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885|回复: 0

[习题] 2015江西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模拟卷及答案一(2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9 09: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小学心理学》全真模拟卷及答案(1)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l分,共30分)
1.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的是( )。
A.冯特
B.巴甫洛夫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2.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守恒期
C.转折期
D.过渡期
3.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4.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5.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
A.布鲁纳
B.加涅
C.罗森塔尔
D.波斯纳
6.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7.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桑代克
D.华生
8.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9.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0.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1.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12.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 )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A.知识
B.能力
C.练习
D.活动
13.有意识记属于( )策略。
A.组织
B.复述
C.精细加工
D.计划
14.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 )的问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结构
1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16.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人格测验
C.兴趣测验
D.成就测验
1 7.教师评分的绝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配置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18.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
19.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20.先行组织者技术一般用于(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2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22.( )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23.(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方法反馈
D.形式反馈
24.教“鱼”的概念时以“鲸”为例,说明“生活在水中”是“鱼”的概念的无关特征。这是为学生提供( )。
A.比较
B.变式
C.正例
D.反例
25.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26.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过程
C.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
27.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学思想
28.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
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环境
C.教学媒体
D.教学过程
29.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的人物是( )。
A.杜威
B.纽厄尔
C.华莱尔
D.巴甫洛夫
30.教师( )的流畅性与他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A.记忆
B.思维
C.想像
D.观察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l.5分,共30分)
1.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年龄差异
B.智力差异
C.群体差异
D.个体差异
E.性格差异
2.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 )特征。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E.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
3.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有( )。
A.多向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去自我中心
D.命题思维
E.具体逻辑推理
4.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 )。
A.应答性行为
B.习得性行为
C.操作性行为
D.强化行为
E.消退行为
5.期待包括( )。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6.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克
7.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
E.探索研究
8.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闭合性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性操作技能
E.徒手型操作技能
9.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 )。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
C.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D.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0.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
A.认知性问题解决
B.常规性问题解决
C.发展性问题解决
D.创造性问题解决
E.理论性问题解决
11.维纳把行为结果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 )。
A.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B.内部归因与稳定归因
C.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
D.可控制归因与稳定归因
E.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12.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是(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逆向迁移
D.自下而上的迁移
E.自上而下的迁移
13.程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有( )。
A.教材分为小步子
B.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
C.反应后没有反馈
D.尽量低的错误率
E.允许学生自定步调
14.教师采取民主的态度,学生的发展将会表现出( )。
A.情绪稳定
B.组织性较差
C.态度友好
D.不能自制
E.具有领导能力
1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相似性
B.材料特性
C.原有认知结构
D.教学途径
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6.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
A.表演
B.写作
C.打球
D.心算
E.爬山
17.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E.定向性与顺序性
18.教师进行说服教育时,只提出正面材料的情况有( )。
A.对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
B.理解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
C.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
D.学生原本就有相反的观点时
E.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时
19.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 )。
A.课堂自然条件
B.师生关系
C.教学设施
D.上下级关系
E.空间布置
20.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 )。
A.成文的正式规范
B.口头约定的规范
C.约定俗成的规范
D.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E.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2.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 )
3.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
4.符号学习就是词汇学习。 ( )
5.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 )
6.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视策略无关。 ( )
7.拥有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 )
8.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 )
9.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 )
10.教师可用相同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 )
11.课堂内存在的各种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 )
12.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课堂测验更具有随意性。 ( )
13.阐述规则的时候,新教师往往是简单明了的。 ( )
14.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 )
1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
16.实验法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控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测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方法。 ( )
17.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 )
18.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
19.学习者若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影响。 ( )
20.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中两名学生因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项“坏学生”的帽子竟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l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3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并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1.以上案例说到的事实是( )。
A.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逃学
B.9岁的小男孩被评选为“坏学生”
C.学校的一个班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坏学生”
D.班主任虽然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但仍然执行学校的决定
2.材料中班主任的错误之处在于( )。
A.错误地运用了学生互评的作用
B.违反了德育过程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C.不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消除
D.违背了德育过程中的尊重性原则
3.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
A.深入了解学生,找出问题背后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B.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C.任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D.用更加严厉的方法对待这个“坏学生”
4.以上情景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学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要尊重学生
B.中小学存在的这种不尊重学生而又司空见惯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C.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学生的问题
D.“坏学生”就是要让他逃离学校
(二)
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魏王问:“那你怎么办?”
