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24|回复: 0

[资料] 2015教师招聘公共重点题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6 09: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法律法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三、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四、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五、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七、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亮点1 2012年基本缓解入园难
  坚持多种形式办园,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优先保证幼儿园建设用地。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造扩建一批、多元主体举办一批、盘活资产新设一批、改善提升扩大一批。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对城乡办园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适当补贴;对符合税法规定和有关要求的,给予税费减免优惠。2011年起对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入园保教费实行补助。通过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到2012年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
  亮点2 2015年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
  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并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首先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5年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
  亮点3 2017年免费上普通高中
  我省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力争到2017年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到2020年,9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就读。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向城市、县城集中办学。到2015年,优质高中比例达到75%;到2020年,全面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7年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这与我省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做起来。
  亮点4 2014年中职全免费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从2011年秋季开始对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到2014年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到2015年,职业院校紧缺人才相关专业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国家示范专业(点)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点)达60个。
  亮点5 2020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翻一番
  稳步发展普通本科教育,扩大本科教育学生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重点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规模。到2020年,建成若干所国际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比2009年翻一番。
  亮点6 学生课业负担将设监测、举报和公告制度
  各级政府不得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和学校业绩的主要指标,不得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和公告制度。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得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不得随意加深难度、增加课时,减少作业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到2012年全面建立省、县、校三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建立10个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基地。
  亮点7 民办教育将享受平等法律地位
民办教育是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捐资和出资人不要求回报的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用地、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有国家规定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亮点8 探索本科高职分类考试
  规范高校招生录取办法和加分政策,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考试办法,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探索高水平大学采取统一考试、学校联考、学校单考等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一般普通本科学校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建立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选拔或根据高中阶段学生学业成绩注册入学制度。
补充二: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科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但是,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
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制定学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学制的制约作用,保证学制性质与社会的一致性,同时要充分研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对学制的影响,使学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十世纪,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纵观当代学制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 ) 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 )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 ) 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 ) 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 ) 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902 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 21 年,至通儒院要 26 年。
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 1912 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
壬戌学制: 1922 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 5 年,为 16 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至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 ) 老解放区的学制
本世纪 30 — 40 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1 .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与此相适应,根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育为重。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 .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为了适应战时和生产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在学校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方面都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要求。如群众教育的形式有冬学、夜学、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干部教育的形式有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等。
3 .依靠群众办学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学制除公办外,还提倡民办或民办公助。正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 ) 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 年的学制改革
解放初,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学制:一种是老解放区的学制,另一种是国民党统治区原来实行的学制。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已成为必然。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 1951 10 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技术学校没有一定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为此规定我国当时的学制为:
(1) 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的为幼儿园,招收 3 7 周岁的儿童。
(2) 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小学,修业年限为 5 年,入学年龄以 7 岁为标准。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3) 中等教育:中学的修业年限为 6 年,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为 3 — 4 年。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为 3 — 4 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限为 2 — 4 年。
(4) 高等教育: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 3 — 5 年。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 2 — 3 年。大学和专门学院附设的研究部,修业年限为 2 年以上。
(5) 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这个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吸收了解放区旧学制的合理因素,还借鉴了苏联学制的经验,是进行综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
1958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
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由于的思想影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学制改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 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了 3 — 6 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 7 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 6 岁半或 6 岁儿童入学。学制为 5 年(有的地区为 6 年)。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3)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等专业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 3 — 4 年,技工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 2 — 3 年。
(4) 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 ) 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古代社会学校产生之后,才有了古代学制。由于古代学校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被统治阶级把持,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劳动,从而使古代的学制不系统、也不完善。古代学制鲜明的阶级性掩埋了生产性和群众性。
现代学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刺激了现代学校不断建立和发展。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学校具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性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阶级性与古代学制的阶级性在其表现上有所不同。
古代学制的阶级性体现在等级学校上,即古代的学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现代学制则以阶级学校代替了等级学校,这是现代学制的一种进步。现代学制的科学性体现在学校层次结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逐步进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使学制逐步科学化。现代学制的生产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这就使得学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要求,学制便有了生产性的特点。现代学制的群众性与普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不再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制就必须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社会的文明发源于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等)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到 19 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
( )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美国的单轨制: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前苏联型学制:帝俄时期是双轨制学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补充三:教师职业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概念: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专业成熟程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持续变化过程。
2.教师专业结构: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教师专业结构进行梳理和总结,有代表性的观点见下表:
研究者    教师专业结构
叶澜    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艾伦    学科知识、行为技能、人格技能
林瑞钦    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精神
曾荣光    专业知识、服务理想
3.教师专业化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其中包括组织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补充四:课程标准及制约课程的因素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下五部分:
