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38|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点梳理:教育目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3 15: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1)国家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学科的课程目标
(4)课堂的教学目标
3、易混淆的概念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等。
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选择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学生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复杂,需要培养的技能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发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3、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
4、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5、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旦偏离教育目的的航向,教师和学生均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3、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5.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师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
6.文化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自动具有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人的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人。
2.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3.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
4.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求:帮助学生系统得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单选:
1.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是( )之间的矛盾或平衡问题。
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
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D.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
A.创新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科学文化教育
4、教育无目的论是谁提出的(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卢梭              D 杜威
5、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6. 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A. 教育作用    B. 评价作用    C. 导向作用    D. 激励作用
7.______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计划  D.教学
8. 教育目的是指(  )。
   A.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B.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C.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D.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9.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10.培养学生审美(  )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感知   B、理解   C、判断   D、创造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4-25 05:09 , Processed in 0.09689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