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248|回复: 21

[历史]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答案含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5 19: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解析卷)
9.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B  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项;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收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项;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①“两弹一星”  ②青藏铁路  ③大庆油田   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w.w.w.k.s.5.u.c.o.m
【解析】C  “两弹一星”是在“文革”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①;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排除③项;青藏铁路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2007年全线通车。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三期,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时17年。
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解析】D  很简单,可以按照国家领导人顺序选出,先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三个代表”——江泽民,科学发展观——胡锦涛
29.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解析】D  ①项是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喊的口号;②是节选在保卫黄河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广为传播的口号;③是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自发掀起抗击日军时喊的口号,是在台湾保卫战时期;④是在五四运动时期;
30.下列对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描述准确的是
A圆月高悬的夜晚,伟大文学家屈原投汨罗江而亡
B张骞出使西域时,友人弹奏《阳关三叠》以表达惜别之情
C金田起义发生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南昌起义发生时,江淮大地已过了梅雨期
【解析】D  A项屈原投江是在端午时期,不可能夜晚圆月高悬;B项《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而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C项金田起义在1851年,而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40.(1)《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
A 五四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救亡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2.(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解析】注意活字印刷的活字是篆刻时是反着的
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D   A项是墨家。B项是儒家。C项是法家。 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理科基础