①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④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⑤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补充五: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当学校把几十名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的年龄相当、身心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的时候,还不能说这样的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它需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养而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负有专门的责任。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要长身体、长知识、增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专门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班主任不仅要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指导他们去创造新的生活。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经过训练之后,其创造力可以提高好几倍,这说明人的潜能很大。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好几位教师任教,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不是靠哪位教师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晶。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使各位教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统一教育要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
除了各科教学之外,学校中各种学生组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需要班主任把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统一协调、妥善安排,以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学生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的交互影响下,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受到各种影响。班主任正是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以及学校的教育要求来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他在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学校一般是通过班级来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国家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取决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因此,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办好学校的骨干力量。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要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全面正确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如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年龄分布等;班级的基本情况,如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等;班级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生活社区环境、学生家庭条件、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等。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的类型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就是要全面地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学生的不足;既看到校内的表现,也要看到校外的表现。经常性就是要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场合条件,做到常抓不懈。发展性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过去,也要看到学生的今天,还要预见到学生的明天。
学习活动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学习活动极为丰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参照课文中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等相关部分加以领会。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和谈话法及其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2)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3)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4)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5)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观察法运用中,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1)组建班集体阶段
在新组建的班级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陌生,学生心里还没有班级的概念,群体松散,班级吸引力差,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在这一阶段,班级活动都依赖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挥。实践表明,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如果抓不紧,教育引导不力,组织管理不严,班级很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从以下方面进行新班的组建工作。首先,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尽快掌握熟悉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再次,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2)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在班主任的引导和培养下,班集体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同学间彼此有了一定了解,友谊加深;班级积极分子已涌现出来,集体有了骨干力量,班级核心初步形成。但是,这时的班集体还十分脆弱,集中表现在班级行为规范尚未成为学生的共同需要,集体舆论还没有形成,班级目标还没有转变为全班同学共同自觉追求和行动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把住时机,积极向全班同学推荐班干部人选,及时组建班委会,并通过精心指导和培养,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班队工作,锻炼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继续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另外,班主任还要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为良好班风形成打下基础。
3)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班级群体已形成为班集体,其主要标志是,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是非观念增强,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已形成。不过,班集体形成并不等于班主任工作结束,班集体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不断发展,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还要针对班内学生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从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
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培养,虽然会因学校、教师、学生等条件不同而方法上各异,但是,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确立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指全班同学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总概括。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就是要让班级全体学生明确班集体的发展前景,知道共同的努力方向,并为目标实现统一行动。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目标是班主任创建班集体的首要工作。

2)建立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助手。建立一个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必须组建好班级的领导核心,挑选能团结同学、办事认真、关心集体、乐意为班级服务的积极分子来参与班级领导工作。
建立班委会,应遵循四个原则。①民主性原则。无论是班委候选人的物色还是班委人选的最后确定,班主任应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由大多数信赖的学生组成班委会。②用其所长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差异,充分利用学生所长来为班级服务。③教育与锻炼相兼的原则。班干部培养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班主任应以班委组建为契机,强化服务意识和学习锻炼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强,许多班主任抓住这个心理热点,采用班委轮换制,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中得到管理体验,受到锻炼。④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干部在学习之外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负担较一般同学重,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对待学生干部,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要树立学生干部的威信,但对他们的缺点、错误,既不迁就也不简单指责批评,注意工作方法指导,让他们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戒骄戒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取得全班同学的信任。
班干部产生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如选举制,由学生直接进行民主选举;委任制,在广泛征求同学意见,通过全面了解基础上,由班主任直接任命;竞争制,在自鉴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选举干部。用以上方法产生学生干部,各有优缺点,班主任要注意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舆论,就是根据是非标准所作出的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愿和态度。它是衡量集体觉悟水平的重要标准。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有利于促进团结、鼓舞学生的上进心,发扬正气,有利于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班集体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班级个性特征的体现。良好班风有很强的制约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主要以舆论或规范的形式体现。良好班风是班集体构成要素长期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班集体形成的综合标志。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这是因为集体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能使每个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以发挥,能使师生关系不断密切。集体活动也是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特别是有利于小学生道德内化,促进其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观念;集体活动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必要条件,是班级目标实现的保证,是全面育人的途径。班级活动范围广、形式多,其中最主要的、经常开展的班级活动有教学活动、主题性活动、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下面重点介绍和分析教学活动和主题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关系。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这里着重从类别上分析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的教育工作。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优秀生一般指在班级中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是骨干,是班主任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中有威信、有影响。因此,优秀生的培养和教育对班集体建设关系重大。
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按类型划分,小学后进生主要有四类: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纪律差的后进生;学习成绩和纪律都差的双差后进生;学习或纪律时好时差的准后进生。后进生人数虽少,而对班级的消极影响大,如果不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级正常教学秩序以及日常生活常规就会受到影响。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小社会,是社会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在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学生的诸因素里,班级环境建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因素。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总设计师和管理者,如何创造性地构建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班级环境,是其一项重要工作。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班级工作力量是由多方面教育力量构成的教育整体,除学校领导外,任课教师、少先队组织、学生家长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只有协调并发挥好这些力量,才能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教育要求的统一性,教育活动的协调性。
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任课教师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挥和调动任课教师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尊重科任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也要教育学生尊重科任教师,认真接受他们的教育。其次,要加强联系,班主任主动向科任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科任教师的特长,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和重大活动。此外,还要注意及时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
在小学,班主任一般都兼任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工作。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少先队组织在班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和教育的助手作用;要尊重少先队组织的独立性,热情指导,为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创设条件;要协调好教学工作与班级少先队工作的关系,协调好班委会与少先队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良师与益友的关系。
3.做好家长工作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由此可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配合,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定目的的重要保证。
补充六:知识的直观及知识保持
一、知识直观及其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A.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B.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C.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语与形象的结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语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三、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主要有:
(1)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合理进行复习。合理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等。
补充七: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注重良好仪表、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0 14:14 , Processed in 0.11860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