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163|回复: 1

广州教师资格考试 心理学 复习指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9 22: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心理学复习
1、名词解释:
现代心理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他们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景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条件反射: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注意是一种信息的内部选择机制。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由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内外刺激的初级经验与觉知;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感觉是信息向大脑传递或大脑接受信息的过程。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成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知觉就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过程。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遗忘: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思维是对信息的深入加工改造并使信息重新改组和建构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指引起个体活动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归因: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
智力:个体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特有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异于他人而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主要由先天生物学因素决定的、较为稳定、典型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发展: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2、个体心理的构成   2-3
答:个体心理指个体所具有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具体分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
        认知活动: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现象。
        情绪活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抱有一定的态度,产生诸如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爱或者厌恶等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就是情绪。
意志活动: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包括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性质。
意识状态:一种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能清楚觉知的状态。包括觉醒、注意、应激等不同的水平。
无意识状态: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清楚觉知,通常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状态。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意向和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去想,决定着个体追求什么,拒绝什么,以及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社会意义;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点,它集中反映个人精神活动与心理生活的特殊性与典型差异性,是人们在心理方面的类型差异与特质区别;包括能力、智力和人格。
3、行为的三种基本形式   5-6
        答:(1)内在生理性反映;(2)外在躯体性运动;(3)人的言语活动
        4、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的认识   8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5、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特点   13-15
答:(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6、实验法   31
答:实验法:在实验者控制的情景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心理实验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形式。
        实验法的特点:(1)严格控制条件,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2)容易得到定因定果的结论。(3)情境的人为性。
自变量:在实验研究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即刺激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即反应变量。
控制变量(无关变量):不是实验要研究的,但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
7、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32-33
答:(1)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2)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3)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8、注意的特点   40
答: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9、无意注意的产生因素   41-42
答:(1)刺激物特点:包括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个体状态:包括①个体的需要、兴趣;②情绪和精神状态;③知识经验,期待的因素。
10、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42-43
答:(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4)排除干扰。
11、注意的品质与培养(理解)   43-45
答:(1)注意的范围
定义:指人在同一时间能清楚八五的对象的素含量
影响因素:①直觉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任务;③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定义:指将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而不改变的现象。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现象。
注意分散:指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被动、消极)
(3)注意的分配
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
实现条件: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非常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具有内在联系,经过一定的联系,也可能实现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定义:指人根据新的活动任务,主动将注意从一个事物改变到另一个事物上。(主动、积极)
        影响因素:①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②原来注意的紧张度。③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12、感觉产生的条件   46-47
答:(1)健全的分析器;(2)一定强度的事宜刺激。
13、感觉的规律   50-51
答:(1)感觉的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产生不同的感觉时,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4、知觉的特性   52-55
答:(1)知觉的选择性
定义:人在知觉活动中,总会把事物区分为对象和背景,对知觉对象做出清晰的认识。
        影响因素: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异;②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③对象的特征;④主观因素,包括经验、情绪、动机、需要、兴趣等。
(2)知觉的整体性
定义:我们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不完整的情况下产生对事物完整的认识。
影响因素:①经验;②刺激物特点。
        刺激物特点原则:①接近原则;②相似原则;③连续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好图形原则;⑥同域原则。
        (3)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用词语标识事物。
        影响因素:①知识经验;②言语指导;③实践活动环境
        (4)知觉的恒常型
定义: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大小恒常性:指人所熟悉事物当其距离我们的远近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我们对其大小认识保持不变。
        形状恒常性:指当人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时,对事物的形状认识保持不变。
        名都恒常性:指照明的亮度改变时,人对事物的表明亮度知觉不变。
        颜色恒常性:指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可以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身的颜色而不受照明条件影响。
        15、记忆表象的特征   58-59
        答:(1)直观性;(2)概括性
        16、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59-62
        答:(1)感觉记忆
定义:也称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特点: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②感觉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
        ③感觉记忆容量大;
        ④感觉记忆的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
定义: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点:①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②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块。
        ③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④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
定义: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①记忆容量非常巨大。
        ②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
        ③长时记忆是一种备用性的记忆。
17、记忆的过程(具体看书)   62-70
答:(1)识记;(2)保持;(3)再认和回忆
18、影响识记的因素   64-66
答:(1)识记的主观因素
包括:①识记者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②识记者的态度;
(2)识记的材料:材料的性质、数量、难度
(3)识记方法:
包括:①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多用意义识记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
