述性知识 B. 程序性记忆 C. 情景性记忆 D. 语意记忆
  【解析】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又称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均属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的特征是,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说明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
  根据陈述性记忆所陈述者,代表个人在该方面的知识,故而又称之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的主体。
  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又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
  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例如,对昨天在公园里会见一位朋友的记忆就是情景记忆。
  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又称语义记忆、字义记忆,是一种记忆的型态。它是一种对于一般知识的事实与概念的了解,透过语言、文字、数字、算法等抽象性的了解来形成记忆。语意记忆通常是经由情节记忆发展而来,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与个人经验无关。
  10、艾宾浩斯在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进程是( B )
  A. 前后一致 B. 先快后慢 C. 先慢后快 D. 高原现象
  【解析】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11、( B )是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A. 接受学习 B. 发现学习 C. 意义学习 D. 机械学习
  12、儿童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作“八口”,这说明儿童( A )
  A. 感知能力不成熟 B. 注意能力不健全
  C. 记忆能力不深刻 D. 思维能力有欠缺
  【解析】感知能力就是对感觉刺激、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意义进行认知的水平,取决于感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而且经验和知觉决定对刺激的判断。
  13、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由( D )于1922年首创。
  A. 斯金纳 B. 桑代克 C. 霍尔 D. 赫尔
  【解析】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即由实验者人为地将事物的几个属性结合起来制造出的一个概念。应用一定的实验程序 ,让被试来发现实验者所规定的各种属性,从而掌握该人工概念。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14、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 D )
  A. 经验 B. 问题表征 C. 线索 D. 功能固着
  15、( A )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解析】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16、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B )
  A. 西蒙 B. 比奈 C. 瑞文 D. 斯坦福
  【解析】史丹福比奈,开始于法国政府授权法国心理学家比奈.研发辨认智力上短少孩子之方法用于安置在特殊教育课程。
  17、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D )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 瑟斯顿 B. 斯皮尔曼 C. 吉尔福特 D. 斯滕伯格
  【解析】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1904 年提出智力二因素论,认为心智活动包括普通与特殊两种因素;普通因素称为 G 因素,特殊因素称为 S 因素。G 因素代表一般能力,是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S 因素代表个人的特别能力,只与少数活动有关。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即为 G 因素,故而一般称智力为普通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 模 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 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六种。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 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
  瑟斯顿,美国心理学家。因其心理测量理论而著名。第一个指出了百分比等级或标准分应该取代智力年龄和智商,这一做法已经被所有现代测验所采用(现在大多数智商得分都是人口平均数10O,标准差15或16的标准分)。瑟斯顿还发明了智力测量的比例量表。他通过推测量表上向下直至为军的变化,根据测量量表来估计智力的绝对零(1928);0智力被规定为个别差异完全消失的能力水平。瑟斯顿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因素分析的研究。对因素分析的最重要贡献是"单一结构"原理,
  18、进程民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6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B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1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例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可能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 )
  A. 发散思维 B. 形象思维 C. 抽象思维 D. 直觉思维
  20、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 B )
  A. 埃里克森 B. 卡特尔 C. 皮亚杰 D. 维果茨基
  【解析】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2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C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奇
  2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 )
  A、《学记》 B、《中庸》 C、《孟子》 D、《大学》
  2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B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4、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最杰出的贡献的学者是(A )
  A、美国的舒尔茨 B、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C、中国的于光远 D、美国的凯恩斯
  25、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制定具有( B )
  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26、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D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7、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解析】遗传素质携带有族群特征基因,是我们的祖辈父辈为我们身心发展打下的基础,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
  2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认得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B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想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30、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除要求具有熟练的数字技巧、良好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B )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31、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B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因为孩子一般到了初中时期就会变了,变的叛逆了,在心理学上称做“心理断乳期”
  3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4、根据课程任务,可将其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B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研究型课程
  C、单一型课程 D、综合型课程
  教师资格证的分类
  35、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C )手中
  A、印度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解析】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 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 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6、(C )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A、夸美纽斯 B、伊斯兰教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37、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 A )的影响最大
  A、康德 B、歌德 C、费尔巴哈 D、黑格尔
  38、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希波克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 D)中有充分的反应
  A、《中庸》 B、《大学》 C、《孟子》 D、《论语》
  4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端于(B )的《大教学论》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4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德国赫尔巴特的(A )作为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A、《普通教育学》 B、《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民本主义》
  42、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C )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43、“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B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解析】19世纪初,兰卡斯特和贝尔发明了“导生制”,1811年以后广泛推广导生制。鉴于导生制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英国于1846年开始实行“教生制”,挑选13岁的学生跟校长当学徒5年,每年考察一次,18岁时参加考试,合格者入三年制师范学院,毕业后为合格教师。19世纪80年代中期,教生制因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废除。
  4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了解学生 B、组织的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45、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A )的《钦定学堂章程》(使称)由此形成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
