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609|回复: 0

[分享] 2015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应试秘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7 13: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政治
  (1)发展趋势定位法

  发展趋势定位法是指利用一种事物的发展趋势(趋于好的方面)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着折性的统一,但总的来说,发展趋势是前进的,是光明的,也就是说越来越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就是鼓励人们什么事都要往好处想,因此,只要大家抓住了发展的这种趋势,对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的发展走向问题就不难把握,并且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如: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由东向西等等,这些不同的发展途径可以为我们解题提供新的思路。

  【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①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②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③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④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经济发展阶段,重点是考查我国经济区域政策的发展趋势。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是从宏观上来阐述经济区域的发展。我们讲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的,发展的途径包括由点到面,由东向西等等。所以,本题我们利用由点到面不断扩大范围的发展途径来推测,就可以顺利得出答案。

  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选了一个点,就是经济特区。(具备一定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1979年,我们国家创立经济特区。)其次,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是趋向于“以点带面”来发展,所以有了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可以说,我们国家经济区域发展的面是越来越广的。因此,可以选出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个区域政策的面比沿江沿边的范围又开阔了一些。最后,也就不难得出共同发展的这个政策目标。所以,本题答案为C。

  (2)“第一”判定法

  “第一”判定法是指当选项中出现“第一”的字样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第一”常常成为出题点。做题时,首先要对有“第一”字样的选项进行判定,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排除一到二个选项,有些选非题,可根据“第一”直接选出答案。

  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错误选项,“只能”、“完全”等是比较直接的绝对说法,而“第一”、“首位”等则属于间接的绝对说法。“第一”这样较绝对的说法,错误的机率很大。

  【例】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B.截至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

  C.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7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

  D.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上升到70多岁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结合时事政治来考查建国60周年的成就。利用上述讲解的技巧来看,首先浏览选项后,发现B项有“第一”的说法,那就应该重视“第一”,利用“第一”判定法来解题。B项中“第一”的说法较绝对,而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贸易总额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容易判定B项为不正确选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有所增长,但还达不到“第一”的地位。

  (3)关键词暗示法

  关键词暗示法是指题目中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正确做出答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就能根据关键词暗示的意思,迅速作答。

  关键词暗示法多适用于题干内容的描述对选项有一定的暗示的题目。关键词可能暗示了一个范围,或者一个领域,也或者是前后相符的一种搭配。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的抓住其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选定答案。

  【例】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

  A. 合作

  B.繁荣

  C.和谐

  D.友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政治知识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问题。利用上述的技巧来看,本题的关键词包括: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我们就要从选项中挑选一个最适合于民族关系特征的词汇。用合作来描述民族关系的特征,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一般不用合作这个词汇。繁荣更不能用作民族关系的特征。而友爱与团结、互助重叠度较高。综合比较选项中四个词汇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来看,只有和谐与民族关系的搭配最为恰当,应该选择C项。这里提醒考生运用关键词暗示法要注重两点:一是要找出关键词:二是要找准关键词的分析角度。

  2.经济

  (1)题干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对题干较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进行仔细深入分析,进而结合选项得出答案的方法。考试一般来说比较严谨,不会有废话,题干比较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量,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例】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 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解题思路】这道题先是说明了什么是“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然后说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后问的是这样做是为了促进什么。对于不知道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方针政策的考生,就可以从题干人手,去看定义,定义强调的是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即这种分配结构的目的,是要保证大部分人都能有中等收入,同时缩小社会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这就是一个逐渐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自然也是为了社会的公平。答案显然是C。

  (2)现实联想法

  现实联想法是指在做题的过程中,有些题目专业性比较强,可能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经济专业的考生来说则要旁敲侧击、独辟蹊径,通过现实联想化专业知识为生活常识,降低解题难度的做题方法。我们可以先把专业性比较强的选项排除掉。再找到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选项进行分析,从现实到现实一步步推理,不用专业知识也可以很容易解出答案。

  【例】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

  A. 降低税率

  B.提高利率

  C.缩减财政支出

  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解题思路】通过审题,我们不难发现里面很多专业词汇,如扩大内需本来是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名词,选项中的存款准备金率等名词专业性也比较强,看似无从人手。但是我们可以从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利率入手,可以联想一下,如果利率提高,我们就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样消费的反而减少了,内需难以扩大,再找另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例子税率,比如个人所得税率降低,则我们的工资相对增加,能用于消费的收入也更多,就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快速地判断答案是A项,而且不需要运用很复杂的专业知识。

  3.法律

  (1)原则判定法

  原则判定法,是指在大家掌握的法律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运用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根据事物产生、运行、发展的基本原理来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部分法律的产生来源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制定更多的遵循了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符合当下社会事物运行的基本原理。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这些社会规范并不陌生,那么我们在解答题目时,不妨运用这些基本的生活原则,来找出正确的答案。

  从一定程度上说,只要我们善于思考,用我们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事物运行的基本原则,还是可以做对貌似高深的法律题目。当然,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技巧,目的仅限于帮助考生更快地做出答案,大家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是要认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例】根据《食品安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实施监督的部门分别为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抽样检验时,不需购买样品

  C.名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由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D.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实施免检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催生的《食品安全法》,很多考生对这部法律还比较陌生,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该如何着手?

