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11|回复: 0

[习题] 2015教招考试教育学备考必做试题典汇总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2 1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选题

1. 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_____。

A. 生活式教育 B. 学校式教育 C. 科学式教育 D. 灌输式教育

2. 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_____。

A. 哈贝马斯 B. 胡塞尔 C. 杜威 D. 海德格尔

3. 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A. 哈贝马斯 B. 胡塞尔 C. 杜威 D. 海德格尔

4.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_____。

A. 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 B. 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 C. 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 D.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

5. "课题化"的教育是指_____。

A. 生活世界的教育 B. 科学世界的教育 C.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 D. 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

6. 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_____。

A. 自发性 B. 异质性 C. 创造性 D. 自为性

7. 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_____。

A. 自发性 B. 同质性 C. 创造性 D. 自为性

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_____的删除。

A. 系统性 B. 抽象性 C. 结构性 D. 琐碎性

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______。

A. 追崇科学世界 B. 回归生活世界 C. 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 D. 都不是

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______。

A. 生活世界教育 B.科学世界教育 C. 两者都缺乏 D. 知识教育

二、多选题

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

A. 生活世界的教育 B. 科学世界的教育 C. 知识教育 D.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

A. 胡塞尔 B. 杜威 C. 阿普尔 D. 哈贝马斯

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

A. 感性的 B. 自发的 C. 实然的 D. 组织性

4.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

A. 理性化 B. 结构化 C. 技术化 D. 课题化

5.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 自我的迷失 B. 关系的异化 C. 理解的缺失 D. 情感的疏远

6.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有哪几种观点

A. 教育即生活 B. 教育与生活若即若离 C. 教育非生活 D. 教育即成长

7.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 传统性 B. 自发性 C. 异质性 D. 自为性

8.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 创造性 B. 自发性 C. 同质性 D. 自为性

9.现代教育的多重疏离只要体现为

A. 现代教育与自然的疏离 B. 现代教育与人的疏离 C. 现代教育与社会的疏离 D. 现代教育与自我的疏离

10.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

A. 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 B. 在"生活世界"中认识"科学世界"C. 只要求"生活世界",不关心"科学世界" D. "科学世界"不利于学 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存在的、不言自明的世界。( )

2.科学世界是一个由抽象的概念、逻辑性的程序、客观的话语的世界。( )

3.回归"生活世界"就是意味着抛弃"科学世界"。( )

4.生活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感性的、自发的,并充满逻辑的。( )

5.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理性化的教育。( )

6.现代教育重视"科学世界"的教育,而往往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 )

7.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教育。( )

8.非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教育。( )

9.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系统化、抽象化和结构化。( )

10.科学世界起源于生活世界。( )

四、材料分析题

1."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oooooo"

摘引自集美大学刘德华的《科学教育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的超越与回归》(河南教育科研网)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

2.沈从文在自传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 "(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摘引自《沈从文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今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用教育与生活的理论试做分析。

五、论述题

1.论述生活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2.论述科学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B 3、A 4、A 5、B 6、C 7、A 8、D 9、B 10、A

二、多选题

1、AB 2、AD 3、ABC 4、ABCD 5、ABCD 6、ABC 7、ABC 8、ACD 9、ABCD 10、AB

三、辨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材料分析题

要点:1、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科学世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教育,它是对生活世界教育的提炼和升华。

2、儿童在生活中才能发现真、善、美,因此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儿童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儿童在生活中所激发的疑问会成为他们在学校教育里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生活是教育的最终源泉和归宿。

五、论述题

要点:1、生活世界教育是感性的、自发的、混杂的;生活世界教育的本体性的、价值性和意义性的;生活世界教育是实然的、领域的和表象的。

2、科学世界教育是理性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结构化的教育;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技术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课题化的教育。

一、单选题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公共性 D.模糊性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 )的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9年

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 )

A.柏拉图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

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二、多选题

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 )。

A.《明天的教师》   B.《明日之学校》

C.《明日之教育学院》   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o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 )。

A.教学前关注阶段  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C.教学关注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 )。

