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06|回复: 0

[经验] 分享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6 16: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分享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建构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开拓人才。
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一、创造情境,诱发参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期。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一改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而是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计算出一两道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奥妙。”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当初步得出结论后,我又围绕其中“最简分数”这一学生容易忽视的前提条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照前面结论判断出现了失误,又促使学生去思考失误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整个过程在我创设的“认识冲突”下,由学生自己一步步独立思考获得的。
二、动手操作,多向参与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演示: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仪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学生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分别沿直尺滚动一周。
3、观察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滚动一周的长度与圆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4、交流小结:圆不论大小,周长总是它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
5、推导公式:通过以上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用简洁、完整的语言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这样,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启迪了思维,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三、引导发现,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用“商不变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并让他们举出与“1/2”相等的算式,从中选出“1÷2=2÷4=3÷6”,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2=2÷4=3÷6”改用分数表示,得:1/2=2/4=3/6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是不变的?从右往左看呢?联想“商不变”的性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说说分数有什么性质。
同学们跃跃欲试,轻声地试说,声音由小到大,渐渐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我先表扬他们敢想也敢说,接着又带着怀疑的样子说: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
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进一步问:这个结论“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中的“数”是否可以是任意数?
学生讨论后发现:若分子分母都乘以零,分子分母都会变成零,而零不能做分母;若分子分母都除以零,就违反了零不能做除数的规定,所以,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一定要补充“零除外”的规定。
四、质疑问难,鼓励参与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多满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知其所以然”。因此,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丰富想象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敏于联想,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洞察力。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能力以及对习以为常的事例提出新的见解的习惯和能力。故作为教学环节,教师除留有专门时间让学生质疑外,还应倡导课堂讨论。课堂探讨,可以变信息的单向传递为立体传递,促进信息渠道宽广畅通,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之间、学习之间的自由探索和热烈议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弄清疑虑疑难,还往往会迸发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思维。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课本上的“折拼法”是否可以改成“撕开来,再拼合起来”呢?
学生认为与课本上的“折拼法”相比,“先撕开,再拼合”自由度大,易操作,且更让人信服。实践证明学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且还富有新意,很有价值。只要掌握撕角的大致要求和拼合的作法要领,则操作与理解掌握往往是一气呵成,学起来轻松而有效。我们说这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五、组织讨论,群体参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从不过早的评判,过多地限制,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讨论,使学生真比如,对于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当时有很多学生认为是对的,我没有表态,而是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理由,由此引发的双方激烈的争论。我首先让做错的同学讲,A类同学讲道:“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也就是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1倍,圆柱体积就是它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反方的B类同学马上反驳:“你把圆锥的体积看成了1倍,而这道题是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圆锥的体积是它的1/3,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3。”做错的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有分清单位“1”,导致判断失误。
讨论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不仅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求是、求真的学风,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为使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宽松、更民主的教学空间。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6 17:55 , Processed in 0.0812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