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46|回复: 0

小学语文《隐姓埋名三十年》教学教案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勇于承担     人如其名
————《隐姓埋名三十年》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惠农区简泉小学  马翠春
【课程标准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里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教材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指出:“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是:首先由揣摩“王承书”这个名字中的“承”和“书”的涵义入手,联系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挖掘人物勇于承担使命,敢于承受磨难,用默默无闻书写了自己伟大一生的精神品质,接着,通过讨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明白、体味的基础上学习王承书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通过以“我的一生将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
《隐姓埋名三十年》是S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在我国原子弹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王承书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就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61年,她又在苏联专家撕毁协议,撤出中国,带走所有的资料这样一个困难时期,心甘情愿为祖国核事业的发展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可谓是临危受命,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又放弃了很多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名利,放弃了自己温暖的家庭,承受了很多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困难……毅然顶住压力、克服了困难,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为祖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热情地讴歌了她隐姓埋名三十年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
2.结合课文内容,明白重点句子的深刻涵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明白重点句子的深刻涵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课型、课时】
本篇课文是S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里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出课文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中的词句的涵义,学习王承书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三课时:交流读书笔记,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王承书的资料及其他像王承书一样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资料。
2.了解自己姓名的内涵、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篇课文作者采用插叙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可谓意味深长;人物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高尚品质,值得品味学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这篇课文中被很好的统一和体现了出来。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遵循“二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采用“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品情,学习方法,学会做人”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明白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高尚品质。另外,通过长期的了解,发现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受家长的误导,他们总认为自己念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挣大钱,挣大钱就能生活的好,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是不正确的。为此,本课教学中,我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讨论:王承书这样的人生算不算成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说说自己名字的涵义及父母对你所给予的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总结、记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补充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对于王承书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资料)
5.课件补充资料,学生放弃名利了。
(1)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明白。
(2)王承书第一次放弃了哪些名和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三)别样人生
引:此时此刻,我想王承书名字里这个“书”的涵义,大家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了。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王承书用自己的               书写了                          。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练习说话。
三、拓展延伸,认识英雄
同学们,在我国像王承书这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很多,你们还认识谁呢?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1)学生试着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2)老师课件补充有关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等英雄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更多的了解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总结全文
花的事业是灿烂的;叶的事业是奉献的。英雄的事业是需要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为之奋斗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37位同学中能涌现出一些甚至是一批像王承书、邓稼先这样的能心甘情愿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的英雄来,那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同学们,好好努力吧!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激励学生向英雄学习。
五、作业设计:
经常听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说,要好好念书,长大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个高工资,就能过上好日子。而你们自己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之不懈的奋斗。今天,学习了《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之后,相信你们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想法,请以“我的一生将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学生肯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想法,不吐不快。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倾诉的平台,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
   
承:    承担           承受                     信守承诺
       制造原子弹    放弃……放弃……放弃……     淡泊名利
                       消失了
王承书     提炼浓缩铀     不分昼夜                    不屈不挠
                     出现……出现……             甘于奉献
                         由于……也
  书:王承书用            书写了                            。
【设计意图】以挖掘王承书“承”和“书’涵义为主线,先整体把握王承书伟大的事迹,然后通过品读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出王承书的高尚品质,板书设计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很好的回扣了本次教学设计 “勇于担当    人如其名”的主题。
【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
第一:选取准确的教学切入点,为学生突破教学难点铺设了道路
备课时,读了好几遍教材之后,我被王承书这种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王承书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说她的名字书香气十足,但我觉得它看似书香气十足,却承载着王承书那种伟大的、无私的高尚品质,以她的名字作为明白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的切入点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于是,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我挖掘出王承书里的“承”字所包含的“承担”、“承受”、“信守承诺”这三种意义,以此作为明白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将王承书中的“书”字明白为“书写”,用“王承书用自己的          书写了              。”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总结、升华人物的高尚品质。相信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突破教学难点时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二、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先了解王承书在祖国危难时刻勇敢的承担起了制造原子弹艰巨的使命这一事件;,接着具体了解王承书在完成这一使命时所承受的困难、压力;最后,抓重点词句体会其涵义,提炼人物的高尚品质。一层一层,就像剥玉米皮一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这样的学习活动肯定会很有实效。
(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本次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足的就是突破教学难点这一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在提炼出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王承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反省自己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逐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时,学生在认识上会出现偏差或不够深入,过于肤浅,教学难点不能有效突破。
(三)预设改进的设想。
为了能使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能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多读读与此内容有关的文章、故事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让学生提前进入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思考阶段,这样,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的思想认识就会呈现多元化,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教学难点就会得到有效的突破。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30 09:22 , Processed in 0.09425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