孙膑道:“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1.案例反映了孙膑思维的( )。
A.广阔性
B.深刻性
C.独立性
D.灵活性
2.问题解决策略有哪些?( )
A.算法式
B.启发式
C.行动研究
D.实际锻炼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
A.头脑风暴法
B.直觉思维训练
C.发散思维训练
D.逆推法训练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定理

一、单选题
1.C【解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研究。
2.A【解析】题干是对关键期的解释。
3.A【解析】教师不同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4.D【解析】题于是对标准参照评价的解释。
5.C【解析】罗森塔尔等人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6.C【解析】功能固着,即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7.B【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经历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据此形成了人格发展阶段论。
8.A【解析】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叫正强化。
9.A【解析】内部动机越稳定,作用越持久。
10.C【解析】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和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都可发生迁移,同一水平之间的是水平迁移,不同水平之间的是垂直迁移。
11.C【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12.C【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13.B【解析】有意识记是复述策略的重要方法。
14.C【解析】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这就是有结构的问题。
15.B【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指个体准备对人、对事、对物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16.A【解析】智力测验是认知测验的一类。
17.C【解析】绝对标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构成一个标准参照系,因此选C。
18.C【解析】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19.C【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
20.B【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因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1.B【解析】略。
22.B【解析】题干是过度焦虑的儿童的表现。
23.B【解析】题干是对外部反馈的解释。
24.D【解析】适当运用反例,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括和规则的本质认识。
25.B【解析】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有共同要素。
26.C【解析】通过教学评价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27.A【解析】专家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所以他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28.B【解析】教学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因此,它是课堂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畴。
29.A【解析】杜威于1910年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阶段,即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这被后人看作经典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广泛引用。
30.B【解析】教师思维越流畅,教学效果越好。
二、多选题
1.CD【解析】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等差异。
2.ABCD【解析】E项是童年期的特征。
3.ABCE【解析】D项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4.AC【解析】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5.BD【解析】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出的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
6.ACDE【解析】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结构匹配论是加特纳、吉克等人提出的迁移理论。
7.ABCD【解析】反思日记、交流讨论、详细描述、行动研究是布鲁巴奇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
8.BD【解析】A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划分出来的,C是根据动作的连贯性划分的,E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划分的。
9.ABDE【解析】C项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内容。
10.BD【解析】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11.ACE【解析】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稳定性、可控性。
12.AD【解析】数字运算对字母运算的影响是积极的、具有促进作用的,因此是正迁移;同时,数字运算相对于字母运算又是下位的、低层次的,因此是垂直迁移中自下而上的迁移。
13.ABDE【解析】程序教学的原则除此四条外,还应有“反应后有即刻反馈”。
14.ACE【解析】教师的民主态度可以使得学生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具有领导能力。
15.ACE【解析】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因素是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6.ACE【解析】BD两项为心智技能。
17.ABCDE【解析】这些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8.ACE【解析】对B和D两种类型的学生必须既提出正面材料,又出示反面材料,以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
19.ACE【解析】BD两项属于社会环境的内容。
20.AD【解析】群体规范有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两类。

三、判断题
1.√【解析】斯金纳认为某一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则该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则降低。
2.√【解析】学习动机能推动人很好地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好的学习效果又会强化学习动机。
3.×【解析】当新情境与定势一致时,定势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解析】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此外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5.×【解析】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
6.×【解析】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帮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7.×【解析】若大量的知识经验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于头脑中,对有效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
8.×【解析】品德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后天学习形成的。
9.×【解析】题干阐述的是代币奖励法的优点。
10.×【解析】不同性质的班级,其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规范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也不应相同。
11.√【解析】研究表明,课堂内的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人活动起阻碍作用。
12.×【解析】标准化测验具有更强的计划性而不是随意性。
13.×【解析】阐述规则时,新教师往往是含糊其辞的。
14.×【解析】惩罚不等于体罚,必须严格避免体罚。
15.√【解析】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所以可以用题干的说法表达。
16.×【解析】实验法必须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而不是教育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的。
17.√【解析】自我意识是整合和统一人格各部分的核心力量。
18.√【解析】经典条件作用论揭示了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形成过程,所以它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19.×【解析】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则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
20.√【解析】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特例,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属于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菱形属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
四、情景题
(一)
1.ABC【解析】评选“坏学生”不是学校的决定,而且班主任并不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
2.ABCD【解析】各选项均符合案例内容。
3.AB【解析】CD项都不能正确解决问题。
4.A【解析】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二)
1.D【解析】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能够随机应变。
2.AB【解析】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式和启发式。
3.ABC【解析】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自我设计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等。
4.A【解析】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小学心理学》全真模拟卷及答案(2)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l分,共30分)
1.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A.3~5岁
B.5~7岁
C.8~10岁