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解析:A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解析:C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64.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w.w.w.k.s.5.u.c.o.m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解析:B 抓住题干的时间“1937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抵抗日本侵略。
65.“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A 从“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66.历史学爱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第一部成文宪法     B.多党制的议会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D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开始确立
67.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相对论原理         B.万有引力定律           C.进化论原理               D.主权在民思想
解析:C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B 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解析
历  史 B
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 《诗经》  D. 《楚辞》
答案:C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文学成就的部分内容。
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w.w.w.k.s.5.u.c.o.m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拱卫王室。 材料中的“封建”是“分封建制”、“封邦建国”的意思,因此文章的主题可能是分封制度 。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
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他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由于江宁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因此所生产的产品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中的手工业的发展中的三种手工业的特点。
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w.w.w.k.s.5.u.c.o.m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并分析选项,先排除D项和C项;然后在排除B项。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中有关赋税的一些知识点。
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断斗争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元朝时丞相权势过重,因此明朝初期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因此D项正确。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的内容。
  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答案:D
解析: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所以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民权。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的维新思想。
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答案:C
解析: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增多的趋势,四个年份段分别是: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对应的民族工矿业年均注册数应是0.55个、2.6个 、3个、4.6个。因此,C项正确。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内容。
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A
解析:解题时注意时间是1929年,评论者是国民党,“过火”的思想应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9、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 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答案:C
解析:先排除D项,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A、B两项不符合实际。最恰当的是由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考点分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辛亥革命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A、B、D三项都反映出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
解析:可用排除法,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的。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解析:1954年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说明三大改造尚未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BC两项明显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由于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胡夸风,数字不真实,因此结论不符合史实。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5.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人特别强调人的价值,这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6.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解析:开辟新航路主要是为了到达东方,B项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不准确。C项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说法错误。D项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17.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 这种思想
A.促成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历史实际,可先排除。C项根据材料应是借上帝的神权启发人文主义思想;D项与材料题意不符。
考点分析:考查美国共和制的建立前的思想背景。
18.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了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英国的光荣革命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的进步,由此可以推断法国的“光荣三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D
解析:这些证据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ABC三项可以看做是D项的表现。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容。
20.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A项,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不是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B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D项,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确选项是C。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的有关知识。
21.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相对论    B.日心说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A
解析: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B项日心说提出者是哥白尼;C项量子假说的提出者是普朗克;D项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者是牛顿。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
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要抓住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强攻”,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失败。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23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到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        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        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        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        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B项不符合实际,罗斯福上台前美国经济已出现衰退;D项,罗斯福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在上台后,而布什上台前,与材料不符。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罗斯福实施新政前的一些知识。
24.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答案: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到20世纪6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后,美国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维持美元的价格,进而继续维持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关知识。
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答案:D
解析:本题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要求较高,先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的说法不符合实际。其次,A项俄罗斯的经济不断好转,可排除;由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级的可排除B项。
考点分析: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中的有关内容,
二、非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第31、32题是选择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
26、(14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        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        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        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答案:26.(14分)
(1)晚清组。(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表格材料并分析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1)问学生能够答出;(2)问难度大些,既要判断,又要修改,学生感觉比较难,容易失分。(3)问难度最大,考查学生重新组织整理材料并得出变化的能力。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有关知识。
27.(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清除古休旧有的阶段贵贱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        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段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        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段级订制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        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答案:27.(14分)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1)问,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只要对课本内容比较熟悉,就能够答出,难度不大。(2)问也是考查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不难回答。(3)平时注意归纳整理,加强训练,就能回答完整。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答案:28.(12分)
(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分析比较能力。(1)问较简单,一般学生都能答出;(2)问只要能读懂材料,也能答出材料一、二的侧重点不同,分析原因时,结合历史背景,主要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概括总结能力。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内容。
29.(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政策,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啊、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        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规定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29.(14分)
(1)外邦人、妇女和奴隶等。(2分)
(2)变化:英国不断降低财产要求,成年男子最终获得选举权。美国黑人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4分)
原因:①政治方面: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黑人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等。(2分)②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③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2分)
(3)少数人的民主思想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雅典不能享有民主权利的有哪些人,比较简单;(2)问的难度大一些,既要归纳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又要结合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也比较容易失分。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内容。
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此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得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共不得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主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2分)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3)福得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讼证皆可)(6分)
答案:30.(12分)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分)
(2)否。(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3分)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6分)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1)问中,法国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比美国高,因此说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而结合福利主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说明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问,考查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比较,有难度,学生易失分。(3)问要注意审题,不能只答一种立场。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内容。
31题和32题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
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答案:31.(9分)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1)问比较简单,只要对教材掌握熟练,就能答出。(2)问难度大一些,考查学生概括比较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一般答不完整。(3)问考查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问题,一般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分积极和消极或者是肯定或否定。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王安石变法的有关知识。
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答案:32.(9分)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1)问比较简单,结合平时所学并根据材料就能答出。(2)问难一些,考查学生概括比较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一般不会答出,即使答出也不完整,(3)问考查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问题,一般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东西方的先哲中“孔子”部分的内容,又与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内容有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海南历史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答案:B  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2.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     答案:C  雅典军事官员不同于行政官员,他们较高的军事才能,他们需要面对战场多变的环境,需要在战场上有更大自主权执行职务,需要承担起保家卫国、对外殖民的重任,而这些并不是能通过抽签就能选出理想的人选的,因此雅典的军事首领不是通过抽签而是通过举手表决产生,并且只要有足够的军功,就有可能连选连任
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答案: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w.w.w.k.s.5.u.c.o.m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答案:D  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答案:C  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答案:B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8.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答案:C  依据题干材料,布拉德肖法官认为国王和人民之间存在着“契约协定”,协定的双方——国民和君主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旦国王违背了契约(“纽带被切断”),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统治,这一观点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观点是一致的。
9.《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了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反抗压迫权
答案:A  《独立宣言》主要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而《人权宣言》则宣称人民在权力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可见,B、C、D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与《人权宣言》相比,《独立宣言》特别将生命权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10.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C  A、B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ABD都不正确。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1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答案:A  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12.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其中有好些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此战争应该是
A.普法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美国内战    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答案:C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普法战争只持续了几个月,印度民族起义持续两年,马赫迪起义持续了将近20年。符合此要求的只有C项
13.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4.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美洲史论》中写道:作为“世界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土十倍于西班牙的国土,比西、法、德、英、意五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大一倍半”,“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国家的奠基者”。这位美洲历史上的伟人是
A.玻利瓦尔      C.伊达尔哥      B.圣马丁     D.华盛顿
     答案:A  本题考查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拉美独立运动中解放拉美北部诸国的领导人是玻利瓦尔。
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答案:C  19世纪中期,虽然欧洲民主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但保守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时遭到舆论的遭难。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国内劳动力紧缺,大量的妇女承担起主要的生产任务,为了方便生产,妇女服装开始简便化,裤装和短裙流行。
16.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17.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人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表l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C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在人员组成上吸收了学生和工农力量,成为各革命阶级的革命联盟。
18.“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答案:D  这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注意歌词中的“驱除仇寇”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复神京”是指收复北京。
19.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答案: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答案:B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1.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 人力资源共享
C 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答案:A  注意题干中的“1950年”“即将……”等信息,当时法、德等六国达成协议,即将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又称“欧洲煤钢共同体”),故A项符合题意。
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会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23.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 苏联已经解体                      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中美关系好转                      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B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 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 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B  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
25.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 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诺赫在此强调的是
A 鉴往知来        B 以古讽今        C 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答案:D  布诺赫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双向的”,强调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历  史  试 题(江苏卷解析)高考资源网
解析人:  黄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高考资源网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高考资源网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网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答案】:D
2.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高考资源网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高考资源网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答案】C
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高考资源网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答案】D
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高考资w.w.w.k.s.5.u.c.o.m源网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解析】:此题考察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材料描述的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之一,即生铁陷入法,这个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
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高考资源网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高考资源网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解析】此题考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立场。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内战双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渔利。
【答案】A高考资源网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高考资源网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高考资源网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即洋务早期(六七十年代)初开、清朝末年(19世纪末)移风、民国初年(20世纪初)飙转豹变,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
【答案】A
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高考资源网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根据现代化史观,近代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近现代化的历程。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比较多,现代化只是其中一条线索;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
【答案】B
8.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高考资源网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高考资源网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
【解析】此题考查外国侵华史以及在中国谋求的各种特权。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军。
【答案】B
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高考资源网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高考资源网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考资源网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解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表述错误 【答案】C
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高考资源网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高考资源网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11.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高考资源网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高考资源网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考资源网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答案】C
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高考资源网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高考资源网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高考资源网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高考资源网
A.①④           B.②③高考资源网
C.①②③        D.②③④高考资源网

【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答案】B
13.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高考资源网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高考资源网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高考资源网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①与史实不符,不是全体雅典人都能参与国家管理,妇女、奴隶、外邦人等则被排除在公民之外,③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不是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结果。
【答案】B
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资源网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高考资源网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球是圆的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答案】C
1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高考资源网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高考资源网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个概念。A项符合启蒙运动,C项符合宗教改革,D项符合启蒙运动,但三者都批判罗马天主教。
【答案】B
16.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
【解析】此题考查近现代西方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成就。A项是浪漫主义形式小说家雨果的代表作;B项是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巨作;C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较多结合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代表作;D项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的巨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答案】B
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
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高考资源网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源网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高考资源网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资源网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D
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高考资源网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高考资源网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高考资源网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能够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④和题干无关。
【答案】B
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高考资源网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高考资源网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答案】C
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高考资源网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高考资源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①②③④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生态环境遭到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富分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5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高考资源网
21.(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高考资源网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高考资源网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高考资源网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高考资源网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高考资源网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高考资源网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高考资源网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高考资源网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高考资源网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高考资源网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高考资源网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解析与评价】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第⑴和⑵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第⑶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
【参考答案】 (共10分)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
再生产。

