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798|回复: 14

[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分章节知识点练习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3 1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部分 填空题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教育漫画)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
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10日为教师节。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68199512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
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
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
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
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
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
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
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
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
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教师考编心理学教育学试题汇编()填空题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
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
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
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的过程.(14.1)
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
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
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  选择题
教育学综合 选择判断题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 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简明、可行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 公式 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多段随机取样法D.定额取样法
5.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6.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
√A.整群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 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9. 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 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12、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定义方法(A)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D.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13.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B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B.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
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B.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      D.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16.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17.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8.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 )
A.教学和教育B.升学和就业     √C.教学和科研D.生活和生产
19.“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2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内部动力
2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22.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
A.6年              B.5年                C.8年             √D.9年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4.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
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25.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26.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答案:A
27.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28.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3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华生    √D.赫尔巴特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1.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4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4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45.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
46.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47.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8.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
A.教育的社会化     B.社会的教育化      √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D.全民接受教育  
49.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C.参加自学考试       D.脱产学习
50.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初期
51.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为( )
A.身体发育不良    B.智力发育不良   C.认识水平较差   √D.品德行为习惯有所欠缺
52.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53.教育同生产劳动从脱离到逐步结合的转变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
55.班级授课制创始于( )
A.15世纪初     √B.16世纪初    C.18世纪    D.19世纪初
56.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 )因素决定的。 B
A.政治       √ B.经济       C.文化        D。军事
57“应试教育”重视( )。 A
    √A.少数“尖子生”         B.大多数学生        C.少数后进生        D.中等生
58.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和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 )。C
    A.学生主动性的丧失      B.教师主动性的实现       √C.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D.造成学生的被动
59.学生集体是教育的( )。
    √A.主体       B.客体       C.权威      D.主人
60.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
    √A.学科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      D.学周安排
61.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A.教学计划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大纲
62.广义的教学,包括所有( )的共同活动。
    √A.教与学     B.教师与教师     C.人与人     D.学与学生
63.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 )。
    A.讲授知识     B.教书育人     C.教学艺术    √ D.引导启迪
64。思想品德培养是从学生的( )出发的。
    A.认识     B. 情感     C.行动     √D.实际
65.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独白方式是( )。
    A.谈话     √B.讲解和报告     C.阅读     D.讨论
6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67.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8.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
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 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69.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
A.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71.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7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74.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
A.商周      √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75.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7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77.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78.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末
79.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80.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形成学生的品行
81.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82.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8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
84.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85.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86. 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那几种叙述是正确的:( )。
A 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 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 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 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E 提问时,应尽量回避那些敏感性问题  
87. 编制态度问卷,下面哪些叙述是不正确的:( )。
A 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 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 量表尺度越大,测量越精确          √D 问卷题目越多越好
E 题目叙述不宜过长  
88. 现在,欲编制一道测中学生自信心问题,下面哪一种表述最好? ( )
A 我总自信我能做好每一件事B 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C 老师或家长让我自己决定的事情,我很少犹豫不决      D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正确
89 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 )的回答时间?
A 0-30分钟 √B 30-40分钟  C 40-50分钟  D 50-60分钟
90. 对于使用问卷法的好处,下面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
A 样本大,效度增加      B 不受访员的影响,又可以避免找不到人
C 不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D 问卷回收率最高
F 邮寄问卷经费高
91. 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 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确定群体的基本单位;
B. 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C. 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D. 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92.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
A. 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    B. 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C. 交通工具    D. 被访问者的合作
9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B. 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 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      D. 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94. 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 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B. 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
C. 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和恰当。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95. 下列哪一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问卷中的事实问题仅用于调查受测者作过那些事情。B. 问卷施测的时间掌握在15分钟以内最好。
C. 选择实施的对象只要样本容量够大就有代表性。   
√D. 只有知道了研究问题的行为样本,才能编制出全面而又有代表性的题目。
96. 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
√A.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 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9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教育统计主要用于研究内容的分类整理、编制数据的各种图表、定量分析和由样本推论总体等。
B. 对研究获得的有效内容进行统计处理,使其成为用数据形式和数据表现形式的研究材料,以数量化的方式说明研究结果,称为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C. 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也要求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D. 统计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虽然有些过激,但是基本上是正确的。
9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相关关系,至少有这样两种情况: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或结果);或X与Y都是其它变量的结果。
B. 有相关一定有因果,两个存在相关关系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C. 相关关系与数学中函数与自变量关系的没有区别。
D. 相关的概念指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程度,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确、稳定的变化关系。
99.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差异量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不集中,差异量越小,表示数据分布得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
B. 自由度是反映分布或数据差异信息的个数,即误差 的个数。
C. 用量化方式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仅用集中量数来描述是不够的。因为集中量数仅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典型情况,而事实上,数据具有变异性,即它们并不都等于同一个值,而是分散、变化的。
√D. 总体方差和总体标准差基本上等于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
10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算术平均数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从同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相同的样本,所计算出的算术平均数与其它集中量指标相比,抽样误差较小。
B. 为克服无法对总体进行整体检测的困难,大量的采用了相对容易获得的、对总体抽样的样本数据值。因而,计算样本平均数 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
√C. 算术平均数反应灵敏。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值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大变小,能灵敏地反应出来。算术平均数不适合代数运算。
D. 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旦在数据分布中出现个别极端数据,就会对平均数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
10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10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10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10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 D、仁
10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106、“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107、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 D、墨家
108、“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09、“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110、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1、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12、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113、“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114、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15、“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116、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17、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118、《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119、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120、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121、“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122、“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123、“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12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2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126、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127、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128“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129、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130、“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13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132、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133、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34、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35、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136、“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A、1912—1913年     √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137、《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138、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陈鹤琴   √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139、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140、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14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14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  √B、鲁迅艺术学院   C、平民女学  D、农民运动讲习所
**********************************************************************************
143?下面是几位科任教师对一个班级纪律问题的议论:
数学教师:“二班学生一点不听话,我没得精力管那么多,不听课就算了,他讲他的,我讲我的。”
语文教师:“二班学生要管得严,我上课他们就不敢闹,清风雅静的。”
音乐教师:“我没得精神去骂他们,课实在是上不下来,我就找班主任来压阵。”
接着,几位教师七嘴八舌地议论:
“他们就怕班主任。”
“见了班主任就象见了猫。”
“猫一走耗子就翻堂。”
“学生都一样,欺软怕硬,这是规律。”
……
这些老师的议论和做法,说明他们违背了__________原则
?144。《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__________的方法
145.?一个中师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顺水推舟》的实习作业。文中写道:“一天早上,路过教室,发现王
东海(曾与老师顶牛)正在丢扫帚玩。当他发现我时,赶忙假装用扫帚扫地。我想,如果当场批
评他,一来他已改作扫地,理由不充足;二来又会顶起牛来,不如顺水推舟,于是,我假装没有看
见。到上课时,我表扬了王东海早上到校自觉打扫教室。他脸红了。第二天,他真的早早来到
学校打扫教室了。这样,带动了一批同学,以后形成了风气,谁早来就先打扫环境卫生。”
这位中师生的作法符合____________原则的要求。
146?有一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背一些古诗作为格言以自勉。新生入学时,他
要学生背的第一首诗是《有志》:“天下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第
二首是《早起》:“朝日初上窗,起身勿傍徨……勤惰从此分,习惯遂为常。”……
这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采用的是__________法
147.?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教《谜语》这一课时,首先复习了一组过去学过的词:“跃进”、“斗志昂”等,原
因是新课文中有“笑迎”这一新词。而“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
昂”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复习了这些词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
易掌握了。
这位教师运用了教学的____________原则
148.《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14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5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151.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152.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内容     D.教科书
153.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154.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课堂教学
155.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民主性
156.“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57.提出以高难度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的是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158?(    )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①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②洛克的《教育漫话》    ③卢梭的《爱弥尔》    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59.?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
①生物性    ②永恒性    ③历史性    ④阶级性
160.?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①幼儿教育    √②中、小学教育    ③高等教育   ④职业技术教育
161.?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活动之中。
①家庭教育    ②社会教育    ③学校教育   √ ④一切教育
162.?培养学生审美(    )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①感知    ②理解    √③判断    ④创造
163.?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    )环境。
①宏观的    ②间接的    ③一般的    √④特殊的
164.?(    )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①课堂教学    ②复式教学    ③开放教学    ④电化教学
165.?教育过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
①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状  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③教育要求  ④教育影响
16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
①高等教育    ②中等教育   √ ③职业技术教育    ④初等教育
167.?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
①主体性、示范性和目的性  ②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主体性、个体性和社会性  ④主体性、示范性和主动性
168.?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①理论加实践     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③读书加劳动    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
169.?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把发展(    )的责任交给地方。
①基础教育    ②中学教育    ③中等教育   ④职业教育
170.?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    )三种教学计划。
1)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②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③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④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171.?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    )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①生物性和社会性     ②生物性和阶级性    ③历史性和阶级性    √④受教性和可教性
172.?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
①参观法    ②实验法    √③演示法    ④练习法
173.?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    )原则。
①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②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③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④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174.?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
√①讲解    ②讲读    ③讲述    ④讲演
175.?(    )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学记》    ④《大学》
176.?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    )入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①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     √③道德意志     ④道德行为
177.?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    )原则。
①循序渐进     ②因材施教     √③直观性     ④巩固性
178、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长效性  D、深远性
179、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
  √A、热爱教育事业  B、团结同志、关心教师集体  C、热爱学生    D、严于律已、勤于进取
180、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整体与部分  C、后者包括前者 D、 前者包括后者
181、教学的任务:(     )
  √A、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B、发展学生智力 C、发展学生体力
  D、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绪、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8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83、教学过程的几种必然联系:(      )
  A、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B、掌握知识和发展体力 C、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 D、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
184、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自我教育法 D、情感陶冶法
185、课外活动的特征:(     )
  A、单一性  √B、兴趣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186、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教育者与教育手段   B、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
  C、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D、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
18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以上三点均正确
188、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教育学纲要)
189、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 )。
A、外部动力 B、内部动力 C、内外动力 D、潜在动力
190、下列学者中就其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而言,属于“社会本位论”者是( )。
A、卢梭 B、裴斯塔洛齐 C、涂尔干 D、杜成
19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称之为( )。
A、社会关系 B、人际关系 C、教育关系 √D、师生关系
192、以“产婆术”著称的提倡启发式教学是古代先哲( )。
A、孔子 B、孟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斯多德
193、“纲要信号法”为( )所倡导。
A、布鲁纳 B、布卢姆 C、沙塔洛夫 D、凯勒
194、通过论证、解释、说明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属于( )。
A、理论教育法 ?B、形象教育法 C、环境教育法 D、评价教育法
195、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 )。
A、掌握体育知识 B、养成锻炼习惯 C、掌握体育技能 √D、增强身体素质
196、学校卫生包括了( )。
A、身体卫生 B、心理卫生 C、青春期卫生 √D、身体卫生和心理卫生
197、学校组织机构是指( )。
A、行政机构 B、非行政机构 √C、行政机构和非行政机构 D、垂直和横向机构
198.《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19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20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201.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202.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内容 D.教科书
203.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204.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课堂教学
205.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民主性
206.“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07.提出以高难度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的是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育学综合 选择判断题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 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简明、可行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 公式 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多段随机取样法D.定额取样法
5.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6.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
√A.整群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 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9. 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 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12、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定义方法(A)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D.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13.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B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B.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
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B.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      D.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16.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17.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8.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 )
A.教学和教育B.升学和就业     √C.教学和科研D.生活和生产
19.“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2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内部动力
2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22.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
A.6年              B.5年                C.8年             √D.9年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4.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
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25.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26.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答案:A
27.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28.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3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华生    √D.赫尔巴特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1.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4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4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45.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
46.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47.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8.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
A.教育的社会化     B.社会的教育化      √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D.全民接受教育  
49.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C.参加自学考试       D.脱产学习
50.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初期
51.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为( )
A.身体发育不良    B.智力发育不良   C.认识水平较差   √D.品德行为习惯有所欠缺
52.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53.教育同生产劳动从脱离到逐步结合的转变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
55.班级授课制创始于( )
A.15世纪初     √B.16世纪初    C.18世纪    D.19世纪初
56.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 )因素决定的。 B
A.政治       √ B.经济       C.文化        D。军事
57“应试教育”重视( )。 A
    √A.少数“尖子生”         B.大多数学生        C.少数后进生        D.中等生
58.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和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 )。C
    A.学生主动性的丧失      B.教师主动性的实现       √C.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D.造成学生的被动
59.学生集体是教育的( )。
    √A.主体       B.客体       C.权威      D.主人
60.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
    √A.学科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      D.学周安排
61.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A.教学计划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大纲
62.广义的教学,包括所有( )的共同活动。
    √A.教与学     B.教师与教师     C.人与人     D.学与学生
63.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 )。
    A.讲授知识     B.教书育人     C.教学艺术    √ D.引导启迪
64。思想品德培养是从学生的( )出发的。
    A.认识     B. 情感     C.行动     √D.实际
65.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独白方式是( )。
    A.谈话     √B.讲解和报告     C.阅读     D.讨论
6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67.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8.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
A.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 B.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69.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
A.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71.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7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74.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
A.商周      √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75.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7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77.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78.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末
79.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80.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形成学生的品行
81.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82.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8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
84.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85.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86. 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那几种叙述是正确的:( )。
A 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 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 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 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E 提问时,应尽量回避那些敏感性问题  
87. 编制态度问卷,下面哪些叙述是不正确的:( )。
A 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 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 量表尺度越大,测量越精确          √D 问卷题目越多越好
E 题目叙述不宜过长  
88. 现在,欲编制一道测中学生自信心问题,下面哪一种表述最好? ( )
A 我总自信我能做好每一件事B 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C 老师或家长让我自己决定的事情,我很少犹豫不决      D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正确
89 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 )的回答时间?
A 0-30分钟 √B 30-40分钟  C 40-50分钟  D 50-60分钟
90. 对于使用问卷法的好处,下面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
A 样本大,效度增加      B 不受访员的影响,又可以避免找不到人
C 不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D 问卷回收率最高
F 邮寄问卷经费高
91. 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 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确定群体的基本单位;
B. 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C. 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D. 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92.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
A. 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    B. 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C. 交通工具    D. 被访问者的合作
9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B. 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 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      D. 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94. 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 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B. 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
C. 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和恰当。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95. 下列哪一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问卷中的事实问题仅用于调查受测者作过那些事情。B. 问卷施测的时间掌握在15分钟以内最好。
C. 选择实施的对象只要样本容量够大就有代表性。   
√D. 只有知道了研究问题的行为样本,才能编制出全面而又有代表性的题目。
96. 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
√A.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 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 称名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9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教育统计主要用于研究内容的分类整理、编制数据的各种图表、定量分析和由样本推论总体等。
B. 对研究获得的有效内容进行统计处理,使其成为用数据形式和数据表现形式的研究材料,以数量化的方式说明研究结果,称为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C. 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也要求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D. 统计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虽然有些过激,但是基本上是正确的。
9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相关关系,至少有这样两种情况: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或结果);或X与Y都是其它变量的结果。
B. 有相关一定有因果,两个存在相关关系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C. 相关关系与数学中函数与自变量关系的没有区别。
D. 相关的概念指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程度,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确、稳定的变化关系。
99.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差异量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不集中,差异量越小,表示数据分布得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
B. 自由度是反映分布或数据差异信息的个数,即误差 的个数。
C. 用量化方式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仅用集中量数来描述是不够的。因为集中量数仅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典型情况,而事实上,数据具有变异性,即它们并不都等于同一个值,而是分散、变化的。
√D. 总体方差和总体标准差基本上等于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
10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算术平均数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从同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相同的样本,所计算出的算术平均数与其它集中量指标相比,抽样误差较小。
B. 为克服无法对总体进行整体检测的困难,大量的采用了相对容易获得的、对总体抽样的样本数据值。因而,计算样本平均数 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
√C. 算术平均数反应灵敏。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值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大变小,能灵敏地反应出来。算术平均数不适合代数运算。
D. 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旦在数据分布中出现个别极端数据,就会对平均数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使人对平均数产生怀疑。
10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10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10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10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 D、仁
10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106、“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107、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 D、墨家
108、“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09、“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110、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1、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12、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113、“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114、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15、“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116、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17、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118、《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119、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120、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121、“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122、“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123、“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12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2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126、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127、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128“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129、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130、“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13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132、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133、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34、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35、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136、“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A、1912—1913年     √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137、《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138、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陈鹤琴   √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139、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140、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14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14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  √B、鲁迅艺术学院   C、平民女学  D、农民运动讲习所
**********************************************************************************
143?下面是几位科任教师对一个班级纪律问题的议论:
数学教师:“二班学生一点不听话,我没得精力管那么多,不听课就算了,他讲他的,我讲我的。”
语文教师:“二班学生要管得严,我上课他们就不敢闹,清风雅静的。”
音乐教师:“我没得精神去骂他们,课实在是上不下来,我就找班主任来压阵。”
接着,几位教师七嘴八舌地议论:
“他们就怕班主任。”
“见了班主任就象见了猫。”
“猫一走耗子就翻堂。”
“学生都一样,欺软怕硬,这是规律。”
……
这些老师的议论和做法,说明他们违背了__________原则
?144。《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__________的方法
145.?一个中师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顺水推舟》的实习作业。文中写道:“一天早上,路过教室,发现王
东海(曾与老师顶牛)正在丢扫帚玩。当他发现我时,赶忙假装用扫帚扫地。我想,如果当场批
评他,一来他已改作扫地,理由不充足;二来又会顶起牛来,不如顺水推舟,于是,我假装没有看
见。到上课时,我表扬了王东海早上到校自觉打扫教室。他脸红了。第二天,他真的早早来到
学校打扫教室了。这样,带动了一批同学,以后形成了风气,谁早来就先打扫环境卫生。”
这位中师生的作法符合____________原则的要求。
146?有一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背一些古诗作为格言以自勉。新生入学时,他
要学生背的第一首诗是《有志》:“天下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第
二首是《早起》:“朝日初上窗,起身勿傍徨……勤惰从此分,习惯遂为常。”……
这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采用的是__________法
147.?有位低年级教师,在教《谜语》这一课时,首先复习了一组过去学过的词:“跃进”、“斗志昂”等,原
因是新课文中有“笑迎”这一新词。而“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
昂”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复习了这些词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
易掌握了。
这位教师运用了教学的____________原则
148.《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14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5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151.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152.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内容     D.教科书
153.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154.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课堂教学
155.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民主性
156.“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57.提出以高难度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的是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158?(    )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①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②洛克的《教育漫话》    ③卢梭的《爱弥尔》    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59.?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
①生物性    ②永恒性    ③历史性    ④阶级性
160.?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①幼儿教育    √②中、小学教育    ③高等教育   ④职业技术教育
161.?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活动之中。
①家庭教育    ②社会教育    ③学校教育   √ ④一切教育
162.?培养学生审美(    )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①感知    ②理解    √③判断    ④创造
163.?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    )环境。
①宏观的    ②间接的    ③一般的    √④特殊的
164.?(    )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①课堂教学    ②复式教学    ③开放教学    ④电化教学
165.?教育过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
①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状  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③教育要求  ④教育影响
16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
①高等教育    ②中等教育   √ ③职业技术教育    ④初等教育
167.?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
①主体性、示范性和目的性  ②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主体性、个体性和社会性  ④主体性、示范性和主动性
168.?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①理论加实践     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③读书加劳动    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
169.?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把发展(    )的责任交给地方。
①基础教育    ②中学教育    ③中等教育   ④职业教育
170.?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    )三种教学计划。
1)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②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③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④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171.?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    )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①生物性和社会性     ②生物性和阶级性    ③历史性和阶级性    √④受教性和可教性
172.?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
①参观法    ②实验法    √③演示法    ④练习法
173.?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    )原则。
①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②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③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④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174.?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
√①讲解    ②讲读    ③讲述    ④讲演
175.?(    )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学记》    ④《大学》
176.?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    )入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①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     √③道德意志     ④道德行为
177.?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    )原则。
①循序渐进     ②因材施教     √③直观性     ④巩固性
178、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长效性  D、深远性
179、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
  √A、热爱教育事业  B、团结同志、关心教师集体  C、热爱学生    D、严于律已、勤于进取
180、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整体与部分  C、后者包括前者 D、 前者包括后者
181、教学的任务:(     )
  √A、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B、发展学生智力 C、发展学生体力
  D、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绪、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8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83、教学过程的几种必然联系:(      )
  A、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B、掌握知识和发展体力 C、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 D、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
184、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自我教育法 D、情感陶冶法
185、课外活动的特征:(     )
  A、单一性  √B、兴趣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186、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教育者与教育手段   B、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
  C、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D、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
18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以上三点均正确
188、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教育学纲要)
189、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 )。
A、外部动力 B、内部动力 C、内外动力 D、潜在动力
190、下列学者中就其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而言,属于“社会本位论”者是( )。
A、卢梭 B、裴斯塔洛齐 C、涂尔干 D、杜成
19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称之为( )。
A、社会关系 B、人际关系 C、教育关系 √D、师生关系
192、以“产婆术”著称的提倡启发式教学是古代先哲( )。
A、孔子 B、孟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斯多德
193、“纲要信号法”为( )所倡导。
A、布鲁纳 B、布卢姆 C、沙塔洛夫 D、凯勒
194、通过论证、解释、说明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属于( )。
A、理论教育法 ?B、形象教育法 C、环境教育法 D、评价教育法
195、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 )。
A、掌握体育知识 B、养成锻炼习惯 C、掌握体育技能 √D、增强身体素质
196、学校卫生包括了( )。
A、身体卫生 B、心理卫生 C、青春期卫生 √D、身体卫生和心理卫生
197、学校组织机构是指( )。
A、行政机构 B、非行政机构 √C、行政机构和非行政机构 D、垂直和横向机构
198.《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19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20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201.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202.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内容 D.教科书
203.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204.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课堂教学
205.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民主性
206.“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07.提出以高难度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的是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判断题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判断题
判断题一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 )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 )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 )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 )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 )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 )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 )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 )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 )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 )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 )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 )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 )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 )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 )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 )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 )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 )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 )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 )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 )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 )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 )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 )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 )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 )来源:www.examda.com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 )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 )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 )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 )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
3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 )
3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 )
35、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 √ )
36、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 )
37、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 )
38、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 )
39、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 )
40、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 )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 学校
  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 比例就越大。( )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利科特、奔尼斯等。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学生
  1.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处于儿童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说到底还是一种决定论。()
  2.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3.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
  4.儿童个体的发展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 )
  5.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儿童发展的过程。( )
  6.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 )
  7.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各种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而他们又很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因此,教育中就应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第四章 教师
  1.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都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2.教师资格证书终生有效,且全国通用。( )
  3.在我国,教师属于更加公务员系列。( )
  4.对于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而言,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5.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7.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
  8.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权利,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的惩戒措施,对一些学生实行特殊管理。()
  9.实行教师聘任制,意味着我国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将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 )
  10.教师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
  11.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12.所谓全面掌握,就是要深入钻研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不仅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都要认真吃透。()
  13.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14.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审定。( )
  15.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6.招聘即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具有教师资格的应聘人员,具有公开、直接、透明度高等优点。( )
  17.教师培训是相对于职后教育而言的,它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 )
  18.1999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正式发布施行。( )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
  2.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
  3.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4.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6.学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
  7.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是“程序原理”之争。( )
  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9.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
  10.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
  11.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1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
  13.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这种主观性。()
  14.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
  1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
  16.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18.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
  19.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2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1.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22.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学校德育具有政治、经济等功能意味着学校德育对学校发展起着完全、直接参与的作用。( )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道德教育的本质是指个体社会人格的塑造或对个体道德人格发展方面所起的推动。( )
  4.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5.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6.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具体说来就是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
  7.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
  8.在社会性功能之中,德育的经济功能是学校德育政治、文化功能中的中介。( )
  9.自律和他律的道德的共性是具有某种外在的强制性,这说明强制性是真正道德的本质。( )
  10.个体享用性的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 )
  11.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 )
  12.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
  13.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其实说的就是发散思维。( )
  14.狭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 )
  15.学校体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不同于竞技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 )
  16.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
  17.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
  18.德育的政治功能指的就是德育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一面。( )
  19.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
  4.“三育”是体、美、劳。( )
  5.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
  6.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7.就国内情况看,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还是课程是知识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从课程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则更为合理一些,更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
  8.完整的课程理论,应当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
  9.哲学对课程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次:一是哲学本位论的层次,二是方法论层次。( )
  10.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11.关于课程目标的垂直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2.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 )
  1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14.从产生上,科学主义课程的产生要晚于人文主义课程,而且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和否定,才有了近代科学的科学课程。()
  