A.勒温 B.斯腾豪斯

C.埃利奥特 D.凯米斯

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

A.求生存阶段 B.调整阶段

C.专家生涯阶段 D.成熟阶段

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 )。

A.教学研讨 B.案例分析

C.专题讲座 D.经验交流

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

A.主体性   B. 发展性

C.完整性  D. 个性化

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  )

A.积极地旁观 B.给学生心理支持

C.知识传授 D. 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  )。

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 B. 自我调控能力

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 D. 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

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 )。

A.苏格拉底 B. 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

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

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

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

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

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

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四、分析题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五、论述题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D 6、D 7、B 8、D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 4、ABCD 5、ABD 6、ABCD 7、ABCD 8、ABD 9、ABCD 10、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9、× 10、√

四、材料分析题

1、答: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五、论述题

1、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答 (1)现存问题

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

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答:(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单选题

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胡塞尔 C.杰特 D.惠勒

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学习 D.学会做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 )

A. 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自然即课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 生活即课程; D.强调向自我开放 自我即课程

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 )

A.泰勒的目标模式 B.惠勒的过程模式 C.塔巴模式 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 )

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

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 )

A.布鲁纳 B.阿特金 C.斯腾豪斯 D.斯基尔贝克

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 )

A.课程设计的方向 B.课程设计的标准 C.课程设计的模式 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

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 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D.课程管理体制

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 )

A.终身学习 B.全民教育 C.和平文化 D.人文文化

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 )

A.皮压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 D.卢梭

二、多选题

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 )

A.目的 B.立场 C.慎思 D.设计

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

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

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 )

A.认知类 B.技能类 C.情感类 D.价值类 E.应用类

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 )

A.目的 B.教材 C.教与学的方法 D.教学评估 E.内容

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 )

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B.生态政治课程观 C.国际理解教育 D.开发教育 E.后现代课程观

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 )

A.目标资源 B.素材性资源 C.教学活动资源 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 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

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 )

A.共享策略 B.需求导向策略 C.增强特性策略 D.因地制宜策略 E.全员参与策略

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 )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相互调适取向 D.缔造取向

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 )

A.启动 B.实施 C.合并 D.评价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

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 )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

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 )

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 )

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 )

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 )

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 )

四、材料分析题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BADA 6—10 CDCCD

二、多选题

1、BCD2、ABCD3、ABCDEF 4、ABCE 5、ACDE 6、ABCDE 7、ACDE 8、BCDE 9、ACD10、ABC

三、辨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

四、材料分析题

1、

(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

(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

(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

(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

(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

(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

(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五、论述题

1、

(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冲突

(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

(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2、

(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

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

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

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一、单选题

1. 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 洛克《教育漫话》 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合作学习

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 B.综合 C.明了 D.统合

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 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A.任务 B.内容 C.方法 D.策略

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B.交互主体性

C.学生主体性 D.教师主体性

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 来具体操作。

A.形式 B.策略 C.模式 D.内容

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 。

A.教学原则 B.教学策略 C.教学设计 D.教学模式

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 的基本准则。

A.平等 B.民主 C..合理 D.及时

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 的作用。

A.辅导 B.定向 C.目标 D.方式

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 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A.设计 B.协调 C.评价 D.反馈

二、多选题

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 )。

A.叙述教学法 B.分析教学法 C.综合教学法 D.直观教学法

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 ),使其获得发展。

A.技能 B.情感 C.态度 D.能力

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 )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A.合作的 B.动态的 C.平等的 D.民主的

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 )。

A.方向性 B.转化性 C.强度性 D.多样性

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 )。

A.指导性 B.系统性 C.操作性 D.预演性

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 )。

A.指向性 B.灵活性 C.多样性 D.创造性

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 )。

A.认知领域 B.心理动作领域 C.情感态度领域 D.人际交往领域

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 )、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

A.计划 B.检查 C.评价 D.反馈

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 )。

A.规范约束策略 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

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 D.行为矫正策略

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 )。

A.现场言语反馈 B.专家反馈 C.摄像反馈 D.测验反馈

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

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

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 )

