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39|回复: 0

[生物] 2015年福建教师招考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3 10: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免疫与健康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二、传染病及其预防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三、安全用药

  1.安全用药 处方药(R) 非处方药(OTC)

  2.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例如:牛黄解毒片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病的治疗。新速效感冒片可用于伤风引起的鼻塞、咽喉痛、头痛发烧等疾病的治疗。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分析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药物的主要 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

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
  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三、生物的各种特征 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四、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 贵的遗传资源。
  五、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影响
  七、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 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 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2、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 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
  (1)人人都来植树造林;
  (2)开展爱鸟周活动;
  (3)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
  (4)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
  4、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种生物及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基因组成有差别。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人体的营养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脂肪:人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糖类:人体 内主要的供能物质     富含糖类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蛋白质: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奶、蛋、鱼、肉等
  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维生素:人体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动又必不可少的物质。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肛门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 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 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 消化始于小肠,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2、吸收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决定这个功能的结构特点是:1)成人小肠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2)小肠内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被吸收后,随即由内壁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运往全身。
  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
  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三餐应该按时。
  要合理补充各种人体所必须的五类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 食宝塔”
  关注食品安全
  食用蔬菜水果之前,应该浸泡、冲洗,或削皮;
  买食品时,应注意检验是否合格,是否变质等;
  发芽的马铃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1.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通过肌肉和刚毛来完成运动。
  2.体壁分泌黏液,保持湿润以保证呼吸。
  3.环节动物的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4.常见种类:蚯蚓、水 蛭等。
  二、蝗虫是节肢动物的代表。
  1.蝗虫结构:
  身体 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体表坚硬具有外骨骼
  运动结构:三对足,两对翅,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前翅革质起保护作用,后翅膜质适合飞翔。
  感觉结构: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触角分节。
  呼吸结构:进出气体的结构为气门。
  2.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分节,体表具有外骨骼。
  3.节肢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体表有外骨骼 , 运动器官发达等。
  三、鱼类——鲫鱼
  1.身体呈梭形,适合游泳。
  2.体表具有鳞片;背部体色深灰黑色,腹部白色,是一种保护色。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侧线作用: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四、鸟类
  1.体形:流线型。
  2.飞行器官:前肢特化为翼。
  3.肌肉:胸肌发达。
  4.骨骼:具有龙骨突,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
  5.消化:消化系统发达,直肠极短。
  6.呼吸方式:双重呼吸,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7.体温:恒定。
  五、哺乳动物
  1 .体表:被毛,保温有作用。
  2.体腔: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3.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适于切断、磨碎食物。
  4.呼吸:用肺呼吸。
  5.体温:恒定。
  6.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5 00:40 , Processed in 0.51770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