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2-21 0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儿童面前的桌子上放慢了各种各样的糖果,然后研究者借故离开,并告诉儿童“如果你不吃这些糖果,待会儿我 会给你更多的糖果”,看这些儿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忍住不吃糖果,这种研究方法称之为观察法。
2.【答案】B.解析: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发现,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要远远大于普通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据此 ,他提出了遗传决定论。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解析:中班幼儿在道德感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如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对别人行为方面的评 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
6.【答案】C.解析:早上起床,发现外面的地是湿的,判断前一天晚上下了雨,这种心理现象属于思维。
7.【答案】B.解析: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 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8.【答案】D.解析:学生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老师提出表扬属于正强化。
9.【答案要点】
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 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 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 “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 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 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言语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 ,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10.【答案要点】
(1)这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正、无私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局限于个别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肩负的是对一 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无论学生的外貌形象如何,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自己心意,学生成绩是否优良, 无论学生的品行、素质好坏,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怀着同样的深情和爱心,给学生以公正、无私的爱。案例中的教师,做到了面向 全体学生,特别是不歧视“后进生”,在课堂上,不仅态度和蔼,温和的与学生交流,而且用心去激励学生,用爱心去点燃胆怯者 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2)启示:
①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有“偏爱”,也不能有“偏见”.
②“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的阳光。
③只要用心去播撒爱的种子,贯彻爱的教育,就会结出爱的果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