  第八章 教学(上)
  1.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
  2.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3.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
  4.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5.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6.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实际,是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 )
  7.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
  8.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在心理学方面提出的理论,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
  9.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
  10.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在总结他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1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是一种“折衷”的教学模式。( )
  12.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
  13.巩固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
  14.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
    
  第九章 教学(下)
  1.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 )
  2.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
  3.非指导学习法是由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 )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
  5.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
  6.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
  7.纲要信号图式法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
  8.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
  9.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
  10.非指导性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它认为可以取消指导。( )
  1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原理,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论上的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 )
  12.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和展示与交流是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
  13.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即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
  14.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
  15.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
  16.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1.学生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但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 )
  2.教育学中的群体是指具有组织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中的成员是按某个或某些共同特征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特征都与他们进行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有关。()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例如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班组、中小学的班级等等,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4.良好的集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
  5.在集体初步形成阶段,集体就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6.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一面镜子,它通过群体作用在镜子中所形成的影像,即班级组织的镜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7.班级组织的镜像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另一种功能是个体能够在对群体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在我异化。()
  8.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都属于直线式的建制形式。( )
  9.在班级组织结构建设中,关键性的班级干部职务应当采取轮换制的方法,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能够得到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
  10.共青团与少先队的基本任务都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但是共青团对青年的培养更加注重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
  11.团总之使团的基层组织之一。根据团章的规定,团员在5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总支部。如果实际工作需要,团员在30人以上的单位也可以建立总支部。( )
  12.根据少先队章程中的规定:“凡是6周岁到12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成为队员。”( )
  13.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荷小学里,分别设立大队、中队、小队三个组织层级。( )
  14.少先队阵地活动是指在少先队建设的过程中以阵地的形式经常开展的活动、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形式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少先队室、少先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中队活动角。()
  15.在普通中小学中,班主任评定学生操行有三种形式: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如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分法。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大多采用第一种与第三种相结合的办法,而在高中阶段,前两种方法教普及。()
  16.良好班集体一旦形成,他就会成为教育影响班内 某个学生的巨大力量,同时良好的班集体队班主任工作也有反作用。( )
  17.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
  18.有利于教育的原则室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当其他的原则与其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原则。()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1.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于本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
  2.20世纪30年代代帕特森荷威廉森出版了《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任务室定位在指导。()
  3.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取代指导而成为主角。()
  4.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性指导已成为学校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
  5.从根本上看,现代学校咨询的目标在于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
  6.学生出现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导致他在学生和老师当中背上坏名声,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学校咨询人员应当采取早期干预策略。()
  7.咨询活动室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8.咨询者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渡过当前的危机。( )
  9.咨询活动能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来访学生对咨询人员的信任和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
  10.在学校咨询与辅导过程中,会谈是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会谈开始阶段,建立好咨访关系是会谈的核心任务。( )
  11.在常用的学校咨询方法中,深入共感是调整情感的重要方法。( )
  12.由沃尔普提出的系统脱敏技术,首先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等方面的治疗。( )
  13.由于小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和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达到咨询的目的往往更为有效。( )
  14.团体咨询的方法比较适合发展性的问题,如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问题、人际感受性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问题等等。( )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1.如果说测量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只考察量的大小,测验则回答了“某个人做的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2.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
  3.测验具有诊断功能。( )
  4.总结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
  5.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此测验类型为形成性测验。( )
  6.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如“比奈智力量表”。( )
  7.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强,能反映实际教学种遇到的特殊问题等优势。( )
  8.学能测验布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能力测验。( )
  9.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此类型的测验为常模参照性测验。()
  10.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 标准,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11.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的区别是:前者着重同学间的比较,后者关心有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
  12.测验的难度低,说明试卷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偶然因素可能有学生的临场发挥、教室环境等各种影响答题过程的因素。()
  13.和信度相比,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 )
  14.难度值越小,表示题目越容易。( )
  15.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特别难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特别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做,这两种题目的区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
  16.分数只有经过解释才具有实际意义。( )
  17.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因为它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并了解自己的特长。()
  18.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时,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基本都会涉及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
  19.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
  20.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总结性评价仍然是比较主流而且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 )
  21.标准参照性测验适用于选拔性考试和总结性评定,而常模参照性测验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1.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
  2.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特别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国,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为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的开端。( )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教育立法表现为它自觉地、主动地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系统地认识它所调整的对象,合理地调节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内外关系。()
  4.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5.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校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学校不存在独立于政府行政权利之外的权利。()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两种主体资格。( )
  7.《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首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
  8.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教师法》第二章中作了明确规定,它们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所享有的职业上的权利和应履行的职业上的业务,而并非是教师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9.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在法律上称为第一性义务。( )
  10.合作办学、委托培养、有偿服务、知识产权转让、劳动用工、教师聘任等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而非行政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
  11.教育法规定的责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
  12.衡量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标准有两个:年龄和智力状况。( )
  13.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由行政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补偿性的行政法律责任。( )
  14.法律救济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到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就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15.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
  16.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其他人身权及财产权受到学校或教师侵犯的行为。()