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高考资源网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高考资源网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高考资源网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高考资源网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高考资源网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高考资源网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高考资源网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高考资源网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解析与评价】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⑴、⑵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⑶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参考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高考资源网
材料一 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高考资源网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高考资源网
材料二 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高考资源网
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高考资源网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高考资源网
材料三 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高考资源网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4分)  
  (2)据材料三 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6分)
【解析与评价】本题主要从近代英国政坛危机为切入点,考查了英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要求考生从中分析原因、总结结论、提升认识。第⑴较为简单,考查考试从材料中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⑵问提升能力要求,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思考问题。
【参考答案】(1)具体原因:乔治三世指使下院剥夺威尔克斯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的惨败;国王个人干预造成英国在处理北美问题上的重大失策。
根源:乔治三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2)使命:扩大选举权;进行议会改革。
    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
    影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4.(8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
何特殊意义?(6分)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2分)
【解析与评价】本题考查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⑴问注意题干答题要求:背景、对美国的意义等;第⑵问注意答题角度“世界货币格局”即可。
【参考答案】(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25.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解析与评价】: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8226;劳《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分)   
(3 )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3分)
【解析与评价】:此题难度较大。一方面考生要准确理解材料,提取、概括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要具备调动知识、阐述、论证事物的能力。第⑴和⑶问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和如何正确评价甘地。第⑵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
【参考答案】(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历史的奥秘常常隐藏在多种历史的记录中,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确凿记录呈现了它曾经的辉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最初是由考古学者从埋没地中的石器、土器、铜器等种种遗物或在洞窟内的壁画,而读着历史的记录;还有人类学者从现在的蛮人生活里.,而见着活活的历史的记录;再有历史家从古代荒唐的传说与神话中,窥破了赤裸裸的历史的事实。
——[日]上田茂树《世界史纲》
材料二 人类学反对某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代表人类,只有他们最进步,他们是神或历史选择出来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
   ——『美]马文&#8226;哈里斯《文化人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探索历史奥秘所能依据的主要史料类型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以其中的一种史料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的生产、贸易以及生活艺术状况。(7分)    .
(2)在大津巴布韦文明创造者问题上,我们需要反对西方某些人的什么观点?揭示这种观点所反映的价值观。(3分)
【解析与评价】第⑴问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二概括“史料类型”以及用“史料”阐述“状况”;第⑵问考查考生论证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西方某些人的观点”,然后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1)实物遗存;土著生活实录;传说与神话。
    生产:锄和斧等铁器(梯田、水井和水渠等),说明了农业的发达;采石场、熔炉和泥范(铸模),说明手工业的发达。
    贸易:中国的青瓷碎片(波斯的小花碗),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存在着与其它族群的
    交流。
    生活艺术:镯和一些黄金制品(椭圆形建筑上的精美石雕),说明人们懂得装饰生活。
  (2)观点:大津巴布韦文化遗存,不可能是非洲人创造的,而只能属于白人。价值观:种族中心主义。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 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3分)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2分)
【解析与评价】此题充分体现了考试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种能力目标和要求。第⑴问要求从材料中概括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第⑵问要求用所学知识回答,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第⑶、⑷问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论证、阐述“环境理念”和“完整样态”。
【参考答案】 (1)平民百姓与贵族阶层。
  (2)原因: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心态:光宗耀祖。
  (3)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4)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D   2.C   3.D   4.C   5.A   6.A   7.B   8.B   9.C  10.D
11.C  12.B  13.B  14.C  15.B  16.B  17.D  18.B  19.C  20.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丑题。第2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s题为选做题。共4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题。
  21.答案要点:(共10分)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
再生产。
22.答案要点:(12分)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3.答案要点:(共10分)(1)具体原因:乔治三世指使下院剥夺威尔克斯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的惨败;国王个人干预造成英国在处理北美问题上的重大失策。
根源:乔治三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2)使命:扩大选举权;进行议会改革。
    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
    影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4.答案要点:(共8分)
  (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25.A答案要点:(10分)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B答案要点:(10分)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C答案要点:(10分)
  (1)实物遗存;土著生活实录;传说与神话。
    生产:锄和斧等铁器(梯田、水井和水渠等),说明了农业的发达;采石场、熔炉和泥范(铸模),说明手工业的发达。
    贸易:中国的青瓷碎片(波斯的小花碗),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存在着与其它族群的
    交流。
    生活艺术:镯和一些黄金制品(椭圆形建筑上的精美石雕),说明人们懂得装饰生活。
  (2)观点:大津巴布韦文化遗存,不可能是非洲人创造的,而只能属于白人。价值观:种族中心主义。
  D答案要点:(10分)
  (1)平民百姓与贵族阶层。
  (2)原因: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心态:光宗耀祖。
  (3)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4)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  史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1.【答案】B
【解析】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典章体都是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体裁。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属于纪事本末体;以人物为主线的史书属于纪传体;以年代为主线的史书属于编年体;以制度为主线的史书属于典章体。
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 、甲骨文 、圣书字 和腓尼基字母文字 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A.两河流域               B.中国
C.地中海东岸             D.埃及
2. 【答案】B  
【解析】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人发明的文字,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埃及圣书字由意符、音符和定符组成,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陶尊上的“ ”刻划符,属于象形文字,应该是中国的甲骨文,故选B。
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A.①    B.②          C.③         D.④
3.【答案】Dw.w.w.k.s.5.u.c.o.m
【解析】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4.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4.【答案】A  
【解析】B项是罗马的特点和内容; 陪审法庭是审理各种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机构;希腊的妇女、奴隶并不享有民主权利;因此B、C、D选项都是错的,从民主的原意——人民成为统治阶级看,强调的应该还是公民的广泛参与程度。
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
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答案】D
【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
6.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

