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5820|回复: 28

[真题] 2009-2010年浙江省各地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汇总【完整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3 23: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省统考形式: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试题类型及分值:(一)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二)名词解释(4题,每题4分,共16分)(三)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四)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五)材料分析题(1题,每题15分,共14分)
点评:考题还是以教育学为主,偏重教师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理论)。案例分析注重教学实践,多用归因法来分析,用理论来指导,用教学实践经验来应对。此外,与教育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涉及,这点要注意。备考2011省统考的考生可以参考下,好有个复习侧重。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海宁市教师招聘一二批教育理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班主任   2.启发式教学   3.研究性学习   4.教育方针
二、简答题
1.三维目标指什么?
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班主任如何管理班集体?
4.简述教师的能力结构
5.简述你对教育均等的认识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践,一个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 结合实践,试论备课的基本要求。
3.结合实践,如何叙写课堂教学目标?
4.谈谈你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的理解?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2009年诸暨市教育系统教师招聘
教育理论考试真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戌癸丑学制
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D)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3.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B)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制度 
D.民族文化传统
4、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 )。
A、正与负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5、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C )。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个别辅导    D.布置作业
7.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B)
A.暂时遗忘 B.永久遗忘 C.干扰遗忘 D.逆向遗忘
8、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程度是( B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9、14、15岁的同学在学校打架至同学死亡,( A )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他不负责学校负责   D他不负责,家长负责
二、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2.有效教学 3.定性研究 4.同化与顺应 5.教育法律关系
三、简答题
1、班级管理的内容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3、新课改的基本目标
4、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形式
四、论述题
1、根据归因理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2、如何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3、新课改下的教师能力结构
第五:材料分析
讲的是数学家华罗庚无法成为教师,但是却成为数学家的例子
1、根据材料说说数学家与教师的区别?
2、根据材料说说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你认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是怎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理论笔试真题  
一、连线题
助产术(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苏格拉底
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洛克
《大教学论》                         卢梭
《教育漫话》                         夸美纽斯
《爱弥儿》                           赫然巴特
《普通教育学》                       杜威
《民族主义与教育》                    亚里斯多德
二、简答
1、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促进平衡,你认为政府该采取什么措施?
2、介绍读过的两本教育类专著,用一句话概括其中心思想。
3、学生在教学楼里追打,一个被摔得头破血流,作为班主任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请写出先后顺序。
4、老师发现学生在班级里用手机发短信,于是没收了学生手机,你觉得这样做对不对?
三、案列分析
一个名师到一个学校上公开课,发现班级少了一些人。知道学校怕影响上课效果,把他们赶回家了。名师(李镇西)知道后让学生找回学生,然后才开始上课。  在李镇西眼中,一个学生都不能少。问:李镇西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 并请设想李老师会在课前对学生们说些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2009年衢州市开化县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理论真题
一、简答题
1、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杜威的活动课程是否一致?
2、思想内化分为什么?(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3、儿童权利有哪些?并举例相关的法律法规。
4、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什么心理现象?(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二、案例分析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用了一个比喻句“它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学生就问"野马不是没有缰绳的吗"。老师认为这位学生在捣乱,并批评了他,请您分析,老师做法正确吗,如果是你怎么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嘉善县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真题
一、概念
1、多元智能
2、期望效应
3、学习的高原现象
4、校园文化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建构主义的认识?
解答:从它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谈。其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谈谈对档案袋评价的认识?
3、叙述1999年与2008年教师规范的不同之处?
4、如何禁止在职教师的有偿家教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浙江温州乐清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真题
一、单选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B )A. 杜威 B.巴甫洛夫 C.华生 D.斯金纳
3.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 保罗•朗格朗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4.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B )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B )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7.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D )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8.《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 )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B )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1.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D )
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2.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B )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3.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D )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5.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二、填空
1.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的需要和(   )的需要。
2.  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撰写的《   》
3.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   )活动和(   )活动。

三、简答
1. 新课改之前被称为“教学大纲”,之后被称为什么?
2. 中等智商的值是多少?
3. 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4. 九年制义务教育分那几个学段?
四、名词解释
1. 先行组织者:
2. 讲授法
3. 自我效能感
五、论述
1. 请论述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2. 请论述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
教师为了惩罚上课爱讲话的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准上课。问:教师侵犯了学生的什么权利,以及预防措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宁波市教育局直属第二批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部分真题
一、填空
1、教师的权利的义务是《        》中颁布的
2、教师的工作目的是            
3、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灵魂
4、评价教师课堂的质量基本因素            
5、新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原有认识经验上的学派是            
二、简答题
1、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2、作为班主任将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3、课堂教学质量的表现在那些方面?
4、结合理论与实践,如何做好学困生或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5、教师职业的工作内涵?提示:教师职业道德第四条: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材料分析题
小跑,宁波某中学学生,上课经常捣蛋,学习成绩不理想,痴迷军事杂志。在老师课堂提问时,经常无意识地将话题转移到军事上,在与同学们交流时亦是如此,总是将各种话题引入的军事话题中。一次,在刚被评上宁波市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的王老师课堂上,在全班性回答问题时小跑又“跑题”,并引发全堂哄笑。而王老师却鼓励说,"古今中外的大将军小时候都是军事的小痴迷狂,看来,你将来肯定是一个大将军"。后来小跑课堂“跑题”犯错的现象越来越少,两年后,以550分考进重点大学。
谈谈以上材料给你的启示,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学生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3: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
2010年4月17日省统考
编号01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编号02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编号03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编号04
注意的特征如下: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二)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光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即一瞬间意识能把握的事物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注意的转移,即注意能否根据需要较快地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注意的分配,即能否同时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事物上。
注意的种类如下:
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抑制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状态。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的组织活动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以后,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
编号05
《义务法》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编号06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关系到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教育方针规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第二部分,规定教育的目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第三部分,规定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和原则,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可见,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部分。
编号07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一、自我意识高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其作文及日记中常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例如,同是以“我看到了什么”为内容的作文,小学生是纯粹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景象,而初中生虽然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但在他们的描述中,却带有十分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基调,在作文中更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
又如,同是记日记,在小学生的日记中,主要记述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对此的肤浅认识;而且记日记的态度也不自觉,经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去完成;对于日记的保密程度也无过高要求,甚至有时主动提供给别人看。日本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初中生的日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在日记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期望等;其次,初中生记日记的态度也是自觉自愿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内心需要;第三个变化是,他们开始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细心加以保管,不许别人翻看。初中生日记特点的变化,表明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也恰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师多看了他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二、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一)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生理学家曾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态。但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苏]T•B•鲍里索夫编,刘洪芝译:《少年身心发育之路》,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的刺激强度与神经系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性,两者应是相互协调的。但在初中阶段,这种依存关系受到了影响,致使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强烈的反应。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所以,可以说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二)反抗心理的表现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几乎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初中生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为。
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如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从属的地位。
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第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较快地随之消失。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若罔闻。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
3.反抗的迁移性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这种反抗的迁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惑,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成长带来不利。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 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痕迹。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会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了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在这种交往中,儿童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伙的时代。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突出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初中生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二)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场所不尽相同,感情所指向的对象也有区别。
幼儿主要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构成一种心理上的交往关系。
小学儿童虽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陈梅曾以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一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之一是:“你平时将自己内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并要求被试将所列对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顺序,小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而初中生的反应则是:朋友、兄弟姐妹、父母。由此不难看出,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陈梅:《儿童与青少年的交友需要及团组特征》,《心理科学》,1991年)。
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得到支持和帮助。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这种交流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初中生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某些场合下,好朋友之间经常要制定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若违反了方针,就要受到严厉的遣责。他们认为,能否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初中生在交友上还有一个多层次的特点,随着他们志趣和爱好发展得越来越广泛,内心生活越发丰富,就越难在一个朋友身上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所以,他们可能与某一个朋友的交往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与另一个朋友的交往又只限于另一方面的兴趣。
初中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男生之间的友情强度较大,而女生之间的友情却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
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三)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们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由于性别意识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调查表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个永久的秘密。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初中阶段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初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一个初中生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少年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如果这种关系无限度的发展,就会妨碍初中生的正常进步。
(四)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童年期以前儿童的眼光里,父母的形象至高无尚,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
1.情感上的脱离
初中生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
2.行为上的脱离
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3.观点上的脱离
初中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一方面,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却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五)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友好的。一般来说,小学生们可以接受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
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动上对这些教师做出最好的反应。例如,对于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会努力去学习;对于这位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会十分认真地去执行;对于这位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会毫不怀疑地去接受和吸取等等。
同样,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也总有一两位他们最不喜爱的教师。在心理上,初中生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
五、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合过程。心理整合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持续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发展变化而来的,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统一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各方面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般认为,个体要到25岁,甚至再晚一些,才能完成这种心理整合任务,达到心态的稳定和平衡。
初中生随其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都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出现一些消极心境。
(一)烦恼突然增多
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增添了许多烦恼。
1.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外观形象的变化,使初中生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变,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对许多类似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样才能将与父母的关系再度恢复到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程度?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等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初中生们。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
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强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维持自己过去曾拥有的优越地位,但很困难。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优越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对此似乎没有太深的消极感受。进入初中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这种愿望困扰着那些从没有过上述切身体验,而且各方面能力略显不足的学生。
(二)孤独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三)压抑
压抑也是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压抑是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时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但总体来讲,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心境中,消极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特别需要父母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和帮助。