                教育学判断题答案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1.× 2.× 3.× 4.× 5.√ 6.√
  
  第二章 学校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三章 学生
  答案:1.√ 2.√ 3.√ 4.× 5.√ 6.√ 7.×
    
  第四章 教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七章 课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八章 教学(上)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九章 教学(下)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心理学判断题
心理学试题必会要点
判断题:
错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错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错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错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错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错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错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错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错   9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对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错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错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错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错   14.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错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错   16.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错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错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对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错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对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错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错   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错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错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错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错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错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错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第二章
对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对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错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错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错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错   6.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对   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错   8.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研究内隐记忆。
对   9.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对   10.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对   11.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第三章
错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对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是同一概念。
错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对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错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对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错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对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对   9.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对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
对   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对   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对   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错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错   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对   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   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对   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对   9.皮亚杰理论的唯一缺憾是太过思辩,缺少量化的实验证据。
对   10.传统的智力理论一般都强调先天遗传的因素。
错   11.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对   12.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对   13.智力的PASS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对   14.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错   15.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对   16.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在记忆广度的增加。
对   17.概念和分类是构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石。
对   18.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龄前是不能真正掌握数的概念的。
对   19.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   20.儿童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具备就是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对   2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对   22.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对   23.儿童和成年人一样,主要通过内部语言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对   24.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对   25.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错   26.18个月大的儿童可以服从延迟满足的要求。
第五章
对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对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对   3.情感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内化过程,教师应积极的促成情感教育的“积累效应”。
对   4.现代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对   5.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错   6.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受年龄与内容局限。
对   7.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对   8.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对   9.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错   10.程序教学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对   1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对   12.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对   13.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对   14.皮亚杰认为认知本质上是一种建构过程,认知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自我的组织。
错   15.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度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错   16.教师培训与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应该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
对   17.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对   18.“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错   19.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第六章
对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对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错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错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错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对   6.学习的意义是人和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   7.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对   8.塞伦是首先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
对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错   10.“认知策略”是布鲁纳于1950年提出的。
错   11.最能体现桑代克联结理论的经典实验是他通过迷笼对狗的实验研究。
错   12.负强化就是惩罚。
对   13.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对   14.加涅被公认为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
对   15.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对   16.准备是指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错   17.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对   18.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
对   19.冯特曾经宣布不能对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第七章
对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对     2.根据外部表情来识别和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时,首先依赖于认知者的年龄。
错     3.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错     4.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对     5.社会测量法测量中,得分越高,群体对于选择者的吸引力越大。
对     6.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对     7.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对     8.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对     9.穿着、举止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对     10.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对     1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对     12.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对     13.模仿说明模仿者对被模仿者的肯定。
错     14.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第八章
对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对     2.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对     3.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错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对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对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变动的工作方式。
对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对     8.朋辈咨询适合大学生或初高中混合的中学。
对     9.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错     10.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对     11.自我发展问题是典型的发展型咨询关注的问题。
12.自我发展的问题更多的可以通过团体为形式的辅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来给学生提供帮助。
错     13.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对     14.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对     15.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错     16.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有关学生及时公布详细的事实真相,尤其对于中学生。
对     17.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
错     18.心理健康的良好适应标准由于具有主观性,常常会有差异乃至引发争议。
对     19.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     20.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错     21.大学规定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学生不得入学是毫无道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育学简答题集锦
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二、学习教育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
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远离背后的理论假设;
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
三、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2、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3、教育学研究与教育裎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4、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也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教育的内函是什么?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样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偏狭义的教育,还指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六、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教育主要处于原始的平等状态,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内容简单,只有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劳动知识,没有阶级性。
七、古代社会教育特征是什么?
        它包括奴隶社会及其教育和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点是教育基本与生产相脱离,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基本被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所垄断,其主要内容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采用个别教学,具有封闭性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八、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基本教学设施;2、又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九、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学校是一种执行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有别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其他社会组织,具有独特的组织特点。其公益性特点表现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衽分离。
十、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其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风俗、习惯、民约、传统、时尚、规范等一种亚文化。
十一、学校绩效评估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校绩效评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1、按性质可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2、按形式可分为口头评估与书面评估;个别评估与集体评估;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3、按主体可分为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和下级评估;4、按时间可分为日常评估、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5、按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十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十三、如何理解儿童个体的发展?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教育不等于发展。
十四、儿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差异性。、
十五、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十六、教师专业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十七、目前应如何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首先,从社会与政府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学校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教师培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再次,从教师自身看,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或社会的认可。
十八、在我国担任教师职位的任职条件有哪些?
1、具备各级务类相应教师资格;
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十九、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哪些?
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二十、教师考核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二十一、制定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对于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具体其功能表现在三点: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二十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其一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
二十三、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港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十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十五、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1、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
2、内容包括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二十六、学校体育的功能是什么?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二十七、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十八、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1、直接功能即育美;
2、间接功能即一种潜功能;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
3、超越性功能即超美育功能。
二十九、智育与教学的关系如何理解?
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智育与德育、美育、体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架构。他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而教学则是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智育以教学为自己重要的途径。
三十、简述研究课程的意义:
有助于完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指导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三十一、简要评析课程本质的定义:
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学科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认知水平加以编排;
课程是经验:是相对于前一种观点的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强调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所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的上是课程;
课程是活动:这是一种新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三十二、简述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同一基础上啬灵活性,在多样基础上啬调控性。
三十三、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三十四、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三十五、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教学任务有:1、传授和学习系统和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空上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三十六、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首先,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取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赐教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普及成为可能。其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第三,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的局限性:首先,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第三,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第四,强调统一,难以适应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五,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老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三十七、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教学目的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充分发挥。
三十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三十九、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十、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十一、简述启系统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十二、简述巩固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四十三、简述量力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四十四、简述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四十五、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和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四十六、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四十七、简述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事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式配合使用。
四十八、简述运用谈话法应注意的事项。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要进行总结。
四十九、简述运用实习作业法应注意的事项。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五十、简述运用练习法应注意的事项。
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
五十一、简述布置作业应当遵循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时间和难易程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3、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
五十二、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新生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五十三、简述课活动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开发学生的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际能力;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十四、简述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五十五、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是学生形成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班集体不公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
五十六、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与方法。
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作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五十七、简述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的要点。
以爱动其心;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
五十八、简述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2、自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十九、简述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
以技能形成为导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全体的参与。
六十、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六十一、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1、认识自己;2、自我激励;3、自我控制;4、人际交流;5、人际合作;6、学习技能的辅导;7、职业发展指导。
六十二、简述提高信度的一般方法:
1、题量不能太少;2、成绩要拉开档次;3、多出客观题;4、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5、评分要认真。
六十三、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试题内容;2、选择试题类型;3、评分;4、测验分数的解释。
六十四、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
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2、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倡导自我评价;
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六十五、测验分数解释应注意哪些问题?
1、只有经过解释的分数才具有实际意义;
2、分数的意义是在比较中获得的;
3、比较时应考虑测验分数和物理测量不同,其测理值有一定的局限性;
4、根据以前的情况,指出本次测验中是否有进步,从而使测验更有激励效果。
六十六、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课题;2、查阅文献;3、设计方案;4、收集和分析数据;5、形成结论。
六十七、简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标准:
1、有实际或理论价值;2、问题具体清楚;3、可操作性强、具有时代特点;4、发挥教师特长。
六十八、简述实验法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1、提出假设;2、选择实际实验对象;3、控制无关因素;4、推行研究新计划;5、对比前后测验成绩,检验假设。

六十九、简述教育专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1、        题目;2、序言;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结论和讨论。

教育学简答题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   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 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 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 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 “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5、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 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6、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9、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有:(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60、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61、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教育 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62、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3、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64、教育测量的功能有哪些?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6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6、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7、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校办学的水平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68、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4)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则。
69、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1)教育优先发展(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
70、 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脱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部分   论述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
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一再强调的观点,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加强相互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与这一个类似的还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等说法的辨析等。
3、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一个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更何况,我们都过了10几年的学校生活,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交流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对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联系实际的素材,要注意多挖掘一些。与你同行提示您,必要时的一些理想化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都可以写出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当然,所有这些也必须符合现实,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还是离不了与你同行提醒您的,任何论述题都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的。
(三)、实例分析
论述题,有的试题给出一个实例,要求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类题也是同学们感到最难以作答的。答这类题一定要把握住某理论的几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对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考虑这位教师的行为。
回答此题,首先应表明态度,你对这位教师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结合实例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分析: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热爱。1.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教师要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再从教师的义务方面分析: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此来对照这位教师的所做所为。
(四)、论述题的套路
论速题的答法也是有套路的,先看懂了题目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先答题目中核心概念的解释,这一点类似于名词解释,这一点有时非常必要和重要,而又是不少同学容易忽视的地方。然后根据要求举一些例子,论点要分开写(如1、2、3等)。每个论点的开头第一句话写理论上关于问题的解释或者思想,然后简单阐述。阐述的过程中就可以加你要举的例子,根据例子在把开头的中心思想用其他的话重复一遍,这些就要发挥您自己的创意和语言才能了,当然,也可用教材或资料上的原话(如果您记忆好的话)。最后总结,能简明的回顾这个题目。基本上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字数的多少。个人以为字数不宜太少,毕竟这是论述题,不是简答题,简答题可以只写要点,不用展开论述。页面篇幅以占这个题给您的空间的2/3多,甚至能占满也是不错的。假设即使您答题的理论点是错的,阅卷老师一般也会给你一定的分数的,无法相像,只是短短的几句话,阅卷老师会给你高分。
教育学论述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2、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联系实际谈谈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教育举措?

5、结合人生阶段与教育,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6、你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你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有何作为?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8、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9、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

1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

13、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谈谈对人人可当班干部的干部轮换制的看法:

14、如何贯彻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5、谈谈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

16、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17、 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8、试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基础教育有何影响?

20、试述编制试题的要求:


