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52|回复: 0

[资料] 2015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复习材料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5 09: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2014教师招考 于 2014-12-5 10:03 编辑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地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1、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2、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2)社会的教育;(3)封建社会的教育;(4)资本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教育。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2、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1)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2)民主性;(3)科学性;(4)创新性;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推进素质教育
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  
2、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1、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学制;
4、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
5、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1、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2、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1)精神文化;(2)物质文化;(3)制度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2、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
三种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符合论。
1、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上的举措:1)顺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关键期;(3)阶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针对性;(4)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上要注意长善救失。
2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1)尊重儿童的感受;(2)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1、教师的社会作用: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 和培养人全面推动 人类社会发展。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而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的素质结构:(1)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和才能。2)教育素质:a、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d教育科研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19978月,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又进一步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                          1、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2)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3)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4)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 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
2、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1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3、教育:(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在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强,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4、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一定社会对某一级、类或某一专业所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
5、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由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个内容构成。
6、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7、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领会: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领会:
1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在新形势下怎样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A创造精神;B实践能力;C开放思维;D崇高理想;
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B、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 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因才施教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教育,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 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2)个体功能;(3)教育功能;
3、小学德育的任务:《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1、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 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2、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1)途径:a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b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c、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2)方法:a说服教育(讲解、谈话、讨论)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e奖励与惩罚;
1、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智力:智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3、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1体育(狭义):指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
3、学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
4、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1、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
1、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2、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 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课程的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阶段课程目标——学年学科目标;(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3、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4、课程的类型: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5、课程结构的改革: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性探索实践为主,人们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微观结构就无法满足需要了,那么,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其结构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个部分。
1、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在小学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领会:
1、教学的任务: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2、教学模式的种类: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等,结构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代表人物有杜威、福禄培尔、结构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地教学模式:a发现学习模式,代表人物布鲁纳,结构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作出结论。B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为瓦.根舍因,结构为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1、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规律: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
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但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以下特殊性:
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具直观、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1、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成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地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1、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 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局限:(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地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地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地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近代以来,班级 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止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目的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克服它的局限性。 (1)分层教学(分组教学)
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生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3)小班教学 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
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识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地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运用讲授法要注意:a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要作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c语言讲究艺术;d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
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运用谈话法要注意:a作好充分的准备;b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c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3)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运用要注意:A选好讨论内容;B、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C、善于引导; 4)试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试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运用要注意:a准备工作充分;b及时、具体的指导;c、帮助学生总结。 5)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要注意:a提出明确要求;b、选择恰当的方式;c、做好事后的检查。 6)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运用要注意:a、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c、合理安排练习步骤;d、科学掌握练习量;e、及时给予学生反馈;f、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运用要注意:a、做好观察的准备;b、指导观察的进行;c、总结观察的收获。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发现法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2)探究——研讨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c、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d、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创立的。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4)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其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诱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外部环境,(5)非指导性教学: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 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这种教学地基本特征是:a、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b、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c、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d、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1、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教鞭、模型、 标本 等。
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和语言教室。
1、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学中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于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要基础的学科课程是适宜的。
1)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主要备教材(钻研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2)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布置作业的要求是: a、作业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目的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和用作业惩罚学生的做法,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c、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规定,规定完成时间。 d、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 4)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内容包括: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成绩差的学生补课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为成绩优异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分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种类: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体活动;(4)课外阅读活动;(5)游戏活动;(6)社会活动;(7)主题活动;
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分为:(1)个人活动:(2)小组活动: (3)群众性活动;
1、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
2、班级: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般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行政性、同一性、独立性。
3、班集体: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具有目标性、组织性、
纪律性、民主性等特点。
4、班主任的职责:其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
5、班主任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知道。
6、班集体的功能: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怎样做班主任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班集体,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测量法等。(1)观察法: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指班主任再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 和研究的方法。应用要求: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有科学可行的观察计划;及时作好观察计划;整理分析材料;写出结论。(2)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卷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应用要求:确定好谈话目的、内容;对谈话过程有周密思考;谈话态度亲切、和蔼诚恳;根据不同学生个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耐心听取学生意见;谈话后写出谈话纪录。
2、组织与培养班集体:(1)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组建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确定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集活动;
3、作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优秀生和后进生两个方面;
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包括布置教室、办好班报、建设生态角几个方面。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作好班级少先队工作;作好家长工作;
6、作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少先队的历史:少先队诞生于1924年,最早的名字是劳动童子团,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1013日党委托青年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2、少先队的性质:1)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2)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统一;(3)服务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3、少先队的基本任务:队章规定的任务(略),新时期党赋予少先队新的职能和使命:一是团结教育,二是代表参与,三是服务保护。团中央将竭诚为少年儿童服务作为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得出发点和落脚点。
4、少先队的组织:共青团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少先队。全国和地方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和地方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领导机构。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和小学,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中队、小队。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是少先队组织工作的方针。
1、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2)劳动教育;(3)科学教育。(4)体育和美育活动。
2、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1)队会,分为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2)礼仪活动,指少先队的礼节和仪式;(3)阵地活动,是少先队大队或中队运用自己建设的专门阵地开展的经常性活动。(4)参观、访问、旅行及各种社会实践;(5)夏(冬)令营活动。
3、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2)自主性与指导性结合的原则。如果说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那么自主性则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线。(3)实践性与创造性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战果后期出现的《学记》。其中教学相长、启发教学、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 .榜样 .管理者 . 朋友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教育科学、心里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
课程的核心: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方式有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法。
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自我评价法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地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
德育地特点: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 语言说服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和指导阅读等。事实说服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4)榜样示范法。(5)评比竞赛法。(6)奖励与惩罚。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4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9"骑士教育"骑士七技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环境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实践活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8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8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89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90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91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93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94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
95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96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97、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2 21:17 , Processed in 0.11345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