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试卷三 一、单项选柽颗 1.;A[解析]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2.A【解析】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B【解析】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人神经的传导,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4.c【解析】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时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陈述性记‘亿和程序性记忆。 5.A[解析]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一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6.A【解析】思维的特点主要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7.A【解析】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8..B【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D【解析】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毋奶淋修。 10,C【解析】略。 11.D【解析】能够引起我们感觉质变的这个最小的量变数值就是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阂限测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本题所述为差别感受性,因此答案选D。 12.B【解析】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丁,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4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 13.,A[解析]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 14.A【解析】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牛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15..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16..B【解析】略。 17.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并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网义务教育法》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8.B【解析】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9..A[解析]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具体处分、处罚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当在知道处分、处罚后次日起60日内向学校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申诉申请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已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不再问字校法制办申诉。 20..B[解析]《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多项选择题 1. ABCDE【解析】个体对压力感不同。(1)经验: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2)准备状态:对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感受。(3)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重要作用。(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5)环境:与所、处的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有直接关系。 2. CDE【解析】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铬信件。‘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3. ABCE【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此,D选项不选。 4. AE【解析】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想象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丁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 5. ABC【解析】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6. ABE【解析l/L童动作发展遵循三条原则,(1)从上到下原则: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部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2)由内到外原则:接近身体中心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3)由简单到复杂原则。 7. .ABD【解析】注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注意的一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l)选择功-。能:注意使得人们在某一时刻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和任务要求的刺激信息,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的作用。(2)保持功能:注意可以将选取的刺激信息在意识中加以保持,以便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丁,完成相应的任务。(3)调节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8. ABCDE【解析】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暂时性、情境性、激动性、表浅性与外显: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9. ACE【解析】略。 10. BCD【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二、 名词解释 1.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 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灵奇现象。 3.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5. 课堂管理: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包括时间管理、内容管理、环境管理和纪律管理。 三、 简答题 1.(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①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稳定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③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④复杂性 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复杂,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⑤功能性 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为:n)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4)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5)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 四、 论述题 1.(1)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认知。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②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③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已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2)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我们所应把握的就是环境的因素。父母和社会共同塑造下一代良好的人格。 2.(1)“磨难教育”,顾名思义,也叫“挫折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即通过有意创设艰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大自然的考验,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使其在艰苦环境中学会生存。 (2)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应教育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于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首先,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其次,当学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中学生有好高鹜远的想法,却不知道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自己的人,遇到大事怎能不冲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