1、        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试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⑴教育与生产力:
①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ⅳ、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②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ⅰ、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ⅱ、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生产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⑵教育与经济基础:
①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ⅰ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ⅱ、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②教育以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者削弱—消解作用
ⅰ、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
ⅱ、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
ⅲ、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学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
⑶教育与政治制度:
①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ⅰ、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ⅱ、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一般是通过这样几种手段实现的: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其次,利用经济力量掌握教育的领导权;最后,以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来影响教育,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各种读物的发行,各种活动的举办,等等。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ⅰ、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ⅱ、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高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⑷教育与文化
 ①文化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ⅰ、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
  ⅱ、“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这一思想。
  ⅲ、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ⅳ、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V、全面地认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克服对教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认识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②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⑸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
 ①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一般特征:a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b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 “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②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ⅰ、学校教育面临挑战:改革学校教育,用新的时代精神来重建学校教育体制,才是教育的真正出路。
ⅱ、全民教育与“学会关心”: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从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面,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当然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为在全民教育中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类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信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
③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
ⅰ、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是60年代富勒、赫钦斯等一批欧美学者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设想。《学会生存》一书中归纳了这一设想的主要观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思想,特别倡导发展非正规教育。
ⅱ、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ⅲ、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相近的思想观念的兴起: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同期,西文国家还出现了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等相近的思想观念。“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回归教育”,是60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传统教育视学生辍学为消极行为,而回归教育认为可以化作积极行为,即在一定时期内主动离开校园,就业、旅行和进行社会活动,尔后重返学校,这样会提高学习效果。回归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个人离校和复学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⑴遗传: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⑵环境: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③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⑴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 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⑶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ⅱ不均衡性;ⅲ稳定性和可变性;ⅳ个体差异性
4、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
⑴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了生产分工的需要,于是原始的自然分工变成了不同生产个体之间的分工,分工便带上了社会性质。表现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它造成了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达到了它的顶点,同时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因为大工业要求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承担社会局部职能的个人。
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
①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性质以及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征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又从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条件出发,论证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一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因此称其为“真正的自由王国”。
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①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③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④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⑷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马
克思从三个方面对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①考察了男女青少年参加现代生产劳动的可能性②考察了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而出现的各种新型学校③考察了当时制定的工厂法中有关使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相结合的条款④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
绪论
一、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谈谈你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二、结合你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谈谈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一解释教育实践 二指导教育实践 三推动教育改革
第一章
一、试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⑴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⑵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⑶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⑷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二、举例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
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
课本
7、谈谈你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教育要现代化一教育自身的现代化.⑴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⑵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二教学现代化的内容⑴教育观念现代化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师素质现代化.
第二章
1、联系实际,试论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务个环节中.
  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 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形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我们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厚此薄彼,有所偏废.帮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为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都渗透于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
参考题
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的认识.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五个方面.智力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其次,智力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在智力整体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上.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要夸大它.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我们教育培养人不仅是给学生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要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磨砺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们的个性.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而差异又往往比智力因素大,只是我们以往的教育未予关注重视罢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教师应全面培养,不可偏废.
二、结合自身经验与教育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学生的意义.
   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学生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对于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也可促进发展,教育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第四章
一、请搜集资料或结合自身实践,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国教育传统继承与批判的认识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是什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中,许多教育理论术语本身的含义与以往传统中的基础教育术语的含义不同,比如“课程”这一教育理论术语的含义,本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的意义非常明确,可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各项教育科研理论成果中,其含义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这反而不利于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这本身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的一种间接否定。那么如何认识基础教育传统中的继承与批判问题呢?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的,“教学论在困惑中做出的抉择,无论以怎样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怎样的冲突,无论那些改革家们怎样充满自信地宣称他们的超越,‘继承’都是不可改变的,具体的改变超越不了抽象继承。
2.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来源问题的认识关于教育理论的大规模全面移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两次:一是刚刚建国时的全面移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二是这次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全面移植的发生和移植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是具有一些现实的条件的。
3.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性因素问题的认识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性因素促使我们长期内采取分层推进的策略,而不是短期内近似“一刀切”的全面推开。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过高地估计了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却过低地估计了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反作用,这可以通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和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与实践和内容上的轻描淡写相比较清楚地看出来。事实上,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育教学经验远比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来得直接、有效果。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对出现问题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有许多问题还是缺乏预见性或是超过了已有的预见的,比如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一些现实条件比如生存状况问题等等。
第五章
参考
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进行分析。
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所谓间接经验,即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书本知识,理性认识;所谓的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自实践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直接一间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任何知识都是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三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答:⑴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 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 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你的的教学实际经验,分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主要由兴趣,叫维,情感,动机,意志,信念,性格等要素组成.一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在认知中发展.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天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内驱力用于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泉.二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一般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增强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动机,肖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四、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反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是: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地联系实际 .三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五、联系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贯彻一,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第六章
参考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能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一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目前,学生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发掘. 二要做到"及时而教"三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所接受新知识的最高限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讨论法的教学效果.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可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深准确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各抒已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普遍提高.讨论法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讨论,短时间讨论,运用讨论的基本要求是:一充分准备二讨论时要对学生启发引导三作好总结
二、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新课改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不断深化,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交流方式,倡导创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展现学生的个性等。做到这一点为优,否则为劣。举例略
第七章
参考
1、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一个人思想品德作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知,行,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行成的观念,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 ,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的思想品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即要重视客观存在们的联系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知,情,意,行是教育学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的.
2、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二人生活环境和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等等)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的制约作用.三德育过程是多因素参与(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把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而应当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长抓不懈.二是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反复,反复抓.
一、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原则是指点在德育过程中,即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③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教育 者要以身作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行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教师当学生表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二、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过程中教育者即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者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新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想结合原则,就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⑵要在严格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⑶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不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教师平时如果尊重学生,一定得到学生的加倍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学生为人等,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机会,反而处处不放心,不信任导致结果可想而知.所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是教育 学生的最佳方法
参考3、结合实际,分析教师应该如何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德育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边续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对学生的教育要前后连贯.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要注意抓媸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青少年成长的的各个阶段,要注意教育影响前后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第二,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和连贯.第三,要努力争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主力连贯一致
三、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
答:说理法是通过事实道理,与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教育方法.说理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品德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增强吕德言行的理智性.说理的具体方式,有讲理,讲演,报告,座谈讨论,谈心,对话,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等.说理要有民主性,针对性,真实性,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比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爱说话.教师在教育时只能利用说理教育法来教育,讲明好动是活泼的体现,爱说话是小学生的特点,但好动说话都影响自己学习,又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样学生一定会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缺点如何改正.
四、讨论如何才能运用好心理咨询的方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影响人思想品德的因素,不仅有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认识问题,还有心理上的障碍,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迅速发展时期,他们朝气蓬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但也有种种的困惑和疑虑.比如,对一个本来学习很努力但因各方面给予的升学压力造成心理紧张,焦虑,恐惧而导致学习成绩,学习效率下降的人,再给他讲如何为四化刻苦学习,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更加痛苦和紧张.许多事实表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从政治思想入手,从道德,纪律上入手,而且也注意从解决心理矛盾入手,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运用心理咨询疏通心理障碍,往往会使德育收到奇效.
心理咨询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防止出现变态心理,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能够淡化教育痕迹,有助于深化德育教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能使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关系融洽,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运用心理咨询法,应注意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学生的各种行为(包括正当行为和失当行为)中了解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要关心爱护学生.真挚的师情,会使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把深藏心底的秘密告诉老师,便于教师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第八章
一、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任务很多,内容也较为丰富,责任重大,其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而且要关心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首先,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促使本班学生自觉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社会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在活动中培养其艰苦朴素的思想和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再者还要研究和了解除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班集体活动,做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做好评价值工作,还有班主任计划与总结.
二、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
第十章
一、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
教师应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归纳起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和对集体等方面.也就是说对事业,忠诚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应自学自学自觉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这一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事业中追寻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正如陶行知所说的,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对工作:精益求精.教师应以严格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时刻要想着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育任务.对学生:真心热爱.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对教师:团结协作.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师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应集体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认识
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灵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各自具有其特殊性,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现实的教育基础.在做思想工作时,更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断创新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立足现实,不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不断发现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台可以灵活利用广播,电视,信息高速公路等传媒.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创造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我们需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富有创造性的人.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
2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认识.
能力素养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任务,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除具备一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教材的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材分析和再创能力:教师要具备教材分析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思想体系,对定义,原理,定理等要逐一推敲,准确,科学,简练地掌握其本质内容,能深刻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思想因素.其次教师要能完整,艺术地再创出教材内容,通过合理的组织,以一定的顺序,科学安排主次详略,精心营造教育情境,使学生能清晰,准确地理解教材.
言语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逻辑性强而简练.
组织管理能力从教育方案的制订,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外教育的指导,到班集体的组建和管理及各种活动开展,无不需要教师精心的组织管理.
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事着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本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
30联系实际,试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教师的进修提高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 二它是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需要三客观存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四教育改革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和能力
十一章
课本P422
试论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合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一三结合教育合力的重要意义⑴三结合教育盒和的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⑵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⑶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二三结合教育盒和的基本形式⑴互相访问⑵通讯联系⑶家长会和家长学校⑷教育讲座



1、论述教育的起源?27页
答:(一)本义教育起源论
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43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50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52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5、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见简述题12、13题
6、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7、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8、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9、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10、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164页
答: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1、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177页
答: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2、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97页3条(该题包含两个小简述题)
答:一、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单独是简述题)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简述题)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有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3、论述学校管理过程运行原理?
答:1、导向原理:学校管理目标与学校管理效能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目标正确,效率越高,所获得的成s效越大目标错误,效率再高,也只能是负效益。2、循环原理: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循环式向前推进的状态,学校管理过程各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循环运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管理周期。3、动力原理:学校管理在向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动力和助动作用,而激发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则是启动学校管理系统市郊运行的关键。4、反馈原理:学校管理过程是通过主动调节实际工作状态和目标值的偏差,以使管理活动始终保持既定的管理方向,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控制过程。5、功效原理:管理活动就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构成管理对象系统的各种要素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整个管理投入与管理工资之间并非必然的等量关系,即管理事功是不守恒的。
14、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P270
答:1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5、教育立法的意义?P279
答: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6、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P312
答:1、鉴定功能。2、改进功能。3、激励功能。4、管理功能。5、研究功能
17、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P226
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BR< p>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论证发展、学习、教育之间的关系

    3、简要评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举例分析成就动机的培养

    5、根据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6、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一个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7、试论述创造力的培养

    8、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9、根据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自己的人格特征设计自己的未来形象。

    10、举例论证差生和优生的主要区别,并提出差生的教育措施。

    11、如何根据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管理课堂纪律?

    12、如何编制一份好的测验?

教育学论述题
1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
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
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和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3论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答:⑴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①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②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  ③小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 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⑤小学生的想象发展特点。
⑵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⑶小学生的意志发展特点;
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总之,从总体上说,小学生的感 知不精确,对时间和空间知觉较模糊,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看图不知去观察画中所要说明的关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帮助他们从复杂的现象中分出主要和次要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小学生的注意一般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有学习,还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品德,分析是非等方面入手。
4你怎样理解“优等生”“差等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对“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教育?
   答:优等生就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等方面都 获得很好的发展的学生,或者说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
   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
   优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对他们实行跳级制,使他们早日成才。第二,加大学习量,提高教育要求,以使他们发展得更好。第三,对优等生更应严格要求,切忌只抓学习不抓思想。第四,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等生,既要表扬也要批评他们的短处。
差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们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 是集体中的一分子。第二,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入点。第三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
如果能按以上的教育方法,想信优等生会发展得更好,差等生会迎头赶上,从德智体向优等生靠拢。
5为什么说活动课程的是针对传统学科课程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进步意义在哪里?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在借鉴其合理成分之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引起注意?
  答:因为传纺学科的课程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现活动课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学科的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通过解决学习者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课程适合儿童兴趣,需要经验,在培养学生自律创造性、自学能力以及个性发展方面都 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活动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力图使其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当前,活动课程还应该注重地区性,城镇与农村学生的发展来区别、因为地区、城镇、农村的学生智力、视野、知识差别还挺大,需要分别对待。
6论述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五个阶段来掌握知识。
答:学生的认识过程主要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和掌握知识须经历一个过程具有一种因期性的规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基本阶段对提高教学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引起动机,引起动机方法有①使 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目的性,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动机。②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向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二,感知知识,一般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访问、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力劳动等方式直接接触所学事物,从而获得感性认识;间接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电化教学 手段等为学生提供的形成。三,理解知识,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感性材料,要动用典型事例说明教材的主旨,以奠定理解知识的基础,其次,要给概念经明确的定义,概念的表述要简明、准确,使于学生掌握。再者要引导学生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尽量利用已有概念来促进新的概念的形成。四、巩固知识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记忆的指财,以促进其记忆力的发展。五、动用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7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答:⑴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 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 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形式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 中传授知识只有一种手段,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教学 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⑶知识不等于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两者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
9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一个人思想品德作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知、行、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行成的观念,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 ,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的思想品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即要重视客观存在们的联系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知、情、意、行是教育学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的。
10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原则是指点在德育过程中,即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③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教育 者要以身作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行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教师当学生表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1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过程中教育者即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者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新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想结合原则,就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⑵要在严格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⑶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不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教师平时如果尊重学生,一定得到学生的加倍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学生为人等,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机会,反而处处不放心、不信任导致结果可想而知。所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是教育 学生的最佳方法。
1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
答:说理法是通过事实道理,与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教育方法。说理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品德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增强吕德言行的理智性。说理的具体方式,有讲理、讲演、报告、座谈讨论、谈心、对话、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等。说理要有民主性、针对性、真实性,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比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爱说话。教师在教育时只能利用说理教育法来教育,讲明好动是活泼的体现,爱说话是小学生的特点,但好动说话都影响自己学习,又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样学生一定会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缺点如何改正。
13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特点的认识。
答:特点是指某事物与其它事物相比较而具有的独特性。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是由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他要根据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者的接班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这一点在2000年前孔子就提倡过,已实践2000年了,表明因材施教是教好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现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的不断创新上。同时突出在教育机智 上。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学生从小学生一年级到高中需要12年。教师劳动更有示范性,教师以自己的才学,能力品德去影响学生,通过自己去教育学生。平时教师应处处作为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语言行为来影响学生。
14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
答: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务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教师应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归纳起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的对集体等方面。对事:忠诚热爱,对工作精益求精精,对学生真心热爱,对教师团结协作。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 者,缺一不可。一所学校如果缺乏团结协作,不管教师综合素质如何?都不能发挥整体作用,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来弥补缺点,学校真正能培养出国家所必须的人才。对于敬业方面,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做得不错,值得肯定。关于对学生往往关心优等生,放弃落后生、差生,特别是中学最突出。这样做就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待今后加以整改。



现代教育思想部分论述题、简述题答案
第一学习单元
论述题
2、如何理解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答:由于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里,获取知识的能力,适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和每个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以,这种创新性的能力也就是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当我国谈论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时,谈论的往往只是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而对于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创新扼杀创新精神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本质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就是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3、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政府那种只重书体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理解体系,结构和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建立新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分强调学习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生教学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工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职业学校的衽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掌握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支工、支农、支送、及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地的建设。
4、实施素质教育,应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素质超级市场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对现代化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代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画等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它能力。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老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它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是个不能削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
6、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答:广大教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再次,要不断学生,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7、联系实际谈谈你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的。
答:1.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2分)  2.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因材施教。(3分)  3.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有所进步。(3分)  4,改变只重视智育的做法,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2分)  5.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分)   6.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让学生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3分)
      凡能较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以分析讨论的,计5分。
第二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1.为什么不能学生成为“缺乏主体精神的人”?
答:面对丰富的信息、面对着五光十色,充满无限选择性的世界,学生不得不学会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主动地去筛选信息,主动地寻求指导和帮助,主动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也对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多高的要求,创新精神正是主体精神的一种集中表现和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时代,一个缺乏主体精神的人是不合适宜难以适应的。
2.试列举三条应试倾向的极端化带给学生的危害。
答:首先,“应试教育使教学活动专于书于知识而脱离实际,这不仅使用权学生装得不到真才实学,而且往往使用权学习班活动变得枯燥无味,使儿童青少年生活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其次,“应试教育倾向倾向”重视所谓智育,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品质、身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得不到健康成长。再次,由于追求合乎考试的标准答案,“应试倾向”对学生强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及积极主动性的培育,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的发展。
3.概括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一、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后,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班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2)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二、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全协同活动的过程。三、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装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四、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5.如何理解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与发展方式。
答: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学生之间的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方式。
8.试归纳培养主体性的成功实践的思路。
答:(一)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全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
(三)学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
12.什么是“科学”?
答:科学英文为science,本义是知识,它源于拉丁文的scio(知识)后演变为scientia(知识)最后演变成今天的写法,并非任何知识都是科学,科学主要是指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包括三部分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
15、简述高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1、信息技术大放异彩。2、生命科学全面造福人类。3、新材料与新的制造技术层出不穷。4、人类活动向太空、海洋和地球深层进一步拓展。5、人类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与自然协调发展。
16. 括科学教育思想基本观点。
答: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的课程应该体现现实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科学教育的进程应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科学教育要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17、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素养是什么?
答:现代科学教育必须使学生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素养。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素养至少有以下几种: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等。
18、简述科学素养的成长规律。
答:科学素养主要是在学科学、用科学、探索科学的活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构成科学素养的各要素汇总,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学成的”,而科学方法和能力、习惯、态度、精神等主要靠“养成”和“练成”。科学素养的成长要求科学教育活动必须是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的。
19、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教师的角度讲,应该注意什么
答:(1) 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包括提供相应材料和条件,问题要适合学生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3) 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认真验证假设; (4) 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和协作; (5) 教学活动的气氛要宽松、民主,教学过程要始终保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0. 如何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答:(一)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等科学活动和科技成果
(二)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的重要问题
(三)要充分挖掘科学教育内容的人文价值
22. 什么是“人文”?
答: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相对应,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风俗习惯,礼乐教化等。
23. 什么是“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
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通这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24. 概括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答:一、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
三、人文教学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的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接近自然、善待自然是现代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6.简述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答: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化人,一般意义的人文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高尚、高雅,要使人有更开阔的心胸,要使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三、综述题
3、为什么说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答:(1)教师教育过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活动,回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真正目的。
(2)自20世纪80年代发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围绕着改进教育过程,改革教育方法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创造出一批卓有成效的理论与与经验,所有成功的教育实验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活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4、你认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答: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一种实在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合理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不存在权威关系,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会尊重别人。
5、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它的本质在于: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身心活动,对各种内外影响加发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结果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不仅要重视教,更要重视“育”,要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中唱主角,把学生当主体,让学生惯于管理自己;要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教师指导要到而不越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
6.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高明的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试举例说明。
答:同意。孩子的出生、生长,接受能力,所处环境,各人的素质等都各不相同,这要求教师不能以一个模式套各个学生,比如在数学教学中,一是计算题,学生可以用心算,学生也可以用笔算出,而基础差的也可能要瓣手指,如果教师一问地讲一种方法,那其他的2个学生或许就不能接受,反而可能会将自己原来的方法也否定,从而更加无法下手。
7.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业上落后是一点缺陷,如果在身体和品行上有问题,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而如果没有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因为他不但将一事无成,而且将生活于痛苦之中。试举倒说明。
答:同意,学业仅是一个人的一方面,学业上落后,但也许他其他方面比较好,比说,乐于助人,爱劳动等等。
8.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为什么?
答:同意,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应有个学生的样子,学生在学校中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那些社会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养成那些社会要求他们具备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主体教育思想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生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生活都只能自己活,别人无法代替。对每个人的生活来说,他自己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发展权。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每个人一辈子都不得要做“学生”,这样一来,学习意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学习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一种特殊的过程,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
9.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要为教师和学校实施主体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管理行为应该多一些民主参与,多一些依法按章自律。总之,要在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还教师和学校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充分调动教育系统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试举例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同意。要探索新型号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改革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主体教育思想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保障。现在不少学校,教师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鹜地完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考虑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不是不考虑许多教育以外的因素,比如学校对自己工作考核标准,家长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条件等等。学校的工作也与此相似,学校除了考虑如何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考虑怎样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怎样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做如这种管理是权威式的,是对教师或学校一种单向的要求,假如这种管理过于微观,以至影响到教师或学校庆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那就会对教师或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造成干扰。
11. 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的处理意见。
案例:某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到很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来只想逃一上午的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三天中,家长以为孩子每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老师则以为生病请假了。后来双方对不上号,才知道他是有事了。这个学生被找回来以后,学校和老师应该对他怎么处理呢?
答: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固然有错,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反省的应该是老师和学校。班主任应找这位学生谈心,表示理解他这次的行为,承认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希望他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要主动与老师沟通,而不要擅自离开学校。学校应该规定,如果学生对老师要讲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可以不听课,可去校内图书馆自学。
12. 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对这种班主任事后的建议。
案例:上课铃响后,某班主任刚准备上课,发现几个在课间踢球的学生衣冠不整地跑进来,一于当众大声斥责说:“XX,你是体育委员,这个头带很好,请欣赏一下尊容,那德性!”不料,学生不服气地嘀咕一声。老师问:“我说错了吗?”学生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什么‘德性’?老师怎么骂人!”学生的反诘让者老师大为难堪,为保住面子,老师放慢了语速,加重了语气说:“今天你违反了中学生行为规范中不得和老师顶嘴这一条。今天你带的什么头?扮演的什么角色?你必须在全班检讨,挽回影响,我等着看你的表现!”然后不容分辩,又把其他几个学生训斥一通后宣布上课。
答:这样的事情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是经常的。在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如在上例中这位班主任老师在冷静下来以后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教师“要面子”,学生也“要面子”,于是主动向学生道歉,沟通了师生之感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13、有人说:“实践主体教育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任性发展。而老师不必规范和引导。”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错。因为: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学生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