A                                       B

C                                      D
6.【答案】B  
【解析】A是大河文明;C、D是海洋文明;只有B项是草原文明
7.“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幺,乌托邦为什幺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
A.进行阶级斗争                          B.追求社会公平
C.反对专制统治                          D.展开国际合作
  7.【答案】B
【解析】乌托邦代表着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他们反对贫富不均,但不反对专制统治,不反对阶级压迫,但他们不主张国际合作。
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8.【答案】D
【解析】A、C与题意无关;拉美独立战争主要是反葡、西、法、英、美国,因此B不可能成为美国和委内瑞拉共同追求的目标;遭受西方侵略是两国的共同点,故选D。
9.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
9.【答案】A
【解析】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局面,曾经亲自到西欧一些国家学习,材料所描绘的君主应该是彼得一世。
10.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10.【答案】B
【解析】从《论法的精神》到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体现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的分立。
11.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道:“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日子。因为在那天
A.第三等级召开了国民会议              B.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C.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D.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11.【答案】C。
【解析】路易十六是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的国王,“14日”改写了法国历史,应该是指法国大革命中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因为这一事件标志了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        福建莆田        直隶宝坻        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                192丁        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88丁        22丁        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        58丁        10丁        14丁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12.【答案】A  
【解析】1676年正值三藩之乱之时,当时福建处在叛军控制之下。
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B.乙          C.丙          D.丁
13.【答案】C
【解析】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5世纪已经传入西方,甲说法错误,来自学者著作的材料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丁同学说法也是不合理的,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丙同学的说话是合理的。
14.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是因为
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            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
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
14.【答案】D
【解析】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非洲的黑人奴隶,不是来自欧洲的移民,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法西斯的种族灭绝论盛行于20世纪的30、40年代,材料强调的欧美国家移民大部分到美国。19世纪中期正是工业革命在美国扩展时期,美国经济的发展急需劳动力补充,应该是美国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推动了移民浪潮的出现。
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15.【答案】D
【解析】A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故正确答案应该是D
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16.【答案】C
【解析】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17.【答案】C
【解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18.【答案】A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19.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      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      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答案】D  
【解析】中世纪的僧侣贵族属于富有的统治阶级,不是中产阶级,③是错误的。
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20.【答案】C
【解析】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21.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21.【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括城市,因此答案选C。
22.“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2.【答案】B
【解析】材料可以看出,该事件明显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
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答案】D
【解析】图片明显看出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以及“1956年”字样,反映的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答案只能选D。
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4.【答案】D
【解析】皇家警察是英国由英国女皇授予香港警察的。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部分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
25.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欧盟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25.【答案】A
【解析】东盟和欧盟虽然都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组织,但是东盟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欧盟有统一的议会和法院,是各区域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
26.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26.【答案】D
【解析】A、B、C三项只反映了法国情况,材料除涉及法国势力变化外,还涉及了英国势力的消长,选项D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文字的主旨。
27.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27.【答案】A
【解析】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体现了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B、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故选A。
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28.【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西斯主义就是独裁和专制,反法西斯主义就是维护世界民主政治,因此《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都体现了对民主的追求。
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29.【答案】B
【解析】“兴商务”“必自上海始”,体现了上海商贸业的发达;上海为“中西总汇”,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A、C、D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充分。
30.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30.【答案】C
【解析】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体现了中国人民真正地民族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人民生活富足,中华民族已经走上振兴之路。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12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分)
【解析】第一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表述准确,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二问汉、宋两代儒家思想的的变化不仅不仅体现在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三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答案】(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仁、礼。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汉、宋两代,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答案1:能从两方面进行回答,
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
其他答案。
32.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3分)

(1)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6分)
(2)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5分)
(3)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2分)
【解析】第一问图像排序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即可,政体的变化不要混淆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事件的发展。第二问关键在于对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属性的认识。第三问属于历史基本素养的考查,应结合图像的特点思考作答。

【答案】(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④②①③。
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未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是专制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玛丽和威廉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议会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
答案2 :仅运用边缘性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在经济上实行重税政策,严重侵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玛丽和威廉不得为天主教徒,不得随意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等。
其他答案
(3)答案1:结合图像,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最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答案2 :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
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厉史。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可以看出图像记录了历史。
其他答案。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
【解析】第一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要避免混淆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问主要是结合19世纪中期的两部国际法,从主权的独立和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第三问一定要注意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
33.(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回答不充分。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其他答案。
34.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15分)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2)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13分)
【考点】美国的崛起。
【解析】第一问所谓“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亦即英国和美国主导的时代,最主要的标志其实还是经济实力,而成为金融中心,则是以国家或地区强大经济实力最突出的表现。第二问首先结合图表判断出“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次要理解这一转换的进程,也就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发展的历程,可以从原因和美国地位的变化两个方面回答。
34. (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英国世纪:工业革命,或“世界工厂”,或伦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美国世纪:“金元帝国”的形成,或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答案2 :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史实方面: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避行回答。
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一流强国,一战前的扩军备战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垄断组织托拉斯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荚国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新战争,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美圆戚为联台围的常任理事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成为“金元帝国”,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移到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通过冷战,美国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深人到欧洲等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内容;美孚石油公司改制为托拉斯;罗斯桶新政的具体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具体内容;信息技术革命的具体内容:冷战的具体内容等;
其他答案。
组织方面
类型1:组织形成结构.语句连贯通顺
类型2:语句连贯通顺
类型3:部分列举,只进行简单组织