编号08
已取得了教师资格,但因个人种种原因已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者。
《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编号09
教师论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程理念之一),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内容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水平,体现文本的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目标,才能达成。一堂课的最终目标是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让孩子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和老师、同学合作交流,这样的课才是有效的。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我们学生的特点,力求每个目标的落实,要实在不要空而不符合实际。
专家论述:
一、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
(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案例:下面是一位教师制定的《测量白的快慢》一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分析:哪些因素,不够具体)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怎样的过程和掌握什么方法不够具体)。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不够具体,无可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二、 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制定教学目标(以科学学科为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与科学有关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目标的制定中应先考虑哪一维目标呢?
在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显明性和确定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在学科教学中,知识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是扎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确定本节课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以及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等。
举例:《美丽的彩虹》
知识与技能:
    分析:本课是以“彩虹”为媒介,通过对彩虹的观察,认识白光(太阳光)的组成。因此把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能说出白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认识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过程与方法:
分析:学生要获得白光组成的知识,经历了观察,提出有关彩虹的问题,通过用水棱镜制造彩虹,对制造出来的彩虹进行观察,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与同学交流等过程,认识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能通过观察提出有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经历用水棱镜制造彩虹的过程,能对制造出的彩虹进行细致的观察,能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定为:在获得光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要有研究彩虹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位为: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乐于与同学合作进行关于白光组成的探究活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上述《测量摆的快慢》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
    分析,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长等,哪个是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故知识目标定位为:
能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与摆的长短有关:摆长越长,摆动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分析:学生要获得上述的知识,经历了提出问题(摆动快慢可能跟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有关),提出假设(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的具体关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获得影响摆的快慢的知识。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位为:能对影响摆的快慢的三个因素: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做出预测,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能对实验中获得的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的长短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摆长,能把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实验中反复测量的重要性,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有关摆的问题。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编号10: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江苏某中学校长:如何履行教师义务(关键词:洒向学生都是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因而,教师要有“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让学生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关怀、照顾、教育他们,象慈父一般关心、呵护、培育着他们。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热爱事业的感召力。喜欢好学生容易,爱一个差生方显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
如果有真爱,只要你努力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用心和每一位学生交朋友,采取得力措施,像春风化雨一样对症下药,确实可以让学生人人都能成才。尤其是对那些困难生,更需要老师的极大耐心、爱心、恒心。可以说,给予差生的爱心,更是何其宝贵。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为教育学生不惜呕心沥血,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给其以慈父、慈母般的爱。
一般说,差生都有自卑感,与教师感情疏远,只有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才能渐渐消除其对抗心理,使之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很聪明,但思想落后,当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沟通意见后,在课堂上多提问,让他明白,老师并没有放弃他。发现他有进步及时表扬,坚持每天晚上找他谈心,分析犯错误的原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把我们当成真诚信赖的朋友,才会逐步和大家走到一起,才会张开他们理想的风帆,才会扬起他们生命的航船。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即使是差生也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差,他们总有潜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当这种光点闪烁时,也正是对他们引导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差生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着力给于表扬,鼓励,让其产生一点“成功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是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表现。
差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日养成的,同样,差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应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应付出很大的精力。这是因为差生自治力差,易好了伤疤忘了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差生出现反复是正常的,要允许他们反复,关键是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的批评。实践证明,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教师要有更大的耐心去帮助他,鼓励他,使之明白老师的苦口婆心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真心实意为了帮助他。凡事都要有个过程,要给差生一个再认识、再改正的机会,有针对性的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引导,使差生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改正缺点。由此可见,对差生的转化必须有信心,贵在持之一恒。转化差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工程,但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差生施以满腔的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差生的心理活动及特点,采取恰当的工作方法,定会在转差的这块田地里收获累累硕果。
“山乡愚公”刘恩和,如果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怎么可能做到他所做的一切?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而爱,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有了爱,一切美好事业的实现就变得自然而和谐了。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具体的归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要说何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我看来,道德的好坏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它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于非正式的舆论之中。所谓的明善恶、秉正义、知荣辱等都是人们意象中的代名词。所以说,道德立于心、工作成于手。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教师,担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担,如何更好地培养下一代,模范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模范地履行自己义务。