20. 有的老师说:“我有粉笔、黑板、课本教学的成绩,并不比那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老师差。我又何必去用那些时髦的东西呢?”请评论这一观点。
答:首先肯定这些老师的成绩,但是不足的。其次,使用多媒体比较形象,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他比粉笔、黑板、课本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再次,多媒体是一种多效率的,他比粉笔,黑板使用起来比较快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
2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和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1)政府社会应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2)学校则需要持别的重视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3)教师要重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
25.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认识: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超越人类自身的高度上看待人,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换句话说,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能够把人与自然同时纳入自己的视野,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装接近自然,探索自然,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答: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而且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人们会感觉到一种精神的放松,灵魂的安宁。而长期脱离自然万物生活就会变得灼热,污秽、枯燥犹如沙漠中的跋涉。(罗素语)古往今来,多少热情地讴歌过大自然给予人的莫大愉悦,这绝非偶然或娇情。所以,大自然应该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现代人不公需要接近自然,探索自然界还必须善待自然,曾几何时,人类看着自己的力量一天天壮大,看着自己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误以为自己可以完全征服自然,大自然界的无情报复让人类懂得了自己不能站在大自然的对面,南昌是要置身大自然之中,人不仅应该与和谐相处,而且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实,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26.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案例: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宝”字。老师问明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的。
答:很妥当,这位老师虽然没对那位拿了字典的女生说一个字,但是教育行为已经完成了,无疑,老师的举止要对这位学生产生了难忘的积极影响。
富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应该把教育活动看作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和感受,即不仅要通过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具体的知识,技能等,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的意义。
一、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2分)
2.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的人道精神,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5分)
3.老师也没有采取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的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这些都的发挥,教育活动就会成为外在于学生的苦差事,让学生强制接受的苦闷的生活,最终又会有什么好的成果呢?(2分)
二、老师的做法并不妥当。因为:
1.老师出于保护学生的心理,动机无可厚非,但老师为此而不惜自己做假,当众隐瞒了自己完全知道的事实,这样做并不好,至少有了不讲诚信、欺骗学生之嫌。(2分)
2.学生无论有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做不道德的事情,而老师过于强调客观原因而忽略学生行为失当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更大的危险,基本上只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表面的善良可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自掏腰包的做法并不可取。(5分)
3.老师煞费苦心营造一种所谓的“人文环境”,其行为是否妥当,案例情节表明在“数年以后”才从学生的来信中得到肯定,这是不是也太冒险了一点?如果这位学生在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占小便宜没事儿”的侥幸心理呢?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因此还是应该即时说清楚,再个别加以解决为好。(5分)
27.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案例: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她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先是惊讶得面面相视,而后捂住嘴埋下头嗤嗤笑了起来。因为那女孩只有几绺稀疏的头发。女孩惨白着脸象只受惊的小鹿手足无措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来的几天,一些同学把这个丑丑的女孩当作了笑谈的资料。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通过主动与女孩接触,发现这个女孩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别巧,女孩是因为生过一场大病才变成这样的,她的父亲也离家出去了。后来,老师通地让女孩子办黑板报,让大家见识了她漂亮的美术字和潇洒的图案设计,通过手工比赛,让同学发现了她精美的剪纸艺术,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同学理解为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的价值。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丑”女孩,而且发现女孩原来有一双很大很美的眼睛,女孩的脸上终于有了快乐、自信的笑容。
答:人文教育特别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领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去实践他们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将是肤浅的,脆弱和缺乏根基的。
若严格说来生活中任何活动都含有人文因素,都可以看作是做人的过程,所以,做人的锻炼可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比如洒水扫地做起。当然,仅仅是洒水扫地并不必然能培养出自觉、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平常事还要看怎么做。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
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中的人际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方面,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每个学生本人都是人际关系环境的重要创造者。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人际环境。
  第三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3. 简述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答:(1)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2)乐于发表意见;
(3)时间观念较强;(4)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5)计划性较强;普通的信任感;对周围的较多的信任;(6)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7)对新式教育感兴趣;(8)比较尊重他人。
4. 什么是创新素质?
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搞一套,而是把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
5. 简述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答:创新性学习的两个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是积极直面人生,认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参与性指的是把个体思维社会化的实践,参与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4. 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实践教育思想是指导我们素质教育实践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主长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主性,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实践教育思想还主性,应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配套改革,使实践教育有一个制度保证;实践教育思想还要求,应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
三、综述题
1. 为]什么说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答: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知识的时效性,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即知识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用得越多,产生的新知识也越多。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
5. 如何理解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础?
答:教育为知识的传播铺设了道路,也使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占有者和自身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经济的各个环节,都与教育密切相关,是以教育为依托的。要产生新的知识。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知晓知识的创新探究过程,掌握前人在该领域所达到的成果,离开教育,显然是办不到的,要使新知识,新技术广为人知,扩大它的影响,使个人的发明创造成为众人共享的资源,离开了教育,无论是传播的受众面,还是传播的深度,都会大打折扣,新知识,新技术,还是一种潜在生产力,人们只有掌握,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它,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由间接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6. 如何理解培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答:(一)第三次主全教会关于创新素质的规定,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二)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重点目标的根据。(三)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教育工作的要求:(1)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2)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做法,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相融合的过程。(3)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入式教学方式,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使终身泥塑成为普遍趋势。(4)学校教育要改变把创造能力仅看作是增加学生一些创新技能的认识和作法,在全面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
7. 创新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2)创造各种教育环境,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3)再次,贯彻创新教育原则,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8. 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答: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
9. 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下面这则案例的看法。
答:案例: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的访问教师,对中国孩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他惊叹之余顺着孩子的视线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同样的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主题,重新画一幅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头,瞪着眼睛,无从下笔。
答:孩子们对“圣诞树”的复制,只能体现出孩子的模仿,而“无从下笔”则体现了孩子的创造性的缺陷,说明了我们一些教师正津津乐道地“复制”式传统灌输,这种老传统观点已不能够适应现代“孩子”的需求了。
12. 试举例说明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四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
13. 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通过学习实践教育思想,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人格的必要途径,实践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面的素质教育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应当包括实践教育。没有实践教育,就谈不上全面的素质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的一种时代特征,由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和生产力劳动相联系一起,越来越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性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5、试举一个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谈谈你对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认识。
答:“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明确规定的。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问题。这一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认识到,也是我们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大前提。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然,在具体实际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教材P183—184。

  第四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2. 简述“自我导向学习”。
答:其一,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其二,学习者本人要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学会学习。
5. 简述超地越围墙的大教育观。
答:一切厂、企业、行业和机构都有教育的功能,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的一切组织和部门之中。学生也不仞仅仅局限于正在成长的中的青少年。而是扩展到主体社会成员。学习的方式同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种开放的实践的,活动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一起共同完成着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任务。
6. 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一、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二、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三、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四、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五、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
7. 简述全民教育思想的基石涵义。
答: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包括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是终身学习人类发展的基础。所谓全民教育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8. 简述教育民论思潮的宗旨。
答: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教育机会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综述题
1. 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
答:终身教育与素质的内在的一致性使终峰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你如何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有哪些学习设想和计划?
答: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如此,才能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就个人的实际情况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设想和计划:(1)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2)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3)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要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民教育思想的理解。
答: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追求公平、摆脱贫困和共同发展,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全球问题,从而使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全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全民教育与人的“基本学习需要”的满足;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全民教育是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全民教育需要加强国际联合行动等。
      全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教育现代化需要确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两大理论,素质教育实践也应当贯彻和落实全民教育思想,我们要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把实现“两基”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搞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教材P210—223。
5、从全民教育思想角度谈一谈当代教育的使命:
答:(1)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全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教育概念。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其基本内容有:全民教育是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可以使任何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有能力并有责任去尊重和依赖他们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的遗产,促进他人的教育,推动社会正义事业,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从而坚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和人权,并为这个互相依存的世界建立国际和平与团结而努力。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但更基本的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正是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发现了自己的特性和价值。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教育和培训。
(2)普及教育的继续与发展
全民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普及教育。从教育的范围和面向的对象上来说,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全民化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全民化就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教育普及,才有可能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初等教育普及和成人扫盲。全民教育思想着眼全球,从解决人类普遍关心的、困扰人类的一些世界性问题高度,来审视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要扩大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而且必须采取始终如一的措施来减少差异。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最为紧迫的就是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
(3)全民教育是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
全民教育对于“人类困境”问题解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缓解贫困。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4)国际间的联合行动,推动全民教育运动发展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强调,要在世界各国有效推行全民教育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心理学速记材料-论述题
点击数: 1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四、论述属
1.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5)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 (6)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试述学与教过程及相互影响。
 (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4)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随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3.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8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①教育心理学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提供多种方法。
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③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3)帮助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2)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5)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6)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2.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意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
1.评述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4)完形一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5)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2.试述布鲁钠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4)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5)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6)提倡发现学习。
3.评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4)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
意义即心理意义。 (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对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但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一。
4.试述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太教育启示?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
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5)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6)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
(7)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8)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8226;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存在着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 (3)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4)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5)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谈谈教师为什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另一个层次的需要,它们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是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使之转化为新的学习需要。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样,学习者一方面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甲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5.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谈谈学生对学习结果的不同归因对以后学习行为的影响?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四个因素。即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维度;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2)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3)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如果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4)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因此也就不可能激发下一步的活动动机。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为促进迁移而教? 
 (1)精选教材。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四、论述题
1.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谈谈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是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缺点是模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仅凭模象直观容易产生认识错误。 (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缺点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2.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运用实物直观的效果较好。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应以形象的直观为主,词起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可以采取词的描述为主,形象直观起证实、辅助作用。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结合中学教学的,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4. 运用记忆规律,谈谈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
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3)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人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5)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论述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对于复杂的技能应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阶段,掌握局部技能后,再过渡到完整、复杂的技能。 (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让学生每次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2.试述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
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1)分阶段进行。因为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所谓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有关研究表明,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5)教师在集体教学
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
 (1)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2)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3)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利用策略等。
 2、试举例说明常用的复述策略的方法?
(1)深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6)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7)排除相互干扰(8)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9)多种感官参与(10)复习形式多样化(11)画线
四、论述题
1.谈谈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举例说明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塑造策略?
 (1)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2)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策略一般有: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四、论述厩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4)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2.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3.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8)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4.举例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动。
5.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3.根据实际,分析一例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并提出具体的矫正措施?
评分说明:只要说对一种心理障碍的名称,得2分;描述了表现得2分;分析了原因得2分f提出的措施恰当得4分。
4.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系统脱敏法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
(1)系统脱敏法是利用条件反射法与肌肉放松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具体步骤为:治疗者与求诊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求诊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惧事物同时放松,等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惧事物分级表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3)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时,掌握的要点有:第一,帮助求诊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要求求诊者积极配合,坚持治疗。第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参照时,要求求诊者不发生任何回避行为或意向。因为回避能强化恐惧的心理生理反应。第三,每一次治疗后,要与求诊者进行讨论,对其成功加以赞扬,以强化求诊者适应性行为。
5.试述代币疗法的优点?
(1)可以及时进行强化。预期行为发生后,往往很难给予立即的实物强化,代币可以弥补这一时间上的延搁。 (2)任何时间都可以用代币来对预期行为进行强化。 (3)使用代币可以无需间断地进行强化,从而弥补了有时候弥补行为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并按顺序进行。而又不可能将实物强化物分割成很多部分来给予的缺陷。 (4)使用代币所需要的条件相对较少,从而有利于其他强化作用的发挥。(5)获得实物奖励,可能使获奖者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强化的作用,而代币可避免饱足感的产生。(6)代币可满足获奖者对实物强化的不同偏好。(7)弗斯特等人发现,将多种强化实物结合,其作用可以累加,因此,采用可换取多种实物的代币,较之单‘的实物强化,其激励作用更大。
6.举例说明如何实施代币疗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1)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2)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如代币的用途等; (3)让求诊者相信代币的作用; (4)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扣回代币等,

