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004|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梳理:第2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5 12: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1.png (96.41 KB, 下载次数: 0)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学生心理发展概概念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等多方面。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在人的一生中,个体心理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岁~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一定评价。道德概念也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期的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己的活动。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3.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青年初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智力水平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水平上也会出现和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第三,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该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第四,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共同规律,也存在个别差异。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教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通过因材施教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和个性的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发展的实质: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即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12.png (59.46 KB, 下载次数: 0)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直觉动作思维: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②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延迟模仿的产生:婴儿在18个月左右出现了延迟模仿,即榜样已经离开了现场,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①早期的符号功能。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示外部世界,如用“牛”“羊”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
   ②自我中心性。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③思维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④缺乏守恒,守恒概念没有形成,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所谓守恒,就是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⑤泛灵论:这一时期的儿童会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质量和面积的守恒
   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形式运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儿童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
艾尔金德的研究指出,青春期个体的思维模式带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假设世界中其他人都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来观察世界。艾尔金德提出,这种青春期自我中心注意包含两个独特而有趣的方面: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个人神话指青少年会通过想象描绘出有关自己命运和个人形象的故事,这些故事预示的个人形象就像是大英雄、摇滚歌星或反抗恶心势力的大领袖等。作为这种命运故事的核心角色,青少年所扮演的剧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故事情节如此独特,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它。个人神话的主要危险在于,青少年会形成一种认为自己无敌的观念,觉得坏事会发生在他人身上,而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例如,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确实认为抽烟有害健康,但他认为抽烟只会导致其他人患肺癌,不会影响自己。
假想观众。青少年认为只要他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他人都会和他一样关注这些问题。因此青少年非常关注自己,认为别人也同样关注他,当青少年因身体的细微变化表现出不断地观察自己时,他同样感到自己也被周围的人仔细观察,别人像观众,一直在看着他。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要合适。
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其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个阶段,青少年在为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做心理斗争,即随着他们把参考对象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与同伴是怎样的相同,同时又与别的任何人有着独特的不同。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老师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应多给与鼓励和肯定,少给与批评,使其充分体验努力带来的快乐。
中学阶段儿童主要面临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教师应当给与学生足够的宽容,允许学生对未来进行不同的规划,鼓励其进行多种尝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儿童从一岁末,开始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之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过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和批判性正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少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通过对自我的发现,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单选: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 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  )[size=10.5000pt]
  A.10岁   B.3岁  C.6岁   D.8岁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4.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
  A信任感   B 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5.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人是( )
  A 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 夸美纽斯     D 卢梭
6.有守恒、思维可逆并达到了去自我中心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该过程体现的心理发展特征是()。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
  A.以自我为中心   B.概念守恒   C.抽象思维   D.运算思维
9.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 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多选:
1. 自我意识包括(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实现
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例如在背诵课文时,有人喜欢默诵,有人则喜欢大声朗读。
智力水平差异(即一般能力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一般认为,IQ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大约各占2%左右。
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是指智力的成熟有早晚之分,有人早慧,有人则大器晚成。
智力在性别上即使存在差异也不明显,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在智力分布上有显著区别。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在感知觉、思维方式、注意力、言语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领域。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一)性格的特征差异
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等;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荣格);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理智、情绪、意志三者在心理机能方面哪一个占优势,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得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三、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一)场依存与场独立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
(二)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
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
(三)具体型和抽象型
具体型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提供给他们,否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偏见。
抽象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性并能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四)发散型与辐合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合适的唯一正确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的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2.弱智儿童: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3.学习困难学生
   4.聋、哑、盲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安排特殊教育环境时,可考虑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随班就读,二是普  通班加巡回辅导,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四是设置特殊班。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17 03:39 , Processed in 0.12488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