D.11~13岁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指导法
3.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是( )。
A.人际排斥
B.人际吸引
C.人际合作
D.人际竞争
4.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 )
A.示范
B.讲解
C.练习
D.反馈
5.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为( )。
A.心智技能
B.表演技能’
C.写作技能
D.操作技能
6.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7.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8.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9.于l994年受邀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发展成果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布鲁纳
10.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气质
11.( )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A.应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的功能。
A.培养动机
B.激发需要
C.促进和维持
D.培养纪律
13.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 )。
A.心理测验
B.心理分析
C.心理辅导
D.心理咨询
14.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 )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15.生理自我的基本成熟是在( )左右。
A.4岁
B.3岁
C.5岁
D.7岁

16.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个人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是指归因于( )。
A.能力
B.运气
C.任务难度
D.努力
17.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维纳
C.苛勒
D.奥苏伯尔
18.下列内容中不能发生迁移的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情感和态度
19.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
A.比较
B.变式
C.概括
D.直观
20.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 )。
A.维果斯基
B.加里培林
C.加里宁
D.赞可夫
2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立者是( )。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
22。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
A.计划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视策略
D.组织策略
23.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问题解决,其理由是( )。
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动太简单
B.它不必克服认知障碍
C.它不是在人的头脑内完成的
D.它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
24.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25.内化指在思想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26.( )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觉,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
A.关注
B.尊重
C.真诚
D.同感
27.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布卢姆
D.加涅
28.(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表
29.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出版。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0年
30.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地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l.5分,共30分)
1.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是( )。
A.同伴群体
B.认知失调
C.态度定势
D.道德认知
E.社会风气
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即( )。
A.直接转变
B.间接转化
C.间接改变
D.直接发生
E.自然形成
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 )。
A.获得
B.同化
C.顺应
D.转化
E.评价
4.下列属于健康概念的有( )。
A.自我意识正确
B.获得他人肯定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
E.社会适应良好
5.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联结
D.原型整合
E.原型内化
6.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
A.实物直观
B.感知直观
C.模象直观
D.本质直观
E.言语直观
7.1 994年布鲁纳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概括为( )。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探索性研究
E.社会文化研究
8.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徒手型操作技能
D.器械型操作技能
E.闭合型操作技能
9.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 )。
A.设置学习目标
B.阅读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E.分析如何完成任务
10.CAl的优越性体现在( )。
A.交互性
B.即时反馈
C.所呈现的信息生动形象
D.机器规定速度
E.自定步调
11.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
A.知识的获得
B.知识应用
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
E.知识提取
12.教学环境包括( )。
A.基础条件
B.师生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物质环境
E.社会环境
13.学生的学习内容有( )。
A.知识技能的掌握
B.学习策略的掌握
C.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D.道德品质的培养
E.健康心理的培养
14.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15.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行为规范学习
D.态度与情感学习
E.气质
16.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下位学习
E.命题学习
17.对技能分类的较典型的观点是将技能分为( )。
A.言语技能
B.操作技能
C.记忆技能
D.心智技能
E.体育技能
18.在学习一份书面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A.结尾部分
B.都一样
C.开始部分
D.中间部分
E.不一定
19.问题解决具有( )的基本特点。
A.目的性
B.结构性
C.序列性
D.主动性
E.认知性
20.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情感
C.义务感和责任感
D.事业感
E.自尊感和羞耻感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 )
2.苛勒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 )
3.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知觉水平的概括。 ( )
4.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 ( )
5.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是外部反馈。 ( )
6.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表明其思维具有变通性。 ( )
7.教师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而言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 )
8.创造性是少数人的天赋,一般人不可能有。 ( )
9.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道德的自律。( )
10.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没有差异。 ( )
11.学生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 )
1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味着教授学习策略能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 )
13.概括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 ( )
14.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整合阶段,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十扰减少,多余动作却有所增加。 ( )
15.以合作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 )
16.个体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 ( )
17.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 ( )
18.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 )
19.教学活动中,教师按领域原则和功能安排课堂空间,这两种方法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组合使用。 ( )
20.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往往就越低。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某市路南区某小学教师崔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学生张某补习数学。该生属于习惯性不听讲,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多次提醒劝告不听,并顶撞教师,情急之下,崔老师用手掐了该生的左脸。事后,该生之父大闹学校,并带来当地“焦点透视”节目组的记者进行采访,曝光,大肆渲染。路南区教育局迫于新闻宣传的压力,局长当即拍板:对该教师马上解聘,并赔偿学生损失费3000元,要求该学校有关领导作出严肃的检查,并通报全市各级教师就此事展开讨论,自查反省,引以为戒。
1.局长解聘崔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
A.妥当
B.不妥当
C.不好说
D.比较妥当
2.我国教师法对于学校解聘教师的情形规定有哪些?(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D.自行为学生补课的