  A、1902年 B、1924年 C、1912年 D、1904年
  46.(B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1902年 B、1904年 C、1912年 D、1922年
  47.( B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48.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C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品德 D、政治道德
  49.教育者施教传道、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C )
  A、德育内容 B、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德育方法的概念。书上没有,常识判断。
  50.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教育家( A )的成功教育经验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解析】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由加里宁提出来的,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人是教育的对象》为乌申斯基的代表作。赞可夫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
  51、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知道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老丁、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叫( D )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52、班会的特点主要由集体性、针对性和( A )
  A、自主性 B、开放性 C、时效性 D、教育性
  教师资格证的题目。
  53、我国实行( B )年义务教育
  A、八 B、九 C、五 D、十
  54、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 A )实施
  A、2006年 B、1995年 C、2001年 D、2004年
  55、《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 A)
  A、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B、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56、( B )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志
  A、教师良心 B、教师公正 C、教师义务 D、教师荣誉
  【解析】教师良心:一,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二,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判断的能力;三,良心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志。
  57、某小学为追求升学率,将低年级成绩最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小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 C )
  A、人格尊严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身心健康权
  58、5月19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287个城市中,江西省有南昌上饶景德镇九江四个城市入选( A )
  A、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10名
  B、2012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前10名
  C、2012年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10名
  D、2012年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前10名
  【解析】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20: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佛山苏州深圳、武汉、青岛杭州济南、澳门、长沙南京天津成都无锡沈阳石家庄宁波
  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香港、澳门、无锡、常州珠海、苏州、威海、海口、镇江中山、青岛、泰安、鄂尔多斯、烟台扬州、杭州、天津、广州、徐州
  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前20: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南京、杭州、广州、天津、武汉、大连、长沙、合肥、济南、成都、沈阳、厦门、西安、宁波、无锡、太原。
  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20:澳门、香港、南昌、随州、上饶、黄山、景德镇、烟台、九江、广州、威海、深圳、杭州、长沙、中山、长春、大连、沈阳、鄂尔多斯、河源
  59、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潜水蛟龙在号再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 C )米,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达到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A、7000 B、7020 C、7062 D、8000
  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进行载人潜水试验,首次突破7000米,达7020米,随后于6月27日第5次下潜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这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60、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A、詹姆士 B、苛勒 C、韦特海默 D华生
  【解析】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科勒,认知主义心理学家。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华生于1913年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诞生的标志。

 二、简答题(共15分)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8分)
  优越性:
  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局限性: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7分)
  通常公认的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论述题(10分)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三.案例分析题(共15分)
  案例一
  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 中“监视”定期汇报。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 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7分)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教师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让小明去“监视”同学,做“眼线”,容易培养学生阴暗的人格,这样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班主任的做法极为不妥。(2分)
  2、新课程倡导教师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班主任)“无事不晓”是通过学生小明出卖同学而做到的,这不利于学生人生的发展。(2分)
  3、新课程倡导“教师是一种灵魂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唤醒”,作为班主任如此要求小明做伤害同学的事,实则为一种畸形教育。(2分)
  4、教师(班主任)此种做法,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丧失了教育学生的前提。因为信任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监视”实为一种不信任。(1分)
  案例二
  小 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也不做作业。这天上班主任的课,老毛病又犯了,老师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什么 时候来了,什么时候上课”。说完把他推出教师,关上了教师门。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师外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原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 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
  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作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对?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8分}
  第一问:
  1.教育学:
  (1)校长的做法是对的。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青少年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班主任将其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
  (2)学生观倡导学生为完整的人,发展潜能的人,发展需要的人。班主任的做法例如“厉声”?“生气”,“推出教室,关上教室门”均违背了学生的受尊重权。
  (3)教师是学生的交往者,合作者、朋友、知己,均表明教师的做法错误,校长的做法是对的。
  2、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生最需要的是爱和尊重。
  3、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对义务教育的学生更多的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学生外边站着属于变相罚,不让学生上课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第二问:
  1、教育学:
  (1)班主任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小伟的人格,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联合其家长一起做工作,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还可以运用契约法或惩戒法,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校正
  (2)班主任应该关注和爱护学生,一视同仁,与小伟好好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导小伟积极归因
  2、教育心理学:
  (1)小伟应以学习为主要职责,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谦虚听取老师的意见,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之上。
  (2)小伟同学:应该积极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果允许的话,可以采用行为控制法,一旦自己的不良行为想法出现时,可以事先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小皮筋,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惩罚。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9 06:51 , Processed in 0.12684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