四、论述题
1。试述加涅的教学事项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引起学生注意。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条件。(2)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作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 (3)唤起先前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与技能为基础。(4)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学习指导。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教学生一些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保持。(6)展现学习行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而学习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如果要想确定教学之后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那就要让学生展现其外显行为。 (7)适时给
16
予反馈。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以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
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1)分工合作,是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伺目的。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作合理安排。 (2)密切配合,是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每个人。(3)各自尽力。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能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为此,学生必须具备两项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处事的基本社交技巧。
(5)团体历程,是指由团体活动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内群体的凝聚力?
(1)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肯定与鼓励学生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1)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先人为主策略是指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先人为主策略主要关注于确立行为的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2)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说来,课堂行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3)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四、论述题
1.为了提高自编测验的有效性,在编制测验前教师应做哪些工作?
(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2.试述合理评分的过程?
(1)全面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2)系统地记录评价的结果,关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3)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4)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5)以成就为依据避免其他特征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浓厚的兴趣、先进的价值观、良好的性格,(3)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4)深厚的知识基础。包括高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5)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 (6)具有适宜的教育行为。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地运用规则与奖惩、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的作用。
2. 谈谈专家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1)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2)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新教师往往一上课就开始讲一些较难的和使人迷惑的教学内容,而不注意此时学生还未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4)专家教师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5)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6)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7)在对学生发出的非言语线索上,专家教师常利用这种线索来判
断和调整教学,而新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中的细节,也难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情间的联系。
3.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校风可使学校成员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得到统一,对个人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并能防御外来不良因素的侵袭干扰。所以,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培养监控能力的实质在于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因而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心理学途径。(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加以对待。(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案例类试题大全
 1、[案例]“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2、[案例]“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3、[案例]“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4、[案例]“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 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5.. [案例]“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问题:就三位老师不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6、[案例]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7、[案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8、[案例]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 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9、[案例]老师,让我们自己来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10、[案例]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
  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时,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11、[案例]广播操比赛
  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怎么教育?失败后怎么教育?
  12、 [案例]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
  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13、[案例]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参考答案]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14、[案例]欣赏“每一个”学生
  --刺丛中也有花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15、 [案例]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 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16、[案例]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
  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的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17、[案例]《请善待学生的评价》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
  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18、[案例]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19.[案例]成功解决学生冲突事件
  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约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19、[案例]一次关于作业的讨论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一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三是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20.[案例]“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21、[案例]绿色的启示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问题:这个案例中教师教育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参考答案: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部分  法律法规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____。(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____。(A)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____。(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____。(B)
  A、三年
  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B )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B )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
  B、主席令
  8、国家实行( A )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9、( A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10、( A )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三、双选题
  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 AB )
  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AB ) 。
  A.学费
  B.杂费
  C. 书费
  D.住宿费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____,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 CD )
  A、耐心
  B、个性
  C、平等
  D、个体差异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____来保障”。( CD )
  A、 靠教师师
  B、 靠社会
  C、 靠法制
  D、 靠制度
  5、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____放在突出地位。( BC )
  A、 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 信息技术教育
  6、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____、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 ( ABCD )
  A、教育方针
  B、政策
  C、法律法规
  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7、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BCD )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8、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____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BCD )
  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9、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____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材料证明。( ABC )
  A、身份证
  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C、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D、教材教法合格证
  5、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____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ACD)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四、简答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答:《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有所不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教育法规试题(含答案)
1.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   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    ,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   财政拨款      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     适龄儿童、少年     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  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   未成年人禁止进入   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   犯罪  和   刑罚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小学不超过  6 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  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   每月    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   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   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  受教育权 ,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  财产关系  和   人身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    不停止   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   田径     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  ,  惩罚为辅   的原则。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   法律形式规定 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利益。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C  )
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D  )
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  A  )   
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6.“学校应当于每年的教师节组织教师宣誓活动。”这是(   D  )的规定。
A、《教育法》   B、《山东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C、《教师法》  D、《青岛市实施〈教师法〉若干规定》
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长    B、某市市长    C、某市公安局    D、某乡镇党委书记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B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1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B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1.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2.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BCD  )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AD  )
A、行政复议      B、民事诉讼       C、仲裁         D、教师申诉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BC )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  BCD  )
A、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  BC   )
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  ABCD  )
A、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  B、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C、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D、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  AB  )
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委托监护      D、代理监护
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BCD   )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10.学校对高中生可以进行以下何种处分?( ABD  )
A、警告        B、记过         C、送劳动教养       D、开除学籍
三、简答题(共6小题,1-4小题各3分,5-6小题各4分,计20分)
1.法的要素有哪些?
答:(1)法律规则;(2)法律原则;(3)法律概念。
2.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所保护的知识产权有哪几种?
答: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3.什么是行政复议?
答: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利益,按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行动。
4.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
答:⑴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⑵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⑶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⑷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5.简要回答学校的法定义务。
答:(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6.简要回答教师的法定权利。
答:⑴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⑶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⑷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⑸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⑹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四、案例分析(共2小题,每小题10分,计20分)
1.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 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请问:⑴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⑵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⑶违法主体是谁?⑷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要点:(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11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第28条等规定。
(3)李某及个体户。
(4)《义务教育法》第15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9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2.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要点: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

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论述题(共1小题,计10分)
    请结合对市教育局《学校安全工作暂行规定》的学习,谈谈你对建设“平安校园”的认识和建议。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
(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调整字体: 】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8226;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学 试题库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        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教育漫话      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        》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       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库恩      D.柏拉图
二、多选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沛西&#8226;能     D.杜威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包括         。
A.对生活的理解   B.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C.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D.教育即生活
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         。
A.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B.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
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C.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D.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E.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4.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梅伊曼     B.拉伊     C.杜威     D.克伯屈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梅伊曼     B.拉伊     C.杜威     D.克伯屈
6.古代教育的特点是        。
A.鲜明的阶级性    B.鲜明的等级性    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教育形式简单
7.关于现代教育本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       。
A.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B.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
C.教育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D.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8.美国教育学者索尔蒂斯认为定义的形态为       。
A.规定性定义   B.描述性定义   C..叙述性定义   D.纲领性定义
9.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的基本学说有        。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教育文化说”
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
A.生活与教育    B.教育即生活    C.对生活的理解    D.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 )
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 )
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 )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 )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 )
四、材料分析题
1.当非洲南部狮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已发现,非洲南部狮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练习猛扑。一头狮子由于距离判断得不准致使一匹斑马逃脱,或者不能正确地跃到悬岩顶部,从那里轻易地扑向猎物,此后,这头狮子便多次重新开始仅仅是独自的练习。接着,在这头狮子练习时会有两头狮子突然来到,这头狮子先引着到来的两头狮子围着悬岩转,使后者了解困难所在;当两头狮子被领回起点时,这头狮子便跃向悬岩以结束其演习。目睹这种情景的本地人曾指出,在这种奇怪的情景的全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不断地“交谈”。多亏了这种自我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
这则故事说明动物界中的教育与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全社会分为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只有第一、二种姓的人可以接受教育。《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请结合材料,谈谈对古代教育的认识。
五、论述题
1.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谈谈对现代教育本质的认识。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目标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现代                  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
A.多元化                B.个体本位
C.完满生活              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    )。
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      
C.教育指南              D.教育方案
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堂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   )。
A.社会需要              B.人的需要      
C.人的情感              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   )。
A.占有性个人主体        B.共存的类主体      
C.交互主体性            D.主体论
二、多选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指令性                D.社会本位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
A.教育制度              B.教育工作总任务
C.培养人才总目标        D.培养人才途径
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    )。
A.席勒                  B.裴斯泰洛齐
C.康德                  D.赫尔巴特
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    )。
A.激励                  B.指导
C.评价                  D.指令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   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
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   D.是我国的教育目的
6.教育目的是(    )。
A.教育行动的先导                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    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    )。
A.商品的计划性生产      B.市场扩大的普遍性
C.自由时间增多          D.新产业不断兴起
8.教育目的的限定必须要说明的因素有(    )。
A.主体性因素            B.价值倾向因素
C.存在方式因素          D.客体性因素
9.教育目的具有的特点是(     )。
A.强制性                B.宏观性
C.历史性                D.理想性
10.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必须要说明的要素有(    )。
A.定性                  B.定向
C.定位                  D.定点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  )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
3.        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
4.        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
5.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    )
6.        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
7.        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    )
8.        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
9.        “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    )
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
四、论述题
1.        试论述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2.        试论述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
五、材料分析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对比教材里《教育法》中的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 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有何重要意义?
2.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的。数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受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现代化是以(  )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
A.政治                   B.经济
C.教育                   D.人
2.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政治性                 B.文化性
C.主体性                 D.群体性
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  )来实现。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教育
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  )。
A.空想社会主义者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二、多选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从(  )方面来说明其“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A.道德原则               B.劳动能力
C.社会关系               D.全人类解放
2.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  )。
A.生产力                 B.社会关系
C.环境                   D.教育
3.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  )三种心理内化形式。
A.道德内化               B.知识内化
C.智力内化               D.语言内化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
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6.教育等于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
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
四、论述题
1.素质教育为什么对人的现代化起着巨大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现代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
A.教育投资水平偏低 B.教师工资偏低 C.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 D.教育投资接近世界平均发展水平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 )因素决定的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人口
3.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表现在()
A.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 B.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 C.地区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 D.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
4.教育具有()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军事功能
5.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
A.促进政治民主化 B. 加工政治信息C.决定教育领导权 D.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6.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A.选择文化 B.整理文化 C.创新文化 D.促进多元文化发展
7.教育对科技的影响()
A.促进科学知识再生产 B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C.科学研究功能 D.阻碍科学技术转化
8.校园文化包括()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教师文化
9.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A.属性与本质 B.相互制约 C.相互促进 D.二者具有共同性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B.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C.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D.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
2.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
3.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 )
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 )
5.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
6.现代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 )
7.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 )
8.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 )
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10.教育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 )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3: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四、论述题
1.试论“教育先行”
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第五章 现代教育与生活
一、单选题
1. 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_____。
A. 生活式教育  B. 学校式教育  C. 科学式教育 D. 灌输式教育
2. 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_____。
A. 哈贝马斯  B. 胡塞尔  C. 杜威 D. 海德格尔
3. 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A. 哈贝马斯  B. 胡塞尔  C. 杜威 D. 海德格尔
4.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_____。
A. 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  B. 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  C. 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 D.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
5. “课题化”的教育是指_____。
A. 生活世界的教育  B. 科学世界的教育  C.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 D. 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
6. 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_____。
A. 自发性  B. 异质性  C. 创造性 D. 自为性
7. 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_____。
A. 自发性  B. 同质性  C. 创造性 D. 自为性
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_____的删除。
A. 系统性  B. 抽象性  C. 结构性 D. 琐碎性
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______。
A. 追崇科学世界 B. 回归生活世界  C. 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 D. 都不是
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______。
A. 生活世界教育  B.科学世界教育  C. 两者都缺乏 D. 知识教育
二、多选题
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
A. 生活世界的教育  B. 科学世界的教育  C. 知识教育 D.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
A. 胡塞尔  B. 杜威  C. 阿普尔 D. 哈贝马斯
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
A. 感性的  B. 自发的  C. 实然的 D. 组织性
4.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
A. 理性化  B. 结构化  C. 技术化 D. 课题化
5.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 自我的迷失  B. 关系的异化  C. 理解的缺失 D. 情感的疏远
6.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有哪几种观点
A. 教育即生活  B. 教育与生活若即若离  C. 教育非生活 D. 教育即成长
7.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 传统性  B. 自发性  C. 异质性 D. 自为性
8.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 创造性  B. 自发性  C. 同质性 D. 自为性
9.现代教育的多重疏离只要体现为
A. 现代教育与自然的疏离  B. 现代教育与人的疏离  C. 现代教育与社会的疏离 D. 现代教育与自我的疏离
10.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
A. 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  B. 在“生活世界”中认识“科学世界”C. 只要求“生活世界”,不关心“科学世界” D. “科学世界”不利于学 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存在的、不言自明的世界。( )
2.科学世界是一个由抽象的概念、逻辑性的程序、客观的话语的世界。( )
3.回归“生活世界”就是意味着抛弃“科学世界”。( )
4.生活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感性的、自发的,并充满逻辑的。( )
5.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理性化的教育。( )
6.现代教育重视“科学世界”的教育,而往往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 )
7.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教育。( )
8.非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教育。( )
9.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系统化、抽象化和结构化。( )
10.科学世界起源于生活世界。( )
四、材料分析题
1.“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摘引自集美大学刘德华的《科学教育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的超越与回归》(河南教育科研网)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
2.沈从文在自传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 ”(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摘引自《沈从文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今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用教育与生活的理论试做分析。
五、论述题
1.论述生活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2.论述科学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题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公共性    D.模糊性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    )的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9年
    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    )
A.柏拉图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
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二、多选题
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    )。
A.《明天的教师》        B.《明日之学校》
C.《明日之教育学院》    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8226;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    )。
A.教学前关注阶段       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C.教学关注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    )。
A.勒温                 B.斯腾豪斯
   C.埃利奥特             D.凯米斯
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
A.求生存阶段            B.调整阶段   
C.专家生涯阶段          D.成熟阶段
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    )。
A.教学研讨               B.案例分析
C.专题讲座               D.经验交流
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
A.主体性              B. 发展性
C.完整性               D. 个性化
        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  )
A.积极地旁观          B.给学生心理支持
C.知识传授            D. 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  )。
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       B. 自我调控能力
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             D.  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
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    )。
A.苏格拉底          B. 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
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
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
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
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
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
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四、分析题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五、论述题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第七章 现代课程
一、单选题
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胡塞尔    C.杰特     D.惠勒
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学习   D.学会做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  )
A. 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自然即课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    生活即课程; D.强调向自我开放     自我即课程
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  )
A.泰勒的目标模式   B.惠勒的过程模式   C.塔巴模式   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  )
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
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  )
A.布鲁纳     B.阿特金    C.斯腾豪斯    D.斯基尔贝克
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  )
A.课程设计的方向  B.课程设计的标准  C.课程设计的模式  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
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  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D.课程管理体制
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  )
A.终身学习   B.全民教育   C.和平文化    D.人文文化
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  )
A.皮压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   D.卢梭
二、多选题
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      )
A.目的   B.立场   C.慎思   D.设计
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
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
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      )
A.认知类    B.技能类    C.情感类    D.价值类   E.应用类   
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      )
A.目的    B.教材    C.教与学的方法    D.教学评估   E.内容
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      )
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B.生态政治课程观   C.国际理解教育   D.开发教育    E.后现代课程观
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      )
A.目标资源   B.素材性资源   C.教学活动资源   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    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
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      )
A.共享策略  B.需求导向策略  C.增强特性策略  D.因地制宜策略  E.全员参与策略
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      )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相互调适取向   D.缔造取向
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      )
A.启动   B.实施    C.合并    D.评价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
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  )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
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   )
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   )
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   )
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   )
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   )
四、材料分析题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