【要点归纳】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外来移民为美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科技革命的推动;封建制度的影响和阻力较小;长期和平统一,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掠夺,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美国的对外扩张等。
  


35.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7分)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
【解析】问题一要注意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变化。问题二生活水平的变迁应结合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原因和过程的分析注意“体制”的角度,从管理体制和结构体制两个方面表述。问题三关键是原因分析的多角度。改革开放下经济的发展是物质基础,其他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当然也是重要的因素。
【答案】(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答案2: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2: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答案2: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
农民进城打工。
其他答案。
36.下列图表的内容与德国现代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5分)
史实        推论
①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        普鲁士的制度比法国先进
②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俾斯麦为人过于骄横,不受威廉二世赏识
③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分裂为两个国家        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④联邦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胜利
⑤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民主德国高,政局更稳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不仅要求考生能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中,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而且要求考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论证。
【答案】① 否② 否③ 是④ 否⑤ 是
37.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解析】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明确原因在于西方领事裁判权特权的取得,但是取得的情况要避免表述为《南京条约》,因为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通过此后《南京条约》的附件。第二问要充分依托材料提示信息概括比较。第三问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答案的组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和多维度阐释。
【答案】(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其他答案。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B卷
广东文科基础  历史部分
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题眼:“秦朝官方文献”
解析: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 D项字体为小篆。而A为甲骨文; B为行书;C为楷书,都不正确。        答案:D
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w.w.w.k.s.5.u.c.o.m
A. 清                                                                B.明
C. 汉                                                            D.秦
题眼:“不曾设置丞相”
解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
答案:A
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        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题眼:“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答案:C
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题眼:“马克思评论鸦片战争”
解析: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答案:A
23.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题眼:“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
答案:B
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题眼:“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答案:C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题眼:“建国初外交政策”理解
解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答案:B
26.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人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题眼:“1960年底”
解析: 1960年9月30日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D
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眼:“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解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答案:D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题眼:“《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时间”
解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答案:B
29.经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指定,允许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典是
A.罗马法                 B.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联邦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题眼:“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成文法典”
解析: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法律只有罗马法
答案:A
30.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                 B.伏尔泰    C.卢梭                D.孟德斯鸠
题眼:“对美国政府结构影响最大”
解析:孟德斯鸠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利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这一原则执行的比较彻底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D
3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 蒸汽机车     B. 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
题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解析: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答案:A
32.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题眼:“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
解析: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
答案:C
33.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题眼:“文学流派”
解析: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
答案:B
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题眼:“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答案:C
35.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题眼:“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解析:当今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欧盟、日本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答案:D
36.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题眼:“欧盟建立的背景”
解析:欧盟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B项错在“消除了贸易障碍”;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于2001年,比欧盟建立的时间要晚。
答案:A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
解析老师:陈东升
12、下列四图反应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①是元朝②是唐朝③是西周④ 是秦朝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各朝代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跨度大,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w.w.w.k.s.5.u.c.o.m
    解析: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选取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作为选项,知识点较多。
14、西方学者查尔斯&#8226;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园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 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的发展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
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解析: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社会习俗、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利用图片的形式,增加趣味性。
16、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答案:D
解析:根据阅读题干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中有“普遍”和“广泛”字眼,不符合历史实际。A、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实际。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17.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答案:D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一种直接民主制,雅典民主的局限主要是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和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因此可以看出,D项更符合题意。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内容。
1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8226;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C
解析:1776年,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在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中,潘恩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回答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指出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必要性。潘恩呼吁,殖民地人民必须与英国一刀两断,建立自己的共和国。他强调真正的权力必须而且只有来源于人民。托马斯&#8226;潘恩《常识》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君主制,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天赋人权学说。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中的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的内容,主要考查背景中的一项。
19.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答案:B
解析:首先排除A项,日心说是西方教会的主张。然后再排除C、D两项,量子论和相对论是20世纪出现的理论。根据题意“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可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被誉为“生物学界的牛顿”。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内容,以及对它们的准确理解
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答案:D
解析:它们主要是指战后初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由此可知,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相对峙。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中的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内容,重点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关系实质。
21.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答案:C
解析:在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发动战争的是美国,结合图片内容:飞机坠毁,士兵陷入泥潭,根据题干中的在越南发表,标题应该是C项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的越南战争,以漫画的形式出现,设计新颖。
22.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A.《大卫&#8226;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代主义作品《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现代文学荒诞派的典型作品《等待戈多》都创作于20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之前。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它关注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的主要成就中的不同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
   
