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56|回复: 0

[习题] 2015年教育心理学辅导习题大全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11: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育心理学概述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136)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 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教育学习题: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答案与解析:选B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所以,答案选B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
A1903B1913C1924D1934
答案与解析:选A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所以,答案选A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D.边缘性学科
答案与解析:选C
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因此,答案选C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答案与解析:选A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答案选A
5.乌申斯基的代表作( ),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与解析:选B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因此,答案为B
6.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 )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答案与解析:选D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因此,答案选D
7.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答案与解析:选C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A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B发展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D完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此,答案选C
8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答案与解析:选A
《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1908年由房东岳译成中文,它是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是廖世承编写的我国第一本教科书。因此,答案为A
教育心理学辅导:学习的基本理论
10、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答: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1、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答: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12、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答:他的学习的联结说,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166)
  13、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答: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奖励来强化,并且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
  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他的“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主要内容是:()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简评
  15、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2)学生观,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已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已的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16、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答: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175)
  17、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答: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18、评述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答:加涅汲取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成分,系统的提出了信息加工论,他一方面认为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联结,另一方面以着力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他的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
教育心理学辅导:知识的构建
 19、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对教学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说课本里的某个知识点属于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的、灵活的、有用的“真知识”,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的效率。
  20、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存储形式及对教学的启示。
  答: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这两种形式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想法使学生更深刻际理解知识,更牢固地保持知识,并且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激活和运用知识。
  21、试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答: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就是知识 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2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答:为了促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加题目(2)列小标题(3)提问题(4)说明目的(5)总结或摘要(6)画关系图或列表;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老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举例(2)类比与比喻(3)证明(4)复述(5)解释(6)推论(7)应用
  23、什么是学习迁移?
  答: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分类)(1)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4、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5、为什么说通过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
答: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原有知识会在应用过程中被充实、深化、整合和发展。()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熟练化。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记忆,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熟练化。()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在解决问题时,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作一定的推理和转化,这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更为丰富的联系,形成更为整合、更为融会贯通的知识 结构。
教育心理学辅导:技能的形成
26、什么是技能?
  答: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27、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答:一般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三个特点。
28、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答:认知 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三个特点。
教育心理学辅导: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9、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用 什么样的结构?
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它的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31、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218页)
答: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阶段。
3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这一阶段正是中学生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的阶段。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来源:考试大
33、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3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教育心理学辅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3、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答: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健全的人格
54、联系实际谈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
55、简述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答:(1)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2)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56、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对那些?
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八种。
57、行为改变和行为演练的方法有哪些?(278页)
答: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教育心理学辅导:教师心理
58、联系实际回答:学生喜欢的教师有哪些特征。(281页)
59、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有什么关系?
  答:(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表达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则学生的成绩好。(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已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
60、简述罗森塔尔效应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已的行为。但是,在实际教育情境里的教师期望,并不是由假信息诱发出来的,而是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观察而获得的确切信息引起的。(意义)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体对待,不可教条。
  61、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里?
  答:(1)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3)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教师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
  62、教师成长的历程和途径是怎样的?
  答:历程: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基本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地。
  6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
  答:(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 型教师(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教育心理学概念题辅导
概念题
  班集体良好的心理氛围:是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识、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快乐: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刺激,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师教的积极学生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都受到了激发。
  角色冲突:是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妨碍的斗争。心理调试: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广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人和动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伺候就性的变化过程。
  变式:似乎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考试大网站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有保持的过程。
  技能:是通过联系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即起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是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空过程、结果的意识。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认识体验。考试大网站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识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气质:是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记忆策略:是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所表现的稳定性特征或倾向。
  道德认识:是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考试大网站
  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意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高,包括原始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互动为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4、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
  5、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6、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其消极方面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方面则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从而能在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心理的功能,保持和增进积极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
  7、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8、身心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即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9、品德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品德形成的过程: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
  10、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人们的心境、情绪体验、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待活动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等。1、精细加工策略:这类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包括形象联想,谐音法。
  11、组织策略:?群集:也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概括:该类策略指学习者利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方式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1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学习策略。
  13、阅读理解策略:主要是指综合应用前面所列举的一些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等策略及其应用类化、推理等手段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的策略。
  14、比较著名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是鲁滨逊设计提出的,包括:概揽,提问,阅读,复述,复习。
  15PQ4R由托马斯滨逊提出,它由六个步骤组成: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
  16、问题解决的策略:一般解题策略——IDEAL,具体解题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
  17、问题包含: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方法。
  18、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19、问题教学: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简称“问题教学”。
  20、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21、同化: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22、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2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24、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吕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
  25、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6、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27、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射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在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28、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29、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30、接受学习:是小学生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接受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小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其实,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接受。
  30、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
  31、概念学习: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32、学习迁移:即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33、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5、动机冲突: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数个目标与动机,而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又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尤其当它们互相排斥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现象,又称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或简称冲突。
  36、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特征: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的任务,着重声誉,并获得成功;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抱负水平,相信自己的技能,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效的亲密关系为标准。
  35、练习:就是按动作技能操作程序反复操作。
  36、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7、技能:这种通过练习而获得、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就是技能。这种操作方式可以是认知性的称作认知技能;也可以是动作性的,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熟练的肌肉动作,称作动作技能。
  38、能力: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38、动作系统:就是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9、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40、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
  40、规则的结构属性:规则的层次和程序组织,规则的精确性,规则的实例,规则的功能
  41、组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是个体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使之变成有利于记忆的较大的单位。
  42、顿悟:指的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认识或感受。
  43、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
  44、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45、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的共同意见。(三)内聚力:即指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或使群体成员愿留在群体内的力量;也指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它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46、士气:指群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
  47、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48、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而场独立性的人则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据个人内在的认知线索和参照系统。
  49、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性)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50、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51、代沟:就是指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
  52、挫折: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53、气质:心理学上把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称作气质。
  54、应激: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或说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影响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
  57、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55、应激源:引起有机体心身紧张状态的刺激,称作“应激源”。
  56、角色: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3 15:00 , Processed in 0.22810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