3.依据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崔某在放学后义务为张某补习数学是违法的
B.崔某不应该掐张某的左脸
C.张某的父亲大闹学校是对的
D.记者大肆渲染该事件是对的
4.案例中,学校赔偿学生3000元,属于( )
A.民事赔偿
B.行政赔偿
C.刑事处罚
D.行政处罚
(二)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1.该案例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的什么研究方法?( )
A.现场实验法
B.调查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个案法
2.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3.荣格将人的性格分成( )。
A.独立型
B.内向型
C.顺从型
D.外向型
4.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
A.重视早期性格习惯的培养
B.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C.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D.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一、单选题
1.C【解析】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2.C【解析】题干是对练习法的解释。
3.A【解析】题于是对人际排斥的解释。
4.C【解析】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练习。
5.D【解析】题干是对操作技能的解释。
6.B【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7.A【解析】题干是对信度的解释。
8.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9.D【解析】l994年布鲁纳接受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并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对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发展成果作了高度概括。
10.C【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11.D【解析】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内容,并需要基于准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12.C【解析】根据对课堂管理的解释,应选C。
13.A【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14.C【解析】“应用”这一目标是在对材料进行深入加工基础之上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过程,因此代表了较高水平的理解。
15.B【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16.D【解析】四个选项中属于个人内部因素的是能力和努力,而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努力因素是随主客观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故选D。
17.D【解析】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18.B【解析】几乎所有习得经验都可以以各种方式发生迁移。四个选项中,气质不是习得经验,所以不能迁移。
19.B【解析】题于是对变式概念的解释。
20.B【解析】加里培林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21.A【解析】巴甫洛夫从生理学的角度,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说。
22.B【解析】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23.C【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进行的,而用绳子打结不需进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问题解决。
24.B【解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源自于学习者自身内部因素,有的源自于外部因素,以此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5.B【解析】根据内化概念选B。
26.D【解析】题干是对同感的解释。
27.A【解析】斯金纳论证了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原理,使其更科学。
28.D【解析】课程表是学校成员活动的时间表,因此它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29.C【解析】廖世承是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学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新科书。
30.C【解析】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二、多选题
1.BCD【解析】AE两项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
2.BD【解析】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是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主要途径。
3.ADE【解析】布鲁纳将学习分为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4.CDE【解析】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给健康如下的定义:“健康是指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ABE【解析】此三项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划分。
6.ACE【解析】实际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方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7.ABCE【解析】布鲁纳认为十几年来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
8.CD【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
9.BCD【解析】AE两项为元认知计划策略的内容。
10.ABCE【解析】机器不能为学习者规定速度,除此之外,其余均为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的体现。
11.ACE【解析】知识应用不属于加工过程,而知识编码属于获得与巩固过程。
12.DE【解析】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3.ABCDE【解析】这五项均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14.ABCDE【解析】这五项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五个层次的需要。
15.ABCD【解析】气质不是习得经验,不能迁移。
16.ACE【解析】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是根据知识学习的复杂程度和知识的存在形式划分的。
17.BD【解析】言语技能与体育技能属于操作技能,记忆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18.ACl解析】中间部分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影响,一般记忆效果不好。
19.ACE【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个基本特点。
20.ABCDE【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这五项均为道德情感的内容。

三、判断题
1.×【解析】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解析】这是奥苏伯尔的观点。
3.×【解析】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4.×【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的一种具体方法。‘
5.×【解析】题干所述为内部反馈。
6.√【解析】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的不同观念多,则说明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具有变通性。
7.×【解析】教师自己的观点只能作为一个范例,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8.×【解析】创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人人都有。
9.√【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是自律道德。
10.×【解析】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仍有差异,不过这种差异表现在他们学习
所花的时间上。
11.√【解析】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一般学习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是一种特殊形式。
12.√【解析】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它们能提高学习者迁移的意识性。
13.×【解析】直观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理解知识的起点。
14.×【解析】此阶段,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的同时,多余动作也随之减少。
15.√【解析】见大纲关于合作学习模式的阐述。
16.√【解析】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思维比常人活跃,因此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
17.×【解析】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18.×【解析】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19.√【解析】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可以互相补充。
20.√【解析】班级规模过大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因此,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
四、情景题
(一)
1.B【解析】局长解聘崔老师的做法不妥当,没有法律依据。
2.ABC【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3.B【解析】略。
4.A【解析】题干所述符合民事赔偿的内涵。
(二)
1.A【解析】案例运用的现场实验法,又称为自然实验。
2.ABCD【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包括客观性、教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3.BD【解析】荣格将人的性格分成了内外向两种。
4.ABCD【解析】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应注重学生早期性格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进行个别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8 16:30 , Processed in 0.20748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