        ②将识记的内容变为识记者操作活动的内容或智力活动的对象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
        ③灵活运用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④识记中多感官的协同参与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
19、遗忘进程的规律   70-71
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
20、科学的复习原则   73-74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4)多样化复习;(5)活动有助于记忆。
21、思维的分类   75-76
答:(1)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
动作思维:依据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凭借直观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为思维的基本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思维。
(2)按思维活动探索问题的方向不同
        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分为
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根据个体对思维过程是否有清晰意识,分为
        知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2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78-81
        答:(1)问题情境;
(2)问题的表征:指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
(3)思维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指在问题解决时个体将事物的功能固定化,只看到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可能功能的现象。
(5)知识经验
(6)动机强度
2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83-84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3)加强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4)引导学生多参加创造性活动
24、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85-86
答:(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②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③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25、情绪的功能   86-87
答:(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
26、表情   88
答:定义:表情指情绪发生时的外部表现。
包括:①面部表情;②身段表情;③言语表情。
27、情绪按存在的状态分类   89-91
答:(1)心境:一种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2)激情: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性的,往往使人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状态。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8、意志行动的特点   93-94
答:(1)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
(3)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29、心理冲突(具体看书)   96
答:类型包括: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
30、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99-100
答:(1)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2)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31、动机强度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101-102
答:(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32、动机的分类   102-103
答:(1)根据动机的产生基础分
①生理性动机:是以自然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其驱使的行为满足人的生理性需要。
②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其驱使的行为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动机。
        交往动机:交往动机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权力性动机:是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2)根据动机来源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分
①外在动机指人在外界的压力与要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②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33、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106-107
答:(1)区别
①范畴不同
知识是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主要存在于社会系统中。
智力是一种个性特征,是具体操作动作方式的内在心理因素。
②概括水平不同
知识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的、系统的概括。
智力是对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功能的较高水平的概括。
③发展的不同步
智力发展较慢,知识掌握较快。
知识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但能力不可能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长。
(2)联系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掌握知识又以一定的智力为前提。
34、智力二因素论   107-108
答:(1)智力是由一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一组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
(2)两种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G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S因素代表个人某一种特殊的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35、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说   108
答:(1)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在智力中包含着两个而不是一个基本因素,他将其称之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2)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秉赋。
(3)晶态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36、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10-112
答:(1)智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①增长期(0~17、18岁)
②稳定期(17、18~35、36岁)
③衰退期(35、36岁以后)
(2)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差异
①越复杂的智力因素,增长速度越慢,达到成熟的年龄越迟,衰退也比较晚。
②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3)个体间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
①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智力发展存在关键期
①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②一般认为从0~12、13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37、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类型(理解)   118
答:巴甫洛夫提出
神经类型        神经活动特征        行为特征        气质类型
兴奋型        强、不均衡        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        胆汁质
活泼型        强、均衡、灵活        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好交际        多血质
安静型        强、均衡、不灵活        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        粘液质
抑制型        弱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抑郁质
38、性格与气质   119-120
答:(1)区别:
①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②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③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联系:
①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的难易程度和速度。
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③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39、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34-135
答:(1)定义: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可变性、顺序性和系统性。
(2)心理发展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
40、遗传与环境(理解,具体看书)   135-136
答:(1)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被看做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或前提,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具体表现:①遗传素质对人的智力的形成、发展及其特性、水平有较大影响。
          ②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情绪或个性的发展。
(2)环境的影响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人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作用主要体现:①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水平。
              ②社会环境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3)遗传与环境都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分开。没有环境,遗传的作用无从体现,没有遗传,环境也无从实施其后天的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5-17 1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不顶就太对不起楼主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15 12:43 , Processed in 0.10137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