2009年海宁市
编号06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编号07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009年诸暨市
编号01
BDBAC  BBBA
编号02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 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 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编号03
有效教学基本概念:
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 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 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 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 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提出背景的介绍: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 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 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 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思想: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 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 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 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 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有效教学的途径
途径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途经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 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 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编号04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与定量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相对的概念,也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具体目的是深入研究消费者的看法,进一步探讨消费者之所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果说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定性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新产品上市策划的成功,除了需要在概念研发、文案创作等方面的优势外,应该更强调市场研究,尤其应重视对定性研究的实施和应用。通过定性研究,从中可以获得不少宝贵的信息和灵感,再将其充分运用于策划方案的制订中,可以为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增加不少胜算。
定性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与定量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从心理学研究角度讲,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实验和分析等,来考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这种或那种属性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等。由于它只要求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作出回答,故称定性研究。
  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编号05
同化与顺应是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编号06
受教育法律规范约束的社会关系就叫教育法律关系,如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关系等,因为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加以调整和约束,故皆属于教育法律关系。
编号07
    是指根据班级管理的对象,从哪些方面来管,或者说管些什么具体工作。有人说,班级管理工作是无底洞,事无巨细样样做,永远也做不完。这句话说明班级管理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但是,它在学校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主要管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即学生德育的管理。班主任要加强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建立良好的班风。这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2)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学习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分析学习质量,严格学习纪律,建立学习制度,培养学习习惯,使 学生树立勤奋好学的学风。
(3)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列主义教
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安排和学生的特点,除组织学生搞好自己的生活劳动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和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管理。
(4)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在现行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之外,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 的教育活动。班级课外活动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是校内课外活动的管理,二是校外活动的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的指导思想,在于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效果,充分 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育质量。
(5)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班级体育、卫生的管理,包括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两项的管理。体育运动是增强学生身体 素质的重要途径,卫生保健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管理,主要是督促学生上好体育课,组 织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活动、竞赛活动等。班主任对卫生的管理,主要是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组织学生做好教室、寝室和个人卫生,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要加强安全教育。
(6)对教室设备的管理。教学设备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班主任对教室设备的管理,主要是对教室内的桌凳、灯光、电教设备等的管理。
     总之,班级管理的内容较多,且具体。它包括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求得班级管理工作总体的最优化。
编号08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学生的脑和精神系统的发育特点
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在13-14岁脑电波持续第2个“飞跃”现象(第一个飞跃现象出现在6岁左右)
(二)中学生认知大致的基本特点
1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2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
3 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1 目的更明确
2 持久性明显发展
3 精确性提高
4 概括性更强
(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
1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
2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运用多种方法,在理解的事物意义货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这是一种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它本质上也是一直理解记忆
(五)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1 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主体对自己的意识。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 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六)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比,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中学阶段是思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正因为如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在政治活动中“打头阵”,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因而,中学生也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既包含了积极的内容,也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
总之,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的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懂得不稳的时期。
编号09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 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 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 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 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 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 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 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 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 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 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 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 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 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 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 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 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 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 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 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 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 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 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 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 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 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编号10
教育法规的实施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据教育法规来解释具体问题的执法活动,即教育法规的适用;一种是要求有关人员遵守教育法和对违法者实行制裁,即法律的遵守。
编号1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在 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 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题,通常 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 理,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学 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 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把过去的失败 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人们相信增加努力将带来成功时,他们就会在工作、学习中坚持更长的时 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努力过程中,教师应 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的努力在不断取得成功。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包括合理成分的回答都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对学生 作业进步的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在每次小测验过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学生这此的进步所在等。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终有回报”,从而坚 定了学生继续努力的步伐。
三、难度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成功认为是任务难度小,失败认为是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由此归因倾向必然导致两种结果,题目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题目太难,学生则可能寄希望于教师讲解。
对 于倾向于难度归因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解决较难的问题时,应预先设好铺垫,分散难度, 阶梯式推进,螺旋式提高。如设计材料分析题,当教师预见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有困难时,就预先给学生准备好“摘桃”的“梯子”。学生不但不会因为题目难度大 而放弃思考,而且能通过体验到经过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运气归因
当个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成功为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失 败会归咎于自己的运气差。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总是寄希望灵感火花的瞬间迸发,幸运之神的如期而至。分析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教 师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习惯于运气归因,必然导致学生学业荒废,不思进取。教师必须设 法克服运气归因的不良影响。
由于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成绩往往都很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有运气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搜集在一起, 把他们每个人的成绩都画成一个折线统计图。教师利用这种统计图可以很好地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不能只靠运气,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降临在你的头上,机遇 从来只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只有平时的不懈努力才能不断取得好成绩。同时出示平时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班同学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对学生有很强的说 服力。从而达到纠正学生进行运气归因的倾向,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都应该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能。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借鉴归因理论,注意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走向成功。
帮助学习学习具体学科知识时所常见的思维漏洞、思维过失:略
编号12
一、铸造师德自律
教师工作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传。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师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 “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体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习的能力,佳话数不胜数,许多事迹感人至 深。孔门师生之所以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关键在于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 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 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 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老师,他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 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他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 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 么?”“哦,这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他的这一句话,不仅伤害了 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可以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倡导”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质。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 从讲台、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视野多角度地 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 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 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 育的对象,相对的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 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 和发展的本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 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以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但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 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 后进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研究并帮助后进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助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越得不 到重视的学生越会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举动,做不出正面的积极的举动就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爱莫大于心死。”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 上进的愿望。“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编号13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多元化。
一、 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二、 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三、 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
四、  学生的学习伙伴,
五、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
六、  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七、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的能力:
1、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实施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
4、信息素养能力
5、教学研究能力
6、终身学习能力
编号14:
1:“华罗庚不能当个好教师是由于他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力与素养。这决定了他能成为大数学家却不能成为数学老师。
2:正确认识职业特征,摆好心态,做好教书育人的角色转换准备;不断地教学反思,增强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增厚学科专业素养。
3: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深厚的教育教学功底、广泛的文化知识、相当的科研能力与教学反思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自我完善。

2009年浙江衢州市柯城区

助产术(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苏格拉底
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洛克
《大教学论》                         卢梭
《教育漫话》                         夸美纽斯
《爱弥儿》                           赫然巴特
《普通教育学》                       杜威
《民族主义与教育》                    亚里斯多德

简答题编号01:
财政投入、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加大特岗教师的政策优惠、城市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地区,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地区。等。
编号02:
洛克《教育漫话》“它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强调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
编号3
联系校领导、校医,和医院,保护受伤者,对另一方予以劝止。及时护送医院。通知双方家长,从中协调。如情节严重,移交公安局,追究刑事责任。
编号4
参见学生权利部分。从教学效果上予以理解。
编号 5
全纳教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育即爱”理念。略。