35.(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 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答案:
     (1) 不同:目的,中国清政府,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学习。
成员,中国清政府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海关、礼部等一般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
态度:中国清政府统治集团重视不够,对近代化采取的是被动应对。
日本统治集团高度重视,对近代化采取了主动接受,全面学习。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范围、领导者、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比较。考查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36.         (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答案:
(1)南宋:市舶司 清朝:十三行。
作用: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
直接后果: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原因: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
影响: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对外贸易情况以及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历史知识的纵向比较能力。(1)问中南宋和清朝前期的外贸机构可从材料中找出,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朝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也不难答出。(2)问考查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以及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只要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较熟,也不难答出。(3)问较难一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等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
第I卷
标记。
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和迁移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故错误的是D.
【答案】D
13.汉武帝时,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径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到了东汉才出现了植物纤维纸,汉武帝时朝鲜不可能正在生产麻纸,佛教传入朝鲜是在三、四世纪,中国到了唐朝才出现雕版印刷。在很早的时候由于战乱,中国北方居民不断移居朝鲜,秦末汉初,又有大批移民移居朝鲜,并建立政权。故答案是D.
【答案】D
  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史实的是
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
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w.w.w.k.s.5.u.c.o.m
【解析】《太平经》形成于汉代,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故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淮水以北”“水利工程”,然后联系所学知识。
【答案】C
16.读图6,除北京外,在A、B、C、D四个城市中,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地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南京,故选A。
【答案】A
17.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侵吞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占中国辽东半岛的是日本,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是英国,俄国参与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答案】B.
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时间限制1901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百日维新是1898年,预备立宪开始的时间是1905年。
【答案】C
19、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此题,火烧圆明园的时间是1860年,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
【答案】B
20、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②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是189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是在1904年,1895年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1895年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答案】C
21、色当战役的重大影响是
①促成了法国与撒丁王国结盟②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③推动了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合④增加了德国工业发展的资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中的一次战役,法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增加了德国工业发展的资源。
【答案】D
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限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答案】C
23、美国总统乔治&#8226;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答案】A
第II卷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李岩)。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真正呈现出了解题的形势。宋献策与刘宗敏后为清兵所诛杀。第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战败,牺牲于湖北九宫山。
                                                 ——摘自郭沫若《甲胄三百年祭》
材料二  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了,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1832年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为部落首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先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变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反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攻占北京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8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主张及其目的。(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论十大关系>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中共“八大”提出的总任务及“八大”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反帝斗争成败对其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2分)
【解析】第一问的关键是读懂理解材料的主旨: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前后情况的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
第二问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三问是考查学生的比较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埃及语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以及成败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归纳总结答案。
【答案】37.(32分)答案要点
(1)前期李自成团结知识分子,发挥了他们出谋划策的作用;后来义军内部分裂,起义最终失败。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
(2)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要看,二要帮。凝聚人心,团结同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中国百奋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3)埃及:英国收买了当顾酋长和部队指挥官,破坏了抗英斗争;部分议员和上层官员向英军投降。埃塞俄比亚: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埃及沦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对侵略战争提供更有效的支援,日本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更为迫切。煤、铁等资源是日本掠夺的重点。以原煤为例,1936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至600万吨。1941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800万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前,中东(主要为西亚地区)国家的石油资源被西方的垄断公司独占。196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护成员国个体和整体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0年,该组织成员国石油收入达2090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52%。中东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控制石油产地和保障能源安全,主要发达国家在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因此,这里战争不断,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中东各国过高的军事支出和财政状况的恶化。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造成的严重后果。(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主要发达国家争夺中东的目的及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4分)20世纪60年代末中东产油国为维护石油权益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东产油国经济状况的变化。(4分)
【解析】(1)解题的关键是阅读理解材料,根据材料总结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的主要特征,分析日本队中国资源的掠夺造成的严重后果,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对中国的影响,也要看到对日本的影响。
(2)回答本题一是要根据材料,二是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答案】(1)掠夺为侵略战争,掠夺的资源以煤、铁为主;主要运往日本和东北,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沦陷区的经济变成了日本的附庸经济,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实力,有助于其扩大侵略战争。
(2)控制石油产地,保障能源安全,战争与冲突不断,财政状况恶化,建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并不繁荣;70年代后,利用石油财富发展经济,日益富裕。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北京卷)历史部分答案及全解全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习历史的场所 回答12、13题
12.  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             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
【考点定位】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13.  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融合内容。W.w.w.k.s.5.u.c.o.m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民族和睦有多种方式。回答14、15题。
14. 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 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中原的冶铁、凿井技术传给西域,而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这些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B项所述属于军事斗争,排除。C项指出塞蒙古高原,排除。D项出使欧洲,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政府对边疆的治理。

     15. 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其中的“因俗而治”就是当今提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中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排除。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A。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自治制度。
       
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回答16、17题。
16.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故正确选项为C。
【考点定位】考查洋务运动知识

17.  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早期维新派”、“商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A、C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D项涉及的民生,排除。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的重要性,排除。正确选项为B。
【考点定位】考查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中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回答18、19题。
18. 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一战后”、“战胜国”、“中国蒙受屈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A项发生1901年,排除。C项签署于1943年,排除。D项签署于1945年,排除。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的通称《凡尔赛和约》,正确选项为B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19  图8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图8
A.①             B.②             C.③            ④.D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①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②项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③项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④项是朱德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
【考点定位】考查抗日战争。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回答20-23题。
20.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二者的共同点”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的领域的进一步发展。A、B、C项分别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的主张,排除。人文主义的内容包括:自由、科学、理性、追求幸福等。正确答案为C。
【考点定位】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知识。