第八章 现代教学
一、单选题
1.          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 洛克《教育漫话》         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合作学习
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        B.综合      C.明了     D.统合
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      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A.任务        B.内容      C.方法     D.策略
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B.交互主体性
C.学生主体性                D.教师主体性
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     来具体操作。
A.形式        B.策略      C.模式       D.内容
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      。
A.教学原则    B.教学策略  C.教学设计   D.教学模式
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      的基本准则。
A.平等        B.民主      C..合理       D.及时
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    的作用。
A.辅导        B.定向      C.目标       D.方式
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      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A.设计        B.协调      C.评价       D.反馈
二、多选题
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 )。
A.叙述教学法  B.分析教学法 C.综合教学法 D.直观教学法
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 ),使其获得发展。
A.技能    B.情感     C.态度     D.能力
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 )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A.合作的   B.动态的   C.平等的   D.民主的
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 )。
A.方向性   B.转化性   C.强度性   D.多样性
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 )。
A.指导性   B.系统性    C.操作性  D.预演性
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 )。
A.指向性     B.灵活性    C.多样性     D.创造性
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 )。
A.认知领域   B.心理动作领域   C.情感态度领域   D.人际交往领域
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 )、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
A.计划    B.检查    C.评价   D.反馈
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 )。
A.规范约束策略             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
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   D.行为矫正策略
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 )。
A.现场言语反馈  B.专家反馈 C.摄像反馈 D.测验反馈
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
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
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 )
4.        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
5.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 )
6.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
7.        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 )
8.        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 )
9.        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 )
10、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 )
四、材料分析题
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五、论述题
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

第九章 现代德育
一、选择题
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      ) 。
A.农业经济          B.现代信息社会
C.现代工业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  D终身化和全民化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    )。
A.交往的发展         B. 个性的发展
C. 思维的发展        D.情感的发展
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皮亚杰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
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
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     )。
A.德育任务的制定     B.德育内容的确立
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     D.德育途径的实施
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     )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榜样学习模式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  )。
A.灌输   B.疏导   C.模仿  D.奖惩
11. 德育方法是(   )
A. 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C. 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 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5. 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
A.说理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  )。
A.制定政策目标       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
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    D.让学生掌握理论
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    )
A.彼得&#8226;麦克菲尔   B.路易&#8226;拉斯思
C.弗雷德&#8226;纽曼     D.科尔伯格
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
2. 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    )
3. 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  )
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
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
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
7. 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
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   )
9. 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  )
10. “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   )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
材料1: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材料分析题2
材料2: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十章 现代教育评价
一、单选题
1.从教育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 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                   B. 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C.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D. 正确评价与错误评价
2. “矮子里找高个” 、“水涨船高” 是一种
A. 相对评价       B. 绝对评价        C. 定性评价           D. 定量评价
3. 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之称的是
A. 杜威           B. 桑达斯          C. 泰勒               D. 布鲁姆
4. 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A. 智力测验      B. 分等排序        C. 选拔人才              D. 调节改善
5.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是按评价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划分的
A. 评价的对象  B. 评价的功能   C. 评价的价值标准   D. 评价的运用方式
6.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一种
A. 表现性评价方法   B. 形成性评价方法  C. 定性评价方法   D. 相对评价方法
7. 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是指测验的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8.诊断性评价往往在教育活动的
A. 过程中进行     B. 开始前进行      C. 结束后进行          D. 各阶段中进行
9.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题
1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考试和教育测验是一回事。(  )
2.教育评价的实施方法就是考试。(  )
3.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序分等。(  )
4.教育评价主要是在教育过程的终结阶段进行。( )
5.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6.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
7.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
8.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
四、材料分析题
新课程推进中的教育评价及其案例
1.你用你心爱的小手工作品表达了对数学和老师的热爱。谢谢你!你的语言清晰、简洁。你的剪贴拼图做得那么漂亮,可以看出你对图形的理解很深,操作能力很强。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你能认真和勇敢地克服暂时的困难,重新找回自信,祝贺你,亲爱的小女孩,这比100分更值得骄傲!
     你经常看书,表演课文时也非常出色。认字表上330个字全会认,查字表上186个字会认182上,很不错。你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阅读课上,你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并能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讲的故事很吸引人。
这是一位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你以为他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评价观念?
2.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大家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这时,刘佳欣站起来说:“我有一个记‘全’的好办法。”停了停之后,她接着说:“以前,我们记‘金’字时,有的同学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的,我记得是‘一个人,她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这回我还用这个字谜来记,只是把它稍稍改一下。‘一个人,他姓王,腰里丢了两块糖’。”听了她的介绍,同学们好像恍然大悟。这时,我并没有对刘佳欣的发言做评判,而是转过头来说:“刘佳欣这个方法好吗?”同学们纷纷点头。“那么好在哪里呢?请你来评价一下。”这时,田宇站起来说:“刘佳欣用上个学期学习‘金’字的方法来记这学期的字从这儿看出她以前学习就很认真,记得也很牢。”郑中一接着说:“我觉得她的方法很巧妙,而且很有效,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还有,还有,”邓聪接着说“我觉得刘佳欣很会动脑筋,我就想不出这样的方法。”听了同学们的评价,我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掌声对刘佳欣这种富有创意的想法表示鼓励。”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学继续进行着,在后面地讨论中,大家更加积极。在记“先”字时,有几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说:“我可以用去偏旁的方法来记。‘洗’字去掉‘氵’就是‘先’。”有的同学说:“我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把‘告’字下面换成‘儿’就是‘先’。”
接着,有的同学用“元”字加“丿”和“丨”(加笔画)的方法记。还有的同学把“牛”字的“丨”变短再加“儿”的方法记住了“先”。在大家说完这些识记的方法之后,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这些同学都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时,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说“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这时,有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最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单,也很方便。”有的学生说:“用‘告’自己也挺好的。”还有的学生说:“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虽然也能记住,但是不是太好记。”听到同学们的这些评价,我感到比较满意。
这是一节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叙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其中你能感悟到评价方式的特点吗?
五、论述题
1.评析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差异评价法的优缺点。
2.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你对教育评价模式的构建有哪些体会与认识?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
一、单选题
1.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寅学制
2.下列哪一个学制,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85年  B.1986年  C.1995年  D.1997年
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
       A.我国唐代  B.美国  C.日本  D.西欧
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  B.行会教育制度  C.国家教育制度  D.中等教育制度
二、多选题
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哪些义务?
       A. 就学义务  B.设置义务  C.保障义务  D.避止义务
2.义务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A.强制性  B.普及性  C.免费性  D.普通性
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哪几种形态?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综合制 D.分支型学制
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终身教育并非一种全新的教育  B.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
C.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  D.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
5.下列哪些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
A.开放性  B.过分制度化  C.霸权性  D.一次性   
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它不同于文实之争,文实之争涉及的是教育平等问题。( )
2.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
3.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不过是某种意念。( )
4.西欧最初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基于民主要求而给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
5.大学是研究高等学问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教育和研究,因此大学并不直接为经济服务。
6.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 )
7.我国唐代已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 )
8.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
9.近代欧洲出现的双轨学制中,上延型系统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 )
10.国外的校本管理和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一样,都是为了明确校长在学校中的权力和地位的。( )
四、材料分析题
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
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做出分析。
2.请阅读以下材料: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起动。]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 ?
五、论述题
1.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2.面对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哪些局限?其改革方向是什么?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研究与方法
一、单选题
1.教育研究人员利用应用研究的結果,透过实际教育行动解決实际教育问题是属于哪一类型的研究?
A.基础研究   B.量的研究    C.行动研究    D.质的研究
2.有关人种志研究的敘述何者为非?
A. 在研究設計上采用个案研究设計       B.在自然情境中探讨人类行为
C. 資料分析采三角互证法并做交叉比較    D.研究結果具代表性
3.对于行动研究的描述,何者为非?
       A. 行动研究可使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結合
       B. 行动研究中“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应为教育工作者能力可解決者
  C. 行动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性
       D.行动研究中的研究者须具有共同的教育典范
4.量的研究遵循的基本研究范式是
A.逻辑—演绎的研究范式   B.自然类比范式      
C.逻辑—实证研究范式     D.人文理解研究范式
5.叙事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B.人文主义      
C.科学主义                D.以上皆不是
6.质的研究强调研究的
A.科学性  B.自然性 C.精确的量化结果 D.人为控制
二、多选题
1.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它包含两大类型的研究:
A.理论研究    B.应用研究   C.叙事研究   D.人种志研究
2.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A.研究范式的整合性    B.研究关系的互动性   
C.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D.研究过程的动态性
3.依据教育研究的性质或使用的手段的不同,现代教育研究可分为:
A.量的研究    B.应用研究    C.质的研究    D.基础研究
4.质的研究的特点:
A.自然性      B.解释性理解      C.归纳方法      D.复杂性
5.教育人种学研究遵循的是“现象—解释”的研究范式,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A.对现象进行仔细描述      B.实地研究      
C.应用演绎法              D.量化分析
6.在人种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原则是:
A.避免先入为主    B.接受对现象的不同理解   
C.臆想理论        D.现实被整体看待
7.叙事研究中研究者获取现场文本的主要途径有:
A.经验故事      B.现场观察      C.访谈      D.自传或传记
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研究仅是对事实的研究,不涉及对价值的研究。( )
2.现代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人—物关系或我—他关系,他们之间是无法沟通和交互作用的。( )
3.质的研究是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假设或理论。( )
4.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文本就是现场文本,即仅表述现场经验。( )
5.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教育实际问题的“局内人”。( )
6.叙事研究以研究教育理论为主。( )
7.建构主义者看来,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一种“参与式观察”,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是不存在的。( )
8.在人种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避免对现象的不同理解。( )
9.叙事研究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 )
10.行动研究主要在追求普遍的知识与原理原则。( )
三、案例分析题
1.某老师发现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在校外对父亲的态度十分恶劣,全然不同于平时在学校里那副胆小怕事的样子。为什么该学生在学校与在校外的表现差异会如此之大呢?经了解知道该生在幼儿园时曾因与一小朋友发生争执,而被老师惩罚关在厕所达两小时之久,这之后性情开始发生变化。这位老师猜想:可能是幼年这段不正常的经历深深地刺激了她,导致现在她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她爱在家里发脾气,也许跟她在学校里过得不愉快有关。
为了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位老师认为关键是老师要体贴她、关心她、信任她,让她真正感受到师爱。因此,这位教师打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消除她对教师的成见,对学校生活的恐惧。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然后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
这之后这位教师寻找各种机会运用辅导性谈话、英语对话练习、教育性对话等措施逐步实施他的计划,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生同以往大不一样。
事后这位教师认识到在辅导、教育和转变该生的这一工作中,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首先得益于对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其次得益于事先经过设计。不过,这位教师也感到有一些遗憾,即对该生进行的一次教育性谈话效果不明显,她在关心和体贴父母方面似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为此,这位教师准备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让学生写《爸爸妈妈的一天》的观察日记或让家长与学生“交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等,以进一步疏导该生。
问题:(1)该案例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2)试分析该研究的基本过程。
2.有研究者欲探讨山村小学教师心理需要和影响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等问题,确立了永嘉县北山乡北岙小学的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从2002年6月起至该年11月中旬在不同的场合如李老师办公室、家里等工作或生活的地方以及回城的路途中,采取了结构性访谈、非正式交谈、现场笔记、实物收集、口述历史等五种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面临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研究者综合运用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方法。在类属分析时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山村小学青年教师的需要也分成五个层次。然后把相关资料归入相应的层次里。与此同时,结合情境分析——山村小学青年教师每个层次需要下面,穿插一些访谈片段、观察事件、日记书信、采访札记等,让这些故事性、情景性的描述对该层次需要加以展示和说明。
问题:试问该研究者关于山村小学教师需要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何种研究,试述这种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现代教育研究性质及主要特征。
2.试比较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之处。
3.教育人种学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D 2.A 3.C 4.B 5.C
二、判断题
1.× 2.√ 3.√
三、材料分析题
要点: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
四、论述题
1、要点:前教育学阶段,特点: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散见在其他著作当中。独立教育学形成阶段,特点: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成立了教育学的研究机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论著的大量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涌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丰富。
2、要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问题(可展开论述,只要言之有利,鼓励观点创新)。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A 6、D 7、B 8、B 9、C
10、D 11、D 12、A 13、C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C 3、ABCDE 4、AB 5、CD 6、ABCD 7、ABC 8、ABD
9、ABCD 10、AC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这则案例涉及到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的基本问题,基本上与论述题3相同。只有对人的教育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区分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
2、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形式简单。
五、论述题
第1题
1、        以大工业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2、        普及教育受到重视;
3、        教育愈加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4、        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种国策;
5、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产生和传播。
第2题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
2、        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3、        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4、        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5、        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6、        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
7、        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8、        现代教育的主体性;
9、        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
10、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第3题
1、对于各种教育本质观进行简单的述评;
2、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3、从关系角度看,考察教育本质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
4、从教育的概念看,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C 2.B 3.D 4.C 5.A  6.C 7.A  8.C  9.B 10.D
二、多选题
1.AD 2.BCD 3.ACD 4.ABC 5.ABC 6.ABD 7.BCD 8.ABC 9.ABCD 10.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论述题
1.        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
(1)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涵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值形成合力,吸引实践者采取行动。
(2)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其次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
(3)评价功能。首先是看教育实践是否与教育目的吻合;其次是看教育目的是否切合实际。
要明确的是,教育目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2.教育目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
(1)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性质,提示教育目的本质;
(2)        定向。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概括提炼。
(3)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4)        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是教育目的表述中内容结构的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五、材料分析题
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
(2)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
(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2.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
(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D 2、C 3、B 4、A   
二、多选题
1、BCD 2、ABCD 3、AB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材料分析题
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
四、论述题
1、素质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①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②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与开放性。
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素质教育是实现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追求并实现人的价值理想的过程。
②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是完成人对现实思想道德水平超越的重要手段。
2、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
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 2. B 3. ABCD 4.ABC 5.ABCD 6. ABCD 7.ABCD 8.ABC 9. ABCD 10. AB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1:
答: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材料题2:
答:
(1)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
(2)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
(3)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但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四、论述题
1.答:
(1)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
(2)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
(3)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
2.答: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2)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第五章 现代教育与生活
一、单选题
1、A  2、B  3、A  4、A  5、B  6、C  7、A  8、D  9、B  10、A
二、多选题
1、AB  2、AD  3、ABC  4、ABCD  5、ABCD  6、ABC  7、ABC  8、ACD  9、ABCD  10、AB
三、辨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材料分析题
要点:1、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科学世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教育,它是对生活世界教育的提炼和升华。
2、儿童在生活中才能发现真、善、美,因此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儿童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儿童在生活中所激发的疑问会成为他们在学校教育里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生活是教育的最终源泉和归宿。
五、论述题
要点:1、生活世界教育是感性的、自发的、混杂的;生活世界教育的本体性的、价值性和意义性的;生活世界教育是实然的、领域的和表象的。
2、科学世界教育是理性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结构化的教育;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技术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课题化的教育。