2009年衢州市开化县
编号01
高中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课程形态,本质上是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同时汲取了当代教育理论的思想,如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等等,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自身的特征。
杜威是20世 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依据自己的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建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课 程观,其中他的活动课程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表现。他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并将之渗透到他 的课程理论体系中。这些对于中国现在的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对21世纪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活动课程观概述:
    (一)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杜 威认为,在教育中有机体的机能或行动是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兴趣来源于儿童的本能和经验。儿童有四种本能:社交的本 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这四种本能所产生的四种相应的兴趣,即语言与社交的兴趣、艺术表现的兴趣、探索的兴趣。他认为这四方面的兴趣是 天赋的资源、未经开采的资本,儿童生动活泼的生长就是不断地实践这四种兴趣。为此,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出发,通过某种组织得当的课程,使儿童的经 验得到不断改造。
    杜威十分重视兴趣在活动中的意义。他指出如果儿童的活动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为他提供发挥潜力的余地,他自己就不会感觉到有什么意义,并且对活动产生反感。困此,要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教师设计活动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体现活动课程的本质。
    (二)坚持探究性的活动课程形式
    杜 威提出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新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把儿童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否则,无论活动是多么令人惬意,也是毫无价值的。他认为有的即时性活动 依靠一时的怪想和偶发事件来发泄过剩的精力,并且这些活动彼此毫不相关。另外,按照明确的指示和命令进行的活动,或复制现成的模型,不允许有所更改的活 动,或在活动中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等。这些活动不能锻炼学生的判断力、选择能力、限制儿童的首创精神。
杜威认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去探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过的问题而使儿童的思维到达一个新的境界,使儿童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不仅获得了有关该问题的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思维的策略。只有这样,儿童的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
(三)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观
儿童并不是杜威进行课程设计的唯一出发点发和依据,在1902年 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一书中,杜威就对教育中儿童与课程对立的两种课程没计观,即“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课程没计中儿童与课程 的内在统一性以及教材编制中逻辑经验与心理经验的内在统一性。在杜威看来,“学科中心论”注重系统组织的教材,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中心论”则仅 仅停留在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方面,排斥了儿童的心智训练。他认为,从儿童的现在经验的发展到被我们称为科学的有组织的真理体系所表征的经验是一个持 续改造的过程。由此可见,杜威所研究的是即使课程与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又和当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知识相联系。
另外,杜威还论述了知识和社会的关系,认为学科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的进步又依赖于学科知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杜威提出了要立足于儿童、知识和社会内在统一的基础上来设计课程。
(四)改造学科课程的活动课程观
杜威提出了要改造学科课程,并阐述了三个基本观点:
1、学科课程也是学校课程的一种形式。杜威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有较为辩证的理解。杜威对直接经验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足十分有限的,个人应该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
2、 学科课程必须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在学校的实践中,往往是以简化的科学知识的形式引导学生入门,这样做就必然会把一些科学和有,样的经验隔离开米,学生虽 然学会了一些表示知识的符号.但并没有掌握它们的真实意义,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牢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而活动课程是最好的、自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地、扎实地 掌握知识的方式。
3、学生年龄不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各占的比例也不同。杜威认为,在小学教育中,由于直接经验的背景更加重要,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他强调学生游戏和工作,但在高年级,便逐渐增加学科课程的分量。
编号2
人身权利是指与公民的人身不能分离的、没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的一部分,享有如下人身权利:
1.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害。对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向有关机关控告,直至诉诸法律。
2.姓名权
未成年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由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后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未成年人可以随父亲姓,也可以随母亲姓。
3.肖像权。
肖像权是指未成年人对以各种形式反映自己容貌特征的个人形象享有的专有权。其内容包括: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肖像,并有权通过对肖像的利用取得精神上、财产上的利益;经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允许他人使用未成年人的肖像,未成年人有权取得适当的报酬;未经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书面同意,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未成年人的肖像;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毁损、侮辱、玷污未成年人的肖像。
4.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名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未成年人的名誉。《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列为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重视和保护。
5.荣誉权
荣誉权是指未成年人有接受政府、社会组织、单位对自己的表彰、嘉奖和授予荣誉称号并对荣誉加以维护的权利。未成年人的荣誉权不受非法侵犯,禁止非法剥夺未成年人被授予的荣誉称号。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对于歪曲事实、造谣诽谤、恶意中伤,侵害未成年人荣誉权的行为,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可以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
6.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的个人生活不被公众知晓,禁止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免受伤害,《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该法还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7.受抚养权
未成年人出生后有权享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抚养。抚养未成年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对于不履行抚养义务的父母,未成年子女有权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
编号3
案例分析:鼓励创造性思维,并将之引入深处,个人思维火花全班享用。

嘉善县
编号01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 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 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智能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智能组合优势。

编号02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这个名词是从一个著名的教育学实验里出来的。罗森塔尔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 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 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 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编号03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
  高原现象是可能由于学习动力不够,知识结构有局限,运用能力不够。“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
  ①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吃力,因此一开始速度提高较慢。
  ②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高原现象——忧郁
  ③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使得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做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首先,在学习方法方面。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
  其次,个人意志方面。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保持强劲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第三,在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
克服“高原现象”的途径
  正确认识,找出原因:其实,产生“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打牢基础:有的同学原来基础欠佳,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弄清楚,有缺漏差的情况,在总复习中如不能及时补上,则日积月累,不能自拔。所以要抓紧时机,不要使问题成堆,如有“欠佳”则要有计划清理。
  集中精力: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科学,靠死记硬背。所以要调节好精力,合理使用。在上课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眼耳手脑并用,积极思维。在听懂的基础上适当做些笔记,不懂的,在课后向师生请教,及时补上。
  更新方法: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因开始阶段的方法不适用,则应及早更新,如可采用“选择性遗忘”,即记重点遗忘枝节,记概念淡化典型。或用“快速阅读科学扫描法”,浏览内容大概,如用“削枝强干法”记住重点内容等。
  高原现象——转移注意力
  第一,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对所统计的数据加以整理,将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
  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些质量较高的训练材料。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同学们高得多。
  适当的放松自己,转移注意力:如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看电视等。这样也有利于缓解心理紧张。
正确认识: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心态“无所谓”:因为考试的成败与否除了努力付出之外,还有受很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骤变。而即使自己努力了,但情绪低落,这也势必影响高考成绩的发挥。
行动“有所谓”:无所谓的心态并不是真的放任行为,可以任意地玩,或是放弃考试。因为,如果思虑过多,耗费了的精力,而且于事无补。而如果能将这份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专心致志,学习成绩必定有所提高。考试的结果无所谓,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便无怨无悔了。

编号4: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编号5
    一、新规范较旧规范,在条目上有较大变动。
一是有两个条目改用。新规范第一条目“爱国守法”由旧规范第一条目“依法执教”改来;第二条目“敬业奉献”由旧规范第二条目“爱岗敬业”改来。
二是有两个条目延用。新规范第三条目“热爱学生”、第五条目“为人师表”,分别是旧规范的第三条目和第八条目。
三是有四个条目弃用。新规范删去了旧规范中的第四条“严谨治学”、第五条“团结协作”、第六条“尊重家长”、第七条“廉洁从教”等四个条目。
四是有两个条目新用。新规范新拟了“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两个条目。
     二、新规范较旧规范,在内容分布上有较大调整。旧规范第四条“严谨治学”的主要内容,分解在新规范的第四条“教书育人”和第六条“终身学习”里;旧规范第 五条“团结协作”、第六条“尊重家长”、第七条“廉洁从教”、第八条“为人师表”的主要内容,都压缩在新规范第五条“为人师表”里。
    三、新规范较旧规范,在语句上有较大变动。
    (一)旧规范中被删弃的语句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
  “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重身教”。
      (二)新规范中新添加的语句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
  “实施素质教育”“勇于探索创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知荣明耻”“平等对待学生家长”“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编号6:
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行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悖。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明令禁止将校舍、场地、设备等教学资源出租、外借给本校、校外人员或机构举办,对中小学生有偿培训补习班的学校,通报批评。
涉及学生学业竞争的公平性问题,设立家长投诉箱。
略。