  下面看四个选项:A选项说法无明显错误,但不能确定,暂且先放下。B选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抽样检验,样品肯定要按市场价格购买,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如果要求生产该抽样食品的厂家提供,这样做就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可见该选项错误。C选项,名人具有特殊的社会效应,许多人会因为名人的推荐而选择广告中的食品,所以在虚假广告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名人也是有责任的。可见该选项也错误。D选项,过去也确实存在免检的食品,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三鹿奶粉之前也是比较有名的乳制品,都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政府应该不会再对食品实施免检。故该选项也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为A。

  (2)绝对词法

  如果考生作答时,发现在题目的选项中,有“都有”、“全部”、“任何”等比较绝对化的词语,如果选错误选项,则此项多为正确答案;如果选正确选项,则可以直接排除,正确答案在剩余的选项中产生。在此类选择正确选项的题目中,一般会有一到两个选项包含绝对化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跳过这样的选项,在其他选项中寻找正确答案。

  【例】下列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务院法定的会议形式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B.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都有权实施行政处罚

  C.行政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因此,由行政机关承担全部举证责任

  D.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解题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四个选项,选项B和选项C中分别有“都有”、“全部”绝对化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排除。选项A有一定难度,不好确定;再看选项D,既然公务员被判处了刑罚,他的行为就受到了限制,也就无法正常工作,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触犯刑法,也会给予最严厉的内部处理,开除是必然的。故正确答案为D。

  (3)最严重选拔法

  最严重选拔法,是指题目的四个选项属于同一类别的四种情形,选择最为严重的一个选项的方法。此方法一般适用于刑法考题。考生即使无法律基础,也可按常理推断,选项中哪一种情形造成的后果最严重,如造成了死亡的结果或导致了最为严重的损失,考生可以此为据,选择其中情节或结果最严重的一个作为正确答案。

  最严重选拔法,是在大家实在拿不准答案时,可以参考使用的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平稳的考试心态,才是成功赢得考试最好的方法。

  【例】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发事件即为紧急状态

  B.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从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蓝色和黄色来标示

  C.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D.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

  发展,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不得越级上报

  【解题思路】我们通过研究四个选项,选项A“即为”较为绝对,应排除。选项D“不得”也较为绝对,应排除。选项B和C表述都比较客观,但结合当年的汶川地震自然灾害事件,命题者应该是考查突发事件具体包括什么。故正确答案为C。

  4.人文

  (1)时间推算法

  时间推算法是指转换思维方式,运用时间推算法,认真分析题干,挖掘题干中隐含的时间线索,然后结合相关知识推算出答案的方法。有些历史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偏僻,迷惑性较大,并且与时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加上考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可能不够清晰,以致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此时,考生若能采取时间推算法,通过研究题干,发现题干中包含有解题的突破口,则很容易解答题目,注意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认真审题。

  【例】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日全食,全食带从滇藏开始,横贯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这次日全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该奇观可谓500年一遏。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该时期我国正处于(  )。

  A. 殷商时代

  B.春秋战国时期

  C.唐代

  D.北宋

  【解题思路】本题的考点更加偏僻,更适合运用时间推算法解答,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认真分析题干,由“我国早在3300年前就有关于日食的记录”可以得出,我国最早有关日食记录的时期为公元前1300年左右。

  第二步,结合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1300年我国正处于殷商时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A。

  (2)首尾两端法

  首尾两端法指的是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的选择题采取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进而得出正确选项的方法。此种方法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例】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

  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

  C.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

  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解题思路】本题无需分析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握大致的时间段即可,可对各个选项从头或从尾进行判断。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A项进行从头分析,司马迁修《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晚于文景之治,故予以排除。

  第二步,对B项进行从尾分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故B项错误。

  第三步,对D项进行从尾分析,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年间,而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应晚于安史之乱,D项错误。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C。

  (3)关键词突破法

  关键词突破法,是指对于题干中包含大量信息,特别是关键词的题目,采取挖掘关键词背后隐藏信息,或者通过筛选、判断部分关键词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关键词比较明显的试题。有些选择题的题干已包含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关键词,可以提示我们该从哪个方向进行思考,或将哪部分知识进行筛选、判断。这种题有个特点,答案往往隐藏在这些关键词之后,抓住了关键词,便找到了解题之道。

  【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巨大的“和”字,其蕴含的思想源自(  )。

  A. 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围绕时事热点来考查文学常识的试题,出题思路比较新颖,此题也可以用“关键词突破法”来快速解答。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题干问的是思想来源,很容易注意到问题的关键字是“和”字,前面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只是一件新鲜的“外衣”。

  第二步,通常的做法是避重就轻,尽可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上题中的“和”字,延伸开去,你会联想到诸如“和谐”、“以和为贵”等耳熟能详的字眼。

  第三步,根据这些熟悉的字眼来寻找答案,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如上面提到的“以和为贵”、“和谐”便是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本题正确答案选C。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11 14:21 , Processed in 0.14436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