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49|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考教育学必背考点梳理:第十一章课外、校外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3 15: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节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课外教育。
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校外教育。
补充: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比较:
同:
异: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由于不受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样,不仅能拓宽已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能扩大视野,增长新知识。
(二)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堂教学是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所以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它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脑,运用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完成。但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行为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在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接触的实际的人和事,学生能得到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上的感染,教育效果也更有效。
第二节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一些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访问、宣传、游览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与社会接触,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二)学科活动
它是以学习和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可以分学科组成不同的小组,如数学活动小组、语文活动小组等;也可以依据某一专题成立小组,如以化学实验为专题的小组,以会话为专题的外语小组。
(三)科技活动
这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为目的的课外校外活动。如举办科技讲座,成立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园艺小组等,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造、小实验、小论文等“五小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的本领,并在学生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四)文学艺术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艺的爱好和发展学生文艺方面的才能。如组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论、参观展览等,还可以成立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小组。不同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五)体育活动
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训练他们的运动技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尽可能满足体育爱好者的需要,及早发现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六)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使他们养成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并使其掌握生产劳动基本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劳动技术素质。
(七)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范围之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某一方面的需要进行的一种自觉的读书活动。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及时接触和吸收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活动的规模常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而定。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较多,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活跃学校生活,创造某种气氛和一定的声势有很大的作用。群众性活动的方式有集会活动,竞赛活动,参观、访问、游览和调查,文体活动,墙报和黑板报,社会公益劳动和主题系列活动等。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三)个别活动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外、校外单独进行的活动。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集体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能单独进行。个人活动能充分发展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第三节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自愿性
在课外、校外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知识水平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并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
(二)灵活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外、校外活动的目的,从现有设备条件、辅导教师的特点、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确定的。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小组活动,群众性的调查参观、竞赛讲演、个人活动等。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体现了灵活性。
(三)实践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自己设计、动手获得;那些经由辅导教师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运用到实践当中来验证它的科学性,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自主性
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辅导者,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起辅助作用。
(五)广泛性
    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限制,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愿望与要求,以及学校条件而定。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每项活动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防止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同时,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在具体开展活动时应有周密的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参加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强调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让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寓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使活动本身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乐于参加各项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学生集体和个人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应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活动的条件。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从事教育研究必须遵守研究的伦理原则,具体包括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和无害原则。
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教育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才能获得可靠的信息,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教育研究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验证性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研究的主旋律,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十分广泛,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这些都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回答,而这离不开教育研究和探索,也离不开教育研究方法的熟练运用。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而教育科学研究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一旦科学研究方法为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转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现实力量。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一方面,广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把这些经验积累下来,成为理论,需要教师更多地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使教师成为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学者、专家型教师。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来源于教育实践,也可以来源于教育理论。它必须符合三条基本准则:一是问题必须有价值;二是问题必须有新意;三是问题必须具有可行性。
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同时,还要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是思辨性研究还是实证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还是探究性研究等。
二、查阅文献资料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文献检索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它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在大量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沉淀”下来的精华,是研究者站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所得的结晶。
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很多,既可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进行,也可利用联机检索、光盘检索、上网检索等计算机检索方法进行。
三、制订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研究工作进行之初所做的书面规划,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研究实施的蓝图。撰写研究计划就是迫使研究者把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研究思路理清楚,以利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撰写研究计划,首先必须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写作形式。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预计成效。
四、收集研究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是指研究者在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所得到的现实资料。研究本身就是通过收集有关的事实资料来说明和解释研究问题的过程,因此收集资料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研究基础。收集资料的方法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采用问卷、访谈、测量、个案、观察等方法直接收集资料;二是从现成的文献资料入手,在有关的文件、档案、作品、资料中收集有关资料。
五、分析研究资料
分析研究资料就是对收集到的教育事实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做理性的加工处理。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资料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通过分类处理文字描述资料,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分析某种现象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的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现象和规律。
定量分析就是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借助教育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描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特征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
六、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论文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后写出的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研究文章,是研究成果的书面表达形式。人们通常把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文章称为研究论文。它可以是描述某项科研课题进展的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的学术论文。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证性的研究报告。它是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概括和总结,是以具体的事实、数据来说明和解释问题的论文。其主要形式有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观察报告等。
另一类是理论性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以议论文的形式,通过理性的分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来证明和解释问题能研究论文。常见的形式有案例、综述、述评、理论性的论文等。学术论文的写作采用议论文的形式。
第三节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采用历史研究法探讨教育现象及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只能在现存的文献与史料中寻找证据,资料数量有限,加之资料本身是否可靠的问题,因此在应用上会受到一定限制。二是研究中的史料由研究者解释,难免夹带主观成分,客观性不及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因此在分析解释研究结论时要格外小心谨慎。
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个案研究的优点是它能以生动的描述过程形象地展示个案,这是定量统计难以做到的。个案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即研究结论的主观性较强;常常会遇到伦理道德问题;个案研究成果的推广性有限;对研究人员的语言技能、洞察力有较高要求。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灵活,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对行动研究的批评在于: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size=10.5000pt]四、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
1)自然和实验观察法——是否有认为因素
2)直接和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3)结构式和非结构式——是否有统一设计
4)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
它的主要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就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据此很好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但它仍是掌握原始资料的必要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开路,因此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五、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弄清事实,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教育规划以及为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但是调查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调查往往只是表面的,难以确定其因果关系;调查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更多地受制于研究对象;调查的可靠性有一定限制,调查者的主观倾向、态度都有可能影响被调查者,使调查的客观性降低。
六、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实验研究的优点主要有:能确立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重复验证,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可靠;能对变量进行控制,提高研究的信度;能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佐证和说明;能将实验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分离开来;严密的逻辑性是其他研究方法难以比拟的。实验研究的缺点主要有:应用范围有限,有些问题难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可能会有人为造作的痕迹,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现实的结果,缺乏生态效应等。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8 21:51 , Processed in 0.10932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