2010年温州乐清
编号01
ABABB    ADAAB
编号02
自尊或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编号03
课程标准
编号04
80到120,80以下弱智。120以上天才
编号05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用来表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Yerkes & 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 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示意图
动 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 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 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erks_Dobson Law)表明,操作与激动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随着操作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而发生变化。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步算术 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水平;操作简单反应的高峰,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
  这说明,学习内容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激动水平的干扰。如高度愤怒或过分高兴时,解答难题的效果不佳,简单的操作高度的激动水平效果较佳;而一般操作,适宜于中等激动水平。
  在考场中应如何运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呢? 首先,要认识到在考场中出现了适度 的紧张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它有利于我们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好地完成考试。 其次,感到过于紧张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先做,在自己情绪平静时,再选择高难度的题。大脑在这种有张有弛的节奏中,无论是对高难度的题还是简单的题都 会有较高的正确率。
编号06

编号07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1918年-)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 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根据奥苏伯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 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 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
使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迁移测验项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学习材料只要求机械记忆,则效果不明显。
先行组织者是指大量的间断信息——口头的、书面的或图解的——在接触新材料前呈现出来,以方便 学习和理解。这种呈现不同于概述和总结,因为同其他的信息相比,它呈现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把“大图”设置在具体内容之前。由于该技巧需要明确的进 入点,所以一般用于线性呈现(如:传统的课堂教育),在非线性探究式学习情景里(如:自由游戏模式)并不同样奏效。
先行组织者分类:
先行组织者有两种:说明式和比较式。它是根据已知信息理解新信息的一种教学技巧,该技巧的有效性向来很难确认,但它看来确有不少好处。先行组织者原则在以 导入开始并以线性顺序呈现信息的学习情境中使用。如果听众略知或者布置与所教信息相类似的东西,那么说明式先行组织者就很有用;如果呈现新信息,则采用比 较比较式先行组织者原则。
编号08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高中、大学授课主要采取这种方法。
编号09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 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 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迄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 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在学 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 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 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 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效 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 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编号10
一、        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与动机相互促进,具有双向性。
二、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能将解释人类学习的动机和解释动物学习的动机混为一谈。
    某些特定的学习事例可以在基本上没有动机的情况下发生,但仍确信,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在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方面,很多心理学家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影响的观点。归纳而言,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者本人的成败体验。即学习者对自己经受的成功或失败后,自身的感受、他人的评价对自己的影响。心理学中的动机强化理论认为,动机与行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如果没有强化,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二是学习者社会归属、得到承认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的满足度。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多个层次,从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层次中,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三是学习者对自己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分析。很多人习惯于把成败归结为自身能力的高低或运气的好坏,两者都容易削弱学习动机。取得了成功 就单纯认为自身能力比别人强或运气比别人好的人,往往经不起失败的考验;遭受失败就单纯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差或运气比别人差的人,往往没有成功的信心而不 愿努力。心理学家维纳在成败归因理论中,提出了影响成功的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他人帮助、个人情绪。这些因素有的是 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有的是内在的,有的是外在的;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不稳定的。因此,简单地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或运气好坏显然是错误的。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即在学校情境中,有哪些需要和动机可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 为指向学习。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他认 为,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求知欲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
    (四)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外在动机
    (五)合理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六)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
    总之,良好的动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但是,非智力因素毕竟不能决定一切,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其作用
编号11
实验人温勒,民主型被认为是最佳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分三种。专断型的领导方式使儿童群体产生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氛围。领导者在场时,班组纪律较好,领导者不在场时,班组纪律涣散,学习气氛低落;儿童自信心、自尊 心与上进心不强;儿童间合作少,活动程式化、效率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使儿童群体出现了情绪高昂而愉快、学习热情高涨的心理气氛;儿童互相鼓励、关心集 体,纪律较好,而且能独自承担某些责任,工作效率高。放任型的领导方式使儿童群体出现了情感麻木、行为散漫的气氛,儿童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共同奋斗的目 标,不知该做什么,也不知该怎样做;他们间缺少合作,班组集体有名无实。
编号12
权利:受教育权、健康权、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安全
措施: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法律意识

2010年宁波市教育局直属第二批
编号01
《教师法》。“教书育人”。教育目的。教材处理能力、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建构主义。

编号02
一、学习新课程,品味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 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 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 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 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 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 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 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 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 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 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 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 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二、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 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 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 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 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 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 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 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 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 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 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 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 与求救,养成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 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三、学习新课程,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 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 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
    我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 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作为当教师的我们很重要。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说,我们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 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和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问题,更准确地 思考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我们为他们播下了终生学习的种子!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中的满足感。
    因 为平等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走近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我们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也就有了 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平等交流还让我们避免尴尬,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 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他认为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引用此例只想说明当我们在遇到学生犯错 误时,应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才不致出现误会,因为伟人尚能承认自己的过错,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又能有多少正确率呢?我们还有什么 理由要求学生绝无过错、百分之百的正确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面对学生的过错百般愤怒、万般怨恨呢?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允许他们犯错误吧?学生的年龄、认 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学生出现过错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过错的学生算不上学生而是圣人,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甚 至于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结束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 西。想一想:即使你的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有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 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句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 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
编号03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班级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 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 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根据我班各方面基础都较好的前提,我给同学们制定了班规和一日常规,结合《小学生守则》和《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故此我班学生都做 得比较好。例如:在学雷锋活动月当中就涌现出许多的”小雷锋”。行为规范方面也做得很出色,放学排队总是很有秩序,集队做操快静齐。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 的习惯。
二、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 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 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 制,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学期,学校德育狠抓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 中”不到小摊上买东西”这一条行为规范,针对班中有个别同学不自觉的现象,我就让大家开展一个小小讨论会,让大家一起来谈谈为什么不能在小摊上买东西的原 因,谈谈其中的利与弊,让那些同学明白学校、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并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 该做。
三、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 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 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班干部既要有管理能力,又要民主管理。因此每个干部都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及时认真 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为此我在期初评出十位同学作为值日班长,充分让他们自主把班级管理好,两个学期来他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在班干部中,我定期开展批评和 自我批评,让大家意识到当班干部不是为了一时的光荣,应该更加以身作则,成为班级中各方面的示范。对于各方面不太自觉的同学,我请小干部和他们结成手拉手 小伙伴,班干部进步的同时也要帮助这些后进生一同进步,效果比较明显。班主任和同学也为这些干部进行打分、评比,为期末的干部考核、评比打下基础。
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 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又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 的关系。因此,两学期,我根据学校大队部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我能行”活动,在班内开展了”智力”比赛、”易拉罐”小制作比赛、小品表 演……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活动,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对这类活动乐此不彼,兴趣盎然,积极地 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个集体。这学期,我班小朋友自己举行了一次有趣的,别开生面的《神秘的太空》的主题班会,取得了圆满 的成功。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己回家收集材料,分组研究,汇总资料,自己排练,自己制作道具,干得不亦乐乎。