4. 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

5.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 )

6.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

7. 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 )

8. 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 )

9. 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 )

10、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 )

四、材料分析题

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五、论述题

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BACAB 6-10 ACDBB

二、多选题

1、ABC 2、ACD3、BCD4、ABCD5、ABCD6、ABC7、ABCD8、ABCD9、ABCD10、ACD

三、辨析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答案摘要: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五、论述题

1、答案摘要: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教师招聘www.wenwu8.com、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现代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留有适当的余地,并且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主动的学习,促进他们去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等。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6、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现代教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2、答案摘要: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 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

2、 答案摘要:1、准备策略。这一阶段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之前所做的有关各项准备工作的策略。教师需要从学生、教学目标、检测及候课几方面做准备。2、实施策略。是指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及结束等过程的不断调控,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常用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设疑导入等;课中策略主要有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联系策略等;结束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巩固练习等。3、管理策略。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策略有指导及诱导策略。4、监控策略。是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所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包括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主体自控策略、课堂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

一、选择题

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 ) 。

A.农业经济 B.现代信息社会

C.现代工业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 D终身化和全民化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 )。

A.交往的发展 B. 个性的发展

C. 思维的发展 D.情感的发展

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皮亚杰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

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

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 )。

A.德育任务的制定 B.德育内容的确立

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 D.德育途径的实施

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 )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榜样学习模式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 )。

A.灌输 B.疏导 C.模仿 D.奖惩

11. 德育方法是( )

A. 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C. 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 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5. 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

A.说理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 )。

A.制定政策目标 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

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 D.让学生掌握理论

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 )

A.彼得o麦克菲尔 B.路易o拉斯思

C.弗雷德o纽曼 D.科尔伯格

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

2. 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 )

3. 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 )

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

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

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

7. 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

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 )

9. 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 )

10. "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 )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

材料1: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材料分析题2

材料2: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C 2.ABCD 3.D 4.C 5.C 6.CD 7.ABCD 8.A 9.B 10.AB11.D 12.A 13.D 14.D 15.D 16.B 17.C 18.D 19.ABC 20.A

二、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三、论述题

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针对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2.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以理服人。其实,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理论、观念、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论证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对青少年进行说理教育时,首先,说服教育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用平等的态度,而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要耐心地灌输和疏导,反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强制的方法。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善于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反对用假话、空话、套话来教育学生。假话、空话、套话只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和厌烦,不相信教师所讲的道理和理论。再次,说理教育具有情感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学生的无限厚爱来唤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说理教育的感染力。(联系实际略)

3.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长期政治思想理论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位。特别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

(2)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人民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祖国可爱的感性观念,使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的。在此基础上,逐渐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最后,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情感相结合,升华为爱国的信念和报效祖国的行动。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是使青少年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和效国之行。

(3)理想教育

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教育的实质在于树立青少年远大的理想,因此,理想其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理想教育,使青少年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索取,而是默默地奉献,要从“自我”的枷锁中解脱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4)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逐步形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树立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并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工作能力。

(5)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教育他们积极地参加体力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以劳动为光荣,以懒惰为可耻的品质,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的恶习的影响。其次,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爱惜劳动成功和爱护公共财产。

(6)纪律教育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对一定集体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和制度等。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学生履行《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学校的秩序,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

(7)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的发扬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行使公民民主权利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民主教育应使青少年学生了解民主的本质与形式,在他们日常民主生活实践和熏陶中,培养他们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会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和民主作风。

法制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制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中小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青少年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知法而后守法。

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因为民主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制又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相互依存,殊途同归。

(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因为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的反映。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是让他们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礼仪和规范,学会为人处世,接人待物。

(9)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一些不良品德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健康的心理。像偷窃癖、性变态、暴力狂等常常是由于某种心理变态所导致。可见,要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必须有健康的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健康情感,善于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正视现实,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材料分析题2:答案要点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分析说明:

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

(3)如何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

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

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8 00:24 , Processed in 0.31257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