第六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D 6、D 7、B 8、D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 4、ABCD 5、ABD   6、ABCD 7、ABCD 8、ABD 9、ABCD  10、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9、× 10、√
四、材料分析题
1、答: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五、论述题
1、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答  (1)现存问题
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
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2)现实途径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答:(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七章 现代课程
一、单选题
1—5  CBADA    6—10  CDCCD
二、多选题
1、BCD2、ABCD3、ABCDEF 4、ABCE 5、ACDE 6、ABCDE 7、ACDE 8、BCDE 9、ACD10、ABC
三、辨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
四、材料分析题
1、
(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
(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
(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
(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
(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
(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
(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五、论述题
1、
(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冲突
(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
(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2、
(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
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
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
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第八章 现代教学
一、单选题
1-5  BACAB   6-10 ACDBB
二、多选题
1、ABC 2、ACD3、BCD4、ABCD5、ABCD6、ABC7、ABCD8、ABCD9、ABCD10、ACD
三、辨析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答案摘要: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五、论述题
1、答案摘要: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2、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现代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留有适当的余地,并且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主动的学习,促进他们去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等。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6、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现代教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2、答案摘要: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 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
2、        答案摘要:1、准备策略。这一阶段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之前所做的有关各项准备工作的策略。教师需要从学生、教学目标、检测及候课几方面做准备。2、实施策略。是指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及结束等过程的不断调控,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常用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设疑导入等;课中策略主要有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联系策略等;结束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巩固练习等。3、管理策略。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策略有指导及诱导策略。4、监控策略。是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所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包括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主体自控策略、课堂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

第九章 现代德育
一、选择题
1.BC 2.ABCD 3.D 4.C 5.C 6.CD 7.ABCD 8.A 9.B 10.AB11.D 12.A 13.D 14.D 15.D 16.B  17.C 18.D 19.ABC 20.A
二、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三、论述题
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针对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2.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以理服人。其实,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理论、观念、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论证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对青少年进行说理教育时,首先,说服教育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用平等的态度,而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要耐心地灌输和疏导,反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强制的方法。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善于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反对用假话、空话、套话来教育学生。假话、空话、套话只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和厌烦,不相信教师所讲的道理和理论。再次,说理教育具有情感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学生的无限厚爱来唤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说理教育的感染力。(联系实际略)
3.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长期政治思想理论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位。特别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
(2)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人民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祖国可爱的感性观念,使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的。在此基础上,逐渐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最后,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情感相结合,升华为爱国的信念和报效祖国的行动。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是使青少年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和效国之行。
(3)理想教育
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教育的实质在于树立青少年远大的理想,因此,理想其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理想教育,使青少年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索取,而是默默地奉献,要从“自我”的枷锁中解脱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4)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逐步形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树立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并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工作能力。
(5)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教育他们积极地参加体力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以劳动为光荣,以懒惰为可耻的品质,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的恶习的影响。其次,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爱惜劳动成功和爱护公共财产。
   (6)纪律教育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对一定集体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和制度等。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学生履行《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学校的秩序,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
  (7)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的发扬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行使公民民主权利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民主教育应使青少年学生了解民主的本质与形式,在他们日常民主生活实践和熏陶中,培养他们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会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和民主作风。
法制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制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中小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青少年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知法而后守法。
    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因为民主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制又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相互依存,殊途同归。
  (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因为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的反映。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是让他们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礼仪和规范,学会为人处世,接人待物。
   (9)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一些不良品德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健康的心理。像偷窃癖、性变态、暴力狂等常常是由于某种心理变态所导致。可见,要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必须有健康的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健康情感,善于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正视现实,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材料分析题2:答案要点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分析说明:
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
(3)如何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
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
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第十章 现代教育评价
一、单选题
1.C 2.A 3.C 4. D 5. D 6. A 7 .B 8. B 9.D 10.C
二、多选题
11.ABCD  12.ABC  13. BCD  14.BCD.
三、1. ×。考试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命题和评分的一种测试;而测验则是指经过比较细仔的科学分析来编制试题,按严格程序进行的一种测试。严格意义上说它们是有区别的。
2. ×。考试仅仅是一种方法,另外还有如象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档案袋评定法等等方法。
3. ×。除了对学生进行排序分等外,更重要的是起到反馈、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4. ×。除了进行终结性评价外,更重要的是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另外还有形成性评价。
5. √   
6. ×
7. √  
8. √
四、材料分析题
1. 日常评价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新课程在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树立育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其自信心; (2)重视学生的优势和进步,并依据事实提出成长期望;  (3)关怀学生,体谅学生的处境,与学生进行真诚、温暖的交流。
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之间的评价便是其中一种。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 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2)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只能是评价的一种,而且有时学生的评价会比较费时,或者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论述题
1. 答: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 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大优点是评价的客观性。不足之处无法给被评价对象以绝对的水平评估,正态分布的原则不易满足学生上进的要求。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大优点是易于被评价对象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明确目标,主动学习。不足之处是评价标准难以达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和有效。
    个体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能减轻被评价对象的压力。不足之处是由于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不易给被评价对象提供明确的目标。
    总之,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一般应相互结合起来使用。
2.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最新      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保障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例如,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第二,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第三,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第一,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第六,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3.答: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的五个方面:从选拨转移到发展;从他评转移到自评;从智育转移到五育;从终结转移到过程;从定性转移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从相对标准转移到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
    现代教育评价模式的构建的体会与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教育评价模式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特定范围的评价轮廓;各 种教育评价模式必然都有会反映某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各种教育评价模式都有自已特定的目标;各种教育评价模式的实施,必须有教育评价制度作保证。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
一、单选题
1、C ; 2、B ; 3、B ;4、D ;5、C
二、多选题
1、ABCD;2、ABC;3、ABD;4、ABCD;5、BC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材料分析题
1、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
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
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
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
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2、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学习化社会的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
        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五、论述题
1、校本管理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学校自主、共同决策
       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异同
       校本管理对我国教育管理的重要启示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一是校长与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的关系。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表现在过分制度化、一次性、霸权性、封闭性。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一、选择题
1、C    2、D    3、C    4、C    5、A    6、B
二、多选题
1、AB    2、ABCD    3、AC    4、ABC    5、AB    6、ABD    7、ABCD
三、判断题
1.×。教育研究属事理研究,不仅是对事实的研究,也涉及对价值的研究。
2.×。现代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人—人关系或我—你关系,强调他们两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3.×。质的研究采用的归纳法,从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而不是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假设或理论。
4.×。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文本跟单纯的现场文本不同,既要表述现场经验又要解释现场经验的意义。
5.√。
6.×。叙事研究以研究教育故事或教育事件为主。
7.√。
8.×。在人种学研究中,研究者应接受对现象的不同理解,这可能产生另外的观念或改变对现实的观念。
9.×。叙事研究仅有叙事是不够的,研究者需要理解经验叙事意义和对他人及社会问题的意义。
10.×。行动研究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不具有普适性。
四、案例分析题
1.分析:该案例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它是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关于行动研究的过程,凯米斯在继承勒温的思想基础上,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本案例中某教师发现他班上一位学生在学校与在校外的表现差异非常大,由此形成研究假设:幼年时期不正常经历的刺激导致该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并确立用师爱来感化学生的行动研究计划: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第二步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第三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这之后这位老师逐步实施他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事后这位教师又对其行动成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进一步改革措施。
2.分析:该研究者运用了质的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经验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的意义。其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教育叙事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1。以研究教育故事或教育事件为主。在该研究案例中研究者所研究的主要是被研究者——某山村小学教师的故事,即他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反映出了他的内心体验及人生观价值观。2。由研究者描述和解说故事。在这一叙事研究中,叙事主体即研究者通过描述正在发生的故事,使山村小学教师的需要逐一呈现出来,并通过研究者的解说或解读使所叙之事具有特殊的意义。3。以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 对于叙事的探究实质上在于寻找一种能够更好呈现乃至穿透经验的语言方式或理论方式。
五、论述题
1.答: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而由于教育研究最原始、基本、具有原生性的对象——教育活动性存在具有特殊性,这决定的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它包含两大类型的研究:作为行事依据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作为有效性、合理性改进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研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研究范式的整合性、研究主体的复合性、研究关系的互动性、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或综合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
2.答:量的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部分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某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所遵循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有着明显的差别。量的研究遵循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遵循的是现象学的解释主义。
第二,量的研究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因而研究往往要对研究环境进行人为控制,而质的研究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具有自然性的特点。
第三,量的研究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即运用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或检验理论,注重对研究结果的量化处理。质的研究不是去验证一个预先设定的学说或假设,而是应用与研究对象的对话和观察等方式,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下,了解人们的想法和做法,了解研究对象的心声。
第四,量的研究以逻辑演绎的分析方法由上而下去验证研究假设或理论,而质的研究采纳的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从资料收索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或洞察力,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
3.答。人种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对个体文化进行科学描述。人种学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产生了教育人种学研究,即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教育人种学研究遵循的是“现象—解释”的研究范式,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现象学的特征,强调对现象进行仔细描述。二是自然主义的特征,人种学研究总是在某一自然情境(如一个教室、一所所学校等)中进行,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不用控制变量或情境,它具有实地研究的典型特征。三是具有整体性与全局性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8、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
A、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B、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C、凯洛夫《教育学》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9、主张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10、学校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时期 B.奴隶社会时期C.封建社会时期 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   )
A.政治思想素养之一 B.职业道德素养之一C.知识素养之一 D.能力素养之一
13.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   )
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教育内容C.确定教育方法 D.确定教育形式
1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课堂教学C.个别教学 D.分组教学
15.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6.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是(   )
A.了解与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 D.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17.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活动
C.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经济.政治制度C.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1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20.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二、判断题
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占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   )
4、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
5、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   )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   )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   )
8.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问题。(   )
10.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   )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个别教学。(   )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单一课,它适用于比较容易的课程。(   )
17.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习。(   )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属于隐性课程。(   )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而遗传才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0  DBACBCDAAB    11-20  CBABAADBBA
二.判断题 1-10 ×√××√√×√√×   11-20 √√×√××√×√√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下列答案中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
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3、(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魏特海墨 B、费希纳 C、冯特 D、韦伯
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
A、心理的发生、发展 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  )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A、活动 B、客观现实 C、主观能动性 D、意志的努力
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
8、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
A、知觉 B、感觉 C、对比 D、后像
9、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1、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2、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来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某种意义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3、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4、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忆
1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6、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  )个组块
A、5-9 B、7-9 C、5-7 D、9-11
17、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的思维过程称之为( )
A、概念 B、问题解决 C、具体思维 D、抽象思维
18、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
A、后像 B、表象 C、想象 D、复述
19、(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思维的形式
A、概括 B、概念 C、推理 D、抽象
20、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7、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8、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9、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0、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1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1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15、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17、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18、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19、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20、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一、选择题
1-10  DBCDBBDDAD 11-20 DBDABADBBD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错   14、错   15、错   16、错   17、错   18、对   19、对
20、错  












































《教育学》模拟试卷 (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l、教育学的研究对象______________。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_______、教育的生源起源说、_______、_______。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_______、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_______。
4、_______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02年通过的“_______”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_______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家长会、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统性B.制度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__。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
A.随意性B.娱乐性C.自觉性D.系统性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尔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教育学》第一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1、教育问题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源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的起源说3、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4、上课5、遗传;环境;教育6、壬戌;六、三、三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8、孔子;苏格拉底9、学生发展10、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
lB 2C 3B 4D 5D 6A 7B 8D 9C 10B
三、判断并改错
1、错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错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
4、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5、正确。
《教育学》试卷(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l、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_____阶段、-_____阶段和_____阶段。
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____实现的。
3、发现学习模式是_____提出的。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和_____。
5、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_____出现。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902年通过了“_____学制”,它基本是参照_____的学制制订的,通常又称“_____”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8、教学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发展阶段。
9、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指标衡量测验的质量。
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_____的骨干作用和抓好_____的转化工作。
1l、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
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教学工作C校外活动D教师的培养工作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发展的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
A教育目的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的年龄特征D教师实际水平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
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学论》
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     )。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8、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
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
9、课的类型是根据(    )来确定的。
A教学目的B课的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
10、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
三、判断并改错(每题2分,共10分)
1、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3、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4、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5、读书法就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第二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
1、萌芽、创立、发展2、教学活动3、布鲁纳4、遗传、环境、教育5、奴隶社会初期6、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7、壬戌、美国、“六三.三”8、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9、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10、优秀生、差生11、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二、不定项选择1AC2B3ABCD4ABCD5A6C7C8A9AB10C
三、判断并改错
1、错。动物能哺育幼仔,是动物的本能,它不存在教育。
2、正确。
3、错。形成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中心环节。
4、错。集体形成的条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集体已经形成。
5、错。读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无教师指导的阅读只能是学生的自学法。
《教育学》试卷(第三套)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咨询的主要方法有:1) _____;2) _____;3) _____。
3、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_______年,称为_______学制。
4、课程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形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儿童从出生到青年期有三次身心发展的高峰,第一次是_______,第二次_______,第三次_____。
7、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______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______,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_______。
8、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一个检验,因此教师备课必须做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三方面的工作。
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_______问题。是教育的依据和评判标准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10、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特殊认识过程C发展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4、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
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
5、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C孟子柏拉图D朱喜苏格拉底
6、“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
8、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A审美教育B五讲四美教育C美好生活教育D美好思想教育
9、“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这话是说的。
A周恩来B毛泽东C蔡元培D王国维
10、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三、判断并改错(每题2分,共10分)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教育学》第三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题
1、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教育美育2、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3、1902、壬寅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5、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6、出生的第一年、六、七岁、青春期(14、5岁)7、核心、纽带、具体执行者8、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9、核心、出发点、归宿10、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
二、不定项选择lB2C3AD4CD5A6C7A8A9BiOC
三、判断并改错
1、错。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错。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3、正确。
4、错。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4-6-5 08: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膜拜阿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4-6-25 21: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学习了!! 好多不记得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9 01:17 , Processed in 0.28236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