编号04
          质量标准
评价项目        优秀        合格



度        1        严谨负责        教学文件齐全,备课充分,有电子教案。态度严谨,讲课认真,严格考勤。仪表庄重,教态自然。        教学文件基本齐全,备课较充分,有教案。上课比较认真,有考勤记载。教态不太自然,表情严肃。
        2        思想教育        注重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为人师表。        教学过程中,不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够关心学生。
讲授
内容        3        准 确 度        教学目的明确,讲授知识准确无误,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        教学目的比较明确,讲授知识基本无误,偶尔有方言。
        4        深 广 度        知识讲解难易适度,针对学生理解能力,因材施教。        知识讲解难度稍大,学生理解比较吃力。
        5        信 息 度        教学内容充实,注重吸收新成果、新技术,反映新信息。        教学内容比较充实,但没有及时吸收新成果、新技术。
讲授
方法        6        启发思维        注重启发式教学,讲究授课艺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7        讲授思路        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思路清晰        授课思路比较清晰,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
        8        重点突出        熟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分析讲解透彻。        熟悉教学内容,重点不太突出,难点讲解不透彻。
        9        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内容结合专业和职业实践。        注重理论,不太联系实际,知识比较陈旧。
        10        教学手段        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授课        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适当提高教学效率
        11        板    书        书写规范、清晰,无错别字。板书工整、美观,安排有序        书写比较规范,偶有错别字。板书一般,比较有序。
讲授
效果        12        课堂纪律        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无擅自停课、调课、旷课现象。        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不擅自停课、旷课,有调课现象。
        13        学生思维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气氛比较活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4        记 笔 记        学生认真听讲,笔记完整无误。按大纲要求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        学生听讲比较认真,但不记笔记。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
编号05
“学困生”、 “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我觉得只有弄清了“学困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到年龄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
    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 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 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 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
2、教师的原因。教 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 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 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只是个别教师的表现。我们在座的各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这一点上一定做的很 好。
3、家庭的原因。如 今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认真 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可能我们每一位老师都 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找家长特别困难,让孩子找,孩子不敢;让同学捎信,置之不理;打电话,推脱事物繁忙;终于来见面,又说,这孩子怎么整, 我也管不了,或者连打再骂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或者干脆说,爱啥样啥样吧。)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受到冷遇,影响了 学习的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 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 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们老师一定也身有体会,往往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居多。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问题学生”中不仅包括了学困生,也包括思想品德有一定问题的学生,他们形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1、不良环境的影响。学 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问题学生的产生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例如两三个贪玩的学生串通一气,因贪玩而贻误学习, 使纪律松懈等。在家庭中,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致使孩子长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因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 进取心,自甘落后。   
2、学生本身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在作祟。如 今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其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充满矛盾,当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从而不听从引导和教育。尤其 他们的看法与教师、长辈不一致时,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就更容易产生反感,满腹怨气。恰恰相反,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一起交谈、玩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脱离正 轨。?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其一是个别班主任教育不得法,多批评指责,翻"老帐",朝花夕拾,少表扬或不表扬,甚至采用变相体罚的手段,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其二是某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引导、教育既片面又简单。
三、“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
素 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及问题学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 深深体会到,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一门艺术,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促使自己想办法,对症下药,“头疼 医头,脚疼医脚”。而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处理,而应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让 爱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精心营造一个促其转化的教育氛围。
在这里,我先把当代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的几段话送给大家:
1、“学困生”和“待进生”也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也有想变“好”的愿望,他们同样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对他们平等对待,加快“后进生”的转化已是迫在眉睫。
2、“学困生”和“待进生”在每个班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他们形成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他们大多数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因而完全可以转化。
3、转化“学困生”、“待进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对他们,我们不要过多苛求,不要奢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就奏效,也不要奢望一定要让他们转化到和优秀生一样,可能一直到他们毕业,我们都达不到这个目标,但转化的过程本身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4、我想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
我想,听了魏书生的这几句话,也许会引发大家一些思考。
最近,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讲的就是转化“学困生”的事情,给大家读一读: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人们问他秘诀时,他的回答令人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动得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那一年,我接了一个班风很差的班级,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在镇里总是排名倒数第一。而出现这种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班里有一个叫施超的同学,正是因为他“一粒米拐坏了一锅粥”。
第 一次见识了施超的本事,是在接班当天的大课间时间。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见校园东南角聚集了20多个男孩子,有的跪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齐刷刷的一片。 这是在干啥?我走出办公室,跪着或坐着的孩子朝一个站在墙角的小男孩大呼:“万岁、万岁”(后来得知,他们是在模仿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场 景)。而那个站在墙角接受“朝拜”的便是施超。
施 超的个子在全班是比较矮的,但全班的男同学都能受他的“调遣”,老师们说这可能与他的家里特别有钱和娇生惯养有关系。他的坏习气很多,欺负同学向他们要零 食,指使同学为自己写作业,很多很多。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找他谈话。当问他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都跪坐在地上时,他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弄得我很难堪。 “那是他们自愿的,又不是我逼着他们,我们是在演戏而已。”
又 是一个星期一,我走进校园刚支好了自行车。学校商店的李阿姨就向我告了一状,说施超经常到她的商店里买东西不给钱……我一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真想狠狠 地收拾他一顿。可一想到他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的心里又泛起了嘀咕。他可是久经考验过的呀!我反复想着各种对策,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看见施超 那双狡黠的眼睛时,所有的对策又不攻自破,因为我似乎看到了那份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尊。对,与其狠狠地批评他,不如换一种方式,用真心去感化他!
那 一天,我和他谈了很长的时间,他的错误我只字未提。我谈到了自己小时候也很调皮,偶尔也犯些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他开始时只低着头不说话,后来不时地插上 几句。有门!他开始逐渐地反思自己的错误了。趁热打铁,我给他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指挥他的小伙伴每天早晨按时打扫校园的卫生。他答应了,对于他来 说这是“小菜一碟”,从此校园的卫生我再也没有操过心。
精 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多次到他家里去,和他的父母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渐渐地,施超变了,虽然有时还会有点小错误,但他都能主动地到我跟前承认,我也微笑 着点点头,以示原谅。说也奇怪,随着施超的转变,我班的班风逐渐好转了,学习成绩也不断地提高,在全镇组织的各项比赛中都名列前茅。
大雪无痕,花落无声。“移山”的那则小故事时时提醒我:要想让事物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他人;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听到这,也许有的老 师会说---“如果每个特殊学生的教育都这样容易就好了”。我想,这句话道出了班主任的心声。“学困生”的转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 相同,需要我们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大都入学早、年龄小,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如果学习成绩跟不上,就会丧失信心,成为学困生。我们要根据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因材施教,注重学法,加强指导,使之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学得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得到发展,“脱 困”就大有希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相信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尊重人格,用爱心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陶 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和进步的可能,教师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忌因 “学困”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切忌“太差了”、“先天是呆子”、“朽木不可雕也”之类的说法。否则,学困生就会因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同学讨厌自己而变得自我 封闭,性格孤僻,甚至破罐子破摔。这对他们是一种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形成一种灰暗的心境停滞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直接的后果,是学习成绩得 不到提高, 缺乏上进心,没有竞争意识;缺乏表现欲,丧失自信心,进而形成“疲软”性格。