21.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国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属于法国的是
A. 通过立法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        B. 允许农奴通过赎买获得“份地”
C. 圈占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农牧场        D. 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地税改革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近代社会转型”、“土地制度”、“法国”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土地法令,“土地小块出售”等。B项为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排除。C项为英国圈地运动,排除。D项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政策,排除 正确选项为A。
【考点定位】考查法国大革命知识

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 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 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A、B、C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3.著名学者汉斯&#8226;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 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 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 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 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前者所述为德意志统一,后者为德国一战、二战的失败。德意志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走上了武装侵略的道路。B项为德意志统一的作用,排除。C项是统一的具体政策,排除。D项与德意志统一不紧密,排除。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德国统一。

37.(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8226;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解析】回答第(1)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明中叶”、“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回答明清赋税制度的内容。第(2)问,解题注意关键词“林则徐奏稿”“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 致之 偷漏出洋之弊”。总结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考查美国1929年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以所学知识为主。第(4)问,这里的“社会条件”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经济状况。重点考查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
【考点定位】考查古今中外货币流通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39.(8分,历史部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8226;前言》
(3)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
【答案】(3)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区域合作”、“共同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指出材料的主张。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欧共体成立的作用,以所学知识为主。
【考点定位】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知识
40.(16分,历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福建卷)历史部分解析
第I卷

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 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故选C项。
16.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项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项中1919年执掌中国政权的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成立要到1927年;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
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解析】红军长征结束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八路军开赴华北需要东渡黄河。
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20.“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名话强调是的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解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很显然是强调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ABD都背离了原意。
21.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旅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解析】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        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        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解析】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影响。
   图7示意全球8个始终开放与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1990年) 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
   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
   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从图中信息容易判断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是正确的;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经济呈负增长应该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几年,多数时期还是有增长的.③中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但欧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国1978年前是封闭的,1978年后是开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终封闭也不是始终开放,所以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答案选B




38.(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X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兵,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边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                                                                                       李贽《梵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
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禁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出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决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紫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8226;中世纪卷》”
(1)        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        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        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单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        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种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解析】(1)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第二问要注意结合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儒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2)相同的原因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挑战正统等方面分析;临终的表现要从历史人物的信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3)明清时期政治方面的特征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方面的特征是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思想方面的特征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4)解答本题注意从16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分析理解布鲁诺的话.

41.(15分)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体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        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
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  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
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
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
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4分)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11分)W.w.w.k.s.5.u.c.o.m
【解析】(1)本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利在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
C.【选修4&#172;&#17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退休回归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归纳华盛顿辞职的原因;从材料中的“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等信息归纳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评价历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参考答案:W.w.w.k.s.5.u.c.o.m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文综
历史部分
注:辽宁和宁夏是同一份试卷。

一、选择题
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24.C  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w.w.w.k.s.5.u.c.o.m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5.A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26.C  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7.D  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28.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28.B   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29.B   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C选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C、D的表述都过于绝对。
3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30.D   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由此排除A选项,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由此排除B选项,C选项错在直接民主,因为代议制均为间接民主。
31、表一,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表一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  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31.B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都是增长,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 创办《青年杂志》 C  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32.A  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3.C   A选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选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由此排除D选项。
3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34.B  欧盟的建立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现,这符合B选项表述的“多元并存”。
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35. A   B、D选项表述互为矛盾,故不能入选,C选项表述与题干不符,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8226;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8226;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般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8226;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14分)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明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第(2)是开放型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
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2)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40.(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40.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发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答案要点】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41.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答案要点】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一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
42.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的“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和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直接来自材料,第(2)问关于原因的分析要与必修一相关内容相结合。
【答案要点】
(1)《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制制定的权利;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
《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4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气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
43.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2)问的评述要结合第(1)问的变化来回答。
【答案要点】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44. 【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孙中山”这一人物,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2)问的评述要结合史实,言之有物。
【答案要点】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I卷 9至 12页。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该“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3.所有题目的解答均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12.A    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13.B 解析:楚汉战争中项羽面临“四面楚歌”,最终战败,西汉建立后,吸取教训,故“楚歌”流行,所以选B项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w.w.w.k.s.5.u.c.o.m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14.A    解析:初唐书法解析: 初唐书法“娟秀淡雅” 反映了南方文化的特征。
15.记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15.D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故选D项。
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16.C  解析:A项的说法错误,党项建立西夏政权是在1038年B项错误,D项辽政权不符合,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
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7.B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18.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1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20.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8世纪中期”,当时法国处在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故选A项。
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21.D    解析:“不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共和主义的原则。
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22.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确立,再结合材料中的“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说明当时工厂纪律严格 23.拉尔夫&#8226;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3.C  解析:从材料中的“全球化”等信息可以看出,达伦道夫强调的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第II卷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材料处理的能力,特点主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原因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参考答案:(1)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解析:变化趋势注意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归纳,归纳要全面,主要原因注意结合当时的主要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3)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8226;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解析:角色要从材料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历史背景注意要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注意要从非洲、美洲、欧洲和世界多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2)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09年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二)
历史部分解析
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号
【解析】和2008年全国二卷一样,依然是一道常识题,文史结合。像语文,又像是历史题。本题,王、侯,是爵位,大家可以想想公侯伯子男。
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解析】阻碍因素,A有利于商业发展,C和商业没有关系,D是商业发展的表现。B是阻碍因素。
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w.w.w.k.s.5.u.c.o.m
【解析】如果能够看清楚“克什克腾旗”,就应该知道这是清朝的历史,所以排除A和B,C和D项是清朝的民族关系的部分。大小和卓是天山回部造反,噶尔丹是蒙古族的叛乱,曾经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打到北京附近
15.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A项,谈到的工业结构,讲的是轻工业、重工业比重的问题;B讲的是管理体制,讲的是计划和市场的问题;C只能是方式的变化;D项是正确答案,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16.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休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解析】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所以此题的史实在工业革命前,D不选。A也没开始呢。B项说反了。英国新贵族的出现应该有利于工业革命,C对。
17.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 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解析】1787年宪法建立的是一个联邦国家,克服之前邦联的弊端。选B
18. 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解析】英国的这个政策,就是一个殖民教育。所以A和D可以排除。而B项的基督教没有体现。实际上和日本在中国基础教育推广日语一样,就是同化教育,选择C
19.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解析】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想起的应该是那个让德意志民族惆怅的分裂割据;工业、金融的发展……想到的是工业革命和国家统一。30年,是德国统一的过程。
20.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解析】这道题,很多人很难。认为D是最难排除的,我认为既然在20世纪,大英帝国就不存在民主与否的问题了。20世纪,这些国家在一战后,失去殖民地,还有些在二战后失去殖民地,帝国不再。反映的是世界市场发展的趋势的问题。
21. 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解析】这道题,答案是教材一则材料,选择A项,《联合国家宣言》缔约国家不能单独和法西斯国家签约。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 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国
【解析】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解析】这道题和2008年试卷的23题一样,都是考查对史学思想的理解。需要了解史实,理解历史发展趋势。
字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52分)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 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37.(32分)
(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
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    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解析】本题,难度很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过关的话,就是废!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