因 此,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学困生冰冻的“心理防 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而实际上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适当加 以表杨、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努力创设情景,让学困生展示 “闪光点”,发扬 “闪光点”, 增强学生“脱困”的信心。
例 如,有这样一个小学生,他不仅年龄小、声音小、学习差,连个子也比别人矮,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书上把相同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学 生们都动手涂了起来,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发现他眼睛看着书,手里握着水彩笔却不动,我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涂呀?”他轻声说:“我怕涂错,改不过 来。”我鼓励他:大胆涂,我相信你一定能涂对。孩子小声说:“老师,我站起来涂行吗?”看到我点头后,他高兴地站起来,认真地涂着,涂完了,我看了看说: “呀!涂对了,真漂亮”。我又拿起书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他虽然年龄小,可是涂的却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呀。”孩子听后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在以后的课 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多给他一些鼓励的眼神,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去回答、操作,并不失时机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或展示他的作业,每当他答对了一 道题,我就让同学们鼓励他:“棒,棒,你真棒!”激发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此,他不仅对数学课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也逐渐增强了信心。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爱心多献给学困生一些,从感情上亲近之,生活上关心之,学习上启发之,并通过鼓励性评价的运用,不断满足学困生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心理需求,逐步改变自我贬低的倾向,增强自信心,取得新进步。
班 里有个女孩子,学习成绩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和她几次交谈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很笨,智力不如人;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 触老师的眼光,下课不愿意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想问。鉴于她的这种想法,我经常和她交谈,给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让家长给她买一些相关的书 籍,让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去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利用自习课耐 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使她感受到老师是在关心我,帮助我,鼓励我,逐渐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 有了明显的进步,人也变的开朗起来,有时在班里还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
(二)热情鼓励,用热心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对 于班级中的学困生,我们不要一味的去否定,挖苦,应该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关爱,少一点讽刺;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与刻薄。以正确的方 法去引导他们,用身边的例子去教育他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力争“一个也不要掉队”。这一系列工作,如果没有耐心或缺乏热心,均解决不了问 题。
我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声母j、q、x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情境图让学生认识了三个字母的读音和形状,接下来,老师就让孩子练习j、q、x三个声母与韵 母i的拼读,并加上四个声调练习,孩子们练读得很投入。在汇报的时候,老师请上台来一位小男孩,让他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音节说词语,那个男孩很自豪地说 到:“奇,奇,任奇的奇。”可惜这时老 师没有听清楚,一副很愕然的样子,那个机灵的男孩赶快补充到:“我班有个同学叫任奇。”我以为接下来老师应该表扬这个男孩在刚上学十几天的时间就知道了班 上同学的名字,可老师显然对他这个答案不满意。由于是公开课,老师低下头,耐心地启发到:“你想想,还有什么 qi啊?”,孩子想了一会,又说了:“我们做游戏,老师要给我们发旗子。”这回老师听清了,赶快说,你说的是小红旗吧?孩子点点头,老师这下高兴地带着全 班孩子一起读到:“旗,旗,小红旗的旗。”我想,此时那个男孩心里一定有些失落。毕竟,老师没有给他成功的鼓励,而是只在乎答案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实际上,用同学的名字来组词本来是不规范的,老师的及时引导也是正确的,但我们对学生的回答未加可否也是不恰当的。在这个孩子的回答中,我们一是应该鼓励 他回答问题的勇气,这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尤其重要;二是应该鼓励他在短短的时间内认识并记住同学名字的能力,这是他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
同 样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已经引导学生说到了小红旗,为什么不再多走半步,让小红旗走向国旗呢?孩子已上小学,在校园里天天看到升国旗的情景,只要老师稍加引 导,孩子肯定会说出:“我爱五星红旗”、“国旗国旗真美丽”“国旗随风飘扬”等美丽的句子。看似顺理成章的事,老师没有做。其实不是不愿做,而是没想到, 换句话说是还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没有这样的教育意识。这正是我们在新课改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我们平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 实,在这个环节中,如果老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有一定的认识,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的心中就不会有失落感,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他 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很快被调动起来。
一 个知识点,一道习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遍就能听懂,学困生却要花上几倍的时间,这时教师不能有浮燥情绪,不能有畏难心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地教学手 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厌其烦地讲解,直至让其掌握为止。如:在教学完《9加几》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位学困生还没有掌握“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就耐心 地给他讲了一遍,后来发现他还是不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就想起他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计算比较快。我就启发他: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计算9加几呢?他说:“我喜欢一个数记在心里,用手指伸出另一个数来数。”我当即表扬了他,肯定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他马上高兴地做了几题,都算对 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又多次在学生面前表扬他的计算速度有了提高,同时又开导他:手指的数量毕竟有限,以后学习的数字越来越大,手指不够怎么办?所以, 还得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渐渐地,他逐步掌握了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做好转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巩固提高,培养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情绪多变,对学困生的转化更要有耐心,还要有恒心。稍不注意,转化好的学困生又可能出现反复,还回“旧貌”。这就需要不断巩固,不断提高,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提高转化的实效。
小 学生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从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 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力。事实证明,学困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 力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更聪明”。我们不是常说:“淘小子有出息”吗?我觉得,淘气、调皮不怕,只要能听 进道理就行。
因 此,在教育工作中,对学困生应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受 表扬的快乐。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 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学困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逐步要求,用耐心培养学困生的责任心。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有效办法。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只靠学校、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学生的目标上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应该说,许多家长对待“学困生”都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有的太溺爱孩子,有的管理孩子简单粗暴,给孩子的是“横眉冷对”,“批评指责”;有的家长无暇管理孩子,放任自流等等。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家访工作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对 学困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学困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 们逐步提出的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当然,对学困生的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严之有度,严中有 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和期望,要切合实际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 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
班 里有个男同学,平时比较散漫,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经过观察,分析原因,进行耐心教育,对他提出争取进步的具体要求,当他比原来遵守纪律,专心听讲,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时,就在班里表扬他的进步,并让他当小组长,期末还获得了学习进步奖。第二学期,根据他好运动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选他当班级的体育委 员,使他的各方面积极性都有了提高。
再 如:某个同学,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管教,从小养成说谎和偷钱的坏习惯,常常受到斥责和打骂,在班上也受到同学的讥笑、歧视而抬不起头,但他却经常主动为班 级打扫卫生。尤其是大扫除的时候,他表现的特别积极,又是打水,又是扫地,干的满头大汗。我抓住这一闪光点,找到他,先对他进行耐心的谈话,既肯定他的优 点,又指出存在的缺点,用“狼来了”的故事对他进行启发诱导,让他懂得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鼓励他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好 学生;然后,同家长进行沟通,配合教育,还安排班里小干部对他关心、帮助,使他真切地感到老师、父母和同学对他真情善意的关怀和爱护,逐渐改掉了坏习惯, 在班级表现更加积极,期末被评为劳动标兵。
(四)集体帮助,用细心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一些困难,对学习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而且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很“笨”。针对这些特点,我觉得首先得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决不能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记 得我带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叫小雪的女生,在学校特别腼腆,上课不回答问题,头总是低着,而且我一问她就脸红,我以为这孩子有什么心事,于是,便与家长进行 沟通,一问才知道,小雪是个独生子女,她的三个大爷和姑姑的孩子学习都比较好,家里人对她的期望也很高,每天放学回家就让她写生字,背课文,孩子自由玩乐 的时间特别少,心理压力也特别大。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总是上不去。家长越说,他的成绩越下滑。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对她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并对学习方法 做了适当的调整,鼓励她多和同学交流,每天给她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间长了,小姑娘开始和同学有说有笑,而且上课也能大胆发言,一学期下来,学习 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
再 如,我们班牛小宝是一个有名的“淘气包”,上课总是爱做小动作,扮鬼脸,作业也懒得去做。后来,我发现他不仅爱劳动,写字很用心,而且画也画得很不错。在 布置学习园地时,我选中了他的作品,并借此表扬了他的作业,本上有几个字写的方方正正,他的脸红了。慢慢地,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写作业了。语文 课上,总是喜欢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正担任班里的小组长呢。每天帮我发本,收本,忙的不亦乐乎。
一 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学困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学困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困生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各种活动:1、互帮互 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困生同桌,时刻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在课堂 上,多争取一些机会给他们:多提问,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多练习,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多表扬,让他们觉得学 习是件快乐的事,树立自信心;多考查,每天留一些特殊的习题给他们,由老师亲自检查。渐渐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使他们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 来。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争当环保小卫士,朗读,讲故事比赛,一分钟演讲等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 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争当“标兵”活动。每周都要评选出“周标兵”,如:卫生标兵、礼仪标兵、纪律标兵等十项内容;每月从周标兵中评选出“月标兵”; 每学期末评出“总标兵”,并报到学校,在学期末颁发奖状。这项活动的开展在班中形成了一个比标兵、学标兵、争标兵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困 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觉得“集体需要我,我也离不开集体”。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我 班有一个学生由于贪玩,学习成绩较差,常常受到家长和同学的冷眼。每次考卷回收时,常发现他的试卷已被撕成两三块,要不就被揉得皱皱巴巴的。一问,才知道 是被他妈妈撕的。并且还说:“再考这样,你就别念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该生产生了很强的虚荣心及逆反心理,平时抄袭作业,爱搞小动作,听不得 老师批评。根据这种情况,我与家长沟通,在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及其他一些在校情况时,尽量多指出优点,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而是要给予孩子从生活到学习的全面关心,努力营造一个让孩子自觉学习、上 进的家庭氛围。最后针对学生缺点提出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转化合力,促进学生努力向上。
(五)持之以恒,用信心支持学困生的转变决心。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件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长城的伟大,是经过上百年,千百万劳动人民用亿万块石头一点一点垒成的,而不是一夜之间吹起来的。
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困生,不灰心,不急躁,不应单纯的批评和训斥,而应更多的尊重、信任、爱护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要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经常抓,及时抓,反复抓,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前面谈到的是学困生的转化,对于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更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相比之下,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要比学困生更难一些:
1、对待 “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 常和他们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真心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摆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的心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找到心理、思想、 体力的合理释放点,比如:当值日小组长,当科代表等等,他们大多有一种号召力,如果恰当地利用他们的长处,值日肯定能完成得很出色;作业保证收得又快又 好。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些所谓“问题学生”多有一些逆反心理,班主任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采取强制措施,那样即使能服的住人,也服不了他们 的心,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对抗。
2、对待 “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高 尔基说:“谁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谁,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优等生和所谓“问题学生”有了错误,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惩罚合 理,不要在态度上和惩罚上有什么不同,面对有错误的优等生不予批评,不了了之,而对“问题学生”却大训特训,狠批一顿,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千万要不得。 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尊重信任与理解。   
学 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一颗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 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 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
3、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爱。可能一提起 “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就爱不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缺点;多鼓励,少批评。给予他们的爱要多一些,用真心、真情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改掉恶习,走上正轨。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都来当这个“教育之神”吧!在自然界,太阳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我们离不开太阳,在我们的心里,也应有个太阳,去温暖和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个太阳就是爱。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你心中有个太阳吗?
4、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一颗宽容的心。“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脱离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据研究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而从小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的成绩。
郭 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侯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 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 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的做法不出“大圈”,不出“大格”,不必太过限制。
5、对待“问题学生”要坚持做到“三不”。不 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要单独找他谈 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 坐。”“灌铅的脑袋!”“死木头疙瘩!”……这种心罚的副作用很大,学生觉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与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 因为家庭成员的劣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社会的不当舆论导向或某些不正之风,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使“问题学生”出现反复。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 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人摆脱不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 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身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 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有的家长 忙于赚钱等事务,认定“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措施,才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和问 题学生。对于家长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欣赏孩子,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 一起学习,做出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而转化“问题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奏效。
总 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用高度的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 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的精神,工作要做细,方法要得当。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就像一棵棵弯曲的小树苗,只要园丁精心浇灌,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育曲为直,育直为壮。不管“学困 生”的学习有多么困难,不管“问题学生”身上有多少问题,只要他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要用爱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书写出人生理 想的答案。
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他们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概括起来就是:
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
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
转化学困生,全凭献爱心;
此心唤彼心,顽石变成金。

编号06
新型的学生观,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 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第三,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基本含义: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 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我们“应当把成年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每个学生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 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又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有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有 责权主体。
发表于 2011-11-14 12: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啊!!!!顶哦!!!!!
发表于 2011-11-18 15: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后半部分是省考的重要知识点么????
发表于 2011-12-2 10: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回帖,以示支持!!!!!!
发表于 2011-12-5 1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回帖支持下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2-12 21: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回不回呢,思考再三,再三思考。笑了一笑。还是不回了吧。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2-1-5 13: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谢谢,楼主太给力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9 10:14 , Processed in 0.16538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