39.(2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8226;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8226;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
39.(20分)
(1)荆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鲁 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3)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曹操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道题似乎不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超纲了哦!我们这里,男生比女生发挥的好。因为女生背书很用功,但是,课外知识不够,看看电视剧也行啊。


【总结】这套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近现代史32分。世界史考查的面比较广,而中国近现代史只有一道选择题,考察面比较窄。大题,37题综合能力较强,而且对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较大。39题,有些诡异!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2009年山东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

第Ⅰ卷
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w.w.w.k.s.5.u.c.o.m
9.C
【解析】此题难度为易,考查提炼单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自己人”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B
【解析】此题难度为偏难,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16世纪晚期”、“地多烟草、木棉”、“ 转卖四方”可依次确定四个选项的取舍。
11.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11.C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的文字信息中“借热情规划商情”与“天下兴亡……让四方”可以看出“实业”和“救国”之意。
12.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12.B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沪平通车至济南”和“津浦客车通车至沧州”、“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说明平津形势紧张。然后最好用排除法筛选选项较好
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13.D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况综合比较各项,最可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14.A
【解析】此题难度为易,考查用多点论据支撑一个论点的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也可根据各项直接确定答案。
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15.D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初”“ 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
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16.B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 和平共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
第Ⅱ卷
27.(25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材料三  表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
【解析】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易,考查直接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儒家主要思想可以主要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第二问难度为中,考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历史学科的高级思维能力。答案的设计可以从“对思想文化”“对政治”“对经济”的视角,也可以从“思想意义(内容上)”“实践意义”或者其他的思路上解决,解答时只要不跑题即可。这一点在高考评分补充说明中肯定有所补充。
第二题难度为中,考查学生根据历史阶段特征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到题干中的时间“1543年”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领域”的答案肯定围绕人文主义解答,科学领域的解答同样考虑当时的近代自然科学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关系也容易解答。该题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搞清楚历史阶段特征。
第三题难度为易,虽然也是考查学生根据历史阶段特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该题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属于大部分老师课堂教学中可以认识到的问题。
第四题难度为中,是开放性命题,关键要注意搞清楚“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含义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
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
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29.(35分)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图1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4分)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3分)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4分)
【解析】第一题难度为偏难,考查提炼图片资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变化”“趋势”“发展性”“心特点”类的试题似乎是目前学生的薄弱点,问题一是出在对标题术语 理解上,二是思维方法和能力上,三在训练的量上有限。本题在观察图片基础上,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有关史实,从空间上和程度上概括。但学生较难从程度上考虑问题。
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易,抓住解题关键词“道路”两字,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较易得出,虽然学生的解答未必很有思想上的自我指导性。第二问难度为偏难,要求答出五四运动的“新贡献”,实际上是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相比的新发展(内容上和影响上)。这里评分补充说明应该对答案第一点考虑这几种答案的合理性“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或领导)”“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奠基”;第二点应该考虑答“追求真理”或“求是”精神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2)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辛亥革命的道理: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解析】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该题的设问在烟台市二练中已有类似表述),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
【参考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2分)“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2分)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4分)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2分)
【解析】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美国建国初的国家结构形式及其影响。此题注意到“《联邦党人文集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中的“邦联”更有助于解答问题。要理解作者的态度是认为“建筑物”的结构是“基本错误”的。
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易,学生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容易迁移到准确答案。第二问难度为中,要结合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政治意义与初期的美国形势比较再做出回答。
【参考答案】(1)“建筑物”: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错误: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2分)“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2分)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一行动有何意义?(4分)
【解析】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易,考查学生对信息提取处理的能力。彩虹的寓意可以从彩虹的构成来认识,彩虹是七彩组成的,所以寓意应指二战中的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实现和平。
第二题第一问和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点“诺曼底登陆”及其意义(注意要结合当时欧洲反法西斯的形势来认识)。
【参考答案】(1)寓意:合作。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
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3-29 07:10 , Processed in 0.43512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